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

一直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我們現在,又或者是等到爲人父母,都可以讀一讀。初讀龍應臺的書,便是這一本《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的作品,幾乎都是鐵骨錚錚,有着女權主義意識,鍼砭時弊的。然而這一本,卻是例外,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女子與小人》裏的爲女權抗爭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裏追求民主的評論者,有的,只是講述,或者說是記錄,自己作爲母親,和兩個孩子一起成長的經歷。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文中的龍應臺,是不是初爲人母的欣喜,才決定用這樣細膩溫情的文字,這樣充滿母愛和童真的片段,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幾頁,我就醉心於她的文字,才發現,這個以筆爲劍的作家,竟也有萬丈柔情的一面,也許是同許多家長們一樣,一被加上媽媽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見證孩子的成長,欣喜地與我們分享。也許,之所以愛上這本書,也是愛上那種關懷孩子的感覺,不摻雜多餘的情感,只是出於自己的疼愛。

讀到後來,在那些文字裏,也找不到一處刻意修飾的溫情。龍應臺習慣把文中的稱自己爲“媽媽”,在大部分的時間裏,她就像是和讀者一起,看着這兩個調皮又可愛的孩子,和他們溫柔的媽媽,在這小小的冊子裏,一起經歷天真爛漫的童年。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歲月自然不會總是快樂,無憂無慮的,也會有孩子的吵鬧調皮,會有自己感覺累的時候。然而,在書中,並沒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沒有太深情的言語,甚至於沒有刻意分享的喜悅,沒有標榜自己的教育理念,龍應臺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記錄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瑣碎,不經意的細節,比如媽媽耐心地教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後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話故事裏殘酷、不符合準則的情節,當孩子偷拿了超市東西的時候,手捧鮮花和孩子一起向老闆道歉,也就是在這些細節中,表達自己對於孩子們的愛和期盼,希望他們都能成爲“像樹一樣正直的人”。

龍應臺在書中說,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因爲知道了如何去關愛一個更弱小的人兒,如何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學會了耐心,學會了處理孩子們的各種問題。她始終認爲,孩子是上帝給予母親的天使,所以並不遺憾孩子佔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在朋友來歐洲拜訪她的時候,她還得滿足孩子的願望,以致於和朋友交談幾句的時候,還給抽出時間給孩子講故事。當朋友問起她遺不遺憾孩子打亂了自己計劃時,她覺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沒什麼遺憾可言了。文中龍應臺對於孩子的愛,也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權利,耐心盡到自己的義務,也教導他們不能因爲是孩子就能隨意犯錯。她並不刻意要求孩子們去達到什麼目標,但卻關心他們能不能成爲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爲如此,在看到孩子們能夠知錯改正,內心逐漸成長時,我也總是能夠在字裏行間,細節之處,體會到她作爲母親的幸福。

不同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龍應臺的教育觀是“孩子你慢慢來”,她不主張消滅孩子的天性來強迫孩子,不認爲調皮搗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認爲每個孩子都是善良而純真的,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來對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錯,就應該以身作則教育孩子,讓他們的內心逐漸成長。但是,她也注意不讓孩子過早接觸到過於世俗化的東西,比如比較殘酷的故事情節,她會把《水滸傳》放到高高的書架上,不讓孩子們拿到,講童話故事的時候會警惕一些不適宜的情節。孩子犯了錯,她會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武力。慢慢來,因爲龍應臺希望孩子們可以珍惜他們的童年,期盼他們能夠學會獨立自主,慢慢成長爲“正直的小樹”,而不是過早地接觸這個社會,和那些本不應該過早出現在孩子世界裏的東西。並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夠堅持到底,最先衝到終點,慢慢起步,也未嘗不能後來者居上。

“你在想什麼,媽媽?”釣魚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親。母親嘆了口氣,說:“媽媽不快樂!”伸手去攬那小小的身體。小夥伴卻站直了身子,摸摸媽媽的臉頰,正經地說:“媽媽不要不快樂,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母親像觸了電似地擡起頭來,不可置信的問:“你說什麼?你說什麼?”“安安很快樂呀。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孩子的內心單純,簡單,慢慢來,不也挺好的。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寫在龍應臺的《孩子慢慢來》這本書封面上的句子。媽媽讀給我聽的時候,我深深地被它打動了。央求着媽媽和我一起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並不厚,每一篇文字也不算長。讀完之後,我突然發現,我和文中的小主人公竟是如此相似。我是一個“慢”小孩!不折不扣的“慢”!在大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對於七歲的我來說,卻需要時間,對於好多事情,我現在只在乎好不好玩,而爸爸媽媽卻很在意什麼是我將來應該具備的品格和技能。比如早晨他們告訴我要學會統籌安排時間,可是我連統籌是什麼都不明白。只要一睜開眼滿腦子充斥着“快點”!可是他們不知道只有慢下來,我才能將牙齒刷得雪白透亮,只有慢下來我才能將我的小臉蛋洗得乾乾淨淨,還有我很享受慢慢擦香的過程,感覺自己置身於花海之中。我的心情是愉悅的、幸福的。

我是一個“慢”小孩,可我的思維不慢,只是動作跟不上。媽媽和我讀完這本書,就和我有個約定:讓我慢慢來!

