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時間簡史》讀後感(通用7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時間簡史》讀後感(通用7篇)

《時間簡史》讀後感(通用7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時間簡史》讀後感(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簡史》讀後感1

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名爲《時間簡史》的著作,它的作者就是人們熟知的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殘疾科學家史蒂芬·霍金。

這整本書講的全是關於宇宙的知識,而且還涉及了時間。它最大的特點在書後,還介紹了幾位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伽利略和牛頓這些在宇宙學方面有很大貢獻的偉人。整本書告訴我們宇宙的圖像、宇宙和時間的關係。其中最吸引人的是黑洞的奧祕。黑洞就是由質量大、密度高而且擁有能讓光線都逃不出去的強大引力場。

看完了整本書,我覺得科學是十分重要的。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科學,因爲科學能是人類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沒有科學就沒有快捷方便的交通,沒有科學就沒有四季恆溫的房間,沒有科學就沒有有趣好玩的遊戲……現在的牌子上寫的都是“中國夢,我的夢”,這些“夢”的基礎就是科學。

記得書上的總序裏有一句話“沒有科學的‘教育’,只是培養信仰,而不是教育。沒有受過科學教育的人,只能稱爲受過訓練,而非是教育。”我認爲一點兒不錯。如果受教育是使人得到知識的公交車的話,受科學教育就是使人得到知識的私家車了。

霍金自強不息,勇於探索,敢於大膽推理,他的這種科學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推薦大家看《時間簡史》,相信大家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時間簡史》讀後感2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通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形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不過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裏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取代的一天。因爲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爲宇宙的不規律纔有現在的太陽系、現在的地球以及現在的人類和現在的美好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爲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說到宇宙的最初讓我回想起我曾經看過的一部短片視頻。短片中講述我們人類所看、所聽、所觸、所感的都是不復存在的。乍一聽,我們可能會覺得此言論是語出驚人,喧譁取寵,但實則不然。

我們都知道人的所有感官系統都是由大腦所控制的,就像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由我們的神經系統傳播到我們的大腦組織,然後再由我們大腦組織顯像出我們看到的以及我們所聽到的景象或者聲音。試想一下把一個人的大腦組織拿出來,然後把它的聽覺系統、視覺系統與我們事先準備好的電腦連接在一起。電腦中的畫面出現的同時是不是也在這個大腦的視覺系統中顯現出相同的畫面?我們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音樂在電腦中播放,這時候的大腦聽覺系統是不是也會同時聽到一樣的音樂呢?這一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繼續觀察,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把與電腦連接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切斷,此時此刻大腦中還能顯現出畫面、聽到音樂嗎?答案非常清楚,不能。而這些清晰的畫面和聲音的形成正是藉助於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通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後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起。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後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現在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統治者、佔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個時候人類將會成爲另一個星球的統治者、甚至整個宇宙的統治者。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爲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趕超時間和超越空間,能做的就是珍惜愛護我們現在共同的家園,珍惜擁有的時光和生活,把每天都當成末日來過。那樣即使明天就如電影《2013》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也一樣能泰然處之。

最後,聯想到我們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慶幸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中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能力。那麼我們又有怎麼樣的理由在一點點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樣的理由在寶貴的時間面前虛度我們的青春?霍金身殘志不殘,不僅與殘疾鬥爭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獻於科學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難度的科學研究。我不能不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他給科學界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個正常人所付出的。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儘管上帝是公平的,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憑藉着依舊熱忱的心全力以赴。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們就更應該充分利用這麼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打破侷限,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求知問道。不恥下問,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時逐步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瞭解社會,提升我們的競爭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讓人獲得最新知識,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薰陶和培養,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20年之久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纔是真正奇蹟_—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3

我選擇閱讀的書名是《時間簡史》,史蒂芬·霍金那本暢銷世界的《時間簡史》以成爲科學着述的里程碑。這不僅歸因於作者迷人的表達方式,還歸因於他討論的令人敬畏的主題:空間和時間的本性,上帝在創生中的作用,宇宙的歷史和將來。但是,在它問世後的歲月裏,有些讀者一直不斷地向霍金教授訴說,在這本書中某些最重要的概念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時間簡史》裏試圖把宇宙描述成一個有限但無邊界的空間,它是完全自足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就是存在。對時間則有如下描述,”無序度或熵隨着時間增加是一個所謂的時間箭頭的例子。時間箭頭將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使時間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種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即是在這個時間方向上無序度或熵增加;然後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最後,是宇宙學時間箭頭,在這個方向上宇宙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

