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4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講述的是提高教師技能和道德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4篇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一)

我算是個愛讀書的人,我讀的書很雜,但最愛讀歷史類的書,也愛讀雜文,專業書籍從不敢丟,雖然也有很多是爲了讀而讀,但是常常是一旦拿起,也難以釋手,讀書改變了我內心的寬度,改變了我對世界認識的深度,它讓我變得自信成熟,蘇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豐富,我沒能夠一一拜讀,即使是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也只是初識皮毛。不過即使如此,該書對我的影響也是震撼的,原來,教師可以這樣當的,書,是可以這樣教的!

此書給我的感觸確實很多,這裏,我僅就他的百條建議中的第一條“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談談自己的粗淺體會,即使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更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從別人那裏學到更多精彩的東西。

以人爲本“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是百條建議中的第一條,蘇霍姆林斯基將它作爲100條建議中的第一條,我想是一定有他的深意的,蘇霍姆林斯基把對人——認同(也就是學生)的關注作爲第一條,引導並要求我們應如何去善待每一位學生。他覺得最爲重要的不應該是分數,而是去關注每位學生學習的過程。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那個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的不用,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樣。

這些建議給予了我很大幫助,讓我在課堂實際操作中更熟練,我還發現了這本書中講的最多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真正傳授給我們一種正能量,一種動力,而這些正是來源於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舉出的真實案例,基本都能讓我對號入座,從根本中找出病因。

我們要用心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而不是讀他人的讀書感受。我們可以讀得很慢,在細細咀嚼中領悟些什麼;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某條建議與實踐結合起來反覆讀,從實踐中發現新的有價值的觀點;也可以一邊讀這部書的同時多讀讀其他的書,從比較中獲得更多與我有意的東西。像李鎮西、閆學、鄭傑他們不正是在此中閱讀中有感而發,向其學習,而有所成就,有所著作的嗎!當然別人的思想可以與我們產生共鳴,但卻絕對代替不了我們的思想,否則何來百人讀《紅樓》,就有百個黛玉形象呢?

願我們每位教師都能記住:一個月,一本書,讓閱讀成爲我們行走的方式;一輩子,一節課,讓課堂成爲展示你我生命價值的舞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二)

我從事教育工作九年時間,一直做班主任。雖然積累了個些工作經驗,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許多困擾。在和同事的接觸中,在和同行的交談中,知道一本書叫《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就像是每一個教師心中的聖經,頗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終於拜讀了此書,從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在此我就其中一條談談我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談到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工作時說道: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有那麼一些學生,他們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爲他們笨,只是他們把時間多數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頭一天學過的東西,第二天就忘;爲了防止遺忘,需要在教過教材後3、4個星期(而一般是3、4個月)就進行鞏固性的練習。對比自己的班級工作,一學期以來,我發現後進生的問題確實是讓我感到十分頭疼的事情,於是我迫切的想從書中得到幫助和啓迪。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究竟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相信每一個教師一般都會覺得這部分學生永遠是一個最爲頭疼的羣體,數量不算多,爲害卻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謂少,但得到的結果卻總不令人滿意,甚至更多的時候往往是徒勞無功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孩子從邁入小學的第一天開始,他就一定是個後進生嗎?我想,這個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們想想造成他們現在這種狀況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知識如果不能轉化爲能力,還不如不學。古人不是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嗎?我們需要學生掌握的很多所謂的知識,除了應付考試,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爲什麼很多後進生過早地進入社會後,往往後面的發展比某些所謂學校裏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後進生的學習興趣究竟是如何一點一滴消失的,他們在學校中每天最感興趣的到底是什麼?特別是我們這樣的技校學生。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們的內心,調動他們內心中的那些積極的因素,活躍他們身上積極的那些細胞。而不僅僅把發展的眼光侷限在一些可憐的知識上面?我們應該更重視一些他們想要的東西上。

所以,面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識之士和更多的老師們能在更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現在的學生們全部教育的連貫性和階段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那麼,所謂的後進生應該是另有發展能力的一個可塑羣體吧。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在對“後進生”的教育工作中,他總是努力達到這一要求,並且也向所有的教師提出這個建議。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小學生伴隨的智力、個性、思維、認知、知識結構、價值觀等表現出幼稚、多變的特點。當他們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讚歎的東西時,他們的頭腦裏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所以我們就要從他們的心裏觸發到他們真正的靈魂。

蘇霍姆林斯基談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費佳的學生。教過他5年——從三年級到七年級。費佳遇到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所以當時會斷定,這孩子簡直是來不及記住應用題的條件,在他的意識裏,來不及形成關於作爲條件的依據的那些事物和現象的表象:當他的思想剛剛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級裏也有和費佳有某種相似之處的孩子,雖然他們的總數不算多。我給這些孩子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習題集里約有200道應用題,主要是從民間蒐集來的。其中的每一道題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它們的絕大多數並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解答這種習題首先要求動腦筋思考。

