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5篇大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5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5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

寒假我做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完成了策劃已久的越南行,領略了風景與人文俱佳的東南亞風情,而我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卻是我讀完了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

書是陸陸續續讀完的,一條條建議或使我我半年工作中些許鬱悶心情得以釋放,或讓我仰之迷思,或讓我開懷大笑。

我讀的第一條建議是“教師需要點靜氣”。日子如水流去,我有時候覺得自己應對檢查、回覆家長、批改作業、上課,成天將同樣的事情幹得毫無生氣,我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誤以爲自己能做很多事,最後冒冒失失,任何事情都做得不夠徹底,身上徒增一點“躁氣”。我需要靜得下心來去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去批改校對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一個孩子對話,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在課上說過的每一句話,反思自己的言行,總結自己的得失,好讓自己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是一個“新人”。

第二條讓我印象深刻的建議是“要有寬容的精神”。學會寬容好像是我們從小就學會的精神,但也僅限於課堂上老師的口耳相傳,電視裏公益廣告的“隔靴搔癢”,一到某些具體場合,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寬容。因爲我們根本不瞭解寬容,寬容不僅僅是一種遇到問題時解決的手段,更是一種精神。生活中,如果我們做什麼都只認爲自己是對的,不能對別人產生一種“同情之理解”,如果我們因爲人的性格不同而不能與之和平相處,那麼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寬容;教學時,我們只認教學大綱,看不見孩子的實際情況,聽不得一點點的建議,守着自己習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腦子裏容不下一絲一毫他人的建議與看法,那麼我們還不是寬容;面對孩子,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偏愛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一味地排斥髒孩子、調皮的孩子,那麼我們就還沒有學會寬容。我想,有時寬容自己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渴望着自由的人會不會有時是被自己的時常衝突着的人格束縛呢,如果我們能稍稍寬容自己,那會不會也是造福自己呢?

“命運是設置好的舞臺,每個人只需在臺上盡力表現就好,無需證明自己的對與錯。”讀完此書,鞭撻有時偷懶的自己,讀完此書,開始釋放有時壓抑的自己,讀完此書,激勵些許倦怠的自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2

讀一本書,讓人回味無窮;猶如一杯好茶,讓人心曠神怡。

翻開《給教師的一百條新》,便看到鄭傑校長在數的序中謙遜地寫到:“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

既然如此,不妨一讀吧。

我是個比較懶的人,要我一口氣看完一整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再長篇感慨,實在有點強我所難。

不過懶人也有懶辦法,我將用“邊讀邊悟”的形式展開我的讀書之旅。

在這本書裏,有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

看到鄭傑校長在第34掌中提到要重視學校儀式。

學校儀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學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我們每天都在重複着相同的儀式,由此,使一所學校更具有自己的特徵。

鄭傑校長指出了“學校儀式”也是文化,而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一種,我認爲有道理。

