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1

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在篇幅上來說比較短,從語言風格上來說質樸平實而又不失詩的光華,從內容上來說暢達深邃而又滲透着哲學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於世。它讓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複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讓我知道人生的短暫,要合理利用時間。迴歸簡單的生活必須有一顆淳樸的心,它讓我躁動的心沉靜安寧,它教我們淡泊名利沉澱自己。

《智慧》中告訴我們智慧和聰明完全是兩回事,聰明是指一個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質,如具有機敏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數學思維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種才能,而是一種人生覺悟,一種開闊的胸懷,足夠的勇氣和敏銳的眼光,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顆平常的心,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態度。這就教會我們大學生要有勇氣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更要有智慧來分辨二者的區別。

《真實》中告訴我們,人活的獨特、瀟灑一定要發自內心。如果你太關注自己活的樣子,總是活給別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給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實的性格,那麼,你愈是表演的真誠、獨特、瀟灑,你實際上卻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謹。大學生正處於性格養成的關鍵時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無益於我們的成長。更重要的是周國平一直着重於內在和靈魂的超脫,不難從《真實》中看出他強調的是一個真實的自我,即一個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現在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方面。

讀《安靜》時想到,現時社會上一些世俗觀念也進入了學校。利益的驅動超越了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了精神的愉悅。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如此浮躁的環境中我們又如何做學問?擺脫外在的虛名、浮行,保持一份心靈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園,沉澱自己,積蓄力量,成就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大學生正確的選擇。

《讀書》中周國平認爲,讀書不在於破萬卷,重要的是讀書時的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成爲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種種享受,讀書是其中之一,讀書破萬卷的快樂:一在求知慾的滿足,二是在於與活在書中的靈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豐富和成長。要領略讀書的快樂,就必須擺脫功利的考慮,要有從容的心境。大學時期是我們養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大學培養的就是我們讀書的習慣和無師自通的能力。同時讀書也提高了我們的覺悟,進化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從中得到某種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學讀書的多少決定我們以後發展潛力的大小。讀的書越多我們的發展潛力就越大,因爲我們有厚度,這個文化底蘊的厚度,也決定了我們發展潛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錄》的積極思想給我注入了前進的動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訴你――世界,我追求過,奮鬥過,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沒有停止過拼搏,而這個造就了萬物的世界也將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奮鬥不息,人生終將輝煌。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2

本人最近在看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並不是我刻意變得深刻了,而是因爲這幾天身體有些不適,於是就不上網,也不玩遊戲,現代人沒有電腦就特無聊,便找找消遣的雜誌,沒把雜誌找出來,倒把這本書翻了出來,這一翻,我才知道,我錯過了一本怎樣的好書。

這本書是我在廣州深圳八卦嶺那個小小的書城買的,上面的扉頁邊角下,有我用纖細的圓珠筆記錄着,有雨”的字樣,我似乎忘記了在四年前那個有點濛濛細雨的下午是怎樣的因緣拿起了這本書,也忘記了是怎樣的購買衝動買下了這本書,總之四年來,我從來,沒有翻過它,而它也靜靜的陪着我,從八卦嶺到布吉,從深圳到南寧,它陪着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終於安定下來,睡在我衣櫃最底下的抽屜裏。

當我把它翻出來,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買下了這本書!這是怎樣的書呢?淺灰色的封面畫着零星的幾枝枯枝,簡單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種淡淡的從容在裏面。打開目錄,上面寫着這是一個探索境遇與心情,困惑與覺悟,執着,自我發現等的書,是關於人生境界生活質量的書,是一本在我那個年齡看不懂的書——現在,我竟然發現自己可以讀的明白了,有時候,它說的一些話,就象從自己心裏走出來的一樣,我會對自己說,對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意思,它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呢?也許,這是一本年輕的自己買給未來自己的書,是因爲相信自己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會擁有了足夠的感悟和閱歷,會擁有足夠的智慧來與它共鳴,當我在閱讀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在精神世界裏自由的飛翔,彷彿整個世界都不在喧譁,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讀到更多好的書,今後少一點玩無聊的遊戲。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3

