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捨得》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捨得》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5W 次

《捨得》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捨得》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捨得》讀後感範文(精選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捨得》讀後感1

忽然想起一句禪語:“捨得捨得,有舍有才有得。”有人蔑視放棄,認爲那是懦弱的表現;也有人對屢敗屢戰感動不屑,兩個相悖的詞語,卻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拼搏不一定正確,雖然前人一遍遍地告誡我們:堅持就是勝利。但你又如何確定你的堅持一定是無誤的呢?連愛因斯坦都需要一個拋棄錯誤的廢紙簍,更何況平凡的我們呢?放棄也不一定是錯誤。

丟開過去的謬誤,纔能有正確的目標爲之奮鬥。若是所有人都將亞里士多德的話奉爲真理,那今天的我們是不是還要篤信:自己會比一顆蘋果先落地?

陶淵明是“舍”的代言人,如果不是當時立志“不爲五斗米折腰”,今天古詩文壇上就少了一朵東籬下沐浴在夕陽裏悠然遠眺南山的隱菊,就無法領略“帶月荷助歸”的安閒情趣。我們應該感謝他的肯舍,就是這一份舍,留下了舉世矚目的燦爛瑰寶。

也有關於“得”的故事。拿破崙敗滑鐵盧後被囚禁在一座孤島上,島上有重兵把守。朋友送他一盒玉雕像棋,拿破崙愛不釋手,整日把玩,作文小心翼翼地珍藏,可他哪裏想得到,棋盤中藏着一份監獄機關圖,只要他一個失手,自己就能重見天日!但悲哀的是,拿破崙沒有。這位軍事奇才這次沒有猜透朋友的心思,最後,一代偉人也只能在“望棋盤而興嘆”中一命嗚呼!

“海是終點,也是起點,是百川與雨相擁的地方,也是水隨風而起,再度化成雲,繼續漂泊的地方。”知道世界上的海洋爲什麼能永不枯竭嗎?因爲大自然參透了舍與得的關係。海內百川,得天下之水,卻又慷慨地任風吹日曬,不斷蒸發。正是這綿綿不斷的循環,使海洋億萬年不曾乾涸,哺育了世間萬物。

看着窗外緩緩飄過的浮雲和暖暖的和煦陽光,我突然間就笑了,其實本沒有必要去考慮這些問題,適時放開我不應該得到的和無法得到的,鍥而不捨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很有必要,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面對餘下的不滿和失落,不如就大喊一聲“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來將它忘卻吧!我存在着,丟掉奢想的念頭,拼搏應該得到的東西,並快樂地享受每一天,就足夠了。

  《捨得》讀後感2

有舍纔有得,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時會帶上自己的情緒。我們常常講在工作,我們是教師,要面對學生的。我們應該儘量控制情緒。

書中贊同的觀點:星雲大師在每次發表自己的觀點時總會先講一個很讓人入耳的小故事,而我都很喜歡這個故事,它短,又恨有哲理。他說了一個脾氣很壞的男孩子,他的父親給他一袋釘子,讓他在想發脾氣的時候,讓他在牆上釘釘子,孩子慢慢的就開始控制自己的脾氣了。確實是的。情緒不好,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小的會經常在工作或生活中發脾氣。大的會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

與現實的聯繫:我們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總有碰到不如意的的時候,難道這時我們就發一大通的牢騷,對自己生氣。我們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爲進行反省,不要動不動就責怪別人,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在很多事情上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我們可能就會不會亂髮脾氣了。對自己也不好,時間久了,自己的身體會受不了,生理上也可能產生一些疾病。

重構:其實我們無論是社會的`frechman還是經驗人,我們還是會碰到很多困難,很多挫折。我們能不能跨過這個還有這堆困難,我們還是在困難面前哭泣呢。在我們工作中,真的會碰到很多問題。碰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發脾氣對解決問題是沒有益處的。我們要明事理,我們可以找自己的朋友,自己的閨蜜進行傾述。我們要自己要堅強。

  《捨得》讀後感3

中國造字很有意思,心裏想着“得”,後面便跟着“失”,如果你心裏想着“舍”,那後面便跟着“得”,所以,在這人生的漫漫長路上,你要學會捨得,有“舍”纔會有“得”。

“捨得”是人生的至境。每個懂得“捨得”的人,無一人是凡人,譬如像道家的老子,捨棄了塵世間的一切,一心求道,最終達到了後人評價的“天地境界”,這種境界自古至今只有老子一人達到,與其相比,被譽爲“至聖先師”的孔子也相形見絀了,所以說,只要懂得捨得,纔會達到這人生的至境。但有些人,並不是達到“至境”的地步,只想升官發財,那也需要捨得。捨得是獲得成功的重要途徑。

