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精選11篇)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精選11篇)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1

讀完《把欄杆拍遍》一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山不老》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語言生動,內容感人,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綠洲的奇蹟,使“我”明白了青山不老的含義。《青山不老》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位老人在中國的晉西北那樣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用了十五的時間在這如此險惡的地方植樹造林,創造了一塊綠洲,實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65歲的他組織了7位老漢共同治理山溝。老伴和五位老漢的過世,他顧不得悲傷,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綠化環境到死”的堅定信念;女兒要接他去城裏享清福,他三番五次的拒絕了,因爲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價值就是種樹。

“作爲政治家的周恩來在病牀上還批閱文件,作爲科學家的華羅庚在講臺上與世人告別;作爲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他自己的價值。”這是作者在文中對老人的評價。我認爲周恩來和華羅庚都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作者把老人與政治家周恩來和科學家華羅庚相提並論,體現老人雖然很平凡,但是他造福後代的奮鬥的精神和周恩來華羅庚是一樣的。

現在,有多少人還願意耗費自己一生心血去做這些呢?“我要一直守下去,直到我守不動的那一天”這是一位苦守邊疆52年的一位老人所說的一句話。他從24歲起,就一直守衛在邊疆,沒想到這一守就是52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巡邊、放養,每日重複如此,無法想象,這麼多年,老人是怎麼熬過來的。就這樣76歲的老人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輩子,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草原。

他們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只是爲了讓更多人更加幸福。

良久,我沉思着。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2

南宋的牆上掛着矛和盾,另一張臉在下面走動。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南宋時期,戰爭四起,亂世紛爭,生與死的扭曲,血與淚的翻滾,終於,翻出了一個辛棄疾。

《把欄杆拍遍》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樑秋雨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愛國、悽慘的辛棄疾,揭示了他從愛國志士到愛國詩人過程

讀多了繁雜枯燥的文字,回頭來看這篇散文,只覺蕩氣迴腸、酣暢淋漓。原來散文不只有少女執紅牙板,還能有好漢唱東流去!我不由得讚歎,這篇一流作者寫出的一流文章。

辛棄疾,在從前的我眼中,不過就是一個怒也筆墨,哀也筆墨的詩人,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這篇文章後,我才懂,他是辛棄疾,也只能是辛棄疾,他本該一生叱吒戰場,卻只能將豪情壯志壓縮再壓縮,滴在詩裏。他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戰士。王勃、李白、陳子昂,他們將才華投擲于山水,而辛棄疾卻一心爲國。因此,華夏曆史中,屬於他的那片土,註定是血紅的。

自古亂世出人才。亂世春秋百家爭鳴,安史之亂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個辛棄疾。如今我們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卻也失了在亂世中看透世俗的偉人,不妨在繁華中想想吧,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像辛棄疾一樣站起來,千年以來,浩氣永存……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3

辛公已遠,壯志不滅。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殘陽如血,沙塵飛揚,辛棄疾手持鋼刀利刃在陣前衝鋒殺敵,他的胸膛中燃燒着熾熱的火焰,此時正逢金人入侵,辛棄疾滿腹豪情凝聚在了鋼刀利劍之上。

然而,天不遂人願,自從南宋與金人講和求得苟安之後,他手裏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了一支羊毫軟筆,他再也沒有機會奔赴沙場、浴血殺敵,只有將無盡的悲憤融入筆端,留下一聲聲吶喊與嘆息。

辛棄疾的詞不是由筆寫成的,而是用利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而寫就的。讀辛棄疾的詞,我們彷彿能夠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聲聲的哭訴,彷彿見到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熱淚橫流的悵然形象。

南歸之後,辛棄疾內心的愛國之情變得更加濃烈,作爲一個亡國浪子,他並不安於苟生,他那顆愛國心把他全身燒得發熱,不管他身處何職、身處何地,他心中總不忘國恥與國恨,在這些年間,他憂民情、志復國,但國家卻怕他、怨他、忌他、煩他,於是辛棄疾滿腔的情懷只能化爲泡影。

統治者的苟安,註定了南宋的滅亡,辛棄疾縱然拍遍欄杆,也無濟於事,他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聲聲悲愴的呼喊,歲月無痕,人去樓毀,欄杆早已了無痕跡,唯有江水悠悠,似詞人的長嘆,東流不息。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4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這句詞充分體現了一位胸懷大志,欲血灑戰袍,爲國捐軀,到最後手中卻只剩一根羊毫軟筆,只能筆走龍蛇的詞人——辛棄疾,欲爲國戰鬥,卻被國家拋棄的複雜情感。