“人生終究是漫長的,不求‘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視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無憾。”

這是上海市嚮明中學高三(9)班學生賀志選讀《人生哲思錄》後寫下的感悟《不忘初心》中的一段,他也因此文獲得了“第十六屆滬、港、澳與新加坡、馬來西亞五地中學學生暨20xx全球華人中小學生閱讀報告大賽”高中組的一等獎。

8月25日是上海書展的最後一天,上述大賽頒獎典禮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葉辛,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秋生,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周德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兆路等出席了頒獎典禮。會上,葉辛先生和獲獎師生圍繞着“經典閱讀與成長”,目前青少年的閱讀、寫作現狀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每年的閱讀報告大賽都會有一個主題,今年中學組的主題是“對話經典”。怎樣的文學作品稱得上是“經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認爲,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篩選,流傳下來的都是好作品,比如《紅樓夢》《西遊記》,經歷過幾百年,生活在各種狀態下的中國人都在讀它們,而且都讀出意味來了,這就證明這部作品是有養料的,是真正的經典。

青少年爲什麼要讀經典?葉辛說,經典作品不管吃,不管穿,但是久而久之,它會作用於你的身心,改變你對世界的認識。作品裏的精神,作者的情緒,作品描畫的人物個性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對人生的態度,並默默作用於整個人的氣質和素質。

廣泛的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作品,還可以幫助讀者學會獨立思考。婁山中學語文教師湯雅華認爲,當下人們熱衷於刷微博、微信、QQ空間,收穫了巨大的信息量,但這些碎片化知識難以形成知識體系,對人益處甚微,甚至會阻礙我們深入、獨立思考,而經典閱讀才能讓我們避免人云亦云,真正擁有獨立的靈魂。

通過這些讀書報告,葉辛等評委也發現,當今中學生的思考力大有提高的空間。對於缺少生活體驗的中小學生來說,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評委們給出的答案是:閱讀,廣泛地閱讀。

“一篇文章寫得好與否,關鍵是什麼?”在互動環節,針對讀者的這一問題,評委們一致認爲,獨特的思想和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

有評委表示,好文章往往在樸實的語言中,蘊藏着作者的觀點或感受。而辭藻華麗但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正是當下不少學生寫作的“短板”,解決辦法仍是多讀書、讀好書。

全球華人中小學生閱讀報告大賽由上海作家協會、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圖書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澳門日報》等聯合主辦,《少年日報》《上海中學生報》承辦,至今已連續舉辦16屆,旨在積極推動中華文化和中小學語文教育活動的交流,引導更多的青少年親近和熱愛華文母語,多讀書,讀好書,養成閱讀習慣;促進中小學校形成良好的閱讀風氣,以及全球華人中小學生的文化交流。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4

不是我們不思考人生,而是人生沒有給我們選擇的機會。哲人都說,要爲正義而活,要爲自己的良心而活。可是能夠遵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活,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生活面前,能或不能都顯得格外晦澀。周國平說,所謂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按照他的定義,成功基本上屬於稀缺物種。一個人顯露自己的真性情很簡單,但要真正出於公平和正義,那就不簡單了。人人都想活出個樣來,周國平卻認爲人應該活出個味來。古人也說,人間有味是清歡。味都有,是否是清靜之味,歡喜之味,就不得而知了。

敬畏,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內心情感,敬畏規則,敬畏制度,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失去敬畏,人便淪落爲原始狀態。自然之美,美在自然。萬事萬物皆有靈性,於天地間存在。

佛說,人生的三重境界:見天地,見衆生,見自己。可見,見自己是最爲艱難。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有看見真正的自己。既然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不如像李誕一樣,做一個淺薄的人,反而有趣。有趣的人,不管在任何時代,都能專注於自我,專注於靈魂,對於他們來說,乏味是人生最大的敗筆。每個人都熱愛生命,但怎樣纔算珍惜生命?碌碌無爲,得過且過,還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意義不在於外表,而在於我們的心,心往哪兒走,便決定了生命的意義。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5

