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集合六篇

【熱門】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集合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幼兒園優秀教案範文集合六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1.《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本次活動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以用貝殼、螺殼、樹葉等輔助材料給石頭化化妝爲主線,將自然資源引入幼兒園課程當中,體現了課程的生活化、發展性。

2.在藝術活動中,常常會出現“教與不教”兩個極端。一是害怕傳授技能就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舉步不前,也就流失了很多教育契機,使孩子得不到發展;一是傳統的你教我學,依葫蘆畫瓢,把“技巧”當做衡量孩子的標準,孩子沒有發揮想象的空間。本活動考慮到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可以藉助石頭特有的外形,利用材料進行裝飾,使孩子們在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積累表達技能,發展創造力

活動目標

1.嘗試根據石頭的外形發揮想象。

2.嘗試運用輔助材料裝飾石頭,發展個性化表達能力與創造力。

3.體驗在石頭上作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各種不同形狀的石頭。

2.水粉顏料,皺紋紙、泡沫膠、吸管、棉籤、樹枝、樹葉、毛線、布料、橡皮泥、貝殼、螺殼等輔助材料。

3.人手一張墊板,一個紙盒。

4.有關石頭彩塑、塑造的圖書、圖片資料以及教師製作的欣賞範例。

5.課件:鵝尾神石園圖片。

活動過程

一、以啓發孩子回憶參觀鵝尾神石園引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去過鵝尾神石園嗎?(利用演示文稿激起幼兒興趣,引導幼兒觀察)昨天,老師也去了神石園,看到了很多神奇的石頭,還用照相機拍了下來,請小朋友一起來看一看,這些石頭到底有什麼神奇。

師:(逐一出示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

幼:烏龜、大象、拇指、犀牛、河馬……

師:你看到的景象都是什麼組成的?

幼:石頭。

師:這是什麼?(把幻燈定格在五指山景象)

幼:手。

師:對,今天也請小朋友用靈巧的手爲我們大班建個神石園。

(反思:美術創作來源於生活,作品表現的是生活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孩子熟悉的鵝尾神石園.更容易引發孩子積極討論、自主探索的慾望。)

二、引導討論,啓發想象

1.交流、想象

師:(隨意出示一塊石頭)這是老師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到的石頭,你們看它像什麼?

幼:臉蛋兒、烏龜、蝴蝶、頭、大象、金魚、蝸牛、青蛙、魚……

師:小朋友的想象真豐富,你能告訴大家,你想用哪些材料把它裝扮成人的臉蛋兒、烏龜、蝴蝶、金魚呢?

幼:用橡皮泥做成眼睛,用毛線做尾巴,粘在石頭上就成了金魚。

幼:用牙籤做須就可做成蝴蝶。

幼:用小海螺做眼睛就成了烏龜。

反思:通過想象和交流,孩子們發現,原來利用石頭的形狀和一些材料,可以創作出不同的作品,他們暢所欲言,躍躍欲試。)

2.教師適時給予孩子技能技巧上的支持

師:(出示兩塊石頭)小朋友能用兩塊石頭變成什麼呢?

幼:變成人,一塊當臉蛋,一塊當身體。

幼:長頸鹿、老虎、船、小山、小樹、草地……

師:你用什麼材料把兩塊石頭粘起來?

幼:透明膠、雙面膠、白乳膠、橡皮泥……

師:這些方法待會兒請小朋友都去試一試,看行不行。

師:我今天還帶來一種材料(泡沫膠),也可以把兩塊石頭粘在一起。(演示方法)

(反思:在一種面向全體幼兒的藝術教育中,技能技巧的培養應該不是最主要目的,它們應作爲幫助幼兒保持活動興趣、進行創造的手段。)

師:小朋友想一想,你在給石頭化妝時有什麼困難,需要幫助嗎?

