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二次分類》5篇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二次分類》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二次分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二次分類》5篇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二次分類》1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遊戲中感受事物的關係,並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徵的邏輯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說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徵,體驗包含關係,學習二次分類。

活動準備:

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活動過程:

1、學習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徵分類。

(1)遊戲:“看誰舉得快”

教師:請把X色的XX形舉起來;或是請將大(小)的X形舉起來。

幼兒聽到信號後應迅速地根據這兩個特徵將圖形舉起來,看誰舉得快。

2、學習對圖形作二次分類。

(1)出示紅、藍兩色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若干,請幼兒上來將幾何圖形按顏色分爲兩類,然後再請兩名幼兒上來將紅、藍圖形按形狀不同各分爲三類(即紅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及藍色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初步學習對圖形做二次分類。

(2)發放操作材料,幼兒操作。

每人一套大、小兩種規格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首先將大、小圖形分開,然後將大的圖形按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分爲三類;再將小的圖形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分爲三類,要求有順序地操作。

(3)教師小結,幼兒再次操作,進行二次分類。

3、經驗遷移:

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

4、活動小結,教師對幼兒分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幫助幼兒獲得分類經驗。

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幼兒對二次分類的理解讓我產生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遊戲中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教學活動中的“動”與“靜”;如何讓幼兒的思維更開闊、更活躍,激發起幼兒的內在活動機制,產生積極體驗,我不斷地嘗試、變換多種活動方式,通過輕鬆愉快的活動,從而使幼兒更喜歡上數學課。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二次分類》2

一、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對事物圖形進行二次分類有點困難。

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二次分類”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爲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爲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而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

“圖形二次分類”主要讓幼兒和教師一起通過圖形的特徵進行一次分類,再進行第二次分類,等幼兒初步掌握好二次分類的方法後,我們再進行一次直接的二次分類,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按圖形的兩種不同特徵進行二次分類。

2、大膽用語言表述出圖形的二個層次的不同特徵,培養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操作興趣。

3、能按要求操作,形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活動重點:學習按圖形的兩種不同特徵進行二次分類。

活動難點:大膽用語言表述出圖形的二個層次的不同特徵,培養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操作興趣。

三、教學準備:

幼兒操作材料人手兩份,磁性板(板上畫好房子、房間)、含兩種特徵的圖形、標記。

四、教學方法

整個活動採用了三種方法:遊戲法、語言討論法、嘗試操作法。

1、遊戲法:通過“圖形寶寶分家”的遊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遊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爲主動。即使知識上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引導幼兒先討論用什麼方法分類,操作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這樣,通過不斷的交流與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二次分類的概念。

3、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纔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纔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最後的操作活動中,給幼兒投放了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並通過商量,一個分一個記錄的環節進行互助學習,對二次分類再一次進行經驗歸納。

五、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

師:今天,“圖形之家”來了一些新朋友,你們看一看,新朋友是誰?

生:圓形寶寶、三角形寶寶。

評析:設計了“圖形之家”這個大家庭,讓圖形寶寶們順利的帶上了擬人化的色彩,吸引了幼兒。

(二)、幼兒操作,複習鞏固一次分類。

1、請幼兒根據圖形娃娃不同的顏色或者不同的形狀,給圖形娃娃分家。

師:咦?圓形寶寶、三角形寶寶們它們幾個呆在同一個房間,實在是太擠了,於是發生了爭吵,想請我們小朋友來幫助它們分分家,好嗎?首先,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生:形狀不一樣,顏色不一樣。

師:那麼,我們在給圖形寶寶分家的時候,可以按照什麼特徵來給它們分類呢?

幼:按形狀分,按顏色分。

2、幼兒操作,進行一次分類,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你根據你喜歡的方式,來給圖形寶寶分家吧?