《超脫》――周國平提倡人需要重視精神活動,需要給自己的心靈或精神留有一定的空間,而不是每時每刻都被瑣事所佔據。他不反對事業和忙碌,但需要與自己從事的事情適時適當地保持一定的“距離”,我就是我,遭遇是遭遇,驚浪拍岸,捲起千堆雪。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的一個詩句是“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很有意境,也很佩服主人的韜略。超脫是要與忙碌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產生美;給心靈一些空間和時間,來回味體會自己最近做的事情。但超脫又不能過於深刻,完全脫離於忙碌和世俗,遊離於人間膚淺之外,甚至遁入空門,也不是最佳境界和結果。

《自足》――講的也是空靈。和作者一樣,我的性格也是兩個方面;一個好動,想嘗試各種新鮮和好奇,想體驗人生各種可能;一個好靜,經常對自己的所作所爲進行反省。記得好長時間的習慣是晚上睡覺之前回憶自己一天的事情,分析得失和利弊,有日省吾身的習慣。也經常一個人夜深人靜時在小區的廣場裏度步,任憑思緒萬千,想人生想愛情想婚姻想事業想友情,好像好多問題都在那個時刻想明白。我另外一個習慣是畫和寫,怕自己的腦袋容量不夠用,把困擾自己的事情寫出來或畫出來,分析權重或排序,將一些好像很重要很緊急很棘手的事情通過這種方式取捨掉。

《獨處》――我給屬下經常講的一個詞是“慎獨(慎重獨處)”,和周先生提倡的獨處不是一回事。D教授告訴我安靜也是一種享受,我才幡然醒悟,但她沒有體會還有惆悵或一絲憂愁和傷感的獨處,我認爲是一種缺憾。

我夢想一個人週末在躺椅上沐浴在陽光下悠然看書喝茶的感覺,也渴望一個人住在大山裏沒有電話騷擾沒有熟人滔滔不絕地交流自己安安靜靜地呆着的感覺。經常體會外面下着雨坐在窗戶下,看着外面綠油油的樹木和莊稼,或想着自己失敗的初戀情人或想着去世的爺爺心裏泛出一股淡淡的惆悵。

書中有這句話“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6

周國平先生說,他的人生觀若用一句話概括,那便是真性情。他覺得成功並非人生的主要目標,只有活出真性情纔算不虛度人生。對此,我看法略同。

現代社會爭名逐利的風氣很成問題,人們總圍着錢轉,迷失了單純善良的本性。如今的綜藝選秀節目鋪天蓋地,平凡人老想着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成名,殊不知那些光鮮亮麗的名人的內心掙扎。

現實中的人們總是對生活強加抱怨,總覺得活着太累。可是你是否想過,爲什麼活得這麼累?別人不能左右你的思維,你卻總模仿別人,追隨大衆的腳步。正因如此,你纔會漸漸地迷失自己,你痛苦地掙扎着,漫無目的地追尋着慾望。但當你得到那些曾經夢寐以求的東西時,你真的快樂嗎?

最近層出不窮的明星吸毒案便暗示了答案。他們的生活都很優越,卻有着不爲人知的壓抑感和憂鬱情緒。他們難道活得不精彩嗎?也許是我們認爲精彩。周國平先生說,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那樣他的人生纔有意義。難道那些吸毒的明星們起初並不想當明星,只是迫於無奈?我覺得應該不是,而是他們走在明星路上的時候,碰到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於是他們變得迷茫不知所措,選擇了逃避退縮。那麼既然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爲什麼不能憑自己的努力去克服種種困難,而非要用極端的方式來發泄呢?也許是忘了最初的單純夢想。

