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捨得讀後感(精選10篇)

捨得讀後感(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捨得讀後感(精選10篇)

捨得讀後感(精選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捨得讀後感(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捨得讀後感1

近期,我讀了《捨得》這本書,書中告訴我們:舍是哲學,得是本事。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捨得是一種境界,不計付出,捨己爲人,體現出了胸懷寬廣的做人高度;捨得是一種智慧,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體現出了明朗大氣的做事風格;捨得是一種心態,有取有棄,低調淡泊,體現出了坦蕩灑脫的人生追求。學會取捨的智慧,懂得進退的真諦,就能夠享受美好的人生!

其實人生就是一種舍與得的過程,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無不在面對着舍與得的考驗,小到衣食起居一日三餐,大到一些影響深遠的重大決定。孟子云: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我們都是生活在凡塵的普通人,逃不過七情六慾的煩擾,非聖賢、非完人,不會有事事順心的完美人生,我們選擇不了命運給予的歷練,但是我們能選擇面對人生得失的態度。我們常常會因爲擁有而快樂,爲失去而悲傷。有時候,不知足的人擁有一切卻享受不到,知足的人看似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舍與得,全在一念之間,你選擇面對這一切的心態,就決定了你生活的幸福感。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就是這樣一個得與失的過程,功過成敗,皆在取捨之間,喜怒哀樂,皆由舍與得的艱難抉擇而生。真正看輕得失,纔是得與失的最高境界。

人生之道,貴在捨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共享榮華富貴,而是人與人之間要有一顆“將心比心”互相體諒的心。世上永遠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人與人之間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摩擦,有雜草我們就要拔除,有摩擦我們就要解決。如果我們時時刻刻想着如何去報復對方,就會整日心事重重,內心極端壓抑,哪裏還會有開心可言,怨恨的累積將使我們的餘生在黑暗中度過。佛經言:“一念境轉”。如果我們舍掉仇恨的包袱,回贈對方一個甜美的微笑,對方將會把陽光灑向大地,而我們也獲得了一份心靈的感動。學會從得到中失去,就能從失去中獲得。把失去當成一種致富哲學,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把上一次失去當作下一次得到的起點,在得與失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拿起該拿起的,放下該放下的。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很多:生活原本是有很多快樂的,只是我們常常自尋煩惱。因爲我們只知道拿起,不知道放下,只知道獲得,而不知道捨棄,我們有太多的雜念、太多的私心、太多的想法、太多的慾望……如果不能全部享有,那就適度調整自己,選擇最需要的那部分吧。

  捨得讀後感2

一、贊同的觀點

寧靜才能致遠,從寧靜中可以找回自己;

無私才能容衆,從無私中可以擴大自我。

二、聯繫實際

由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教師,眨眼間,我已教了十多年的書,我的教學激情漸漸淡去,感覺像是撐船,沿着同一條水道,從這個渡口到那個渡口,只是所載的人不同而已。教育根植於愛,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老師自身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時刻把學生當作朋友,以感情爲紐帶,讓學生體會到你在關心他、愛護他,這是老師對待學生的宗旨。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儘管教育缺乏有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發揮或自由地展。”生活中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厚度。因爲擁有了愛,而使生命顯得如此厚重;因爲付出了愛,而使生命顯得如此絢麗。

三、重構

作爲一名教師要遵循以愛育愛教學原則:

平等原則。尊重學生,公正的真誠的朋友般的接納每個孩子,平等地愛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生活在老師期待的目光裏。

差異原則。承認學生存在着差異,要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發展性原則。承認孩子都是在發展變化的,要看到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的進步,要強調努力過程中的體驗,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激勵原則。要用賞識的目光看待學生,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與積極的評價,使學生在老師的讚揚聲中感受到愛,在這中愛的情感中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

無錯原則。適度寬容學生在求知和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重在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加以改正。

交互原則。理解學生,善於和學生溝通,要蹲下來和孩子講話,用一顆童心和學生經常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溝通,並且根據孩子的要求和意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使教育教學的過程真正成爲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愛”——人世間最美好的字眼,人世間最動人的字眼,人世間最偉大的字眼,它的存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我願當一名充滿愛心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攜愛而行,詮釋愛的意義,用生命書寫愛的教育,在學生心中播灑愛的陽光。