在我的理解範圍內,時間是一種過於複雜的概念。可以抽象地把它說成是伴隨在我們身邊的一種物質,儘管它無從捕捉,卻又確實存在。也可以實化成身邊的一切物質,也許你發現不了,但他們確實在被時間改變。明知肯定有東西在周圍影響我們的生活,卻終究看不清究竟是什麼。而時間是自身存在的,至少我現在這麼認爲,雖然目前沒有時光機。

這讓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就能穿越時空。如果這是真的,有一天有人證實時間是由某種物質發出的話,我們就可以有時光機穿梭將來和過去。一切的一切都聯繫着時間,當沒有了時間,物質是否就失去了它的本質意義呢?也許物質存在於時間之中只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一種方式,或別的什麼爲我們制定的。沒有時間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連續性的平衡世界,因爲時間與空間是一個整體,是座標軸上的弦,失去了其中一根,假設是X軸,那麼Y軸也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特定的時間所控制的世界。一切都由永遠不停止的卻又有着嚴格規律運作的時間主宰。也許它突然在一瞬間停止,調皮地玩弄我們,而我們卻也一無所知,當時間開啓之後,繼續自己的生活。它也許是不朽的,至少在我們這些生命短暫的物質看來,與璀璨的宇宙發展史相比,那確實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產生一個點,就這樣無數個點連接在一起,變成線,變成面,就無限制地編織下去,直到宇宙的結束,如果那宇宙沒有結束,也就繼續不朽地編織下去,那就是人類所無法涉及的永恆。

在宇宙大爆炸的理論,文中提到宇宙大爆炸發生1秒種後溫度降爲100億度,那麼爆炸前的溫度是多少呢?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相結合後知道宇宙大爆炸前的溫度爲10的32次方絕對溫度。這是經近代高能物理學家所證明的溫度。雖然這龐大的數字,特殊的單位我都無法理解,但我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

其實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發現是一位普通的醫生。有一晚,他在家中看星空,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如果根據萬有引力定律,那麼天空的星星應該互相吸引而越來越近,可是爲什麼人們卻沒發現星星都聚在一起的現象呢?於是他提出,一定有一種作用力在抵消星球間的引力,於是,這就是宇宙在膨脹擴散理論的第一位提出者。

當大爆炸前,宇宙是一個高度均勻恆溫的原始火球,那麼這就是一個無序的狀態,這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又是反的了。根據研究發現,宇宙在大爆炸後在10的負23次方每秒,這一瞬間的時間,宇宙就膨脹了10倍,那麼這個宇宙膨脹的速度有多快呢?大概是10的31次方米/秒,這是什麼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速是不可超的,除非是在靜止的狀態,質量爲0的光子,纔可能達到光速,光速是多少?1秒種30萬公里,那麼就是3乘10的8次方米每秒,這是光速,而宇宙膨脹的速度遠遠的億萬倍地超過光速。在大爆炸開始10的35次方米每秒以內的事情根本沒辦法知道。

再來說宇宙大爆炸的速度,這個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如果慢的話,所有星球就會被萬有引力拉回來,整個宇宙大爆炸要精調到10的55次方分之一纔可能達到爆炸所需要的速度。

只有真正懂行的天文學家才知道對神的敬畏,所以很多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神有兩本書啓示我們,一本是聖經,一本是大自然。兩者之間絕不會相互矛盾。天文學家是很驕傲的,因爲他們是研究天文的,所以要讓他們相信上帝是很難的,可是現在隨着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使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的信仰發生了變化,有的科學家你明顯地看到是從無神論變成有神論。

讀完《時間簡史》,獲益匪淺。雖然霍金先生深入簡出地表達其對時空以及宇宙的看法,但許多抽象的概念我還是沒有弄懂,更不敢不懂裝懂歪曲原意,所以在這裏就談談我看完該書後對時間的認識吧。

我們這個世界,或者說宇宙,是在某條時間弦的,而其他的XYZ軸等我們都不知道,因爲人類只有看見三維的能力,最多隻能感覺到四維,而宇宙起碼在四維以上。這在我的大腦裏也是無法構造出模型的。我們只能出現在這個特定的時間,而在我們前一秒的可能又有另一個世界,無數的世界存在,只是時間軸不同,我們和他們(如果存在),是平衡的,因爲大家的時間運行間隔是相同的,同速的運動物體相對仍然是靜止,彼此之間是無法接觸的。