幼:怎樣才能把蝴蝶的須粘在石頭上。

師:哪個小朋友可以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幼:先用橡皮泥粘在石頭上,把牙籤插在橡皮泥上就行了。

(反思:創作過程中凸顯出的技能技巧問題不容忽視,當孩子思索怎樣把兩塊石頭粘在一起時,教師的啓發與引導能使孩子的想象更加合理。)

三、介紹材料,提出要求

師:請小朋友看看區角架上有什麼,可以用來做什麼,你準備用哪些材料。

(反思:作爲藝術領域中的美術教育活動,倡導的是自由表達、個性展示。我們要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與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表現方式和審美感受,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要求:(1)先想好要用哪些材料,再拿一個盒子去取材料,在墊板上操作。

(反思:材料的投放給了孩子直接進入創作角色的機會,孩子在選擇時就非常明確自己要做什麼,需要哪些材料,怎麼做。)

(2)先觀察石頭的形狀像什麼.可以用來做什麼,然後再進行裝扮。

(反思:引導幼兒根據石頭特有的外形,選擇合適的輔助材料裝飾石頭,表現真實物體的主要特徵,提高作品的美感。)

(3)安靜操作,注意衛生,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

師:我在區角架上放了一些老,師創作的作品,每個小組的桌上還有一本畫冊,待會兒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可以先去看看(爲想象、創作有困難的孩子提供幫助)。

(反思:投放有關石頭的圖片、畫冊,使幼兒獲得技能技巧與表現形式的間接經驗;投放製作的石頭作品,引導幼兒觀察,如何根據石頭本身的形狀變出有趣的造型,並在欣賞中明確:要想將石頭變得更形象,就要將動物和其他東西的主要特徵表現出來。)

四、幼兒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孩子自由選擇材料製作。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出不同的作品;給予孩子技能技巧上的支持,引導幼兒個性化地表達。

師關注一:俞超小朋友要將兩塊石頭粘在一起時,先在石頭上刷顏料,再嘗試用橡皮泥、白乳膠、萬能膠、透明膠等來粘,都不成功;最後改成先用泡沫膠將兩塊石頭粘上,再給石頭刷顏料,終於成功了。

師關注二:心如小朋友在區角架旁來回走了幾次,都是空手而歸。我在她的墊板上看到,她用石頭做成了金魚的身子,用小海螺做成了金魚的眼睛,顯然她是在尋找用什麼材料做金魚的尾巴。我便牽着她的小手來到區角架旁取出樹葉、皺紋紙、卡紙等,請她試試。她遲疑了一會兒,高興地揀起一片樹葉,用小剪刀認真地剪起來……

師關注三:張濤小朋友手拿一塊石頭,反覆翻看着,眼神一片茫然。“張濤,你想出來要做什麼了嗎?”張濤搖搖頭,“你可以看看這些石頭作品畫冊,也可以到區域裏去看老師做過的一些作品,好嗎?”“好的。”張濤高興地拿起作品畫冊,開始了他的創作。

(反思:教師根據孩子的創作情況,關注個別差異,當幼兒遇到麻煩,受到最基本的技能技巧的干擾時,應該適時提供可靠的支架,讓幼兒獲得恰當的幫助。這樣有助於幼兒獲得相關的經驗,在原有水平上有所發展,提升美術創造力。)

五、交流、分享

1.製作好的作品陳列在展臺上,引導孩子與客人老師共同欣賞

師:請小朋友把做完的作品放到我們班的“神石園”裏,沒有做完的作品插上一面黃旗也放到裏面,我們一起看看小朋友把石頭裝扮成什麼了。

幼:這是蝴蝶;這是螃蟹;這是帆船、鯊魚、昌魚、金魚……(孩子有的興奮地分享着,有的難免有些失落……)