  捨得讀後感3

一、認同的觀點

《捨得》修身篇中有一篇文章是講“積極的人生觀”,《捨得》讀後感三——積極的人生觀。書中提到:“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樂觀,也沒有絕對的悲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樂觀、悲觀當然有外在的因緣,但多數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是的,很多時候事情的好壞常在於人的心念之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司馬遷雖然遭受了慘無人道的酷刑,卻依然挺直脊樑,寫出了鴻篇鉅製《史記》;李白雖然仕途不順,卻依然豁達樂觀,寫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等千古名句。就如書中所說,“好事不一定全好,壞事不一定全壞”“所以凡事往後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

“樂觀如明燈,照亮希望的前程;消極如毒品,腐蝕健康的心靈。”

二、聯繫實際

今年暑假我去雙龍洞實習巡查,有一件事情令我感觸頗多。我們班去雙龍洞實習的學生都是有志於從事導遊行業的,去之前都曾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好好實習考出導遊證!”可是實習才過了一個多月,當初的雄心壯志就幾乎煙消雲散,大部分人都在得過且過地工作、生活,不再堅持考導遊證,只有小貓兩三隻還在咬牙堅持學習,準備考導遊證。這個現象令我煩惱。經過與同學的談話,我瞭解到導致這個現象的直接原因是新出臺的導遊證考試規定,其中要求參加導遊證考試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大專畢業,所以很多同學的雄心壯志一下子就如花朵般焉了,讀後感《《捨得》讀後感三——積極的人生觀》。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放棄,而且他們認爲沒有導遊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爲周圍的很多老員工也是沒有導遊證的,日子還是照樣過得很滋潤。但也有少數幾個人選擇了積極面對,他們準備利用業餘時間進修大專,以便爲將來報考導遊證作準備。在我看來只要這幾個人能夠繼續堅持,他們一定能夠在不久的將來實現他們的導遊之夢。

三、重構

實習生更需要堅強樂觀的心態。實習中會出現很多在校學習時從未出現的問題,如員工之間的利益糾紛,工作中的考覈,較強的勞動強度,艱苦的住宿環境等等。在實習生的管理中除了要注重實習的安全,也要加強對實習生思想的引導,幫助他們根據實習實踐制定未來的'人生規劃,引導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實習中出現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培養學生積極奮鬥的精神,爲學生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捨得讀後感4

捨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在存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複。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亦然,不求事事完美應有所取捨,捨棄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懂得捨棄的人往往會有大收穫。書中一個古老的故事讓我記憶猶新:很古老的一天,一個守財奴的家鄉發大水,貧窮的人們都因爲沒有所要帶去的東西,順利遊在水中獲救了。而這個守財奴卻把家中的金銀財寶裝滿了全身,奮力地在水中掙扎並向遠處的一個小船喊救。船上的人大聲喊他並讓他把身上的附帶的物品扔去,讓他暫且不沉水並馬上划船去救他。但這個守財奴卻不能捨得扔掉自己的金銀財寶。結果可想而知,他不捨得放棄,便不能爲自己爭取獲救的時間,他沉水溺死了。如他能把身上重重的包袱捨去,他得到的便是生命。於是,佛感慨而曰: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

比如我們走在市區的大街上,比比皆是伸手向你索要錢物的,真的,假的,我們也許辨識不清。我們有時真的有心救助,但當我們身上只餘十元錢的時候,縱便拿出五元,對於他們,又有何濟?比爾。蓋茨大把大把的美元捐給了非洲,那裏需要他的援助,而他也有這個能力進行援助。舍之前,總要先得,纔會有舍。得之後,常有再舍,纔會再得。佛無分別心。無分別心,即無煩惱掛礙,使之心境圓融通達,歸納萬象於一乘,讓有限之生命融入無限的大智慧中。“得”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得不足,沒有通悟的人捨不得。不禁讓人感悟,捨得真誠,才能與坦誠相待的朋友相遇;捨得寬容,纔會讓世界容下更多的朋友;捨得微笑,才能得以回報一張張笑容的臉;捨得功名,才能靜下心順其自然體味人生;捨得安逸,才能聞雞起舞迎向輝煌;捨得金錢,才能贏得自己主宰生活。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古人云:無欲則剛。這其實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沒有太多的慾望,就會活得更加簡單,更加灑脫,更加自由。於是,在滾滾紅塵中,懷一顆平和心,擋住各種誘惑;做一件平常事,學會放棄許多;當一個平凡人,簡簡單單生活。適當的放棄是一種美德,外面是自由的天,自由的地,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心。

  捨得讀後感5

這個月旅遊回來,過了2周心境平靜些了,回頭再拿起《捨得》一書,靜靜品味起來,發覺還蠻有意思的,其中有些話講得很有哲理。

一、認同的觀點

1、人生不要光顧心外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必須建設內心的天堂,如果內心的天堂沒有建好,把憂悲苦惱的地獄留在心裏,就會帶來苦不堪言的人生。因此,天堂地獄就在一念之間。