換言之,如果我們可以時間旅行,我們回到過去的時間。或者我們可以從這個星球到另外一個星球去。因爲空間和時間是連續的,過去的空間和過去的時間已經成爲現在的空間和現在的時間,我們也就是回到了現在。這有意義嗎?我們從現在回到現在?過去的某一時刻的時間和空間仍然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存在,它們明顯已延續成了現在。所以我們還會呆在這條弦上。否則,如果我們回到過去採取行爲改變重要的發展歷史,那麼世界將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那回到過去的我們又談何存在?《時間簡史》引出的聯想是絢麗的,是壯闊的。

是我的水平不夠,讀書不仔細,從整本書中也只能翻來覆去講時間,請老師不要見怪。不過,霍金先生在書最後所寫的確實挺有意思的:”然而,如果我們確實發現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它應該在一般的原理上及時讓所有人(而不僅僅是少數科學家)所理解。那時,我們所有人,包括哲學家、科學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參加爲何我們和宇宙存在的問題的討論。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理智的最終極的勝利——因爲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所以我說說我對宇宙的理解:我一直想象把地球當作一個細胞,而我們人類就是細胞裏面的。每一個細胞都有着自己的生命,最終有一天這個細胞會枯竭。而宇宙可能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內部。而這個人又是一個細胞裏的微小部分……一直循環下去。

人類需要了解自己,以前的自己,人類渴望瞭解,在不斷了解中不斷進步,不斷地走向未來。

  《時間簡史》讀後感4

今天,我看了現代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寫的著作——《時間簡史》。

這本書重點寫了我的宇宙、宇宙和時間、量子物理與相對論、黑一洞、時間箭頭與時間膨一脹這五個方面。

聽說,當時霍金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全身癱瘓的狀態下完成的。我想,霍金已經只有兩個手指能動了,但他還是每天堅持閱讀。這種堅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在輪椅上的霍金,雖然已經全身癱瘓了,但他的思緒飛出了太陽系,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一洞。

他寫出了現代人最喜歡看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一洞》,他還發明出了一套科學模組,成爲了英國皇家研究院最早的會員。

霍金寫的《時間簡史》主要介紹了宇宙是怎樣由來的到黑一洞的形成。說起黑一洞大家也應該知道,黑一洞是由一顆恆星衰變只後,變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變了之後自然而然就變成了黑一洞。同時黑一洞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物體,它的大的連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現在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就像霍金一樣,不斷努力,才能成功。

  《時間簡史》讀後感5

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蚊子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爲自我的關係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怎麼說呢,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一本好書不僅能教給別人知識,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有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於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來的,這纔是真正空前的——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虧我選擇了理論物理學,因爲研究它用頭腦足矣。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後感6

所有的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

也才知道,我的固有的觀念‘如果所有因素都確定了,那麼結果一定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原來是一種‘宿命論’。天哪,該怎麼辦?我本來還堅信人的思維也因爲過往環境的確定性而屬於定數呢。先姑且不去考慮思想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因爲在基於純物質的理論基礎搞清晰前去強迫自己想這個問題,可能無異於思想上的自殺吧。

既然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都隨時做好了被推翻的準備,那麼,人爲定義的一些概念所支持的理論就更不長久了我深信不疑的數學,也是否有一天被自己的悖論所推翻呢?

我感覺自己已經處於半混亂狀態了。我們這個世界,無論多麼精彩或噁心,總有一天所有的這一切都不過會坍塌成黑洞裏的一個極小的點而已想到這裏我不自覺的伸出手來,要去感受一下這周圍的空氣此刻是否還真實的存在着。而這個‘此刻’又意味着什麼?也是宇宙永恆的一個組成部分吧。

宇宙啊宇宙,你爲何如此的存在呢?他們把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稱爲奇點,奇點之前就不負責任的不追究了?怎麼能這樣呢?

