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範文十二篇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範文十二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篇一: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範文十二篇

讀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我知道這是龍應臺寫的生活散文。這本書裏裏主要講的是龍應臺這個母親和他兒子生活中龍應臺給孩子的愛。

這本書裏龍應臺是一個母親,作爲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爲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她不僅僅是對傳統母愛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比如文中還有許多小故事:“漸行漸遠”“尋找幼兒園”還有“男子漢大丈夫”等等許多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在切水果的時候,一不小心割破了自己的小手,痛極了,流了許多血,媽媽正好走進來準備端水果,好像看見我的手指流血了,就問我怎麼了,我不想讓媽媽操心就猶豫的說:“沒事。媽媽發呆了一會兒才說:“哦。”說着,便把水果端到大廳,過了一會我也到大廳裏。咦,媽媽呢?說罷!就坐下來吃水果,大約過了兩,三分鐘媽媽回來了手上還拿着創可貼,說:“以後要小心點,別切到自己的手。頓時,不知是什麼力量使我感覺不到了疼痛。

讀完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令我感觸很大書中龍應臺這位母親愛着自己的孩子。尤其其中一篇,裏面講一個無聊的下午,媽媽有耐心的給安安講《水滸傳》講水滸傳中各個梁山好漢。

【篇二: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我讀了不止一遍,每讀一遍它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和心靈的衝擊,這本書有太多的內涵,我非常喜歡這本書!每讀一遍我都彷彿與作者龍應臺女士共同溫習了一遍做母親的感受,一邊咀嚼着她的育兒經驗和經歷,感受內心的美好憧憬,一邊回味我與女兒一同成長的快樂,以及在幼教工作中和孩子們相處的點點滴滴。

我和女兒也走過龍應臺女士所走過的路,也有着或多或少相同的感受和經歷。每個嬰孩來到這個世界上,帶給這個世界的歡樂都是相同的,孩子用她清純的眼睛看這個世界的新奇,用柔嫩的小手觸摸這個世界的靈魂,他將懷着怎樣打得好奇心啊!我們這些先於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父母,師長,在享受嬰孩帶給我們的無限溫馨與歡樂之餘,更應該主動地,心甘情願的做他們的引路人,來幫助他們認識這個大千世界的同時,保護他們稚嫩的心靈!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紐約華爾街的證劵市場擠滿了表情緊張的人,——我,坐在斜陽淺淺的臺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孩子從從容容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她五歲的手指。”這樣的幾句話爲我勾勒出了一幅充滿母性光輝的矇矓畫。母性的光芒閃耀在她的臉上有了深深的震懾力,因爲愛來自心底。這讓我聯想到了自己,在家裏,多少次因爲時間的關係,督促女兒:“快點,抓緊時間!”在單位,爲了下一個活動的開展,催促孩子們:“快一點,抓緊時間!”曾有幾次對孩子說:“彆着急,孩子,你慢慢來!”的語言呢?

像龍應臺一樣告訴孩子——“孩子,你慢慢來”,媽媽,老師就要慢慢來,這樣的慢慢與速度無關,卻是一種淡定而從容,理性而豐富,真實而真誠;在慢中期待在慢中教誨,在慢中踐行我們愛的教育,這就是母親和老師的天職!

【篇三: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作文】

這個暑假,我讀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作者龍應臺用濃重的筆墨和一張張引人深思的照片讓我瞭解到小孩安安從嬰兒到上幼兒園時的情景。

這本書講述了小孩安安在八個月大時,什麼都不知道,看到什麼奇妙的東西就會問爸爸媽媽,但不太會說話,就抱着他們的褲腿,指着那樣東西咿呀作聲,家長就會告訴他答案。看見一些小東西,只要家長不阻止,安安就會好奇地放進嘴裏“品嚐”。在安安的成長過程中,他以天才能力,學會了瑞語、英語和中文,讓爸媽驚歎不已。當他五歲時,想把二十幾只桃紅色的玫瑰編上一個蝴蝶結,可他繞來繞去,怎麼也編不起來,可他還是繼續編。