師:今天,我們班的小朋友都很棒,盈盈用石頭做蝸牛身體,將海螺固定在石頭上做蝸牛的殼;吳宇用樹葉剪成兔子的耳朵,用小螺和卡紙分別做出了眼睛和嘴巴;雨婷用吸管做螃蟹的腳;怡穎雖然還沒完全做完,想法也很好,用兩塊石頭粘成了小人兒……

2.未製作好的作品待區域活動時繼續完成

(反思:評價幼兒美術活動時,不應過分強調最終完成的作品,而是把重點放在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看到孩子情感和表現上的差異,以積極評價爲主,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地表達。讓每個孩子都把作品放在展臺上,讓人人都有成就感,從而不斷激發孩子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這種個性化的注重主體參與的評價方式有利於孩子學會自尊和尊重別人。)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活動由來:

戶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爲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並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爲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慾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着問題參與實驗並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教師七次有的幼兒認爲螞蟻會游泳,有的說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麼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並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說:“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裏呢?”我反問,幼兒說:“拿個小碗吧。”於是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並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着……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說,“不行,碗裏沒有水。”我又問:“那怎麼辦呢?”幼兒輕輕地說;“我們在碗裏放上水就知道了。”於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後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着,看着,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裏快樂地扭動着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着手招呼旁邊小夥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於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着:“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裏遊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後,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着眉頭說:“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於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後,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纔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裏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裏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後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裏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麼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兒: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裏、一頭在外面,螞蟻順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於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於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裏是什麼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裏待了一會兒之後又是什麼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後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後,通過上、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於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於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爲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後,活動越來越少。由於怕螞蟻死,於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爲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後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爲: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後對什麼發生興趣,就對什麼進行探索、實驗,那麼,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爲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纔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瞭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爲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於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麼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裏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並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並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爲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爲,不能因爲幼兒對什麼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並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後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識別植物“身體”的各個部分,知道一般的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部分組成的。

2、通過“揀菜”的實踐活動,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植物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集體活動前讓幼兒出去觀察多種植物,並對植物的“身體”有初步的感知。

2、課件:一株黃豆的生長過程。

3、部分植物、盛菜的籃子。

4、植物“身體”各部分的分解圖、白紙、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思考。

師:這幾天,你們去找植物了嗎?一定看到了許多植物吧!誰來講給大家聽聽。(幼兒描述自己看到的植物。)

師:你們講得很精彩!自然界的植物可真是千奇百怪。

師:(出示課件:《一株黃豆苗》)植物的身體也像人的身體一樣,是由幾部分組成的。你們知道這株黃豆苗的身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嗎?(點擊黃豆苗的各部分,逐一呈現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將科學活動置於大自然的背景之中,擴展了幼兒對周圍世界的體驗,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經歷,促進了幼兒課前的觀察和思考。由人的身體自然導入植物的“身體”,激發了幼兒思考的興趣。多媒體的恰當使用,讓幼兒對植物的“身體”一目瞭然。

二、主動探究,自主建構。

1、發現種子(幼兒自由觀察、交談,老師參與討論。)

師:這裏有幾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它們分別是什麼植物身體上的哪一部分?

(提供實物:大蒜頭、樹葉、黃瓜、蘋果、蘿蔔、花生、茄子、青椒等。)

師:花生是植物的什麼呢?(果實、種子)有些植物的果實就是種子。

師:蘋果是植物的什麼呢?(果實)我們把它切開後會發現什麼?

(與幼兒一起切蘋果)蘋果裏的籽就是種子。還有哪些植物果實裏也有種子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看看哪些果實裏有種子(老師將黃瓜、茄子、青椒等果實切開)。

師:種子有什麼用呢?這裏有一顆黃豆種子,我們把它放在泥土裏,看它有什麼變化(課件演示黃豆發芽、生長的過程)。

2、瞭解植物身體的各部分

(1)拼植物

師:種子的本領真大。其實植物身體上的每一個部分都很重要。這裏是幾種植物身體組成部分的圖片,它們能拼成一株什麼樣的植物呢?

