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大綱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

《孩子你慢慢來》是劉英老師在上學期一次家長會上提到的,剛好在彩虹魚給孩子選書的時候看到了,有兩個版本。書的封面是作者和兒子的照片,背景是黑色的,十年紀念版。

這個版本里的第一張彩頁是我看的第一個版本的封面。一個穿藍衣服孩子在落了一地樹葉的鐵軌旁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我特別喜歡這張照片(長長的路慢慢的走)。兩個版本內容一樣,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像日記,更像散文。其間夾雜着一些照片,每張照片都是那麼溫馨——孩子那麼可愛,環境那麼優美。《孩子你慢慢來》簡簡單單的話包含了千言萬語的愛,充分體現了母親的仁慈包容。

讀完這本書,不禁被龍應臺內心深處的母愛所打動。書中講述了一位母親照顧兩個兒子的生活點滴,比如送孩子上學路上見到的景物、給孩子選童話書、孩子犯錯後循循善誘的教導等等。

我是一個四歲孩子的媽媽,我也很愛自己的孩子。也走過龍應臺女士走過的路,有着相似的經歷和感受,也不止一次的想爲孩子做些什麼,比如記錄孩子的成長、養育的艱辛、我們共同的快樂等等,在未來的某一天作爲做最珍貴的禮物送給他,終因瑣事放棄。更多的是在教育孩子時失去耐心而面目猙獰,惡聲惡氣。和龍應臺女士相比,我很愧疚。

在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的是尊重,是你投入的和他做在你眼裏多麼的微不足道的事情,是你在承諾遺忘後用心的道歉;需要的是平等,是你蹲下來與他進行的交流,是犯錯時耐心的糾正;需要的是愛,是不開心時你溫暖的懷抱,是做對事情你鼓勵的目光。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

我覺得這本書挺適合我來讀的,我家孩子剛兩歲,我覺得他太調皮了,在學校,我覺得學生們又太笨了,連這麼簡單的東西都不會。於是假期裏,我決定不管再忙也要把這本書讀完,就當是教育孩子的參考。

龍應臺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纔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爲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

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孩子,你慢慢來》所包藏的母愛,除了一個母親能用心感受到,還有任何一個愛媽媽的孩子都能挖掘。我覺得不管是從媽媽的角度還是一個教師,這本書都值得我們去閱讀。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

暑假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品味了一遍,一家人一起看書,心不由得歡喜,嘴角禁不起一次次上揚。

我喜歡龍應臺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溫情:其中帶着女性的細膩的美與善,品味着字裏行間,富有深意的話語,不經淪陷其中,一絲絲情愫在心裏泛起波紋——這些包含着做母親的心腹,回憶兒時的天真快樂……這些情愫凝聚融合在一起,很難讓人說出是什麼味道,但卻是令人感動,喜悅,舒暢。

我很羨慕安安,因爲他是幸運的,他的母親也是幸運的,因爲在孩子的問題上她選擇了這樣一個理智的做法——慢慢來,是的,慢一點,又何嘗不可,我們可以慢慢享受這些上天賜予我們的豐盛禮物,細細去品嚐,才能更真切的'感受愛,我們纔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讀完這本書,媽媽感慨良多,她對我說:她不該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壓在我身上,叫我自己把握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這是在看完這本書後媽媽所說的,我以爲,她是深刻的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的,等待那些命運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足夠的耐心與堅持,我很慶幸,應爲我的母親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着。

忽然想起《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慢來,慢慢來。”

我只想對母親說:“人生的路很長,我們美好的人生旅程,剛剛起航,讓我們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

遊學期間,閒暇便拿出《孩子,你慢慢來》看看。翻看的時候,感覺自己在與這位母親一起分享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用心,感覺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成長中的喜悅和淚水。

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離奇。但又無數次的忍俊不禁,嘴角的一次次不經意間的上揚。龍應臺,讓我在她與兩個孩子的交流相處中,感受到她是一個聰明的母親。而她的孩子是幸運的,同樣她也是幸福的。

在孩子的問題上,他有自己的教育智慧,《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豐盛禮物,更真切的感受,我們纔會生出更多溫柔,更多愛。

看過《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我深刻感悟到,應當有寬容與等待中長大,慢慢的,等待生命的成長,這需要堅持,更需要溫柔的等待。

想起文中龍應臺在買花時,遇到幫她包花非常吃力的五歲男孩,她這樣寫道:“我,坐在敘陽殘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孩子,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臺有着用一生的等待的耐心和勇氣。而我,面對我的親弟弟時,我沒有耐心等待他一點一點的長大,更沒有勇氣窮盡一生去等待,而龍應臺卻爲了不相熟的孩子瀝盡心血,她比我們少了一點怨氣,多一點愛心,少一點急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菲薄,她的心境是那樣明亮。

我相信孩子的世界中,總有大人理解不了的模樣,“慢”很重要,慢慢的等待。

“不要忘記這些過去的記憶,因爲這些記憶,會跟着我們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過,它們不像我們兒時那麼的明顯。”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5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作爲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爲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而正是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讀着龍應臺者如水般溫潤柔情的文字,體會着母子間的款款深情,讓我如此享受。可愛的孩子,是這樣讓人心生溫柔;可敬的媽媽,是這樣慈愛和包容;慢慢的成長,又是這樣一個美好的過程。而最爲感動的是“慢慢來”,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三個字,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本真的敬重。

孩子總會慢慢長大,爲什麼我們總是等不及?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浮躁的我們似乎忘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有多少孩子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快點起牀”,“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想說“慢慢”真的不容易。

萬物生長皆有規律,孩子亦如此,三歲孩子有三歲孩子的認知,五歲孩子有五歲孩子的快樂,七歲孩子有七歲孩子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養孩子就像種花,父母要學會靜待花開,不要總想去催熟。正如思想家盧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曾讀過一首小詩,同樣給我很多啓發。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6

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首先被這本書的封面吸引了,在秋季一條鋪滿橙色落葉的馬路上,一個孩子靜靜地低着頭,仔細的看着地面上的各種形狀的落葉,他像是一個探索家,在厚厚的落葉中尋找着新大陸,也許他的母親就在不遠處,遠遠的看着他,陪他慢慢的走着。

很喜歡這本書的卷首語,傳達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靜逸的感覺,“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書裏記錄了孩子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和每個家長遇到的一樣,有讓你出乎意料的驚喜,有讓你不知道如何解答的困惑,有時讓你感受到暖暖的溫情,有時又讓你怒氣沖天。每個家長都知道碰到這些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這個古靈精怪、奇思妙想的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

我們忍不住會教訓他應該怎麼樣,會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總是很欣喜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難以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時間很快,我們是否陪孩子認真走過,一晃孩子已經上了小學了,在參加孩子家長會的時候,坐在孩子的小課桌後面的時候,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不同的時代印記了每個時代兒童成長的經歷,當我們做爲家長時能深深感受到,這是又一種經歷,和孩子一同去重新認知一個幼小生命如何成長,去品味我們兒時未曾仔細體味的童真,孩子,我們和你一起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