安安的童年在龍應檯筆下變得生動、活潑和美好。我們也是一樣,童年都有很多美好的記憶,對不懂的東西我們都想嘗試去做、去學。現在,四年級學完了,準備踏入高段。在高段的學習過程中,一定不能馬虎,不會的題目一定要鑽研到底,不浪費一節課。成績如下降,一定不能氣餒,找出原因,繼續努力,要像安安那樣克服,堅持不懈地做好每一件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要沉下心來,想辦法予以解決。

【篇四: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讀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我知道這是龍應臺寫的生活散文。這本書裏裏主要講的是龍應臺這個母親和他兒子生活中龍應臺給孩子的愛。

這本書裏龍應臺是一個母親,作爲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爲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她不僅僅是對傳統母愛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比如文中還有許多小故事:“漸行漸遠”“尋找幼兒園”還有“男子漢大丈夫”等等許多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在切水果的時候,一不小心割破了自己的小手,痛極了,流了許多血,媽媽正好走進來準備端水果,好像看見我的手指流血了,就問我怎麼了,我不想讓媽媽操心就猶豫的說:“沒事。媽媽發呆了一會兒才說:“哦。”說着,便把水果端到大廳,過了一會我也到大廳裏。咦,媽媽呢?說罷!就坐下來吃水果,大約過了兩,三分鐘媽媽回來了手上還拿着創可貼,說:“以後要小心點,別切到自己的手。頓時,不知是什麼力量使我感覺不到了疼痛。

讀完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令我感觸很大書中龍應臺這位母親愛着自己的孩子。尤其其中一篇,裏面講一個無聊的下午,媽媽有耐心的給安安講《水滸傳》講水滸傳中各個梁山好漢。

【篇五: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雖然我是第一次讀《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但從心底升起的卻是一種深深的感動。龍應臺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這是一本以母親角度來講述如何自己是培養孩子的書。它沒有以華麗的詞藻,而是將普通細小的事描寫的細膩動人,充滿了溫馨的感覺。

龍應臺這樣寫道:“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胸口,就能使我感覺得到幸福……”是的,孩子的到來,給予了父母很多。但是,孩子的到來,也讓父母失去了很多!一個多年未曾謀面的閨中密友突然造訪,她是一個有着一般中年女性沒有的年輕美麗的單身貴族。龍應臺立刻倍感壓力!於是打掃衛生,化妝,施上厚厚的粉,抹上濃濃的胭脂,擔心朋友說自己是黃臉婆。無奈,見面的第一句話,朋友還是驚呼:你怎麼成了黃臉婆了?可龍應臺竟沒有失落和沮喪!她們談過去,談未來,談願望,作者龍應臺的願望有太多太多:出書、旅遊、社會調查、製作電視節目……但,最終,爲了兩個寶貝,她都放棄了。

龍應臺把她在陽光裏餵奶的照片放在書裏讓我們欣賞,說明她是多麼喜歡這張照片!看她如何描寫自己餵奶──

“總是坐在落地窗前,遠看觀音山與淡水河。嬰兒貪心地捧着媽媽的乳房,吸着吸着,感覺媽媽的溫軟和心跳。我哺華安足足哺了一年,到現在,看見別的母親解衣哺乳,我還忍不住駐足貪看,看那肥肥的小手撫摸着豐滿的乳房,看那嬰兒滿足恬適的小臉,看那母親低頭的溫柔,啊,我神爲之弛,真想再來一次。”

有的母親說:“這是最美的風景!”爲了母乳豐盈夠量,富有愛心的媽媽不再在乎身材和形象,只是毫無顧忌的吃喝。龍應臺陶醉於這種吃喝:“我很快樂,覺得自己從頭到腳是一隻在咀嚼的母牛,沒有一寸頭腦,全是身體、全是胃口,全是生理機,能上帝造女人,使她成爲生殖孕育的媒體,我變成造化的一部分,心裏充滿幸福。”母親爲了我們,不顧自己的身材,將身體膨脹得像球兒一樣無論是呵護,還是責罵,母親爲了我們付出了太多的辛酸。其實,不僅僅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父親、爺爺、奶奶……我們的家人都爲了我們而過早地背上了重擔。

我們的調皮、任性都給他們添加了汗水。那麼,我們應該爲自己的母親,家人做些什麼呢?