(2)幼兒展示並介紹自己拼的植物

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拼的是什麼植物?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師:一般的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可也有一些植物不是這樣的。如:竹子(放課件)有根、莖、葉、花,沒有果實、種子。在自然界中,像竹子這樣的植物還有很多。

[動腦想,動手拼,動口說,調動了幼兒多個感官的參與。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幼兒不僅對有關植物“身體”的知識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操作能力、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師應用課件介紹特殊例子,給幼兒傳達了科學、準確的知識。]

三、操作實踐.加深認識。

1、幼兒自由講述,教師參與講評。

師:我們知道了植物的身體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你們知道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吃的是它身體上的哪個部分?

2、幼兒分小組揀菜,並互相交流。

師:今天我們來幫廚房裏的伯伯、阿姨揀菜。每一組的籃子裏裝有不同的蔬菜。大家先認一認,自己組裏揀的是什麼菜?再想一想,我們吃的是它的哪部分?把吃的部分放在一個籃子裏,不能吃的放到另一個籃子裏。(給各小組分別提供:豆角、芹菜、菠菜、花菜。)

3、各小組派一個代表上來介紹。

[在幼兒基本掌握了植物“身體”有關知識的基礎上,讓幼兒現場演練,提高了他們的分析、綜合能力,培養了愛勞動意識,也讓幼兒認識到植物與人的密切關係,感受到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四、拓展延伸

師;小朋友真能幹,很快就把菜揀好了,知道了植物的哪些部分可以吃。其實,植物不僅給我們人類提供了美食和營養,還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呢!(出示蒲扇、根雕。)你們知道這兩樣物品分別是用植物的哪部分做的嗎?

師:只要留心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植物做成的。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想一想,我們可以用活動區中的這些材料做出什麼樣又好看又好玩的東西呢?(活動區提供植物的葉子、種子等,讓幼兒進行操作。)

【活動反思】

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我首先出示一下植物的圖片,學生對於這些各各種樣的植物非常的感興趣,從而學生的探究的慾望被調動了起來。然後介紹各種各樣的植物的種類大約多少。這樣學生對於各種神奇的生物植物就會有一種探究的慾望。然後我提問:那麼這些植物有身體有哪些部分呢?這個時候學生進行猜想。當然學生的猜想有很多的。學生的猜想中當然有看書之後說的,但是我不會阻止學生的。然後問學生你猜想植物有這些部分組成,是否想觀察一下植物呢?學生當時是很興奮的。

我當時提問:你從那幾個地方進行觀察呢?觀察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問題呢?首先在小組內進行思考討論。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這個環節給我遺漏了。於是我只是讓學生進行舉手回答,然後各個小組組織成員進行實地觀察,研究。

學生在樓下的花園草地上進行探究,各個小組分別進行。我看到有小組研究葉,有的研究植物的整個身體,但是我發現有個別的小組沒有有效的進行合作。我想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培訓需要加強,積極的加強小組長的領導,使整個小組的成員圍繞在小組長的周圍,以便繼續有主導,有組織的,有目的的探究。我想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活動的有效性。我還發現小組在合作基本上都按照要求進行記錄。這個很好。

在學生彙報的環節,學生都能夠有效的進行彙報。但是需要將自己的記錄進行整理這樣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耽誤了時間,但是我認爲這是值得的。

在補充環節的環節的過程中,我補充補充一下植物沒有那六部分。這樣學生知識結構就較爲完善了。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熟悉旋律,嘗試隨音樂邀請同伴和自己共同舞蹈。

2、愉快地參與創編、表演等活動。

活動準備:

幼兒會跳《找朋友》舞,音樂《找朋友》。

活動過程:

一、引題。

指:"爺爺奶奶幹活累了,要休息一下了,你可以爲他做什麼?(揉揉肩、捶捶背)請幾個孩子來做做看。"