2、內心的石頭,心外的石頭,一定要靠自己拿開,靠別人幫忙是不可能的。佛說:“放下,就會自在。”放下與拿開,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當然就會度一切苦厄,當然就能自在了。

3、聯繫實際書中星雲大師說道:“天堂地獄就在一念之間”。是的,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時而覺得自己幸福的生活如同天堂一般,如結婚時拍婚紗照、當酒席上的新娘等有時又感覺生活在地獄之中,如同病痛折磨苦不堪言時。時而開心時而鬱鬱寡歡,來回不知多少次。工作方面,有時因爲一個學生的一句話,可能你就被氣個半死,簡直被下到十八層地獄一般。

有時因爲學生的一個舉動,可能又被感動的半死,感覺升入了天堂一般。不管是天堂還是地獄,其實就是看自己的心態,看自己怎麼對待周圍發生的人和事。其實,面對着學校繁重的工作壓力,時常也會抱怨,感覺生活單一,沒有樂趣,偶爾週末回去似乎像獄中釋放探親的感覺。但是想想那羣可愛單純的學生,想想學校爲我們教職員工提供的良好的生活學習設施條件,真的不該有太多的抱怨。因爲心中的憂悲苦惱是地獄,心中的安樂幸福是天堂;感受的委屈不平是地獄,意會的平等和諧是天堂……我們爲何不拋棄地獄,拋棄懶惰,走進勤勞,嚮往天堂?

4、反思重構說白了,我們要學着書中那種心境,會舍纔會得。有舍纔有得的希望。

關鍵就是心要放下。放下來就會自在,說得多好啊。所以,我也常常反思自己,要放下心中的石頭,多主動留在學校裏工作,爲學生也好,爲學校也罷,不要去計較太多。付出也是種享受,是種幸福。我作爲教師,更應該有一顆平靜的心。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對待每一位學生,才能踏踏實實地做好各項工作。

  捨得讀後感6

學會捨得,就是學會如何選擇,懂得放棄,知本分,懂捨得真義的人往往是小心謹慎的人。曾國藩在爲官處事方面,常懷“謹慎、敬畏之心”。

《管子》說:“其所謹慎者小,則其所立亦小;其所謹慎者大,則其所立亦大。”大儒朱熹認爲:“真正大英雄,卻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若是血氣粗豪,卻一點使不着也。”

曾國藩生性謹慎,以“慎”字掌人生之舵。他曾做過一幅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從中可以看出曾國藩的處事哲學。曾國藩的謹慎也體現在各個方面,如爲官謹慎、作戰謹慎、交友謹慎、用人謹慎、謹言慎行,時時反思自己,力圖避免一切缺點,從不授人以柄,以使別人無暇指責。在動盪的晚清王朝,位極人臣卻全身而退,保全自己。他倚重過穆彰阿、肅順、奕忻,這幾位大臣彼此有不共戴天之仇且最後都不得善終,而倚重他們的曾國藩卻巋然不動。正是曾國藩運用“心有靈犀,不露痕跡”的謹慎之策而獨身事外。

“謹慎”即有所畏懼,只要有所畏懼,辦事就會認真,會多加準備,會考慮周詳。而“敬畏”是一種尊重和珍惜,是對人生的透徹領悟,對生命的倍加呵護;是對客觀世界和人類共性的真切認知。

曾國藩曾說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在家書中時常告誡家人“長存敬畏之心,不要以爲家裏人做官就欺負別人;不要以爲自己有點學問就恃才傲物。長存敬畏之心,纔是惜福之道。“曾國藩的敬畏讓人看到了他潔身自律、清醒的頭腦、謙虛的態度、謹慎作風、強烈的危機意識。有這樣的敬畏之心,一個人才能戒驕戒躁,永遠把自己放在學習者的位置上,永遠保持實習生的態度,這樣就能有所顧忌,有所遵守,有所爲而有所不爲。

曾國藩在爲人處事中始終“知足”、“知本分”。他曾說“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爲患害……”他的地位和成就足可以讓他有資格和實力盡享榮華富貴,然而卻選擇了一生清貧、勤儉持家。

知足常樂,一個人名利心切,俗見就重。慾望過大,就會被矇蔽心智,不再客觀、冷靜地面對現實,於是差距就一點點拉大,憤懣、不平、抱怨開始充斥身心,得到的是一個失敗的人生。

  捨得讀後感7

我們的父母總是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去定製,甚至是寫劇本做導演,來親手導演自己女兒,自己兒子的人生大戲,然後主角就是自己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罷演,或者自己開始寫劇本的時候,父母就會無比焦慮和慌亂,覺得小傢伙的人生要毀了,於是乎開始苦口婆心教導起來自己的孩子,你需要去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爲什麼我們做不到瀟灑人生,來去自如呢?