我和書中的小主人公一樣,都是幸運的孩子!我愛爸爸媽媽,我愛我的家,我愛生活的全部!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

整個寒假都在讀一本書,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書中有這樣一個媽媽:

這個媽媽像隨身攜帶着攝像機,無論走到哪裏身在何處,將育兒的繽紛細節全程錄製,就像在不知疲倦、不厭其煩地做着直播。透過文字我們看到了真切詳實的畫面,更能感受到一位母親,在盡其最大的能力和潛力,自覺真誠地實踐和記錄着。這本書就像一份禮物,對母親和孩子來說,一定無比忠貞和珍貴。

這個媽媽擁有獨特細膩的理解力,也有着近乎完美的執行力。在其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作爲旁觀者,我驚訝地發覺,原來這對母子之間可以無話不談,許多私密的問題都被或嚴肅或活潑地提出和解決。我相信,其中必蘊含了最大程度的溝通和理解,最廣角度的親密和融合,最強力度的愛意和希冀。彼此之間一切的畫面無不暗示着這樣的心語:很愛很愛你。

讀着這本書,有太多熟悉和相似的場景開始回放。比如說——家裏不只一個孩子的家庭幾乎都會出現這樣的橋段:媽媽對幾個孩子的愛若不能平分,讓其中一方覺得不公平,感到被冷落、忽視甚至遺忘,其稚嫩的內心必然充滿了疑惑和憤怒。如果你能深入到這個孩子的表情和內心,作爲媽媽,定會覺得心酸吧!

讀《孩子,你慢慢來》,總會產生種錯覺:龍應臺明明是主角,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很多時候卻像極了一個旁觀者,讓誤以爲在描寫別人的故事。

有關青春的記憶總會多於有關童年的記憶,雖然從出生那刻後的每一時,我們都在長大,但我們都會經歷不記事的幾年光陰。當我們學會了用多種方式去記錄和儲存信息時,有沒有問過自己——我的童年在哪裏?誰又能說對自己童年的生疏和完全陌生不是種損失和遺憾呢?這本書裏的故事,我覺得可以多多少少彌補我們對童年記憶缺乏的遺憾。你也許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更何況它不是杜撰的虛構小說,而是對兩代人自交融那刻起生命的實景寫生。如果你信任自己的感覺,大可放心地認爲這是所有媽媽送給她們孩子們的禮物,並不過分。

書名爲《孩子,你慢慢來》,但這簡單的一句話,質樸的幾個字,卻是以媽媽的口吻深情說出,不是別人。這本書應該擁有不特定的讀者羣,因爲每個人都是或曾經是過孩子,其中會有人當着或有一天要當媽媽。或許書中的故事密度遠不能包攬母子最初幾年之間所有可能的相處情節,但蘊藏的情感濃度卻足以讓你以此爲起點,無限放射與回味這般偉大交集的味道。並記得,將之發揚光大。

看了多種角色的人對該書的評價,他們中絕大部分不是專業的評論者,所以“爲了評論而閱讀”這一命題可以忽略。也許閱讀的目的越單純,所得的感受會越自然。他們喜歡這本書的理由各異,從中學到的東西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應該可以確定,它確實觸動了很多讀者的心,而作爲讀者接下來就是要體驗和反思從中得到的感覺罷了。

好想讓龍應臺當我幾天“媽媽”,儘管我擁有心目中最最偉大和親近的生母。也許所有母親都擁有相似的情感濃度,只不過在現實的場域裏,所處環境不同,表達方式有異。

龍應臺說,“我在寫《野火集》時,也在寫另一本書《孩子,你慢慢來》,這兩本書,一本像刀劍,一本像溫柔的羽毛,可是它們的核心東西是,對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深切的愛,還是一樣的東西。”

“孩子你慢慢來”,在父母眼裏我們永遠是孩子,換言之,任何時候只要我們的父母還在,當我們不如意的時候,這樣一句由媽媽說出的輕柔的話語,會帶着恆溫的熱情伴我們走出黑暗。在某一瞬間,我們會爲此感動至落淚嗎?會的。因爲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不能完全報答這種一輩子的恩情。我們能做的就是,全力報答並自發地把這種恩澤傳至下一代。

孩子,你慢慢來。

媽媽,我聽得到。

慢慢的,就是一輩子……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

這是《孩子,你慢慢來》書中卷首的一段話,“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正是這段文字吸引我繼續讀完這本書。

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世界。作爲青蛙的我已忘記自己是怎樣的長大,已不能切身的理解蝌蚪的想法,尤其是近階段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態就明顯有心急的嫌疑。“你看你啊,講了幾遍還不明白嗎”“怎麼到班裏這麼長時間還沒有把書拿出來”等的話語經常不經過自己大腦就熟練地從口中蹦出,說完後意識不到有什麼不妥卻也沒見起到什麼效果,反而更讓自己心裏添堵。文中的“媽媽”是個聰明、睿智、理性的母親,她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選擇了一個非常簡便卻又符合兒童身心生長的方法——孩子你慢慢來。這個在我們的教學中不是也可以較好的運用嗎?

班裏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我們在教育時應提出不同的要求:發展水平高的學生,你有能力快點就快點,而對於水平稍低的學生,你慢點老師也等你啊!

慢慢來卻比較快。慢慢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