人類的目標,仍然是不斷去認識和改造自己周圍的世界——無論這種認識會帶來多麼悲觀的結果。是否存在有一天,事實終於可怕到再沒有人敢於去探索呢?我想一定不會的,要不人類怎麼會走到今天——在上帝的關懷下生活不是很溫暖的麼。

我一想到那些爲了科學而放棄生活樂趣的人——他們才真正在推動人類的前進——我就不由得要鄙視自己,同時鄙視了其他象我一樣爲了生活而奔波的人。

當同學把我的書寄過來的時候,雖然少了好些,可是也發現多了幾本原本不屬於我的書。很讓我感興趣的是有一本偵探小說,可是翻了翻後意味索然,又無意識的拿起了這本《時間簡史》。但是拿起來就放不下了。後來我才意識到,這應該是純興趣的選擇吧,我仍然熱愛科學的。第一次見它的時候好像是大一還是大二吧,不過它的出現並沒有轉移我們當時打雙扣還是電腦遊戲的任何注意力。我記得高二的時候看因斯坦傳的時候也是抱着濃烈的興趣在瞭解那些未知的不能理解的東西的。當然因爲高考的原因,這種興趣很快給中斷了。可是爲什麼進入大學後反而失去了對科學的興趣呢?這裏面當然有個人特性,但是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也着實很有問題。

當愛因斯坦在無聊的專利局裏花在總結狹義相對論上的時間,被我們的教授們用來考慮做什麼了呢?難道當今的科學研究真的就昂貴到那種程度使得連理論物理學家都完全沒有施展的空間了?如果有人鄙視我們所有的教授和所謂的專家,我至少不會去譴責這個人。

什麼叫做對科學的獻身精神?什麼是人道?完美的人道只會讓社會退步。必然有些人要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們終將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專注於科學的科學家是受我敬重的,即便如霍金這樣身形難堪,這難堪也只會在我的敬重中增加震驚而已。

那麼夫子提倡的仁德又居於何位呢?想到這裏,又想打擊一下人爲神話了的先古聖賢。都同樣是人,爲什麼先古的就能做到大聖大賢?再更廣泛的打擊一下那些人爲誇張臆想以至於捏造的行爲。不論我的思想觸動有多大,神,還是我最討厭的東西。

那麼感情和藝術的地位呢?不得不承認這些東西里邊有些是很崇高甚至偉大的,可是它們畢竟都盤旋在思想體系之內。要通過它們去創新到思想本身的起源以及意義,是不太可能了吧?而這些東西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是必需的。可見我們這個世界爲了發展,所需的額外的代價是多麼的巨大!

所有的理論,都是總結共性的基礎上具有預見性。所以不要在乎理論是否從字面上看起來是否膚淺,更應該注意它是否有效——在此刻或者以後更長一點的時間。

正如書中處處注意處理科學與神學的關係一樣,這本書給我帶來更多的應該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哲學理念上的衝擊吧。容我整理一下,讓我思想重新有序,才能夠再次平和的看待這世界。

  《時間簡史》讀後感7

就我而言,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唯物論者,對於那些神怪之類的說法很是反感,而對於能用科學理論解釋奇異事物的書刊雜誌便很感興趣。對於霍金先生寫的這本《時間簡史》便很是有一口氣看完的衝動,但是由於自己認知水平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還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難怪就連霍金先生在某一場合也曾說過,能夠讀懂全書的每一句話的人,就已經夠格攻讀引力物理博士學位了。雖說只學到了點皮毛,但對自己的知識面還是個很大的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這讓我不覺得對霍金先生深厚的學術造詣敬佩不已。

首先,這本書是以普及科學知識爲目的的著作,他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以及我們周圍的許許多多的奇異的事情,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歪理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就比如人人討厭的蚊子,我想沒有一個人會同意上帝創造蚊子這種生物,但是它又的確是我們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爲自我的關係而剝奪另一種生物存在的權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

怎麼說呢,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於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後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其次,過去我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那些試圖證明世界絕對準則的文章很感興趣。尤其在學習方面體現得相當明顯,對於我而言,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的時候,都感到莫名的興奮,因爲他們能用很簡單的幾個公式來指導我們生產和生活方面的種種問題,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對科學家們很是崇拜。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才發現世界遠不是我想象得那麼簡單,幾個公式ot;就能涵蓋。概括的來說,簡單中孕育着變化,而變化中又體現着規律。人們總是在不斷地,想方設法地去尋找那隱藏的規律。很幸運的是,某些規律被我們發現了,但更多的還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沒有絕對準則還是僅僅是個巧合所有的問題我們目前尚還不得而知。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人們不斷的探索纔有可能解開這一個一個的謎團。

而對於我們來說,它給我們的啓發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無法在學習上達到最高峯,因爲沒有最高峯。你有的只能是不斷的去和別人競爭,和自己較勁,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學習上取得好成績。同樣,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業者他們比平常人多的就是一個強烈的競爭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