從現在開始,認真品味愛,好好儘自己的努力,不要讓他們失望,長大後回報他們。

【篇六:讀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算是一個沉重的開頭。婆婆對孩子的呵斥,也許只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對孩子的耐心等待,讓我看到了一種對孩子的尊重。“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作者對孩子打蝴蝶結時細膩的描寫,我彷彿真的看到一個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繩編蝴蝶結,由於還是個五歲的孩子,手眼並不是特別的協調,因此,總是穿不進洞裏,但是他沒有着急,仍然不緊不慢的做着,彷彿這個傑作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成就感。這種屬於孩子的內心的平靜,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作爲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可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母親而言,對作爲作爲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作爲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長輩之一,作爲對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們,更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有深深的思考和認識。

這本書中,第二個故事提到了一個孩子因爲交不起學費,被老師責罵,最後,帶着三個弟妹,在愛河邊跳了下去。看到這裏,我的心狠狠的糾了一下。其實,我一直沒有看懂這段文字被放在這裏的目的,也許是想說,若是這位教師能給孩子一個“慢慢來”的機會,孩子就不會因爲壓力與鄙視而自殺;也許,是想讓教師也能和作爲母親的一樣,關心孩子,耐心地對待孩子。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孩子低着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看似一個在落葉中尋找寶藏的考古學家。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慾望,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邊的風景,又比如,枯樹葉中的奧祕。《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夾雜着許多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它記載着一個個母親用愛澆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邊上那些美麗的文字“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讓我深有感觸。作爲教師,正如孩子們的母親一般,薰陶着他們的審美,豐富着他們的學識與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但是,他們帶給我們的卻是孩童般的心靈,他們爲我們展示着這個社會各種的美好面。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賜的恩惠嗎?

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着屬於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爲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其次,小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我們驚奇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再者,孩子們的觀察力又有着他們獨到的一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觀察結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這個世界。所以教師要做好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

讓孩子自己獨立地嘗試着去完成一件事,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它能極好地鍛鍊孩子的能力。事實上,只有孩子自己做過或主動嘗試的事情,才能讓他們即喜歡,又印象深刻。往往教師、家長逼着做的事情會讓孩子很反感,效率也低下。孩子還小,能力畢竟還很有限,對於一些事情,他們不能很快的,很利索的完成,這時,作爲教師,我們萬萬不可着急,我們要耐着性子,讓孩子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在現代如此快節奏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對人生的態度也顯得越來越急躁,不知是誰高喊出了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萬家長整裝待發摩拳擦掌,教育機構調整課程加速發展,千萬早教中心拔地而起日進斗金,在這千千萬萬的希望與期待下,孩子們收拾起童心,規範地坐在課桌前,從“你我他”到“123”而後又是“ABC”“あいう”,從鋼琴到小提琴而後又是琵琶古箏,從畫畫到書法而後又是圍棋象棋……林林總總,家長用自己曾經想學的,認爲孩子要學的種種課程填滿了孩子的童年。當聽着家長們交流“成功經驗”,逢人就要求孩子表演一個,爲自己孩子的多才多藝自豪不已時,敢問孩子們是快樂的嗎?那些被逼着學來的東西真的全都會被堅持嗎?而填鴨式的教育到底是幫助孩子提早了解了更多,還是毀了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在今後會少了解更多呢?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快,還是反而毀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天生的創造力呢?成人們,我們何不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慢慢的地學會識字,讓孩子慢慢地與人交往,讓孩子慢慢地觀察世界。而作爲一名老師,要去改變父母的教育理念上是需要長時間溝通的,但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爲孩子尋找樂趣,引發他們的興趣卻是一定要堅持實施的,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與耐心,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來給予教育與指導,這樣的教育理念應該更值得推廣。

“我的手還小,請別要求我在整理牀鋪、畫畫和打球時做得很完美。我的腿還短,請你走慢些,好讓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請讓我自己觀察。我的年紀還小,請拿出時間和耐心向我解釋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還很脆弱,請照顧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責我。”孩子是一個人,所以我們要用待人的方式去待他們;孩子是一個還未完全發展成熟的人,因此,我們又不能用對待成人的方式去對待他們,他們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心和耐心。“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那是不是更多的是對我們成人說的呢?