如果你是個學生,可以捨棄一些玩樂的時間,把它用在學習上,你會得到巨大的回報,而你如果是個商人,捨棄一些昧着良心賺來的蠅頭小利,你就會得到良好的口碑,從而給你帶來更大的利益。如果你是官員,捨棄一些花天酒地的時間,捨棄一些不義之財,將時間和精力用在體察民情和爲民謀福利上,你的政績會越來越好,也會讓你成爲百姓口中傳頌的廉潔之官……

這些人,如果不懂得捨得,不但得不到任何好處,輕則前途盡毀,重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輩子都擡不起頭。所以說,“捨得”不僅是獲得成功的途徑,還是防止你走入萬丈深淵的指向標。

那麼,要怎樣才能做到捨得?首先,你要良好的心理狀態,“捨得”的過程中,一定會失去一些本固有的東西,不要爲其難過,只有先“舍”,才能後“得”。其次,要有堅韌不拔的耐心,有時你的“捨得”會讓你跌落到人生的谷底,要學會不爲哭而悲,不受寵而歡,不要只看到了眼前,要具有耐心,堅持到最後。

最後,你如果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捨得”,還要絕權欲,棄浮華。要有像老子那樣的心境,這樣才能使“捨得”二字收放自如。

有舍即有得,若把“捨得”二字理解的足夠透徹,就會成爲你人生的一大筆財富。

  《捨得》讀後感4

“捨得”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一個詞,但何爲“舍”,何爲得,何又爲“捨得”呢?

有一則寓言故事,說的是有一天小猴帶着一把豆子去種豆,一不小心掉了一粒豆子。於是小猴放下這把豆子去找那粒豆子,結果不但那粒豆子沒找到,這把豆子也給鳥吃了。

相反,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小猴不去找丟的那粒豆子,而是把手中的這把豆子種下去,說不定第二年會有一個大豐收。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舍”重要性,我們只有有了“舍”的魄力,才能夠有“得”。

還記得小時候,家門前有一棵大大的桃樹,但每年春天,爸爸都要架着梯子,把那些粗壯的枝砍下來,我百思不得其解,攔着爸爸不讓他剪,生怕他反我的桃子給“剪”掉了。而爸爸則每次都耐心地跟我解釋:“傻孩子,桃樹所以能從土中吸收的營養是有限的,但這些看起來很粗的枝丫它並不結桃子,而只是搶養料,侃得結出來的桃子就沒有充足的養料,不好吃了,而你把它們剪掉,就沒有東西與桃子搶養料了,桃子就能長得又大又好吃。

現在想想:如果你千不得把那些看起來粗壯的枝丫剪去,又怎麼得到又大又甜的桃子呢?

孟子說:“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這充分顯現了有舍纔有得的道理,告訴我們世間很多東西是不能同時兼備的,必須從大局出發,做出正確的不會後悔的抉擇。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實無所舍,亦無所得,舍與得就如水與炎、天與地、陰與陽,是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輔相存,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均在捨得之間,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須先舍,有舍纔有得。

  《捨得》讀後感5

在我們的生活過程中,要捨得的太多太多。有些人卻因捨不得這個,捨不得那個,錯失了太多的機遇,一生終究碌碌無爲。真正的偉人,不是計較自己擁有多少,而是懂得放棄什麼,該捨得什麼。

昭君,一位容貌傾國傾城的女子,只是這樣的一位女子一生註定不平凡。從她進宮起,她便要捨棄父母的關懷,捨得對家鄉的依戀,踏進一個充滿勾心鬥角的後宮。但昭君卻因畫師的貪財只得被冷落在這冷清的後宮,最後又陰差陽錯的遠嫁匈奴。她行走在漫漫的黃沙中,卻不曾掉頭看那生她養她的故鄉。她知道即便是再多的不捨也要捨得,因爲自己身上揹負着一個沉重的使命。爲了大漢江山子民的安危,爲了兩國的和平相處,她唯有捨得一切。她抱着心愛的琵琶走着,走着,那些無奈,愁緒,化作力量彈奏在琵琶中,又有誰能理讀她的心情,只有那一句千載琵琶胡做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響徹了整個天空。

從此昭君出塞的故事便成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這個歷史讓我明白原來捨得竟可以這般灑脫,捨得也可以是種精神,這種無私的精神讓我爲之動容。