因爲,在生活中,我們沒有給自己“下戲”的空間。我們是演員,永垂不朽的演員,而此時我們在地球上的身份,只是我們戲中的角色而已。你在日常生活中,愈多能體會到這個真理,你就會愈快樂、愈自由。

可是我們常常不滿意自己戲中的其他演員、事件等,想要竄改劇情。或是太入戲、太投入,完全失去了理智,忘了那些只是你的臺詞和表演的劇情而已,你真正的身份不是這個角色。

如果想要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在生活中多給自己一點“下戲”的機會:

每天的靜坐或是沉思冥想,每週末的放鬆、發呆,一段時間之後的度假、轉換時空,都是讓自己“下戲”的好機會。

如果想更有效地讓自己成爲演員而不是劇中的角色、人物,你可以每天設定時間提醒自己,不要太入戲,這只是你的角色,不是你的真實身份。把角色演好很重要,但是要來去自如。否則你的生活就是狹隘的、受限的,而不是寬廣的、自由的。前幾天還和另一個羣的小夥伴討論是不是要過一兩年的Gapyear?因爲她想逃離當前的狀態,需要尋找一下自己,然後我笑道,其實現世就是你的人生道場,你能不能在這裏修行好是你的造化了。

所以我們能不能做到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同時,也可以善意的提醒,別的角色和你互動的時候需要注意的角色?只有這樣子了,才能做到不太入戲,也能夠來去自如,畢竟你沒有這麼多觀衆,沒必要這麼累的,所以你會不會剝奪掉你的親人的成長機會,受挫機會,以及失敗的機會?這些都是人生的體驗,沒有對錯之分。

開復老師又迴歸了,這個讓我很欣慰,因爲他也算是我人生的導師之一,但是從他的懺悔錄和他的言行上還是能夠感覺他還在繼續追求虛無縹緲的大愛,來贏得更加多的粉絲,來顯示自己很牛,所以我有些小小的擔心,我自己也會不會這樣,我也在時刻提醒着我。

  捨得讀後感8

一、認同觀點:

暑假一直在看星雲大師的《捨得》,心裏久久不能平靜。說不出是什麼滋味,總之,慚愧得很。在星雲大師的講述裏,我宛如看到了他一生行走於世間的身影,也耐心地體味到他行爲背後的那顆心,不禁爲之深深感佩,也深深地內疚。星雲大師在<捨得>開篇中寫到了成功者的願景:

有錢當念無錢日,得意休輕失意人。

爲道了無寒暑變,利生豈畏路途艱。

二、聯繫實際:

雖然人只是宇宙的過客,但只要是能掌握時間的人,就能擁有人生;會用時間的人,就能懂得處理生命。對於過客的人生,有的人活得很認真,有的人活得很隨緣。不管你春去秋來,不管你生老病死,總之,過客的人生,匆匆地來也匆匆地去,在匆匆的生命中吾人應該自問的是:我們能爲人間留下一些超越匆匆的紀念嗎?生涯規劃,這是現代社會,現代人生的一個現代新理念。在世間做人,能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規劃,實在是不容易。其實,真正的人生規劃是不確定的,各有因緣,有時候實在由不得自己做主。所以,最好的生涯規劃是把自己規劃成:自覺的人生,自度的人生,利他的人生;在生活中,要有淨化的感情,要有<捨得>善用的金錢,要有德化的處世。能夠把移風易俗作爲自己人生規劃的前提,讓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這就是最好的生涯規劃。

三、反思重構:

“讀書有讀後感,做事有做後感,交朋友與人相處,要有認識,有認識就有感覺,有感覺才能跟着走。”讀了這段話,讓我有了一種寫讀後感的衝動,於是提筆,權當作記備忘錄吧,不一定成篇通暢,只求記下有感覺之語。

大師說:“閱讀可以讓一個人的心跳感應世界的脈搏,中外同在眼前,古今一體悉聞。”王安石說:“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高希均教授說:“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好書絕緣的那一刻;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的確,讀書讓人感到充實,是人生豐富。

大師提出的如何學習方面的佛法四偈語:“爲學當重聞思修;將來必須說寫作;若能具備戒定慧;必可清淨樂融融。”非常會的學習方法。

學習,永遠的工作!人生的幸福!我認爲,人的幸福,能自由的學習就是一種!