書的最後,龍應臺說寫道: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所以,回過頭去看第一個故事,婆婆呵斥着孩子的動作太慢,但她卻又能放手讓孩子幫助她,去做這些爲客人服務的事情,看得出來,婆婆已經將這個最難的“放手”做到了,這種信任,又是對孩子怎樣的一種尊重啊!

因爲自己也是一個母親,同時又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面對自己的孩子和學校的學生時,時常會有困惑:現在的教育急功近利,一年級要讀二年級的學業,二年級要讀三年級的學業……紛繁的早教機構、親子教育無孔不入,嬰兒出生後就面對了一個競爭如此殘酷的社會,父母時刻被提醒着要爲孩子的教育早作準備,讓孩子學得快、學得多,恨不得一夜成才。父母們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難免會浮躁、會困惑——教育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了一種快餐消費呢?吃快餐的確能管快管飽,但是最終的結果必定是消化不良、惡性循環。

孩子不是我們實現自我理想的工具,不是社會競爭激烈的犧牲品,如果他們長大後回憶起他們的童年時能感到快樂,就足夠了。

當寶寶跌倒時,不要急着上前扶他,看着他如何笨拙地從地上爬起;當寶寶搭的積木倒塌了,不要急着幫他拾起,看着他如何不厭其煩地重新搭建;當寶寶不原意和別人分享玩具時,不要急着教育他把玩具遞給別人,看着他如何適應這個社會學會與人共處……看着孩子一點點長大,同他一同體會成功的喜悅,享受這樣的過程,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其實,孩子在不經意間,已經長大。

【篇七: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寒假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着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這獨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個只有5歲左右的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獨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樹葉鋪成的小路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美麗,那麼安靜。封面上還有這麼一段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段話慢慢的,似乎還有很多的話,很多的言語,但是全部已經不重要了,作者龍應臺已經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等待,來欣賞……

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着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裏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裏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臺灣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爲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看到封面我沒有認爲封面及插圖跟書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了其實每張插圖都是真實的照片。看得出來,每張照片的顏色都不是那麼鮮豔甚至有些泛黃,傢俱及汽車也都和現代掛不上鉤,即便如此,我卻從中發覺每張照片都是那麼的溫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麼的可愛,照片中的環境是那麼的優美——有綠草紅花,也有金黃的落葉。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是日記,又像散文。她記錄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隨着閱讀的深入,我對書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現在有些家長,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龍,於是就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興趣班,一個週末就只有半天的時間做回家作業,時間緊張極了。我認爲,這樣不但讓孩子學不好學校裏的課,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課給沒有學進、學透,這樣,又花錢,又花時間,還在弄個體力透支,這樣又有什麼用?

這些家長應該好好問問自己,好好反省自己。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母親的本能,給我們自己的尊嚴,卻不是每一個家長所能辦到的。在我們的傳統中並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平等的人。這些家長應該學學向龍應臺這樣的母親,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

有些孩子一下子週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課,這樣忙碌的孩子,又讓他們怎麼慢慢來呢?爲了不甘人後的家長們陪着孩子們學這學那,美其名曰“爲了孩子們的未來”,那樣的想當然,可是,可曾想過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呢?還是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吧。

【篇八:讀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朋友推薦了一本書,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有點感想,作文以記之!

觀題目《孩子你慢慢來》,似乎是龍應臺對那些望子成龍的父母的一些勸告。

看序言,很殘酷,殘酷得讓人無法接受,但是可能真有發生,一種是貧困生,一種是落後生,難免被歧視,難免被打壓,很可憐,但是我們的社會能阻止其發生嗎?

