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逃出母宇宙讀後感大綱

逃出母宇宙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逃出母宇宙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逃出母宇宙讀後感

王晉康新作《逃出母宇宙》是一部災難小說,而且把災難演繹到了極致:身患絕症的年輕的民間天文學家楚天樂發現整個宇宙得了絕症,已開始劇烈地收縮,太陽系將在近百年內毀滅,但以楚天樂、姬人銳、魚樂水爲代表的科學精英們仍拼搏不止,試圖使陷入絕境的人類重獲生機。故事情節曲折跌宕,一次次地峯迴路轉,又一次次地陷入絕境,最後被告知,這場災難不過是上帝打的一個“尿顫”,是宇宙肇始期間“暴脹——急停”所遺留下來的一片漣漪;這還不算完,狂歡的人類發覺,其實更大的災難還在後頭。小說將人類與宇宙災難的生死博弈寫得波詭雲譎,變化萬端,高深而莫測的宇宙一次次試煉着人類生命力的強悍與否,而正是在這種勝算寥寥的拼死一搏中,充分展現了人類生命的莊嚴和強旺。小說多次將太空探險與地球文明史上的那些地理大發現、民族大遷徙並置而出,給人一種歷史的縱深感,一種恢宏的審美氣勢。

劉慈欣評論道:“在大部分末日題材中,末日像一堵牆一樣轟然聳立在人類面前,但《逃出母宇宙》中的描述更符合人類的認知規律,小說多層面多角度地表現了人類對災難的逐步認知過程。”的確,在敘事技巧上,作者善於設懸,情節發展如層層推進的波浪,將小說的張力保持到了最後。更難得的是,這種敘事上的懸念,恰與科幻構思的層層推衍相疊加,渾然一體,充分展現了科幻文學獨有的'魅力。

中國科幻文學領地較小,卻也歷經百年發展,由於種種原因,曾數次斷流,自上世紀90年代始,才漸有復甦跡象。在主流文學評論者視域之外野蠻生長的中國科幻文學,在平穩發展中漸趨活躍,這個時段現在被稱爲中國科幻的“新生代”。其間產生了劉慈欣、王晉康、韓鬆等知名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劉慈欣的《三體》,在國內外贏得很高的聲譽。這些事實表明,中國科幻文學的存在不容忽視。

中國科幻“新生代”的創作水平已達到了相當高度。或許是這種文學品種有其特殊性,對它的欣賞要克服某些思維慣性和知識缺環使然。比如:同樣致力於人性的挖掘,科幻文學更關注整體的人性,而非個體;在現實與未來之間,科幻更多地關注未來,關注科技對人類的異化,而主流文學基本上還是面對歷史背對未來;科幻尤其是硬科幻非常重視“科幻構思”,以構成文學表達的重要手段,等等。

文學是人學,科幻亦然。《逃出母宇宙》好似一部太空版的《活着》,閃耀着堅忍卓絕的人性光輝,小說人物內涵豐富。如擅長權謀,不受道德約束,但能堅守底線的姬人銳,令人聯想到張居正式的儒家能臣;另一個是出身黑道、飛揚跋扈、自私貪婪的鉅富褚貴福,他爲了讓親人(包括幾房小妾及庶子)的基因能首先逃出地球,裸捐家產以建造“褚氏號”飛船。在人類整體面臨絕境的情勢下,他的大私轉化爲大公,時勢造就了這一特殊“英雄”。

科幻文學有軟硬之分。其中硬科幻作品注重所謂的“科幻構思”,即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某種設定。《逃出母宇宙》的設定是:真空可以湮滅成二階真空並釋放出微量的能量。這個設定顯然是架空的,但作者從這個架空的“公理”出發,進行了絲絲入扣的“外推”,書中描述的諸多科學奇觀,如蟲洞式飛行、億倍光速飛船、透明球等,奇異瑰麗又真實可信,頗具文學感染力。誠如劉慈欣所言,作品融入了物理學和天文學最前沿的知識,展現了宇宙演化的總體圖景和時空最深處的奧祕,具有廣闊的視野和深邃的哲理。

在中國科幻一線作家中,王晉康先生老當益壯,自言是“站在過去看未來”。確乎如此,他的作品立足科技前沿,展開最大膽最狂放的想象,而又能穩妥地將這些安放在清晰的科學理性中,納入看似傳統的文學手法中,融化在典型的人物的塑造中。讀他的作品,你能清晰地觸摸到中華文化之根,中原文化之脈。他的作品,既堅守傳統又超越傳統,追求創新。

當今文壇,文學格局已然發生變化,新生代作家的出現,以驚人的市場業績和全新的文學特徵改變着傳統文壇的狀況,但他們大多不願再承擔傳統作家的文化使命,不願肩負傳統文學的載道重任,他們關注的是人的現實體驗和即時性的消費感受。具體到創作中,傳統的宏大敘事、史詩性和全景性等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有意思的是,這些文學責任和文學傳統卻在科幻小說中,如劉慈欣和王晉康作品中得以傳承與發揚。他們的小說多以宏大敘事,多以上帝的目光,關注人類整體的命運,來贏取讀者的廣泛追隨。科幻小說是最具未來性的文學品種,他們把未來與傳統熔鑄其間,統籌兼顧,在堅守文化責任和文學傳統的同時,又取得了非凡的市場業績。可以說,中國科幻已經開始突破小衆走向大衆,因此,科幻文學特別值得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