  捨得讀後感9

兩隻形狀、大小几乎相同的狗,分別走到凹凸兩面哈哈鏡前,在凹透鏡面前的狗,看到被放大的自己的形象,就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在凸透鏡面前的狗,看到自己的形象是這麼矮小,不禁垂頭喪氣,悲觀失望。而智商更高的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

一、認同的觀點我很贊同《捨得》中提到:信心是我們內心的寶藏,只要我們心中有信仰,就會產生信心,有了信心,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信心是失敗時的火種,往往在你摸索的黑夜裏照亮前面的路途。

二.聯繫實際有了信心,人才會冷靜地面對挫折困難;有了信心,人才有足夠的勇氣克服障礙,克服膽怯;有了信心,人才會虛心討教、誠懇學習、揚長避短;有了信心,人才會從勝利走向勝利,從成功走向成功。在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每每遇到挫折難免會情緒低落,甚至怨天尤人,灰心喪氣。當然有時也會高喊“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中汲取教訓,在失敗中尋找經驗,繼續努力,追求成功。當面對挫折和失敗,兩種行爲表現截然不同,其關鍵在於有無自信。

堅定的自信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產生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纔會有成功的可能。

三、重構想要讓擁有信心,我們需要做到下面幾點: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我們也應該學會盡量欣賞自己的長處,欣賞自身優秀的品質,用這種欣賞和讚美,來增加自己積極的自我意識,增加自己的自我接受程度和自我價值感。用積極的態度來評價自己。自信心的培養和維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評價,我們不應該凡遇到不順利的事,就歸於自身不足,而應該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自己,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運用自我暗示法。積極的自我暗示是通過主觀的作用使內心產生良好預期的一種自我刺激過程。多看到自己的進步、長處和潛能,這樣才能自信地去迎接機遇和挑戰,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成功和歡樂。雖然,生活賦予我們每個人的並不都是相同的陽光雨露,但我們只要堅信自己行,努力把自己的稟賦充分發揮出來,最終踏上成功的頂峯。

  捨得讀後感10

在前幾天我認真讀了星雲大師的《捨得》裏的日常篇,它可以分爲四個小節,下面我談談自己認同的觀點:

一、認同的觀點:

1、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共享榮華富貴,而是人與人之間要有一顆“將心比心”的互相體諒。

2、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不是懦弱,不是無用,而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藝術。

3、情緒不穩,彷彿只有三隻腿的桌子。情緒是自己的,還要靠自己解決。

二、聯繫實際

在這近5年的教學工作中,常常遇到很多的困惑如個別孩子在傾聽、觀察、思維、讀書等習慣上的差異師生矛盾等等。當你面臨這些差異而急於給他們糾正的時候,心裏面就會有那麼多的矛盾或是衝突,看了《捨得》這本書後我突然感悟到很大一方面就是問題發生時的對方沒有將心比心,沒有忍,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自以爲是,沒有考慮每個孩子生長的環境不同、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視不同纔會出現這樣的差異。作爲老師,出發點肯定是爲學生着想,爲學生好,但是當個別孩子在傾聽、觀察、思維、讀書等習慣上經過師生長期很大的努力進步很小的時候,千萬不能急躁要學會等待,而且標準不能太高,要與他們自己比,而不是與基礎好的孩子比。如果這樣作爲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先調節穩定好,再找機會與學生心平氣和的交流,找出根源所在再對症下藥效果就會更好。看了這本書後,我作爲老師,更應該換位思考。我們也是從那個年歲過來的,將心比心,可能會有所理解,多謝包容。

三、反思重構

通過學習第二部分星雲大師的《捨得》一書,我受益頗多。不但讓自己看到了不足,也提醒了我們日後如何改進。作爲教師,對待學生就要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更能理會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試問天下有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所以特殊作爲人類心靈靈魂師的我們更要將心比心。少在學生面前擺架子,少些自以爲是,多些與學生的親和溝通交流。同時,也要多加強他們忍耐力、情緒控制的培養。不論是誰,只要在社會上工作,肯定會受委屈,肯定會有情緒失落的時候。面對這一切,不是爆發而需要隱忍,需要繼續力量,化壓力爲動力。所以,在今後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我會加強自身的忍耐力、情緒控制能力,同時也加強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學生、讓自己爲社會做的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