在我看來,儀式是規範,是莊重的。

舉個例子來說,天安門廣場每天清晨的升旗儀式,透過電視畫面已經很具震撼力了,可是當你身臨其境親眼目睹時,我想你將終生難忘,愛國的激情絕對會涌遍全身。

這就是儀式所帶來的魅力。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很注重儀式。

從週一到週五,我會對學生家庭作業、個人衛生、上課表現、課堂作業、閱讀、背誦、值日工作等方面及時評價,用加星的方式展開評比。

每到週五放學前,評選出前三名優勝者。

接着,我會爲他們舉行5分鐘左右的頒獎儀式。

獎品是每人一本蓋上學校校訖的本子。

我跟孩子們說:“這本子很普通,你們隨時能買到。

可這個寶貴的紅印用錢是買不到的,必須用勤奮和智慧去換取。

希望你們多多珍惜!”這簡單而又隆重的儀式,激勵着我班學生們爲成爲優秀學生而不斷努力。

不過,也許在頒獎這個環節上注重的老師並不多,以致於評獎逐漸失去了它應有的功能與價值。

從小處講,班級儀式也體現了一種班級文化,從大處講,學校儀式爲催化學校文化而存在,它有着獨到的作用與獨特的魅力!又比如他在第71章中提到教師要理解學生的苦衷。

是的,在社會轉型時期,誰都有苦衷。

校長有苦衷,幹部有苦衷,教師的苦衷更多。

然而在人人有苦衷的情況下,學生的苦衷卻容易被忽視。

其實,現在學生比我們做學生的時候要苦得多。

家長把所有的希望都壓在孩子瘦弱的肩膀上,週末的休息時間把孩子們往各個培訓班、補習班送,也不管孩子到底喜歡不喜歡。

教師爲了提高成績,拼命瓜分着學生的課間、放學時間。

這些可憐的孩子想玩,卻不能玩,想做白日夢,也不能做。

這些限制我們成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十來歲的孩子呢?當學生遭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有多少人能體諒他們呢?即使能體諒,在平時,又有多少人願意去體諒呢?體諒不體諒學生,是一個講不講人道的問題,是一個教師職業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教育觀念問題,也可以是一個教育方法問題。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是否應換位思考一下學生的苦衷,想一想我們的少年時期是怎樣渡過的?是否也像我們的學生那樣用瘦小的肩膀承受着學校的升學率、各科繁重的作業和家長過於沉重的希望?作爲一名教師,作爲一名曾經的學生,我們是不是應該理解有些學生面對各種壓力時的反抗?是不是可以原諒在你的課上偶爾的走神和疲累?是不是那些有時做不完的作業能再寬限一些時間?我們真的應該懂得學生的各種無奈和消極的反抗,我們更應該試着去理解他們的苦衷,試着走進學生的內心,感受他們的心靈,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包容他們有時過於偏激的言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理解並體諒學生的苦衷,才能真正體現教師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愛,才能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重新審視教育教教學,也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真誠的表述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

這本書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值得我們細細地去品味,領悟它的精髓所在,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3

在課餘學習時間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再結合自己的職業生涯和自己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解讀,覺得受益匪淺,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和淨化。

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爲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啓發。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1、《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2、“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爲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爲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

3、要學會讚美,學生要通過表揚來樹立自己的自信心,體驗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學會讚美,多給學生一些陽光,讓他們感覺到溫暖和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並且現在的教育環境和教學理念有了很大的改進,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着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爲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4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所以利用假期讀了一些書籍,以豐厚我的知識儲備。對於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我談談感受較深的幾點。

一、教師要有靜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爲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爲老師的樂趣。

二、教師要學會做減法

這一點其實與我們學校老師們口頭上流行的要學會“偷懶”相似。那麼,在重壓之下,我們教師該如何正確偷懶,如何把減法做得更好呢?

  首先,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

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

  其二,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

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說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於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爲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當然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軀體。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緒化反應之後,才能在繁瑣的事務中找到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我們才能揮灑自如,遊刃有餘。

三、教師要有寬容之心

寬容很不易,才成爲一種美德。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爲美德。 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對自己的衝突着的人性而言,寬容意味着造福於自己。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

是呀,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爲以人爲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爲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其新銳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5

近期,我拜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教育專著,作者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調的闊論,但卻說的很真誠實在,可以說是條條經典,用來指導我們實際的教學,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對我感觸很深,對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受益匪淺。

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中小學生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可以說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教師,他已經成爲廣大教師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給孩子以做人和學習的啓迪,給教師以教育和教學科學的方法和創新的理念。

教師要學會去讚美學生。在學校裏,學生聽的最多的是批評,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師怒髮衝冠的樣子。凡受過讚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較於受人指謫,人們從心底裏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誇獎,大人都如此,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學生呢?