錢學森,一代科學巨匠,他所做的貢獻無法衡量。當初爲了中國的復興,錢學森前輩毅然選擇放棄優厚的待遇,決定回國報效祖國母親。雖然美國政府多次阻攔,並揚言要槍斃他,也不願放他回國,但這卻沒有讓他放棄自己的心願,最終這位科學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併爲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錢學森捨得了在美國的一切榮耀,捨得了在美國的優越日子。他沒有因爲美方的阻撓而擔心自己的安全,也沒有因爲當時中國的落後而猶豫。這一切只因爲他有一顆真誠的愛國之心。從他的貢獻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堅韌,頑強和不屈不撓的毅力,而且也看到了整個中國因他的貢獻而成長的更加茁壯。

原來捨得可以是一種貢獻,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祖國,這種貢獻讓我敬佩不已。

捨得還可以是一中成長一種明智的選擇。其實捨得不一定是退出,而是另一種更特別的前進。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要捨得的東西太多太多。我更願把捨得看作成長的一個美,因爲它包含了太多無法言說的情感,待我們長大後便會慢慢體會那些成長的美。

  《捨得》讀後感6

炎炎夏日,想出去玩的想法甚少。這樣也好,可以讓自己在家很好的沉靜,多看些書,豐富自己的內心。看了星雲大師的《捨得》,雖然說未曾看完,但是看完他在《辦公室裏的春秋》裏寫到的“服務的偉大”,真的很有感觸。

服務的偉大後面的佛光菜根譚中寫到:“個人的能力要爲團體服務,團體健全,個人纔有出路;個人的喜好要對大衆有益,大衆歡喜,個人纔有快樂。”我自己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是啊,人生活在一個社會中,永遠都是社會的一份子,所以要有服務意識。記得校長就提到過科室與個人之間的關係,他說科室好,個人就好——真的覺得很有道理。

我們電汽科在很多時候表現的並不是很好,但後來慢慢領悟到這點以後,好像在悄悄的發生着變化。記得在全校老師舉行的“拓展運動”的比賽中,我們科的老師表現出了驚人的團結的力量,每個人都本着爲科室服務的精神,最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所以我想:只要每個人都抱着服務的精神,那麼我們的社會會變得更美好——也會更和諧。

工作最偉大,服務最神聖。對呀,我們經常對那些義工啊,志願者啊投去非常讚許的目光。而對那些危害社會的,比如小偷啊,殺人搶劫犯啊投去鄙夷的目光。我想每個人都喜歡好人,喜歡謙虛的爲他們服務的人,但要人服務,也要給人尊重,彼此尊重很重要。

個人的喜好要對大衆有益,大衆歡喜,個人纔有快樂。看到這句話,我就想到前些天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新聞,在某個小區的一個業主,養了一條狗,結果這條狗接二連三的咬傷小區的住戶。他的這個養狗的喜好,我覺得就該改改,因爲他的這個喜好,很明顯的傷害了他周遭的人,而並不是對大衆有益,讓大衆歡喜的。

《捨得》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有道理的語言,我將在整個暑假慢慢閱讀,仔細品味。

  《捨得》讀後感7

一、認同的觀點

凡事不執著己見,不主觀自我,對於別人的見解、看法不能一味否決,遇事不妨先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設想。不逆人意就是對人的尊重包容。

二、聯繫實際

對我們的`學生,我們就要尊重包容。尊重學生的想法、做法,處處從學生的特點出發,事事爲學生的發展着想,研究他們,瞭解他們,並引導他們實現自我。當學生犯錯時,我們需要教育和引導的學生,應當尊重孩子犯錯誤的權利,並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任何人都是在錯誤和失敗中接受教育而逐漸成長起來的。

作爲班主任,我們要尊重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健康發展。對我們的父母,兒女不逆父母之意,就是孝順;學習“不逆人意”,才能和平處事。它不是盲目地投其所好,不是鄉愿地曲意奉承;是應世的慈悲,是處衆的智慧,是圓融人際的善巧,是廣結善緣的方便。

三、重構反思

尊重包容這四個字,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卻有着深刻的內涵,在嘴邊上說起來很簡單,用到人的實際生活中卻有一定的難度。男女之間相處,會有人說男的怕女的.或是女的怕男的,其實都不盡然,這是互相尊重包容;有人說對父母有愚孝,其實這也是尊重包容;對朋友盡心盡力這也是尊重包容。

它是一種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昇華,讓你的心靈得到淨化!它是人修身養性的一本“真經”。它更是一種幸福,能夠包容別人是一種幸福,讓別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種幸福!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瑣事困擾中作繭自縛,更不能在無盡痛苦中度過。

