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宇宙的一生》讀後感大綱

《宇宙的一生》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本書將科普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以大開腦洞的問題,帶領你進入科學殿堂,幫助你打破思維壁壘,與你一起探索科學真正的美。下面是小編我爲您準備的“《宇宙的一生》讀後感”,歡迎參考,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宇宙的一生》讀後感

  《宇宙的一生》讀後感一

我們通常從生物知識或是歷史中瞭解自身的由來,我們通常認爲天空、星辰與我們本身的關係是不搭邊界的,我們也通常覺得宇宙是宇宙,人類只是宇宙中渺小的存在。殊不知,從古希臘哲學先賢開始考慮人類存在的意義時,人類就註定與整個宇宙的前世今生繫上千絲萬縷的關係。

《宇宙的一生》開頭的三個哲學性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向何處去?我們是誰?就在冥冥中指引我們開啓探索宇宙的大門。

我們曾認爲的宇宙爆炸就是宇宙的起源的通識看法,而在這裏我竟然發現宇宙爆炸並不是宇宙的真正起源和開端,從書中的現有知識來說,宇宙的開端和起源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暴漲。而宇宙暴漲之前又是什麼樣的,會不會在若干年後又出現一個新的“宇宙起源說”呢?這也是書中淼叔給我留下的留白,我可以隨意想象暴漲前的宇宙。

曾經我只能在電視上懵懂地看一下帶着物理理論性質的宇宙運動的圖或視頻。而這本書中竟然將宇宙爆炸看作是微波爐中炙烤麪粉團的這麼一個過程,清晰平易的同時又非常有趣形象。

書中還不乏各種有趣的比喻幫助我理解宇宙的邊界、宇宙的大小、時間的形狀和世界上一些看似我已經知道的相關事物的名詞,但是我又說不出所以然的東西。

當我在晴朗的天氣感受到陽光照拂在身上的溫暖時,我知道太陽就是恆星,我也知道太陽僅僅是黃矮星分類中的一個星球而已。但是我卻沒有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問一問自己,甚至上網搜索,瞭解什麼是恆星,什麼是黃矮星,它們對於世界的存在到底有哪些不可磨滅的印記。

這本書或許不能幫助我找回小時候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但是它可以提醒我,原來還有很多童年時期對世界、自然甚至宇宙的問題,我還沒有尋求到答案。它幫助我重拾小時候看似幼稚,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讓我在《宇宙的一生》中找到。

我知道相伴在自己身邊,催促自己快快長大,有時會因爲緩慢而無聊,有時又會因爲太快而戀戀不捨的時間並不是憑空捏造的。淼叔從物理學的角度闡述了物理學中精確的計時方式,也描繪了古人計算時間的方式,解釋了心理學上的時間和人與動物相似的生物鐘。這是我從未知道的時間計算方式。

最讓我欲罷不能的內容不僅僅在於書中生動形象的各種比喻,名人科學家之間的軼聞趣事,舉世矚目的黑洞和引力波知識,還有對宇宙未來的探索。

中國有句成語是“人定勝天”。科學家們甚至在想地球末日來臨的那一天。那麼宇宙會不會有末日?我們人類終將走向何處?我們會不會像恐龍一樣滅絕?其實這些,沒有一個人敢斷言宇宙的未來。我們都無法斷言自己的未來是如何的。但是我們知道,人類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世界上的所有種族在未來的世界中生存更久。即使宇宙有一個生命的盡頭,我們也不會因爲墮怠而後悔。就像我們現在的人生,不到最後一刻,擁有巨大能量的宇宙都沒有放棄,我們就更該努力一把。

  《宇宙的一生》讀後感二

淼叔介紹,我們的宇宙起源起一場大爆炸。這個觀念是由天文學家喬治勒梅特於1927年首次提出,爆炸,是一種急速膨脹。勒梅特認爲,宇宙膨脹意味着當時間回溯時,他會發生坍縮,這種情形會一直持續下去,變小,再變小,一直到它不能坍縮爲止。此時宇宙中所有質量都會集中到一個極小的“原生原子”上,宇宙的空中結構就是從“原生原子”產生的。

在大爆炸後的擴散膨脹,宇宙迅速冷卻下來,物質來源於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的10-秒後,所有的粒子形成了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等的基本粒子。但是這時的宇宙還是過於熾熱和稠密了。這些等離子體沒辦法形成原子,隨着宇宙膨脹,溫度下降,質子和中子開始核聚變,結合更大的原子核。自由的質子和中子形成氘,氘再迅速融合成氦-4,這個過程持續了7分鐘。因爲宇宙的溫度與密度迅速下降到核聚變無法繼續的程度,這時,所有中子都已經納入氦原子核,留下質量是氦原子核3倍的氫原子核,氫和氦剛開始處於電離狀態,也就是說他們周圍沒有被束縛的電子。隨後,宇宙持續冷卻,電子被離子捕獲,形成原子,這個過程被稱爲複合。在複合結束後,宇宙大部分質子被捆綁成了原子,這時離大爆炸已近38萬年了。

後來,有了恆星,行星,星系,生命,人類……

可以說,我們來自於宇宙誕生後迸發的塵埃,我們命運和宇宙變遷連在了一起。淼叔的《宇宙的一生》讓我瞭解到了宇宙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