學生需要通過表揚來豎立自己的自信心,體驗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不管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是需要表揚,也渴望受到表揚。對學困生來說,尤其如此。一直以來,他們聽到的都是教師、同學、甚至是家長的負面評價,才使他們厭倦了學習,自己也認爲:我的學習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的信心會慢慢恢復的,學習,多少是會進步的。我們教師應該多讚美學生,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的心裏充滿陽光。

當你不得不批評學生時,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爲了批評而批評,要講究批評的藝術,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用提醒代替批評,比如說摸摸學生腦袋,拍拍他的肩。多使用肢體語言,這遠比你大聲訓斥效果好。

二、注意場合,誰都愛面子,讓我們也給學生留點面子。

三、一次只批評一個錯誤,不要把陳年老帳都翻出來。

四、別一棍子打死,要給出路。

五、能短則短,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內。

這裏提供“一分鐘批評技巧”供大家參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對方,讓對方充分意識到錯誤;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錯誤所在,告訴對方你的真實感受;最後二十秒,提出建議,表達出對他改錯的信心。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6

近期,我拜讀了這本教育專著,作者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調的闊論,但卻說的很真誠實在,可以說是條條經典,用來指導我們實際的教學,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對我感觸很深,對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受益匪淺。

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中小學生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可以說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細心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教育實踐鼓舞着千百萬教師,他已經成爲廣大教師心中追求的偶像。他給孩子以做人和學習的啓迪,給教師以教育和教學科學的方法和創新的理念。

教師要學會去讚美。在學校裏,學生聽的最多的是批評,看的最多的也是教師怒髮衝冠的樣子。凡受過讚美的人,都曾感受到甜蜜,相較於受人指謫,人們從心底裏渴望自己所做的事受到他人誇獎,大人都如此,更何況是未成年的學生呢?

學生需要通過表揚來豎立自己的自信心,體驗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價值。不管是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是需要表揚,也渴望受到表揚的。對學困生來說,尤其如此。一直以來,他們聽到的都是教師、同學、甚至是家長的負面評價,才使他們厭倦了學習,自己也認爲:我的學習真的是不行的。如果能多一些肯定,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的信心會慢慢恢復的,學習,多少是會好一點的。我們教師應該多讚美學生,讓學生的心裏充滿陽光。

當你不得不批評學生時,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爲了批評而批評,要講究批評的藝術,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用提醒代替批評,比如說摸摸學生腦袋,拍拍他的肩。

二、注意場合,誰都愛面子,讓我們也給學生留點面子。

三、一次只批評一個錯誤,不要把陳年老帳都翻出來。

四、別一棍子打死,要給出路。

五、能短則短,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內。這裏提供“一分鐘批評技巧”供大家參考:前二十秒,用眼睛默默看着對方,讓對方充分意識到錯誤;接着二十秒,指出犯錯誤所在,告訴對方你的真實感受;最後二十秒,提出建議,表達出對他改錯的信心。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7

在20xx年教科研活動月期間,我潛心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着使我受益非淺。總觀全書,我將一些自己的感想歸納爲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幾十個學生比起來,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學生也很清楚,老師不會的東西多了,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着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

總之,要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說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別快,大多因爲他們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

“用藝術來‘宣泄’其實是最佳的方法。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纔是高的,也纔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三、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我們作爲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說自己加強要自己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爲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教師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

鄭傑校長在書上論述: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他經常會自問和反思“爲什麼”,理性地分析並得出結論,然後他會和別人充分交流,並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

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爲,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爲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爲改進過程。

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總之,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的新一百條建議都比較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和發展。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8

讀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由於時間緊張,沒能細細品味,但也感受頗深,受益頗多。這本書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我們教師的身邊出發,用一些比較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具有爭議的問題入手,獨特的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他新銳而獨特的觀點和敢於說真話的魄力讓我對他產生了幾分敬意。

首先,教師是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教師還應該是一名稱職的員工,在工作中要減掉積壓在自己身上的重壓;我們要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負責任,學會團結協作,學會做一個稱職的員工,這是使自己事業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其次,教師要有理性,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待,這是我們的工作與其他工作最大的區別;教師要有理性,必須“從四十分鐘裏榨出油來”,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爲學生節約生命;只有理性的教師纔是優秀的教師。最後,教師要“愛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這樣才能成爲教育職場的“稀缺資源”。

