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讀後感

《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這是一條通往課堂深處的小路,課堂的本質在枝葉的遮藏中,這是一種披沙揀金的教學研究,在對細節的梳理中,課堂顯漏真相。”拿到《梳理課堂“課堂捉蟲”手記》後,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封面上的這段介紹語,頓時覺得心靈被一種久違的感覺撞擊着,迫不及待的翻開了它。翻開書稿,真令我愛不釋手,別具一格的標題,富有個性的話語,獨特而鮮活的思想。我如同迷戀大森林的孩童一般,沉迷在竇老師的魅力之中。

《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讀後感

細看這本書,沒有令人厭煩的大道理,也沒有太多生澀的規律和原則,但她從教學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讀者自己在閱讀後得到靈魂的洗禮和昇華。每一篇文章都留下她深入課堂的印記,每一篇文章都是基於課堂而又高於課堂,是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每一篇文章又都向我們展示她背後的文化底蘊和教學修養。這些事例、反思對我們的每一位教師都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因爲它實實在在來自於實踐。書中,第一篇是《課堂細節的追問與反思》,其中有竇老師對課堂現場的精美描摹,有來自課堂細節的啓發和力量,更有竇老師高屋建瓴認識到的矇蔽課堂光輝的微塵所在,讀後使我認識到了作爲一個教師真正需要面對的課堂智慧。第二篇是《探究課堂的真相》,它使教了十年學的我真正認識到了沒有“圍場”、家常味的課堂是“綠色課堂”;建立“人和自然、社會”“人和母語文化”“自我的確立”三對關係後纔有“主題教學”;也知道了語文應當爲學生的心靈奠基。第三篇《尋找生活中的課堂智慧》,告訴了我課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課堂,多彩的生活可以成就課堂的魅力。竇老師還用自己的成長告訴我們“讀書、思考,學習、成長”之間的辨證關係,深深的震撼着我。這本書,我從中領會到這樣幾個關鍵詞:激情、細節、底蘊。下面就這三個關鍵詞談談感受。

一、激情——課堂的永遠追求。

“無論我有多苦多累但只要我站在課堂上,只要有學生在,我一定情緒飽滿,那便是我的那句常話‘歲月可以使我容顏變老,激情會讓我青春依舊。’所以,課堂上,我依然釋放着我自己,我要和我的孩子們滾在一起、幸福在一起!”擲地有聲的豪語使我們認識到了一位充滿激情的竇老師。在書中她多次提到,課堂上她經常多彩朗誦,激動地拍着孩子們的小屁股,一次次深情地呼喊“親愛的同學們啊”,這些聲音這些動作,都來自於她的激情,以及對孩子,對課堂,對教學的投入。從書中可以看到,竇老師不僅要深入課堂,進行聽課,甚至於親自講課,而且還承擔全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壓力不可謂不大,工作不可謂不累,事務不可謂不繁忙,然而她還能閱讀大量書籍,寫下一個個深入淺出的教學反思,並出版自己的著作,她的這種做法就是一種激情,一種對教育不斷深入、不斷提煉、不斷創新的激情。當我每天晚上翻看其中幾篇時,總會讓我浮躁的心得到淨化,總會使我在教學迷茫的現實中得到一次梳理,也總會讓我產生一種被感染的激情投入到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

我們的課堂需要老師的激情,需要用老師的激情去感染學生,觸動學生,用老師的激情來浸潤學生的情感。我們的竇老師已爲我們作出了一個很好的典範,那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激情,對課堂的一種激情,對教育追求的一種激情。

二、 細節——教學的真知灼見。

“我該以怎樣的姿勢站立在講臺上?”這是竇桂梅老師常常自問的一個問題。也正是她的自問和多思,使她發現了教育過程中的一個個細節問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就是這些教育細節,使我們可以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面對課堂,你準備好了嗎》,這是竇老師聽了本校幾節課後所引發的深思,一針見血地提出現實課堂中存在的弊病;《爲什麼不敢咬文嚼字》一文,大膽指出了當前語文教學中一些隨波逐流的不良趨勢;《對待教材的兩種基本方法》,能夠在實際教學之中,向教材本身提出質疑,讓我們認識到在我們無權選擇課本時,必須清楚自己有權力怎樣使用教材等等。每一顆火花,每一份靈感,都是讀書之後的積累,實踐之後的昇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課堂,就是由若干細節組成的實踐,“如同由字詞組成篇章,由音符組成樂曲一樣。沒有字詞就沒有美文,沒有音符就不會有樂章,同樣,忽視細節的教育實踐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實踐。”竇老師就是在細節中記錄着教育的真知,在細節中展示着自己的偉大。

三、底蘊——自我的內心修煉。

在教學過程中,對“細節”敏銳的發現,常常成爲教學中巧妙的切入點;對“細節”的把握,又常常成爲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併成爲教學活動中的亮點。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教學修養。竇桂梅老師的自我描述中這樣寫到:“讀書明理,非朝夕之功,而需寂寞的潤澤;邊行邊思,記錄着生活,亦書寫着人生。”是啊,教師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教育的作用。“教師每天上課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來不及修改,是一次‘快照’,永遠定格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將永遠定格在學生成長曆史圖景中”——這無疑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理:就是理性;想:就是思考;把‘理’和‘想’加起來,就有了理性的思考,那就是理想的課堂。理想的課堂或許永遠都不能實現,但追求理想的課堂卻能使我們無限趨近於她,使理想的課堂成爲現實課堂的‘極限’。”多好的詮釋!她是竇老師對“理想”的獨特解讀。“對於教材,教師應該有鑽進去的力量,又要有飛出來的底氣。”如果沒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沒有精湛的業務能力,一句話,沒有厚實的功底,怎麼可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但是怎樣提高自己的能力呢?竇老師告訴我們她的做法:“每天都要讀書,每天都要記錄。”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積累,自己纔會慢慢成長起來。“吸納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也許年輕的我們要牢記:讀書很重要,學習很重要!

“以真情奉獻杏壇,以課堂享受生命,以讀書強健精神,以寫作錘鍊思想,以網絡溝通同行”,竇老師在自己的教育五線譜中譜出了屬於自己的教育交響曲,也給我們年輕教師指出了一條陽光大道。讓我們向竇老師學習,做一位有着厚實的底蘊,與孩子一起分享課堂收穫的教師!做一位善於反思,爲主動分享充足“電”、備足“糧”的學者!做一個隨時積累,快樂記錄,幸福成長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