辛棄疾,南宋詞人,代表作《破陣子》、《水龍吟》等。他不怕小人,只爲報國。可是宋主昏庸,有用之時便啓用他,沒用時便棄之不顧。他的《破陣子》,除了岳飛的《滿江紅》可以與之媲美之外,沒有人再能寫出這樣豪放的詩詞。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王昌齡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些都是沒有實戰經驗的想象。只有經歷過戰爭,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橫刀立馬,才能寫出有實戰經驗的詩句。

有人說辛棄疾是繼蘇軾之後的豪放派詞人,可蘇軾的豪放只在“大江東去”,而辛棄疾則是胸懷大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在他的詞中,我感到了無名的憤恨。還有人說他是婉約派,可李清照、柳永的委婉只在“梧桐更兼細雨”,而辛棄疾無法報國的情感,千言萬語說不盡啊!我看到了莫名的心酸。

南歸後40年,他有二十年沒有入朝爲官,朝廷對他只准旁觀,不許插手,不能插嘴。可他還是心繫祖國,渴望有一天朝廷又會重用他。回顧他的一生,我們看到一個意氣奮發的青年將軍,一個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中年人,一個憤恨而又無奈的白髮老人。無奈啊!朝廷爲何不用?爲何?爲何?辛棄疾的詩詞與其他文人的並不一樣,別人的詩詞是用墨寫成的,而他是用血和淚寫成的。在他的詩詞中,我看到了無名的憤恨和無奈,莫名的心酸和無盡的惆悵。

在南宋的兵荒馬亂中,辛棄疾原本該是個天生的將軍,可他在命運的操縱下,手中沒有了利刃,只剩下一根羊毫軟筆;心中沒有了報國大志,只剩下無盡的惆悵……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5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辛棄疾《水龍吟》

說起古代文人,腦海中便出現那些遷客騷人站在譬如黃鶴樓之類的名樓上,或憑欄遠眺,或雙手背後目光深邃而遙遠,或是飲酒對詩,或談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是報國無門痛拍欄杆的場景。欄杆似乎成了他們的發泄口,而欄杆也似乎在向我們訴說着那些有過壯志雄心的文人們的悲憤與無奈。“把欄杆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宋代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杆。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

這次暑假,我有幸讀了樑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杆拍遍》。樑衡,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沒有華麗虛浮的辭藻,卻字字珠璣;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其實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們的心靈。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歡他的《把欄杆拍遍》,他向我們描述了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於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爲他激盪過。而樑衡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迴腸,執着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裏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着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徵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有着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杆。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樑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爲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把欄杆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6

積北宋兩三百年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題記。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陣悸動;但想到辛棄疾,彷彿又看到了曙光。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從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爲業,成爲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個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確定了他的詞除了文學氣質之外還有一種特點。

當年,人民不滿於金的侵略,辛棄疾在22歲時也便拉起一支義軍,後與耿京義軍合併。他奉勸耿京南下歸宋並親自聯絡,不想這幾天又生變故,部將叛亂,耿京被殺,他擒叛將,押解至臨安正法並率萬餘人南下歸宋。不料世事難測,他南下歸宋之後,失去了快刀利劍,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爲歷史留下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辛棄疾願爲國棄疾,可當大權由一個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還有說話的機會?只有將諫言嚥下,將忠心深藏,登危樓,怒拍欄杆,痛拍欄杆,這時的他對朝廷仍抱有一絲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報國無望,只得哀嘆: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

辛棄疾的詞,是在時代的運動裏,磨出來的。他時而被夾在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到一邊,被迫冷靜思考。正是寄予宋幾百年動盪,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7

學過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後,我從詞的字裏行間中領悟詩人當時的那種壯志難酬的憤懣和對國家無限地熱愛和擁護之情。今天我又閱讀了樑衡的《把欄杆拍遍》一文,對辛棄疾這位誒大的詞人更增添了許多敬佩之意。

文中寫道:“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的,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的確,辛的詞摻雜了太多的內心深處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負與胸襟,讓我們今日重讀他的文章時,仍會像作者一樣,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

作者寫出了辛棄疾的《破陣子》,那恢宏的氣勢和那其間流露出的愛國熱情,讓我們的心靈爲之震撼。

作者寫道:“要是爲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它的一生大都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修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盪,如地殼內岩漿的滾動鼓脹,衝擊積聚。”