書中用教育實踐闡述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所以我認爲,要想教育出好學生,就必須先錘鍊自己的素質。教育學生要從改變自己開始,對一個教師來說最危險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缺乏精神財富的儲備。做教師要有熱情,不斷思索我們從事的工作應該是怎麼樣的?自我如何體現人生的價值?如果僅僅停留在這樣的思索狀態下?想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一些什麼成績當然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師繼續學習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

教師要學習的理由很多,有的理由是爲了使自己的發展,有的理由是爲了使學生得到更好發展。從爲了學生髮展的角度繼續學習可以達到:使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更新;學會新的教學手段的使用;本身知識體系的更新。特別是在當今提倡終身學習的理念下,作爲一個高職院校的老師,更應該不斷的學習職教理論,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總結教育的經驗。

精、氣、神,來源於教師的智力背景。自身對文本的理解很重要,決定着你的課堂駕馭能力。所有這些也都來源於教師平日裏的學習與體悟,只有不斷地學習和體悟才能再多帶點東西進課堂,才使你學問通達、爲人練達,從而“形神兼備”,渾身閃耀出魅人的光彩來。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9

靜下心來,在教書空餘時間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爲了孩子,我力爭做學生喜愛的教師,讓孩子愛上語文課,愛我這個班主任。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我收穫頗豐: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你排解煩惱,給你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你有着自信。很難想像幾十年前的教育理論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還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實用意義。難怪他要成爲廣大教師心中追尋的偶像,成爲心中的指明燈。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都有生動的實際事例,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讀了《給教師的100條建議》我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這位教育大師知識的淵博,對教育至真的感悟與至純的摯愛,他對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遠矚,令我油然而生敬意。雖然理論較多,但它能很好地寓理於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讓人容易接受,對我們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起到了引領教育健康、全面、高效發展的作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準備上課的材料,照顧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還要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還要抽出時間來學習,以便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學科中,使教材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其次,教師要有靜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爲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爲老師的樂趣。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但願在其新銳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0

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第二條,讓我對時間的概念有了更富新意的瞭解,《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的,“沒有時間啊!”幾乎是我們每位教師的口頭禪,現在的我們任務重,壓力大,總是忙得不可開交,焦頭爛額。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寫心得、交論文、發帖子、開展校本教研、組織活動……這件事還沒處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簡直喘不過一口氣來。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比照自己,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而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學科中,使教材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也只有養成了自覺讀書的好習慣,不斷增加自己的教育教學儲備,我的工作起來纔會真正地輕鬆快樂。

一位不讀書的教師,難以以身作則教導學生熱愛讀書。如果教師長年不摸書本,如果從學校走出的學生們除了會做練習題,所有的好書與他們無關,這是多危險的事啊。遏制這種危險的蔓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老師們先捧起書本。可見,教師讀書問題已不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小處來說是教師本身工作的需要,大處來說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我們都抽出適當的時間捧起書本讀書吧,這樣你的視野會更廣闊,思維更豐富,學習時間更充足,你的文采也會更廣博。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1

近日又拿起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讀了很多,想了不少,但,系統的回顧,說不好,就一些想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們的教育目的可以說是爲了“促進人的社會化”,我們的孩子將來都是要走向社會的,必須在受教育期間教會他們適應社會生活,使他們從“自然人”變化爲“社會人”。但就我們的過渡效果來看,並不是那麼有效。社會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不強,走上社會,發現他們的所學不及所用,往往都是從頭學起,給他們的感覺是,唉!那麼多年的書白讀了,只是拿到了一張進入社會的文憑通行證。現在有許多家長讀書觀的改變也不是空穴來風,“考不上學不等於沒有好工作,學習不好不等於將來掙錢少”。因爲在社會、家長看來我們生產的產品不適應社會需求。