二、學習邀請舞《找爺爺(奶奶)》。

1、聽音樂《找朋友》,邀請同伴跳邀請舞。

2、學習邀請舞《找爺爺(奶奶)》。

(1)學習歌曲《找爺爺(奶奶)》。

歌詞:找呀找呀找爺爺(奶奶),找到一個好爺爺(奶奶)。揉揉肩,敲敲背,你是我的好爺爺(奶奶)。

(2)學習舞蹈動作,引導幼兒按歌詞內容表演,找到爺爺或奶奶後做捶背、揉肩等動作。

三、師生共同演唱和表演。

歌曲:《找朋友》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自己從哪兒來,是如何長大的。

2、激發幼兒探索自身奧祕的好奇心。

3、教育幼兒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活動準備:子宮及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視頻儀、錄音機、磁帶、碟子,幼兒每人一張作業卡,鉛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想一想觀察圖片,教師提問:“你們想一想,這位阿姨遇到了什麼高興的事?小寶寶在出生以前住在什麼地方?幼兒議論並按自己的意願回答。

二、觀察視頻儀,瞭解寶寶在母腹中的生活情況:——看一看

1、在每個媽媽的肚子裏都有一間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叫“子宮”,寶寶出生以前就住在這間“子宮”房子裏。

2、出示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擺放)。

3、小寶寶一天天的長大,他沒有牙齒,會吃東西嗎?不會吃東西怎麼長大呢?組織幼兒討論,教師小結:“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還不會吃東西,可寶寶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寶寶。寶寶越長越大,‘子宮’房子快裝不下寶寶了,這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幼兒議論)“每個媽媽的‘子宮’房子都有一個通向外面的門和走廊,寶寶把媽媽的肚子撐得很疼的時候,就走到醫院,在醫生的幫助下寶寶就沿着走廊出來了。”

三、看碟子,觀察寶寶在媽媽體內長大的實況過程:——議一議討論:“寶寶出生以後不會說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爲寶寶做哪些事情呢?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教師小結。

四、幼兒做練習,鞏固加深印象:——做一做教師分發作業卡,幼兒標出順序號,以表明寶寶在媽媽體內的生長變化。

五、聽音樂表演寶寶的生長、出生過程:——跳一跳最後師生共跳《猜拳舞曲》結束。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月餅製作的過程,發展團、壓、切等技能。

2.學會利用工具創造性地裝飾月餅。

3.體驗中秋節做月餅的快樂情感。

4.進一步學習在指定的範圍內均勻地進行美術活動。

5.培養幼兒初步的創造能力。

活動準備

1.每人一團面、一些月餅餡、製作月餅的工具、蛋糕盤。

2.課件。

活動過程

1.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謎語:又圓又方,又甜又香,平時少見,中秋用上。

在中秋的時候吃月餅是咱們的習俗,但是在平時的時候都很少吃。

2.爲幼兒播放月餅的圖片,讓幼兒看一看月餅都有什麼樣的花紋?然後總結在黑板上面,讓幼兒再想一想月餅還有什麼樣的花紋?

教師小結:月餅的花紋有很多很多,有直線的、斜線的、波浪線的等。

3.今天咱們一起來製作一個圓形的月餅,怎麼來做呢?之後教師演示:先將面搓圓再壓扁,包上餡然後放進模具,等成形後拿出,添上自己喜歡的花紋。

4.幼兒利用各種道具創造性地製作月餅,教師巡迴指導,對於做的好的幼兒要及時給予表揚,並隨時給其餘幼兒展示,讓其餘幼兒學習。

5.將幼兒做好的月餅放到盤子上,放到烤箱烘烤。

6.品嚐自己製作的月餅。

教師小結:

月餅的形狀還有很多,回家的時候可以跟爸爸媽媽一起想一想還可以做出什麼不一樣的月餅?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鍛鍊了動手能力的想象力,更讓他們感受的我們的傳統節日的濃濃的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