我們爲辛棄疾而歎服,爲他而癡狂,但我們更要堅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8

在我看來,韓愈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顆耀眼的明星。他不光滿腹經綸,下筆成章,而且一心爲國,清正廉潔。爲人則面對困境,泰然處之。

韓愈爲官時期,因爲勇於向唐憲宗提出不同意見而被貶潮州,在潮州期間,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樣哀嘆懷才不遇,也不像蘇東坡那樣無所事事便寄情山水,而是盡其所能爲民辦事,八個月時間做了四件大事,使荒蕪之地潮州煥然一新。

人生的逆境大約可以分爲四種:一曰生活之苦,飢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懷才不遇;三曰事業受阻,功敗垂成;四曰生命之危,身處絕境。處逆境之心亦分四種:一是心灰意冷,逆來順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腹;三是見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處之,盡力而爲。韓愈是處在第二第三種逆境,而選擇了後兩種心態。他不辭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顯,只是奉獻於民、求成於心。一個人不管你有多大委屈,歷史只認你的貢獻。悲壯二字,無壯便無以言悲。

忽然想到范仲淹“求古仁人之心”時說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我想韓愈就是其中的代表吧。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9

也許這個故事你並生疏——一位老人,在一個山住了15年,與許多人一起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帶,3700畝林網……與風沙抗爭,雖已經81歲了,但他依然留在這裏,準備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裏等待死亡。

山溝裏的樹沒有白楊的挺拔,沒有街旁邊樹的公整如一,爲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沖刷的七零八落,但他們所在的山坡上,已經形成了一層一層的梯形。老人說:“這些樹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那些樹便像老人一般堅守自己的職責,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從中年到老年,身體漸漸虛弱,拄着柺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門口看着自己的成果,有時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動的鋤頭與樹苗,一種下,澆水。誰能想到,就是這樣的堅守。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務。並還將自己的辛苦換來的錢全給大家,一冬天,便爲村民一人買下了一個彩電。

山,綠色與微風相映成趣,滿山的翠綠,生機勃勃,老人已與這山融爲一體。他的生命更已經轉化成了青山,永遠不老。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10

“草船借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顧茅廬”是那麼膾炙人口!而它們都跟一個人有關,他就是諸葛亮。

1800年前,諸葛亮在與曹魏的戰爭中去世,蜀國一時失去棟樑,霎時間,蜀國像一個沒有支柱的樓搖搖欲墜,舉國上下無不悲痛,在民心難違,武侯寺就這樣建成了,是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合廟,在人們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來。

想起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形象彷彿躍然心中,頭戴綸巾,手持羽扇。又彷彿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東風的場景,這位哲人,就這樣在人們心中紮根,彷彿還能看到他爲蜀國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樑衡所說:“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80萬曹軍灰飛煙滅,我看到了他在斬馬謖時那一滴難言的渾濁淚,我彷彿看到了他在向後主自報家產是那一顆無私的心……

1700年前,他輸給了曹魏,但卻贏得了從此以後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品質成爲了我們的榜樣,也許曹魏並沒有那麼”惡”但諸葛亮卻像在眼前一般,手揮羽扇,微微笑着的那麼親切。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而他便是死的重於泰山,深深的記載我的腦海裏,無法忘記!

  讀《把欄杆拍遍》有感作文11

有一位詞人,血灑戰場,有一位武將,文采飛揚。這個人,便是辛棄疾。

一位從小習武,苦修劍法,在22歲便有了自己的實力,與侵略蹂躪的金人抗爭,在屢次奔走戰場,器宇軒昂的之後,一次所謂的南歸,將這位滿腔報負,一心爲國的將軍的利劍奪走,卻只是換來一根讓他欲哭無淚的筆。

但,這位將軍並沒有放棄,他在詞中揮灑自己的才華,一首《破陣子》點破自己的憂愁,一首《水龍吟》釋放心中的悲憤,一首《永遇樂》寫滿了對自己嘲笑。一位詞人,本應像其他人一般在詩中,將心中的“美”寫在紙中,而他,詩中散發着一種稟然殺氣,和磅礴之勢,這位亡國遊子的悲憤誰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號“稼軒一般”將近五十,只能回家種地。這位豪放派的詩人只能嘆息。報國無門,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這位豪放派的詩人也因此成爲了婉約派,細膩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滄桑。

郭沫若說過:“將軍本色是詩人。”而辛棄疾,雖是詞人,但詞中尖銳無比,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武將。

辛棄疾,是一位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