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終結拖延症》讀後感

《終結拖延症》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文章導讀】  “寫給年輕人的拖延心理學----人生有限,拖延有害”亮黃色封面,顯著地紅黑字交替... 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終結拖延症》讀後感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終結拖延症》讀後感

  【篇一】《終結拖延症》讀後感

最近把《終結拖延症》這本書讀了一遍,趁着新鮮度,趕緊分享一下書評。

拖延,通俗來說就是:把事情不斷延後,卻遲遲不去做。在戰拖會裏,他們把拖延分爲:”真性拖延“和”假性拖延“(也叫合理推遲),其中”真性拖延“是本可避免且後果消極的推遲行爲或現象,而”假性拖延“則是後果無害的推遲。之所以這樣分是爲了方便歸類和討論,其次生活中所講的拖延大多是會產生不利影響的拖延行爲或現象,即”真性拖延“。

拖延之所以難以戰勝,其障礙主要可以分爲三種:

1)短視近利的拖延思維阻礙邁開第一步;

2)焦慮煩躁的拖延情緒阻礙行動的進行和堅持;

3)缺乏行之有效的戰拖技術;

在《終結拖延症》裏,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 Knaus)提出了”三管齊下“的方法,分別從思維認知、情緒管理和行爲實踐三個方面來討論如何破除這些障礙,如何有效戰勝拖延。

首先,先來看看,常見的拖延思維有哪些:

1)”時間有的是,明天再開始“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句已經在義務教育裏已經背的滾瓜爛熟的詩句,在計劃和行動開始之初,總會被遺忘,究其原因在於:我們總認爲時間還很多,離最後期限還很遠。尤其是面對那些我們認爲會對自己有用,應該去做的事情時,總會把行動無限期往後推遲。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還是先準備準備吧。“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準備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時”準備“也會成爲一種逃避、開拓的藉口,因爲準備得越充分,內心對未來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實,因而面對的恐懼和焦慮就會少點。這是人的本性,無法避免。可是,就算準備得越充分,也不能讓我們對未來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縱感,因爲總會有不可預知的意外和干擾來打破行動和計劃的進行。

3)”爲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準備得更充分。“

這與上面一點類似,不過在完美主義者當中較爲常見。但是我認爲,相對於拖延思維來說,完美思維對完美主義者的思維產生的負面影響更大。

4)”我覺得我會失敗.....“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爲了不想面對失敗的結果,因爲一開始他們覺得就算努力去做,還是無法完成,會面臨失敗的局面。而他們的”成敗價值觀“是這樣的控制他們:努力了還是會失敗,這體現了自己的無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後期限纔去行動,那麼即使面臨失敗的結果,他們覺得自己並非是一個Loser,因爲他們認爲自己還未使出全力,還有餘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爲,是否存在拖延思維,最重要的是覺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對拖延的覺察是戰拖的第一步。如果一個人明明在拖延,卻否認自己在拖延,並繼續拖延下去,這纔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書當中,作者建議:通過寫拖延日誌增進對拖延的覺察。拖延日誌就是記錄拖延的詳細情況,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結果,拖延的藉口(內心獨白),拖延的情緒變化等等。當具備對自己思維的覺察力時,我們就可以在拖延思維出現之時,通過自己激勵、自我辯論,同時利用新的思維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維。以堅持跑步爲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聲音,先看完吧,明天再開始跑步吧!“→”沒關係,好聲音晚上9點30分纔開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鐘,然後再回來,時間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這樣就可以省去廣告時間了,所以還是今天開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們開始邁出了第一步,拖延也還是糾纏我們不放。在我們還未建立完全針對某個習慣的神經通路或是新的戰拖思維時,舊有的拖延思維爲了求生而掙扎,不斷地給我們的情緒和內心增加壓力,讓我們煩躁不安、焦慮難耐,甚至它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在心中製造一個聲音,強烈要求我們拖延或是停止手頭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們的注意力,然後趁虛而入,使拖延死灰復燃。