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做了很多抑制孩子童真、天性的事,從孩子讀書的第一天起,我們即在讓我們的孩子快速的成人化。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競爭是多麼激烈,競爭很殘酷,因此,你們從小必須好好讀書,在班裏、學校就要和別竟爭,強烈的競爭意識把整個班級社會化了,用成人的語言教育天真的孩子。我們樂於用成人世俗的實用的功利的眼光來判斷孩子的是與非,阻止了他們出於天性的“美夢”。一切所謂的科學教育教學方法手段都應是必須符合孩子天性的,當我們認真反思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會發現我們有太多出於主觀願望卻違背客觀規律的事,太多的做法都在剝奪孩子們享受童年的權力。有人主張關起門來教學,關起門來讓孩子們做夢,讓老師成爲學生的朋友,用他們的語言,理解他們的思維,尋找適合他們的方法。我們需要的不是孩子成人化,我們需要的是教師兒童化。

我們面對自己的學生,想盡各種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駿馬能歷險,耕田不如牛”,揚其長避其短,讓每一位學生從各方面都得到發展。我認爲不管成人還是孩子,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萬變不離其宗,即人性化管理,但做到很難。人們常說,看看我們的學生,每一個都那麼有個性,那麼有天分,爲什麼到了社會上都不見了個性,不見了聰明才智,都平庸的一個模樣。不管孩子還是成人,評價做到不憑印象,不抱成見,不以點蓋面,不偏愛,不求全,難。有容人之量,虛懷若谷,從善如流,更難。我們可以去做,不求百分百,只求盡力。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2

在閱讀教育類書籍時,經常看到一個響亮的名字——蘇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經典名句。可從未真正靜下心來閱讀過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剛好遇得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它真是一本好書!

其中一篇文章《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就應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師的時刻從哪裏來》後,我真的觸動很大。我也常抱怨沒有時刻,忙啊。每一天早早到校,很晚才離開學校,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已有點應接不暇,還要忙着生活中瑣碎的事情。正當我看不清方向時,蘇霍姆林斯基告訴了我答案——教師的時刻從讀書中來。“只有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爲什麼那麼多優秀教師,課堂上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管學生出現什麼突發事件,他們都能巧妙引導,讓課堂因生成煥發精彩。想想自己的課堂,也做了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環環相扣,但課堂上卻總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費力。這才恍然大悟,優秀教師是平時的點點積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練,借鑑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用一輩子來備課,而我只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書到用時方恨少”,效果當然不一樣。環保廣告語

一位優秀的高級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讀書能夠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刻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言,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愛讀書的精神。”

讀書吧,讀蘇霍姆林斯基,你會感到教育能夠一生追求。老師們,你是人類禮貌的傳承者,你不讀書,怎能讓你的學生與書爲友?讀書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3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文書深刻的談到“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爲重要。從我的二十幾年教學生涯中,我也從中發現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具體表現爲以下幾個方面:1)上課集中注意力時間短,經常東張西望,做小動作:如玩筆、抓耳撓腮等;2)不聽 從老師的指令,不能遵守課堂紀律;3)上課時常想與同座位說話,不能專心做作業,影響別人;4)行爲較爲急躁衝動;5)小組討論中不能像別人一樣遵守規則,不能等待,表現爲急不可耐。對於這部分孩子,作爲教師,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對那些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多加關注。

怎樣培養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遊移、分散的壞習慣呢?

第一、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效率低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幹着這個,想着那個;一會兒幹這,一會兒幹那。教師要從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給幼兒看圖書時,看完一本,再換一本。給予幼兒玩具,也不要一下子太多。如果玩具成堆、書成堆,容易使他們養成注意力分散的習慣。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也能體會到完成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種愉快也能幫助他們繼續學習,保持注意力。

