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宇宙簡史》讀後感3篇大綱

《宇宙簡史》讀後感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宇宙簡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宇宙簡史》讀後感3篇

《宇宙簡史》讀後感1

親愛的朋友門,你們是否也曾在許多個夜晚擡頭仰望星空,看着頭上那片廣袤而幽遠的星空思考着關於宇宙是怎麼形成的?以及宇宙中還存在着什麼?等等問題……

答案若是肯定的,那麼我會推薦你好好讀一讀《宇宙簡史》這本書。因爲在這本書裏,我們可以通過霍金先生那風趣幽默的語言以及淺顯易懂的比喻來了解宇宙物理的諸多複雜現象。這將有助於我們初步瞭解我們身處的宇宙……

關於宇宙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必是“盤古開天闢地”以及“上帝七日創世”等各類神話故事吧!那麼,有沒有對這個問題更科學、更真實詳細的描述呢?答案是——有的。

霍金在《宇宙簡史》的第一、二講中以時間爲主線,簡明扼要地通過亞里士多德在《天論》中提出地球是個圓球開始,到托勒密的宇宙模型,再到後來的弗裏德曼模型等等一系列天文學成就深入淺出地爲我們闡述了宇宙大爆炸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這個最爲大衆所熟知的理論是怎麼形成的。裏面雖然涉及到許多專業知識,可是通過霍金的解說卻也能讓普通大衆所理解,畢竟霍金著本書的思想是爲喜歡仰望星空、探尋宇宙祕密的人提供一次最好的宇宙學啓蒙教育。

又例如在談論到黑洞安置問題上,霍金運用比喻的方式給我們簡單地做了回答:“安置這樣一個黑洞的唯一地點是應當把它放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而且,可以使它繞地球作軌道運動的唯一途徑是,在它的前方拖動一個大質量物體,以把黑洞吸引到那裏去,這種情況有點像在驢子面前放上一根胡蘿蔔……”

如此形象的比喻,即說明了它的原理又讓我們有了想象空間,由此可見霍金才華與機智。

除此之外,書中還講述了許多重要的理論知識之概念,並穿插若干富於豐富想象力的精彩描述,使人閱後難忘,此書對於想了解天文學的普通大衆來說是極好的科普之作。

最後,關於本書的諸多精彩就不在此一一贅述了,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自己翻閱。

《宇宙簡史》讀後感2

五星是因爲當中大量的理論和支撐論斷的依據讓這七場講學滿滿都是乾貨,而能夠理解到的也非常皮毛。

搭配冥想,這本書其實和佛法相接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配合,能夠理解的不多,但對於恆星的坍塌以及奇點多多少少有了一些體會和認識。能量,個人覺得或多或少與空性有些相似。將實有的物體不斷的進行分解,你能夠體會到的也許也僅僅只是微分子層面的東西。這樣的感知方式,不同於我們的五官,但是還是停留在深層次的意識層面。最終的.答案,我們暫還未知,但可以想象的是,當你全身心的於周遭相融,一定是一份絕對的篤定和寂靜,這份感受,超越了我們目前所有測量儀器所能觸及的範疇,而最終到達它的將會是怎樣的途徑呢?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

你與外界的關係一直處於一種能量互換的過程中,而這個互換過程之所以被我們忽視,是因爲我們始終堅持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讓我們承認世界的實有性。設想一下,當你置身於一片曠野當中,張開你的雙臂,感受風吹來與你皮膚相觸的那一刻,你的皮膚感受着這風的溫度,每一個毛孔都在向你傳遞着信息,而這樣的信息量絕對不低於一顆行星的引力、一段輻射波發出。我們置身於宇宙的龐大設計當中,通過度量和校驗,我們逐漸發現自己是怎樣在這場相互較量的遊戲中,與周遭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當中,就如同書中所說,沒有人可以逃脫,沒有人可以避免。

我們的誕生之初,是因着世界的起點,而最終在一片混沌當中,經歷過的、感受過的會被保留下來,不得不問,宇宙或者說世界,是否存有記憶,在行星每一次的膨脹和收縮間,改變着可知的能量場,進而推動着進化的進程。

我們最終的歸宿,就物質層面本身來說,都難逃一死,而在有生之年,伴隨科學的快速發展,我們對於真相的距離會越來越近,粗大的層面,我們能夠解讀的也只有按照空間、時間邏輯去推斷和挖掘,而霍金看到的,一定是在微觀層面,穿透了哲學所停留的想的階段,突破層層屏障挖掘出了更深層的世界的本質的問題,一切都是偶然嗎?一切又都是必然的嗎?我想這個問題,現在提出,答案應該還是比較好回答的。

《宇宙簡史》讀後感3

幾年前,我和爸爸媽媽在深圳機場候機時買了一本書——《宇宙簡史》,它是史蒂芬.霍金著作的,霍金是我崇拜的英國科學家。他大學還沒畢業就得病完全癱瘓了,但他用常人難於忍受的毅力研究物理科學和宇宙,並寫下了一系列的著作,這本《宇宙簡史》就是他的著作之一。他在這本書裏講述了物理學上的一些艱深的問題,如:廣義相對論、量子理論、黑洞、奇點等。在這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量子理論和黑洞。儘管我現在也有些似懂非懂,但並不妨礙我對科學知識的探求。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些觀點,比如關於黑洞,我以前總以爲黑洞是一個特殊的物體,需要許多條件才能形成。然而這本書告訴我,黑洞其實在宇宙中是一種十分平常的東西,由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坍縮形成,它的引力強到連光也無法逃出。看到這裏我有如醍醐灌頂,覺得科學真是太有意思了,更增添了我閱讀的動力。

我不斷地看着,終於看到了第6講——時間的方向。這一章很有趣,例如爲什麼打碎的玻璃杯不能重新跳回桌子上合併?因爲這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無序度隨時間增加,而不是減少。再如,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科學定律在沒有引力現象時,對所有進行自由運動的觀察者,無論他們的運動速度如何,都必須相同。還有那個著名的質能方程式:E=mc2,它所表示的意思是:物體的能量等於質量乘光速的平方。在書中諸如此類的理論數不勝數,我常被這些理論弄得頭腦發脹,而定義又看不懂,只好先擱着這些理論,去先看後面的內容。儘管如此,但我還是一直堅持着看下去。

有時候我也會和爸爸媽媽探討書中的某些問題,可是他們在這方面的知識也相當有限,我只好去網上搜索答案。雖然這本書不容易讀懂,可我爸媽很支持我讀這些科普類書籍,他們並不在乎我能讀懂多少內容,他們在乎的是我對科學的興趣。有了他們的鼓勵,我對科學的興趣更濃厚了,也許,我以後也能成爲一個科學家呢!

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宇宙十分神祕,現在我們人類所掌握的只是一小部分,以後還有更多的關於宇宙的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和發現。這本書就像一顆種子,它在我的心裏播下探索科學的夢想,這顆種子肯定能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