再往下看,龍媽媽描述了孩子在美國和臺灣接受教育的差異。於筆者而言,既無臺灣教育的經歷,更無美國教育的經歷,寫這個讀後感實在是缺少基點,但是作爲一個關心教育的人,偶爾發發呼聲,也未嘗不可,畢竟教育關係到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關係到國家社會,通過教育爲國家奉獻一個有用的人,總比通過不良教育奉獻一個罪犯好!

中外教育的差異,主要三點,第一,開放與封閉;第二,發揮與限制;第三,平等和權威。

大學時代,有位老師講過一句很經典的話,考試回答問題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不要發揮,發揮了就是錯了。最後補考的時候,估計是那位老師憐憫我,特別用以上的話提醒了我。

一直不解,直到前段時候和一位共青團的朋友溝通的時候,他講了一句話,在共青團做事,首先要政治正確。

可見在中國,蘿蔔和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以上這些導致了教育的填空式和在事情面前難有發揮和想像空間,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一些天才。

而美國的教育,在一些公開課上,看到的是一種開放的,不只講對錯,而是講可能性的,講可能的行爲導致可能的後果的。一般都是用結果去引導正確地處理問題的方式。

第二,發揮與限制。以寫文章爲例,美國的老師帶着學生去博物館,回來以後佈置作業,大家對你們感興趣的動物,自由發揮寫報告,題材不限,格式不限,字數不限,一切都不限,美國同學就拿了一堆資料,自由發揮,充分應用了目前最流行的解構主義。而中國學生寫作文,往往是講無謂的原則,常常是規定了格式,以什麼什麼爲中心,八百字左右,不得寫成詩歌散文。中國是號稱詩的國度,而我們的老師叫學生不能寫成詩歌、散文,不知道這些老師有沒有讀過荀子老先生的《勸學》和韓愈的《師說》,更記得有位同學在高中寫了一個關於教育的批評問題,直接得零分。無謂的原則和格式限制了同學們的成長,也限制了老師的教學。

第三,平等與權威。中國似乎老講尊師重教,老師在太多的時候扮演了神一樣的角色,特別是小學時代,那絕對是神,而隨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發展,神的光輝在不斷地淡去……這種局面的出現,也反應了我們教育的迷失……而當學生和老師發生見解上的衝突時,我想最痛苦的一定是學生。美國不瞭解,暫不做評論了。

在這個問題發帖即將結束的時候,引用一個叫徐靈胎同學的故事,徐同學是生活在康乾時代的人,他讀書的方法用歐美流行的方法,叫自主學習的構建主義模式。而構建主義起源於1967年,一個叫德里達的哲學家提出來的。

而徐靈胎同學——自《周易》、《道德》、《陰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擊等無不通曉,尤精於醫。最後成了一個水利專家、音樂專家、武術高手,醫學更是高手中的高手。這裏除了他認真自學外,家學淵源尤爲重要。所以孟母三遷這個千古流傳的典故對於家教是非常非常地重要。

所以生活在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我們不必太多去糾結社會的教育問題。南懷瑾先生講過一個概念,以前中國沒有學校,更沒有所謂的大學,所有當官的、做事的都是靠的家庭教育,也就是學成文武藝,售於帝王家。

因此不是把孩子送到美國就完事了,現在經常有新聞報道,到美國求學的同學一代不如一代,常常可見中國留學生不用心學習,一身名牌,無所事事,無事生非。

教育問題歸根到底是兩點,一是家庭教育,因爲國家的教育和老師修爲往往是不全面的。二是自我教育,因爲只有自己開悟,才能學有所成。

【篇九:讀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這算是一個沉重的開頭。婆婆對孩子的呵斥,也許只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對孩子的耐心等待,讓我看到了一種對孩子的尊重。“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作者對孩子打蝴蝶結時細膩的描寫,我彷彿真的看到一個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繩編蝴蝶結,由於還是個五歲的孩子,手眼並不是特別的協調,因此,總是穿不進洞裏,但是他沒有着急,仍然不緊不慢的做着,彷彿這個傑作能給他帶來很大的成就感。這種屬於孩子的內心的平靜,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作爲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萬丈深情。這本書裏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可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母親而言,對作爲幼兒教師的我們,作爲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女性長輩之一,作爲對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的我們,更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有深深的思考和認識。