第二、對孩子講話不要老是重複。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覆交待好幾遍。這樣的孩子入學以後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爲他已經習慣於一件事反覆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以爲老師也會像父母一樣重複幾遍。漫不經心地聽課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說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第三、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於學生來說,誰要是上課善於聽,能理解並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佔優勢。因爲學校里老師是以講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要以通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如課餘時間聽小說連播、聽音樂。鼓勵孩子複述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專心聽講的習慣 。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4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接觸過不少教育書籍,有教育學的、心理學的,班主任兵法的,學科教育理論的,名師教育寶典的。有些書讀過了,隨風而逝了;有些書讀過了,留下了一絲影蹤。有一本書卻沉澱了下來,留存在心底,那就是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它不愧爲一部教育的經典名作,被一代代的教育者閱讀、吸收,稱道,運用,顯露於當時的環境中。如他在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的“閱讀”理念,至今還閃耀着迷人的光輝,在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裏,我們可以看到大師這一理念的再現:“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再如“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想克服負擔過重的現象,就得使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一條條建議無一不閃現着大師智慧的靈光,指引着爲師者前行的方向。它是一本適合各個層次教師閱讀的作品,深刻的理念蘊藏於直白而簡約的文字、生動而翔實的案例,讓人在輕鬆的閱讀中得到啓迪。每一條建議都植根於實踐的土壤中,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與大師對話,每每受益匪淺。

如大師在第19條建議提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大師說:“有些教師相信,要減輕這些學生的學習,只有把他們的腦力勞動的範圍壓縮到最低限度(有時候,教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說:你只要讀教科書就行了,不要去讀其他的什麼東西,以免分心。)這種意見是完全錯誤的。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大師的話就如一道強光穿過層層迷霧直射教學的田園。一直以來,我們基於“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思想,提倡學有餘力的或能勝任學習任務的學生多多閱讀。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更多的是沒完沒了的補差,拉一把,困守在機械練習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以求他們能掌握書本上最基礎的知識。何曾想過要讓書籍這一清泉滋養他們乾涸的心田?曾經聽過管建剛老師的一個故事:一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差,老師去家訪,對學生說:“只要你每天大聲讀一篇課文和讀1000字左右的課外讀物給你爸爸聽,一年下來,你的語文成績肯定頂呱呱。”學生有點不相信。老師說:“那你參加我的保險公司吧。”學生有點莫名其妙,老師解釋說:“你投50元的保險費。如果堅持做一年,語文不能頂呱呱,老師賠你300元。幹不幹?”小傢伙覺得事情滿合算,一口答應,師生間慎重簽下了合同。曾驚詫於老師的奇招,後來才恍然大悟,管老師已然得到大師神韻,明瞭這是隻“賺”不“賠”的生意,斷然與學生訂下這一紙合約。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爲榮的尊嚴與情緒。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15

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之後,我感觸頗多。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雖然沒有看完,但是閱讀過的每一條建議都使我受益匪淺,下面,我談一下自己的讀書感受。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要保持‘水源的清潔’”。一口氣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要保持“水源清潔”一文,我的心情變得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此文時的心情一樣沉重。蘇霍姆林斯基正是想通過這一個案例來警示我們的學校、我們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兒童的德育工作。如何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蘇霍姆林斯基通過他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的積澱,爲我們教育工作提出幾點可行的建議:兒童和少年因其年齡小,對社會現象的識別能力差,也就是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具有一種天然的社會直率性。對於學生,我們應當明白地告訴他們: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白,什麼是黑。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馬上拿出公正的態度來,絲毫含糊不得!我們不僅不能忘記這一點,而且要使這種第一次的社會經驗在兒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輩子。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看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像我們這樣的一個小學教師,每天在校上三、四節課,還要備課和批改作業,下班以後,又有忙不完的家務。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哪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我想,衆多和我一樣的小學老師讀到這兒,都會很感激他這樣一位智者給我們這麼好的建議。因爲,確實我們很多人都曾爲這樣的問題傷過腦筋,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他在書中的闡述不就像給了我們一根導航的指揮棒嗎?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爲如不添加水,總有一天,水會用盡,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

讀着著作中的每個建議,就像登上了每一個臺階,我就感到了我們職業的光明,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新的認識,我會因此更從容的走好自己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