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4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1

樑衡筆下的辛棄疾有着與衆人眼中不同的精神與性格,在他細膩的描寫中,我們能深刻的體會到樑衡獨具一格的賞析,他認爲,辛棄疾是一個剛毅的軍人,是一個愛國的政客,是一個有才華的詞人。不光是辛棄疾這個人,他的詞也在樑衡的筆墨下,更加有聲有色,就如破陣子一詞,樑衡寫到:“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瞧,他將辛棄疾的這首詞所表達的錚錚鐵骨,用簡潔深沉的筆觸從內之外的爲讀者展現。

樑衡的構思很是巧妙,他把大部分重點筆觸放於辛棄疾的“愁”,寫他應貶而愁,應國而愁,應姓而愁。其實,也不能說他應姓而愁,只能說應“辛”而愁,無數的“艱辛”、“酸辛”、“悲辛”、“辛辣”,在他的人生中繪製出一幅令人概嘆的畫。

辛棄疾他剛毅、辛棄疾他柔情。但說到底,他也只能說是一個由武從文,由文從政的政客兼詞人。

辛棄疾他愛國,但就是被“國”所侷限了自由,在20多年間他有37次頻繁調動,可到了最後,都是因爲他的過於盡職,導致了皇帝忌用他,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他開始無數的作詞,表現他的愁,表現他的哀,表現他的喜,表現他的憤慨,他將自己胸腔裏的所有激昂、慷慨、悲憤,全部通過一支筆和一張紙,融合了千千萬萬的情感,傾注於一首詞中。

樑衡說:“辛棄疾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這句話說得着實有道理,的確,在命運的折磨下,辛棄疾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2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

說起古代文人,腦海中便出現那些遷客騷人站在譬如黃鶴樓之類的名樓上,或憑欄遠眺,或雙手背後目光深邃而遙遠,或是飲酒對詩,或談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是報國無門痛拍欄杆的場景。欄杆似乎成了他們的發泄口,而欄杆也似乎在向我們訴說着那些有過壯志雄心的文人們的悲憤與無奈。“把欄杆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宋代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杆。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

這次寒假,我有幸讀了樑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杆拍遍》。樑衡,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沒有華麗虛浮的辭藻,卻字字珠璣;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氣勢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們的心靈。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歡他的《把欄杆拍遍》,他向我們描述了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於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爲他激盪過。而樑衡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迴腸,執着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徵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有着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杆。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

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樑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爲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把欄杆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淵博的學識,深邃博大的思想,樑衡先生怎能從中發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欄杆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筆下所繪的稼軒一顰一笑若隱若現。於是,在樑衡先生字裏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對詞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軒在世,也會有當年白樂天那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的感慨。當然,更有知音爲何在千年之後出生的餘恨。而我在閱讀此文時,時而爲其絕妙的一筆而讚歎,時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辛棄疾的詞風,不是豪放,也不是婉約,他有着自己獨有的特色,使人讀起來好像真的遊離在宋代戰場,看到了硝煙的沙場,看到了殘酷的現實,也看到了詩人面對朝廷的不重用而油然而生的無奈和悲嘆。對現實的不滿的他無處宣泄的自己的痛苦,只能揮揮衣袖,寫下這些詞來懷念、感嘆。讀着這些散文,心靈在動盪亂世中穿梭,目光在滄桑歷史中徘徊,早已塵封於歷史的點點滴滴,被樑衡先生用一支筆勾勒出來,時間與空間的遙隔,在作者筆下,全部消失,指引着心靈的碰撞。

在今天這個物質的有些異化的時代,浮華與喧囂、聲色和娛樂的充斥,正逐漸使我們的心靈趨向枯竭,那就不妨於繁忙中暫時抽身出來,讀一讀樑衡先生的文字吧,或許,它們就是那一眼你曾經苦苦尋覓的清泉,給予你以不盡的潤澤。

  樑衡《把欄杆拍遍》讀後感3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是誰,獨自高登危樓,痛拍欄杆?“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是誰,面對雙溪名勝,長嘆一聲,只道:“載不動許多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誰,以這幅對聯爲座右銘,上對蒼天,下對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拋開那些花草閒情,丟棄那些所謂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歷史震撼,那真是一種過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過於辛棄疾了,他是沙場將軍,人盡皆知,他壯志難酬,報國無門。而樑衡筆下的辛棄疾,卻讓我真正認識了一位悲壯的,執着的他。

他願爲君王收復失地,他有一顆比火還炙熱的心,他也有單槍匹馬,利劍斬人的經驗,只是,他錯在了時間,他沒有遇到明君。那時動盪的南宋,只圖苟安,不求收復失地,他欲上戰場,只有淚雙流啊!他再也沒有機會馳騁沙場了!他只能用筆、用墨、用淚去揮灑宣紙;他再也不能血濺戰袍了!他只能仰問蒼天,爲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以及無苦奈何,“可憐白髮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熱淚橫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無處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詞人的長嘆,無語東流。

“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樑衡先生這麼評價:“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遍一遍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灑大漠,臨江水,望長安,拍欄杆,淚空流……

在今天這個浮華、喧囂的時代裏,我們沒了昏君,卻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偉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像秋白一樣,像林則徐一樣,像稼軒一樣,在歷史上站起來,將一腔豪邁保存下來,千年以後,浩氣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