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4篇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4篇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4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把欄杆拍遍》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

說起古代文人,腦海中便出現那些遷客騷人站在譬如黃鶴樓之類的名樓上,或憑欄遠眺,或雙手背後目光深邃而遙遠,或是飲酒對詩,或談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是報國無門痛拍欄杆的場景。欄杆似乎成了他們的發泄口,而欄杆也似乎在向我們訴說着那些有過壯志雄心的文人們的悲憤與無奈。“把欄杆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宋代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杆。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

這次暑假,我有幸讀了樑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杆拍遍》。樑衡,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沒有華麗虛浮的辭藻,卻字字珠璣;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其實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們的心靈。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歡他的《把欄杆拍遍》,他向我們描述了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於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爲他激盪過。而樑衡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迴腸,執着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徵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有着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杆。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樑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爲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杆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2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這句詞充分體現了一位胸懷大志,欲血灑戰袍,爲國捐軀,到最後手中卻只剩一根羊毫軟筆,只能筆走龍蛇的詞人——辛棄疾,欲爲國戰鬥,卻被國家拋棄的複雜情感。

辛棄疾,南宋詞人,代表作《破陣子》、《水龍吟》等。他不怕小人,只爲報國。可是宋主昏庸,有用之時便啓用他,沒用時便棄之不顧。他的《破陣子》,除了岳飛的《滿江紅》可以與之媲美之外,沒有人再能寫出這樣豪放的詩詞。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王昌齡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些都是沒有實戰經驗的想象。只有經歷過戰爭,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橫刀立馬,才能寫出有實戰經驗的詩句。

有人說辛棄疾是繼蘇軾之後的豪放派詞人,可蘇軾的豪放只在“大江東去”,而辛棄疾則是胸懷大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在他的詞中,我感到了無名的憤恨。還有人說他是婉約派,可李清照、柳永的委婉只在“梧桐更兼細雨”,而辛棄疾無法報國的情感,千言萬語說不盡啊!我看到了莫名的心酸。

南歸後40年,他有二十年沒有入朝爲官,朝廷對他只准旁觀,不許插手,不能插嘴。可他還是心繫祖國,渴望有一天朝廷又會重用他。回顧他的一生,我們看到一個意氣奮發的青年將軍,一個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中年人,一個憤恨而又無奈的白髮老人。無奈啊!朝廷爲何不用?爲何?爲何?辛棄疾的詩詞與其他文人的並不一樣,別人的詩詞是用墨寫成的,而他是用血和淚寫成的。在他的詩詞中,我看到了無名的憤恨和無奈,莫名的心酸和無盡的惆悵。

在南宋的兵荒馬亂中,辛棄疾原本該是個天生的將軍,可他在命運的操縱下,手中沒有了利刃,只剩下一根羊毫軟筆;心中沒有了報國大志,只剩下無盡的惆悵……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3

最初對於稼軒的認識是在小學的課本里讀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那時對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個人罷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學課本上,從老師的介紹中得知他生平資料的一點皮毛,前兩次都在課本上遇見他的,而今天卻是在一張充滿了平凡氣息的紙上再次與他對話。

“把欄杆拍遍”,多麼有詩意的一個題目,讓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個政途不順的詞人在一排安靜的欄杆前輕輕拍過,心情是複雜的。他想建功立業想讓自己的滿腔熱血注入到國家發展的罈子中。但是夢想有時雖然離現實很近很近,就是中間隔着一堵牆罷了。南宋的皇帝沒有練就一雙善於發現人才的眼睛,以至於老是看見一些像浮藻之類的東西,而終不知那從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纔是真正值得欣賞。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朵荷花並沒有因爲無人欣賞而馬上枯萎凋謝,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儀態,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種不在乎有沒有人注意的但始終是爲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的品性——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從未動搖過收復失地的決心!

從歷史這本書裏慢慢去翻閱去找尋,壯志難酬的人真不少。陶潛也是有建功揚名之心的,只不過官場對他來說是一個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時的.抽身,爲後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麗的田園詩作,不再執着於自己曾經的建功立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在仕途不順的時候,也只能在小亭子裏舉着杯子,望着斜陽,喝喝悶酒,曾經的理想變成了自己閒置時的偶爾的回憶。但辛棄疾不同,因爲他是真正操過刀的人,正如文中說道的“是快刀利劍殺過幾次人的。”這說明他的詩詞真的是從刀刃上用血洗蘸過的,是真的從鐵蹄黃沙的洗禮中抽出來的,帶着對於“希望再回沙場”的無限渴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只是拿着劍或是舉着酒杯在某一個容易勾起回憶找尋感覺的地方寫下詩或是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之情。如果在這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若宋朝是一棵參天大樹,那辛棄疾則是一片樹上的葉子,而且不是長在樹的冠頭,天天都能夠享受陽光的充分愛撫,恰恰是長在最下端的沒有陽光沒有充分的養料,但就是這樣的一片葉子卻是不停地向上生長,從未停止過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種追求功業,追求北伐的愛國信念。這種執着又何嘗不是可貴的呢?這種執着的心又何嘗不是神聖的呢?

也許我們當代人,特別是當代的青年人,也應該去試着擁有一顆執着的心呢?試着向一顆種子學習,學習一顆種子是怎樣的從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鑽出來,然後是怎樣從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養料從而歷經歲月風霜地長成爲一顆參天大樹的。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困難的,也是陰霾籠罩的。所以,你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向一顆種子學習,學習它的執着,也勇敢地去嘗試!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4

南宋的牆上掛着矛和盾,另一張臉在下面走動。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南宋時期,戰爭四起,亂世紛爭,生與死的扭曲,血與淚的翻滾,終於,翻出了一個辛棄疾。

《把欄杆拍遍》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樑秋雨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愛國、悽慘的辛棄疾,揭示了他從愛國志士到愛國詩人的過程。

讀多了繁雜枯燥的文字,回頭來看這篇散文,只覺蕩氣迴腸、酣暢淋漓。原來散文不只有少女執紅牙板,還能有好漢唱東流去!我不由得讚歎,這篇一流作者寫出的一流文章。

辛棄疾,在從前的我眼中,不過就是一個怒也筆墨,哀也筆墨的詩人,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這篇文章後,我才懂,他是辛棄疾,也只能是辛棄疾,他本該一生叱吒戰場,卻只能將豪情壯志壓縮再壓縮,滴在詩裏。他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戰士。王勃、李白、陳子昂,他們將才華投擲于山水,而辛棄疾卻一心爲國。因此,華夏曆史中,屬於他的那片土,註定是血紅的。

自古亂世出人才。亂世春秋百家爭鳴,安史之亂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個辛棄疾。如今我們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卻也失了在亂世中看透世俗的偉人,不妨在繁華中想想吧,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像辛棄疾一樣站起來,千年以來,浩氣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