  《捨得》讀後感8

在拜讀了星雲大師的《寬心》之後,讓自己的心靈得以一次洗禮,繼而又閱讀了其《捨得》中所談及的諸多學說理念,在這浮燥的世界裏給自己一絲清涼,也對自己的工作有着極大的幫助。如在《沒有辦法的辦法》中所提到的就非常實際。

一、內容概要

文章也推銷員向一片森林中的駝鹿推銷防毒面具說起,把原本不需要的東西最終銷售了出去。黑色幽默的本身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是比較深刻的。所謂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條條大路通長安,世間一切事哪裏會”沒有辦法“呢。關鍵就是我們做事的態度,”窮則變,變則通“。

二、聯繫實際

曾經讀過《致加西亞的信》,安德魯·羅文的經歷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忠誠纔有信任,只有主動纔有創新,只有付出纔有回報。忠誠誠信是爲人之本,敬業愛崗是爲事之道,而做好每一項工作,是自己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所以,只有以飽滿的熱情,踏踏實實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也才能做到忠實誠信、敬業愛崗。

要有培養勤奮、務實的作風。強烈的事業心和崇高的職業理想,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實踐中,靠求真務實的作風來實現。而務實只有務到勤奮的程度,可能產生更高的成效。羅文能把信送到加西亞手中,靠的是一路上勤奮努力,靠的是克服無數的艱難險阻。在當前投機取巧、譁衆取寵之風盛行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倡導和去發揚勤奮務實的作風。

三、組織重構

人們之所以不成功,就在於對問題屈服:無端地將問題放大,把自己看輕。其實,只要你努力去找方法,你怎麼會找不到呢?越去找方法,便越會找方法。越會找方法,越能創造大的價值。這不僅提高了找方法的自信,而且越來越有找方法的竅門!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總比問題多”。

諸多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在任何單位、任何機構,能夠主動找方法解決問題的人,最容易脫穎而出!

只爲成功找方法,不爲失敗找藉口。這是一流員工關於一流的宣言,有精神,有心態,有執着,有了不起的對事業與生活的把握!

  《捨得》讀後感9

在前幾天我認真讀了星雲大師的《捨得》裏的日常篇,它可以分爲四個小節,下面我談談自己認同的觀點:

一、認同的觀點:

1、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共享榮華富貴,而是人與人之間要有一顆“將心比心”的互相體諒。

2、忍是中國文化的美德,忍不是懦弱,不是無用,而是一種力量,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藝術。

3、情緒不穩,彷彿只有三隻腿的桌子。情緒是自己的,還要靠自己解決。

二、聯繫實際

在這近5年的教學工作中,常常遇到很多的困惑如個別孩子在傾聽、觀察、思維、讀書等習慣上的差異師生矛盾等等。當你面臨這些差異而急於給他們糾正的時候,心裏面就會有那麼多的矛盾或是衝突。

看了《捨得》這本書後,我突然感悟到很大一方面就是問題發生時的對方沒有將心比心,沒有忍,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自以爲是,沒有考慮每個孩子生長的環境不同、父母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視不同纔會出現這樣的差異。

作爲老師,出發點肯定是爲學生着想,爲學生好,但是當個別孩子在傾聽、觀察、思維、讀書等習慣上經過師生長期很大的努力進步很小的時候,千萬不能急躁要學會等待,而且標準不能太高,要與他們自己比,而不是與基礎好的孩子比。

如果這樣作爲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先調節穩定好,再找機會與學生心平氣和的交流,找出根源所在再對症下藥效果就會更好。看了這本書後,我作爲老師,更應該換位思考。我們也是從那個年歲過來的,將心比心,可能會有所理解,多謝包容。

三、反思重構

通過學習第二部分星雲大師的《捨得》一書,我受益頗多。不但讓自己看到了不足,也提醒了我們日後如何改進。作爲教師,對待學生就要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更能理會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試問天下有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所以特殊作爲人類心靈靈魂師的我們更要將心比心。少在學生面前擺架子,少些自以爲是,多些與學生的親和溝通交流。同時,也要多加強他們忍耐力、情緒控制的培養。

不論是誰,只要在社會上工作,肯定會受委屈,肯定會有情緒失落的時候。面對這一切,不是爆發而需要隱忍,需要繼續力量,化壓力爲動力。所以,在今後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我會加強自身的忍耐力、情緒控制能力,同時也加強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讓學生、讓自己爲社會做的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