這本書中,第二個故事提到了一個孩子因爲交不起學費,被老師責罵,最後,帶着三個弟妹,在愛河邊跳了下去。看到這裏,我的心狠狠的糾了一下。其實,我一直沒有看懂這段文字被放在這裏的目的,也許是想說,若是這位教師能給孩子一個“慢慢來”的機會,孩子就不會因爲壓力與鄙視而自殺;也許,是想讓教師也能和作爲母親的一樣,關心孩子,耐心地對待孩子。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個孩子低着頭,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看似一個在落葉中尋找寶藏的考古學家。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慾望,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路邊的風景,又比如,枯樹葉中的奧祕。《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夾雜着許多母親與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它記載着一個個母親用愛澆灌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邊上那些美麗的文字“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茫茫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讓我深有感觸。幼兒教師,正如孩子們的母親一般,我們照顧着他們的起居飲食,薰陶着他們的審美,豐富着他們的學識與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但是,他們帶給我們的卻是孩童般的心靈,他們爲我們展示着這個社會各種的美好面。這難道不是一種天賜的恩惠嗎?

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着屬於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爲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其次,小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我們驚奇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再者,孩子們的觀察力又有着他們獨到的一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觀察結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這個世界。所以,幼兒教師要做好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

讓孩子自己獨立地嘗試着去完成一件事,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它能極好地鍛鍊孩子的能力。事實上,只有孩子自己做過或主動嘗試的事情,才能讓他們即喜歡,又印象深刻。往往教師、家長逼着做的事情會讓孩子很反感,效率也低下。幼兒園的孩子,能力畢竟還很有限,對於一些事情,他們不能很快的,很利索的完成,這時,作爲教師,我們萬萬不可着急,我們要耐着性子,讓孩子慢慢來。我在給小班新入園的孩子上美術課時,教他們如何正確使用水彩筆,如何整理好用好的彩筆,在請他們演示操作時,他們不停地回憶老師是怎麼做的,動作放到了最慢,當時,爲了整節課進度的我,真想接過孩子的筆替他完成之後的操作,可是,我們的教育,不正是以培養孩子的習慣和能力爲目的的嗎?爲此,我還是選擇了耐心地等待。孩子們也會有着急的時候,拿杯子接水的時候,排隊去玩的時候,上課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他們都會露出焦慮着急的神情,有的甚至是用身體語言和眼淚來表達的,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勸他們不要着急,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在現代如此快節奏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對人生的態度也顯得越來越急躁,不知是誰高喊出了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萬家長整裝待發摩拳擦掌,千萬幼教機構調整課程加速發展,千萬早教中心拔地而起日進斗金,在這千千萬萬的希望與期待下,孩子們收拾起童心,規範地坐在課桌前,從“你我他”到“123”而後又是“ABC”“あいう”,從鋼琴到小提琴而後又是琵琶古箏,從畫畫到書法而後又是圍棋象棋……林林總總,家長用自己曾經想學的,認爲孩子要學的種種課程填滿了孩子的童年。當聽着家長們交流“成功經驗”,逢人就要求孩子表演一個,爲自己孩子的多才多藝自豪不已時,敢問孩子們是快樂的嗎?那些被逼着學來的東西真的全都會被堅持嗎?而填鴨式的教育到底是幫助孩子提早了解了更多,還是毀了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在今後會少了解更多呢?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快,還是反而毀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天生的創造力呢?成人們,我們何不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慢慢的地學會識字,讓孩子慢慢地與人交往,讓孩子慢慢地觀察世界。而作爲一名老師,要去改變父母的教育理念上是需要長時間溝通的,但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爲孩子尋找樂趣,引發他們的興趣卻是一定要堅持實施的,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與耐心,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來給予教育與指導,這樣的教育理念應該更值得推廣。

“我的手還小,請別要求我在整理牀鋪、畫畫和打球時做得很完美。我的腿還短,請你走慢些,好讓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請讓我自己觀察。我的年紀還小,請拿出時間和耐心向我解釋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還很脆弱,請照顧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責我。”孩子是一個人,所以我們要用待人的方式去待他們;孩子是一個還未完全發展成熟的人,因此,我們又不能用對待成人的方式去對待他們,他們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心和耐心。“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那是不是更多的是對我們成人說的呢?