針對拖延引發的焦慮、恐懼和厭惡的情緒,書中的建議就是培養對這些情緒的忍耐能力,進而鍛煉出”情緒肌肉“,這確實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卻很痛苦,也很影響工作和生活。因爲往往這些情緒出現時,我們越是強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掙扎,做內心獨白,自我激勵,都會讓我們分散對當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時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會因無法靜下心來而抓狂。所以我認爲,強忍不是通用的辦法,適時地放下手頭的工作,靜下心,深呼吸,利用靈脩的方法,去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同時在拖延日誌上記錄下來,待情緒穩定後回到工作中,這樣的效果或許好很多。

最後,書中提到的戰勝拖延的行動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戰拖技巧差不多,現在再來回顧一下:

1)確定一個清晰、具體、可量化的目標;

2)將目標分解成短小具體的步驟來完成。如果是創造性的活動,就分解成機械性的活動;

3)不必準備太充分,一旦發現自己在準備上花太多時間,就跳過準備,直接行動,Just do it;

4)停下完美主義,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一點一點地做,同時記錄自己的改變和變化;

5)消除一切干擾,如關掉手機,關掉電視、拔掉網線......集中注意力;

6)利用僅有的10分鐘時間;

7)先做5分鐘,再做5分鐘.......繼續這樣下去,你會慢慢找到狀態的;

總得來說,這本書比《拖延心理學》更注重實踐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驟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因爲書中提倡通過記錄和書寫來覺察和反思自我,許多內容只有做了纔會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

另外,再補充一點,那就是時間管理和拖延的關係。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拖延並不屬於時間管理的範疇,而且拖延的產生並不完全是時間管理裏不到位,可以說時間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時間管理只針對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對於經常拖延,不經常管理時間和自己的人,無效。

  【篇二】《終結拖延症》讀後感

哲學家說,絕大多數人的目標,是不動腦子的生活。

的確,不拖延就意味着此刻就要動腦子、動手,拖延的時間我們在做什麼呢,玩微信、打遊戲還是瀏覽網頁?

以下幾種拖延症比較常見,簡單介紹一下。

期限型拖延症,比如下週三要交報告,一直等到週二晚上,纔開始做。

個人實務拖延症,無比如自己想出去旅行,明知道臨近再準備會錯失便宜機票等,可就是懶得提前準備,沒有明確期限,就是一直拖着。

簡單拖延,明明順手就可以辦完的事,就在那拖着,回覆一下簡單意見,工作就可以繼續進行,可就是不回覆,讓下屬等。

最終,我們要如何對付拖延呢,首先不要以自己有拖延症爲藉口,故意不去改正,應該更加直面拖延這個現實,正面去改正。

克服失敗恐懼,奉行立即行動的準則。不要太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不要完美主義,儘快去做,專注一件事情,馬上解決。

克服拖延症,相信對我們生活、工作品質的提升,會有很大幫助。

  【篇三】《終結拖延症》讀後感

拖延,通俗來說就是,把事情拖後去做。現代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都存在拖延的“症狀”。

書中將拖延分爲四種:期限性拖延,個人事務拖延,簡單拖延,自動拖延。個人事務拖延和期限性拖延,在生活中,是存在最多的。

比如每週的音頻學習分享,在打開音頻的時候,原本聽着音頻的心一下子就被微信聊天的提示音吸引了,於是,又開始聊天,去做別的事情。心想:還有好幾天的時間呢。於是,待會再做的拖延種子就在心裏紮根,當這種習慣出現成爲一種習慣之後,就造成了不到最後不動手,不動腦的後果。這就是期限性的拖延。微信聊天看到朋友發來的消息,其實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或幾個字就可以,總忍不住回頭再回吧,等想起回的時候,可能就忘了,這就是個人事務的拖延。

不管我們是否存在拖延的行爲,最重要的就是察覺到自己在拖延,察覺到自己在拖延了,就去慢慢找到自己拖延的壞處和拖延帶來的後果。

戰勝拖延就要監控自己的想法,做一個認識到拖延後果的檢查,要學會接納,容忍,改變,盯着自己的腳步去看,給予自己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