正如周國平所說:“我走在街上,一路朝熟人點頭微笑;我舉起酒杯,聽着應酬的話,用笑容答謝;我坐在一羣妙語連珠的朋友中,自己也說着俏皮話,讚賞或得意地大笑……在所有這些時候,我心中會突然想起一個聲音:‘這不是我!’於是,笑容凍結了。”生活中,我也時常有這樣的經歷:身在其中卻不知道自己是誰,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爲什麼會不自在,只知道要這麼繼續下去,就像被上了發條的鐘表,不分日夜地走着。

一個人安靜的時候,靜靜地想着心事,會覺得並不那麼孤單。“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嘗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彷彿是這另一個自我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身於它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拉回它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只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爲我守護着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至於無家可歸。”每個人可能都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惑,也曾思索卻不得其解。我想說的是,若想不被現實所牽絆,就必須有自我意識,不能什麼事都被現實牽着鼻子走,而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和決斷力;同時,也要有定力,經不住誘惑,便會喪失自我。

人本身無貴賤之分,但是慾望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人們總喜歡和另一羣人比,這羣人名字叫“別人”,處處都要拼個高下,不然心裏便不痛快。但是越比下去,就越不可收拾,虛榮心也隨之不斷上升。可你有沒有想過,比的意義在哪兒?競爭本身沒有錯,但是競爭的目的是爲了提升自己,而不是貶低別人吧。不忘記自己的初心,才能使你的人生過得充實有意義。

人生如戲,今天的你是否在爲明天而堅持?夢想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爲自己的夢想不懈地奮鬥。如果你止於哭喊而不付出行動,那夢想不過是天方夜譚罷了。你應該時刻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並堅定該去做什麼。周國平先生告訴我們,要成爲真正的自己,“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真切地意識到‘自我’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於他的答案。”你的人生由你來定義,你執著堅守,才能寫出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不管它是否輝煌,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爲這就是你的人生,你獨一無二的人生。

人生終究是漫長的,不求“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求珍視自己,做到不忘初心,便已無憾。

  人生哲思錄讀後感7

本人最近在看周國平的《人生哲思錄》,並不是我刻意變得深刻了,而是因爲這幾天身體有些不適,於是就不上網,也不玩遊戲,現代人沒有電腦就特無聊,便找找消遣的雜誌,沒把雜誌找出來,倒把這本書翻了出來,這一翻,我才知道,我錯過了一本怎樣的好書。

這本書是我在廣州深圳八卦嶺那個小小的書城買的,上面的扉頁邊角下,有我用纖細的圓珠筆記錄着"購於20xx.7.16日,有雨"的字樣,我似乎忘記了在四年前那個有點濛濛細雨的下午是怎樣的因緣拿起了這本書,也忘記了是怎樣的購買衝動買下了這本書,總之四年來,我從來,沒有翻過它,而它也靜靜的陪着我,從八卦嶺到布吉,從深圳到南寧,它陪着我搬了10多次家,直到我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它也終於安定下來,睡在我衣櫃最底下的抽屜裏。

當我把它翻出來,非常的好奇,不敢相信是自己買下了這本書!這是怎樣的書呢?淺灰色的封面畫着零星的幾枝枯枝,簡單而不耀眼的封面,有種淡淡的從容在裏面。打開目錄,上面寫着這是一個探索境遇與心情,困惑與覺悟,執着,自我發現等等的書,是關於人生境界生活質量的書,是一本在我那個年齡看不懂的書——現在,我竟然發現自己可以讀的明白了,有時候,它說的一些話,就象從自己心裏走出來的一樣,我會對自己說,對了,就是這樣,就是這個意思,它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呢?

也許,這是一本年輕的自己買給未來自己的書,是因爲相信自己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會擁有了足夠的感悟和閱歷,會擁有足夠的智慧來與它共鳴,當我在閱讀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在精神世界裏自由的飛翔,彷彿整個世界都不在喧譁,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如果可以,我希望能讀到更多好的書,今後少一點玩無聊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