書的最後,龍應臺說寫道: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所以,回過頭去看第一個故事,婆婆呵斥着孩子的動作太慢,但她卻又能放手讓孩子幫助她,去做這些爲客人服務的事情,看得出來,婆婆已經將這個最難的“放手”做到了,這種信任,又是對孩子怎樣的一種尊重啊!

孩子,請你慢慢來;成人們,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請你們慢慢來啊……

【篇十: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我喜歡龍應臺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溫情;其中帶着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我喜歡上這部作品之前並沒有看過任何簡介和引言,只這樣一行字就足以讓我陷於其中。於是,在接下來的這幾天,我一有時間就打開電腦,完完全全投入於閱讀中。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樂的伴隨下認真看的作品,因爲即使聽着音樂,我也可以完全過濾掉一切無關的干擾,要的只是能夠讓我凝神靜心的輕輕的曲子。

看《孩子你慢慢來》,心中有這樣一些情愫在盪漾——感受做一個媽媽的甜蜜和幸福、回憶做一個孩子的童真和快樂、親近小植物小動物時的歡欣和好奇。這些感受凝在一起,讓人很難說出到底因爲什麼而感動,而喜悅,而舒暢,可確實就是能聽到自己的笑聲不斷,輕輕帶過的那種笑。

對,看這本書時心情一直如輕風般緩緩流動,沒有太大的起伏波動,所以讀安安的成長和讀妞妞的故事不一樣,自始至終,不曾落一滴淚。

我很難寫好一篇讀後感,因爲我看書往往只是沉浸於看書的過程,看過後就忘了許多細節,甚至連自己有過的感受都會忘記。在整本書裏,唯一能被我清晰記起的是“你眼睛裏有我”。

“你在幹什麼,寶寶?”寶寶情急地喊出來,“媽媽,不要動……”一邊用兩隻手指撐開母親的眼簾。

“你在看什麼?”

“我在看——”安安專注地、深深地,凝視着母親的眼睛,聲音裏透着驚異和喜悅,一個字一個字地宣佈:

“媽媽,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裏有我,有安安,真的……”

說着說着激動起來,伸出手指就要去撫摸媽媽的眼珠——“真的,媽媽,兩個眼睛裏都有……”

媽媽笑了,她看見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鏡子,像湖裏一泓清水。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如此純真、可愛、充滿好奇心,無意中能給成人最大的喜悅和安慰,但不是每個媽媽都像安安的媽媽一般耐心、細心。嬰幼兒剛從另一個世界來到這個國度的時間不長,他們有着柔軟的肌膚、清澈的眼眸、純粹的淚與笑,這是上帝在他們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麗的印記,這些印記還未經過歲月的沖洗,所以顯得如此動人。他們從感知父母家人的撫愛開始,認識周邊的寸土、花木、蟲魚,瞭解身邊的人和語言,然後再漸漸接觸更多無形的東西,他們開始知道人間有美麗的傳說和信仰,也有殘酷的戰爭和殺戮。這一條長長的細細的成長之路,一切都要慢慢來。孩子你慢慢來,體格與內心才能不斷茁壯、強大。

越來越愛純粹樸實的東西。因爲最真最美最動人的情感往往孕育於着樸實。作文

【篇十一: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本來,我並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龍應臺是個什麼樣的人,而當媽媽推薦我看了這本《孩子你慢慢來》以後,我漸漸有些瞭解她並喜歡她了,同時我又特別羨慕華安、華飛有這麼一位既是母親、又是朋友的媽媽。

在《孩子你慢慢來》中龍應臺充當了一份偉大的職業—母親。這本書的開篇有點讓我驚嚇:在龍媽媽讀書的那個年代,孩子們在學校裏沒有尊嚴可言,有的因爲頑皮只得頭頂一盆水被教師罰站;有的因爲考試成績差必須帶着“我是懶惰蟲”的牌子在操場跑一週;甚至更有的學生因家境貧困交不起補習費而受到老師的反覆刁難與體罰……他們在這種冷酷的教育環境中艱難地生活着。於是,深受其害的龍應臺,在做了母親後,十分愛自己的孩子,以一種耐心、平等、潛移默化的方式,竭盡全力爲孩子們創造溫馨自由的成長空間,把自己的兒子華安、華飛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

