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捨得》讀後感(通用5篇)

《捨得》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9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捨得》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捨得》讀後感(通用5篇)

  《捨得》讀後感1

“有一種心態叫捨得,有一種人生叫放下。”捨得是一種境界,不計付出,只有懂得取捨的智慧,纔可以知道人生的美好!

看完《捨得》第一章後,書中每一個故事所描述的道理,都使我產生了疑問——失去了什麼,就得到了什麼:“這怎麼可能?”我滿心疑惑。

繼續讀下去,才發現這本書的意義。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舍”是哲學,“得”是本事。“舍”,看起來是給別人,但實際上卻是給自己。如果你去多花些精力放在讀書上面,失去了休息時間,可是你卻收穫了更多的知識!這就是舍與得。

很多時候,放棄其實是一種正確的做法。就如每個人都有夢想,誰也抵擋不住他們對未來的熱切希望。“夢”無大小,追求夢想是自己的自由,該放棄就放棄,不要猶豫不決。生活中最美的地方一定在遠方,但能到達那的人很少很少......

這本書讓我感悟到,幸福源於一顆快樂的心,煩惱總是來自某些小事,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你要知道,得到了未必永存,失去的同時也可能有收穫,這就是人生!

有著名作家說過:“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鳴蟬捨棄外殼,得自由高歌;壁虎臨危棄尾,得生命保全;雄蜘捨命求愛,得繁衍生息......你看世間萬物,不都是有捨得嗎?

捨得體現出了人類明郎大氣的做事風格,捨得是一種心態,有取有棄,低調淡泊,體現出了坦蕩灑脫的人生追求。明白進退的真諦,才能享受美好的人生!

  《捨得》讀後感2

近日,我閱讀了《捨得》一書,當讀到深有感觸的小故事或者詞句時,我便在讀書筆記本上寫下來,這樣就可以進一步領悟文章精髓。

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旅行者在沙漠中整整走了兩天,水袋裏的水早已用完,更麻煩的是遇到了風暴。幸好,在他幾乎無法支撐的時候,看到了一間廢棄很久的小屋,更幸運的是,屋裏有一臺抽水機。無論他怎麼努力卻都無法打上一滴水。這時候他看到了旁邊的一隻水瓶,瓶中有水,瓶上有字:“你需要把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離開之前,請再將水裝滿。”旅行者猶豫了好長時間,終於把水瓶裏的水倒入了抽水機,然後,用顫抖着的雙手搖動手柄,水真的打上來了。

沒有小瓶水的灌入,抽水機就無法汲取更多的水,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要想有收穫,就必須先付出。

農夫春天播種,“付出”辛勤勞動,秋天纔會有豐收;學生不斷學習,刻苦攻讀,才能獲得畢業證;運動員付出血與汗的巨大代價,才能在比賽中嶄露頭角,獲得冠軍。凡事有舍有得,想要有“得”,必須先“舍”,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寫到這,聯想到了我們的收費員,一年中他們沒有節假日,節日期間堅持做好文明服務、耐心解答司乘問題、全力做好站口保暢工作,他們真正做到了舍“小家”爲“大家”;我們每個月的四五星級收費員、微笑之星、崗位練兵狀元、標兵、能手,他們不斷積累業務知識、注重業務技能的'提高,使得他們在競賽中嶄露頭角,獲得名次。他們的成功並不是偶然,而是他們堅持利用上崗時間提高業務技能水平,利用休息時間學習,不斷積累業務知識的結果。

捨得捨得: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學施捨。

  《捨得》讀後感3

近期,我讀了《捨得》這本書,書中告訴我們:舍是哲學,得是本事。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捨得是一種境界,不計付出,捨己爲人,體現出了胸懷寬廣的做人高度;捨得是一種智慧,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體現出了明朗大氣的做事風格;捨得是一種心態,有取有棄,低調淡泊,體現出了坦蕩灑脫的人生追求。學會取捨的智慧,懂得進退的真諦,就能夠享受美好的人生!

其實人生就是一種舍與得的過程,生活中的每一天我們無不在面對着舍與得的考驗,小到衣食起居一日三餐,大到一些影響深遠的重大決定。孟子雲: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我們都是生活在凡塵的普通人,逃不過七情六慾的煩擾,非聖賢、非完人,不會有事事順心的完美人生,我們選擇不了命運給予的歷練,但是我們能選擇面對人生得失的態度。我們常常會因爲擁有而快樂,爲失去而悲傷。有時候,不知足的人擁有一切卻享受不到,知足的人看似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舍與得,全在一念之間,你選擇面對這一切的心態,就決定了你生活的幸福感。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就是這樣一個得與失的過程,功過成敗,皆在取捨之間,喜怒哀樂,皆由舍與得的艱難抉擇而生。真正看輕得失,纔是得與失的最高境界。