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業成績就趕上來了:他能和別的學生一樣,解答同樣的算術應用題。到六年級,這孩子突然對物理髮生了興趣。費佳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的積極成員之一。創造性勞動引起的興趣越大,他讀書就讀得越多。他後來在學習上還遇到過困難,特別是歷史和文學。但是,每一次困難都是靠閱讀來克服的。七年級畢業後,費佳進了中等技術學校,後來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牀調整技師。

這個小故事雖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識卻不是很輕易就會被看透的。我上初中、高中時都有過很多教師給學生補課,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認爲倡導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科教育爲主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學科教師都能夠自覺地在課堂上融入意志品質、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教育。教學生他們閱讀和思考。因爲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

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是:請記住:學生們學習越困難,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對於後進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們有一個誤區,就是隻是從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提出要求,對規章制度方面一樣的要求他們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感培養,頭疼治頭,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復。這樣做只會讓學生甚至是教師越來越疲憊,如果開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我想學生在逐步發現自己的價值後,就不再會產生一些影響學習的消極情緒,老師的講解和督促始終是外部因素,學生主動要求進步,要求提高,這樣的形勢下,對後進生的轉化或許不會成爲教師們的大難題了。

使學生有意識地從平時的學習中積累那種成功、自信的感覺,使他們保持一種渴望、充實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戰。打開孩子的思維空間,拓展孩子的思維視野,讓孩子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樣,對於知識的渴求,對於新事物的好奇心,這是無論多少次老師面對面的補習也無法比擬的提高成績的關鍵策略。這對於我們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啓迪。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內心中喚醒那些所謂的、相對而言的“後進生”,那麼他們將很可快成爲人人誇獎的佼佼者!我會繼續研讀那些給教師的建議!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爲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書育人者!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三)

最近讀了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一直以來,都因爲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可前不久,讀過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卻讓我有體會很深。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

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爲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說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作爲一線的教師,在讀完這些文章後,真有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讓自己培育出的桃李遍天下!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四)

近來,我學習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深有感觸。明確了很多道理。作爲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爲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教師,作爲一種職業,承擔着傳播人類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着橋樑和紐帶作用。隨着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一言堂"已全盤否定,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要成爲研究者、專家和名師。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首先,教育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銳的態度。教師面對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纔會發自內心的愛孩子,並因爲愛而滿心歡喜。教師要有“赤子之心”。做個很單純、很簡單、很好奇、很幼稚,有時有點傻勁的人。教師應有獨立思想,讓我經常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爲什麼而教,怎樣教,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爲一體。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學生作爲人,是需要灌輸精神理想的,那麼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順乎人性。學生需值得去珍愛,在工作過程中要學會寬容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教師在尊重學生時,也要學會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所謂“懲戒”,是指通過對不合規範的行爲施以否定性的制裁,從而避免其再次發生,以促進合範行爲的產生與鞏固。但懲戒必須注意幾點:一、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學生人格;三、懲戒應合理並公正;四、懲戒要符合相關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學會不培養乖孩子。如果我們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爲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羣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

總之,通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自己的理論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確了,方法更具體了。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這一次的理論學習必將使自己獲益匪淺。

也許自己是師範生的緣故所以特別青睞於對如何能成爲一名好老師有幫助的書。當在圖書館看到《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時,就莫名的感到它是特別的,些許是因爲它的書本包裝封面,些許是有些被震撼,一百條建議?是哪一百條?怎麼會有那麼多?好奇心驅使我把它從書架上拿下。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專爲中小學教師寫了這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書。這本書足足有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內容寫得相當充實,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另外,書中的一百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十分適合向我們這樣的未來將踏上教師職業道路的師範生閱讀。

我讀後認爲這是本教育經典書。我相信每個人讀完以後真的會像我一樣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薄,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也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讓人不至於會因爲枯燥乾澀而放棄,反而因爲其是生動的例子而更加急切的想把它一口氣讀完。

雖然讀這本書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是我到現在還能夠說出那一百條建議之中的幾條,例如有一條是“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這條建議是讓身爲教師的我們要牢牢的讓學生把基礎扎扎實,就像是要有經濟建設之後纔能有上層建築,如果一個學生連基礎知識都不牢固那麼他將一事無成。另外還有一條是“我怎樣研究和教育學習最差的學生”,讀後我認爲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就像是許三多裏面說的一個也不能少的道理是一樣的。

除舉得這兩條建議之外,其他建議也都是十分精闢對成爲一名好教師十分有實質性幫助的。我相信在每個人讀完這本書後,都會像我一樣感到這本書是令人倍感親切並且讓人深受啓發的,因爲這裏的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爲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啓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