我多麼羨慕龍應臺的孩子華安和華飛啊!他們的母親總是以平等的姿態與他們相處,而且相處得十分融洽。無論孩子有多少個無知的要求,比如說要媽媽很溫和、要媽媽不打人不罵人、要媽媽不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龍應臺媽媽全做到了。她希望她的孩子順其自然慢慢來,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聯想到我們的一些家長,就像拔苗助長的農夫,總是一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樣子,一會兒給孩子報這個輔導班,一會兒又報另一個興趣班,完全不尊重自己孩子的意見。每天唯一的要求就是做作業、做作業,還是做作業,恨不得孩子一天中就成長爲一棵參天大樹。

但願我們的媽媽們能和這本書的作者龍應臺一樣,都能平等對待自己的孩子,多點耐心,給點時間,讓我們慢慢來,那該有多好!這樣我們也會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幸福的空間了。

龍應臺對她的孩子們的愛一定是真正的母愛!

【篇十二: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最早讀龍應臺的書還是讀書的時候,愛極了她溫暖細膩的文風,在她的《親愛的安德烈》中,她就是一位慈祥安寧的母親,有着一顆溫和安寧的內心。而後在她的《這個動盪的世界》《我的不安》中,她又是對人和世界充滿着熱誠的人文關懷,從更高的視野看待着不同的文化,很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你慢慢來》是她從孩子出生寫起的“保姆日誌”“人生手札”,記錄下一個母親其間經歷過的每一絲喜悅和惆悵,當有人發問“在今天這樣的世界裏,我們到底要如何來帶領我們的孩子?從我們的子宮裏孕育出來的孩子,曾經和我們靠得那樣近,依賴得那樣深的孩子,在我們的血脈裏萌芽,在我們呼吸裏成長,在我們眼前哭泣着微笑着一天一天長大的孩子,他們將來的世界究竟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她說,我願從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靜靜地成長,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這是一項慢速作用的過程,母親需要靜靜陪伴,教師也是這樣。孩子的世界有着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樣,而要想很好地觀看這個世界裏的風景,“慢”是最爲重要的。慢慢地等待。

她曾像所有的中國母親一樣,希望孩子的作業能寫得更漂亮一些,能得“三隻老鼠”(一種鼓勵),但是,淚水涌上了孩子的眼睛,她咆哮着說“你總要我得兩隻老鼠三隻老鼠,這麼好那麼好,我有時候也要得一隻老鼠——我也有權利得一隻老鼠,就得一隻老鼠呀……”她楞在了那裏。正是這樣的吧,有了孩子,和孩子一起的時候,才能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世界,徹底顛覆成年人的自以爲是。

生命是一種過程,成年人總是誤以爲自己給予孩子的是最爲重要的,教師也是如此,總是希望給她灌輸更多的知識,能夠看到她帶來的成績上的進步。殊不知,孩子的成長是不可估量的,不能用“量”的標準來衡量。可能對於孩子來說,學會認識這個世界就是最美好的,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孩子畢竟是個孩子,有任性,有無理取鬧,有無可奈何,可是這些讓你覺得煩躁甚至不能忍受的事情有時就是他們的可愛之處。他們天真,他們的世界充滿童趣,他們關注的事情永遠和你不在一個點上。爲此,你不能忍受,你暴躁,你狂怒,你覺得不可寬恕!停下來吧,慢慢來吧,生命本身就是需要一個慢速成長的過程。試着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世界,試着少些世俗的評判標準在孩子的身上,知道他們僅是一個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耐心,需要時間,彆着急,慢慢來!

龍應臺以一個母親淡然、溫和的心境看待着孩子的世界,用她細膩的筆觸在給我們老師們講述一個無痕的教育理念,“花開須有時,唯有靜待之”。慢慢來吧,彆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