人生之道,貴在捨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不是共享榮華富貴,而是人與人之間要有一顆“將心比心”互相體諒的心。世上永遠沒有不長雜草的花園,人與人之間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摩擦,有雜草我們就要拔除,有摩擦我們就要解決。如果我們時時刻刻想着如何去報復對方,就會整日心事重重,內心極端壓抑,哪裏還會有開心可言,怨恨的累積將使我們的餘生在黑暗中度過。佛經言:“一念境轉”。如果我們舍掉仇恨的包袱,回贈對方一個甜美的微笑,對方將會把陽光灑向大地,而我們也獲得了一份心靈的感動。學會從得到中失去,就能從失去中獲得。把失去當成一種致富哲學,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把上一次失去當作下一次得到的起點,在得與失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拿起該拿起的,放下該放下的。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很多:生活原本是有很多快樂的,只是我們常常自尋煩惱。因爲我們只知道拿起,不知道放下,只知道獲得,而不知道捨棄,我們有太多的雜念、太多的私心、太多的想法、太多的慾望……如果不能全部享有,那就適度調整自己,選擇最需要的那部分吧。

  《捨得》讀後感4

說到《捨得》這本書,已經看得差不多了。說實話,本以爲這本書是一個大和尚寫出的必然是佛經禮儀之流,頗具一些高深崇高之類的哲理,與吾等生活無關痛癢,看完後才頓悟:裏面的很多道理都貼乎生活,值得細細品味。

記得星雲大師在《捨得》的開篇曾經寫到了成功人的願景:有錢當念無錢日,得意休輕失意人。爲道了無寒暑變,利生豈畏路途艱。匆匆人生幾十年,如宇宙浩瀚中的微小的過客,來去匆匆,秋去春來的過客人生,還是留下匆匆以外的一些紀念,所以,以什麼態度來面對生活是很有必要思考的。舍與得,就如冰與火,陰與陽一樣,從來都是天生矛盾對立的因素,記得書裏有個小故事我一直記憶猶新,大致內容是,有一個守財奴家鄉發大水,貧窮的村民因爲沒什麼東西可以帶,順利的獲救,守財奴帶滿了金銀珠寶,奮力的掙扎並向遠處的小船呼救,船上的人大喊叫他把金銀珠寶扔了好讓他暫時不沉下去,守財奴不捨得,結果可想而知。

與所有的寓言故事一樣,最後佛曰:捨得捨得,有舍纔有得。看來此佛還挺白話的。所以,捨得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求事事完美應有所取捨.而作爲一個教師,我認爲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東西也值得我們思考,應該經常性的問自己“老師,你捨得了麼?”

首先,我認爲教師應該“捨得”“蹲下去”,以往以來,教師總是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形象,形成了對於學生來說的天然優勢,這樣就拉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當然,身體“蹲下去”只是一種形式,最主要的是我們需要把“心”“蹲下去”,這樣將心比心的和學生出於同一位面,放下架子,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給他們一個自由的學習探索環境。

其次,我認爲教師應該“捨得”“站別上去”教師在正常的授課過程後,應該勇敢的“站別上去”讓學生自己來發揮,放手的讓學生自己研究,自己站上講臺。或許這樣更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雖然與教師這個職業貌似搭不到邊,但很多地方還是很相似的,我想通過《捨得》這本書的閱讀,我會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更是會把做人與當老師當成一回事,做一個成功的人,合格的老師。

  《捨得》讀後感5

利用假期的時間閱讀了一些書籍,其中對一本名叫《捨得》的一本書感觸頗多。本書中某一章提到捨棄與學習。從兒時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工作,無時無刻不面對着舍與棄;面對着選擇與被選擇。並無時無刻不在學習。

捨棄懶惰,學習勤奮。學習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去思考與實踐,這與勤奮必然是分不開的。懶惰的人自然不願意花費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自己所需要學習的東西。勤奮對每個人來講,既是困難的也是簡單的。困難是因爲很難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下去,簡單又在於我們不必每時每刻的苛刻於自己,只要每天堅持便可以。

捨棄盲目,學習定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因此做事情之前不得盲目而是應該設定方向,明確目標。沒有目標的人將會碌碌無爲、平庸一生。同時方向不得過高也不能過低。目標過高,往往形同虛設,最終無法實現。目標過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便會不利於潛力的開發。

人生一世不過就是一舍一得。有舍纔有得,這是一個恆古不變的哲理,也是一種人生境界。每個人都必須讀懂捨得,坦然面對一切,需知你想要的,歲月都會給你。得失也好,成敗也罷,歡樂也好,悲哀也罷,都會成爲過去,成爲回憶。

其實生活是面鏡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當身處逆境或者痛苦襲來,你不妨苦中作樂,勇敢面對,凡是看得透,想得開,提得起,放得下,從容豁達,不憂不懼。“人生如寄,多憂何爲!”樂觀人生才能讓你感到生命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