3、講解,演示。

師:你是按什麼特徵給圖形寶寶分家的?有沒有誰也是這麼分的?在大黑板上演示,並貼上相應的標記。

師:誰有不一樣的分法呢?上來解釋一下你是按什麼特徵給圖形寶寶來分家的?爲了讓小朋友看的更清楚些,老師把它在另外一個“圖形之家”上也進行演示並貼上相應的標記。

4、小結:現在,請你看一看,現在每個房間裏的圖形寶寶一樣嗎?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評析:此過程是幫助幼兒鞏固圖形的一次分類,教師一邊記錄一邊運用語言跟進,爲幼兒下一步的分組活動奠定基礎,讓孩子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來初步感知分類,在第一個環節中孩子們積極性很高,都在自己的主動參與中感知了通過圖形的特徵來分類。

(三)、學習二次分類。

1、找出這些圖形的不同特徵。

師:“剛纔,小朋友們都幫圖形寶寶找到房間了,可是,剛剛我還是聽到了爭吵聲,原來,它們還是覺得房間太擠,還想請我們小朋友來給它們分分家,你們願意嗎?“看看紅房間裏的圖形寶寶,它們的顏色都是紅色的,可是,它們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幼:形狀不一樣。

師:那我們可以怎樣來分呢?對,現在我們可以按照他們的另一個特徵——形狀再來幫他們分家。

2、幼回答,師根據幼的回答進行操作演示。

3、誰來給綠房間裏的圖形寶寶來分分家呢?幼上臺操作。

4、現在,請你給你們操作紙上的圖形寶寶來分分家吧,操作的時候要記住你是按什麼特徵來進行分類的哦。

5、幼兒進行第二次分類操作,師巡迴指導。

評析:清楚講述操作要求,讓幼兒在第一次分類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分類,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圖形的二次分類,更好的分組操作。

6、講解:讓幼兒說說是怎樣爲圖形進行分家的。

(1)師:誰來介紹一下,這一步,你是按照什麼特徵來給圖形寶寶分家的?分下來之後,你發現了什麼?

(2)再請另外一種分法的幼兒上來介紹一下。

(3)觀察,最後的4個小房間裏的圖形寶寶有什麼特徵?(它們一模一樣)

7、總結:

今天,我們給圖形寶寶分了幾次家啊?(2次)像我們今天這樣,按圖形寶寶兩種不同特徵來進行分類的方法,叫做圖形的二次分類。其實,我們剛剛做的操作紙中間那一部分是我們的過度環節,我們可以把紙折一下,把中間的房間藏起來,就出現了這個圖(師邊說邊演示),這就是把我們圖形寶寶按照它們的兩種不同特徵直接分到那4個小房間裏時的.樣子。

(四)、幼兒再次操作,鞏固二次分類的方法。

(1)師:現在,還有許多圖形寶寶想請我們小朋友來給它們分家呢,你們願意嗎?分之前一定要仔細觀察這些圖形有什麼特徵,他們是什麼顏色的、什麼形狀的、大小怎樣的,再進行分類哦。

(2)幼兒再次操作,直接給圖形寶寶二次分類。

(3)介紹,你是按圖形寶寶的哪兩種特徵來進行分類的?

評析:加入新的圖形的特徵,讓幼兒直接進行圖形的二次分類,引導幼兒藉助了標記,仔細看清圖形的特徵,成人看似簡單的操作,對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五)、活動結束。

師:“今天,小朋友真能幹,幫這麼多圖形寶寶分了家,現在它們都舒適地住在自己的房間再也不爭吵了。它們很感謝我們,想請我們去圖形王國做客,你們願意嗎?那我們出發吧!

(六)、活動延伸:給更多的圖形寶寶進行二次分類。

六、活動反思:

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纔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纔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各種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擺弄後,嘗試找到分類的方法,並進行經驗歸納,最大限度地讓幼兒自己動腦、動手自主來進行操作、探索。

我用一個“給圖形寶寶分家”的故事貫穿始終,孩子們便於理解,也十分願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給幼兒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並加以引導,逐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讓他們充滿激情的完成了一個個任務。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二次分類》3

設計意圖:

分類是把物體分成各具共同屬性的幾組,也就是按照一種屬性或幾種屬性把一些物體放在一起。這裏所謂的"屬性"指的是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粗細、長短、高矮、厚薄以及數量等。分類的結果實際是"集合"的具體形式,它有利於幫助幼兒理解並獲得初步的集合概念。有關"物體的分類"在幼兒園計算教學中佔有相當重的比例。分類能力是幼兒認識數和學習計數的基礎。依據大班幼兒喜歡探究、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的特點,結合幼兒對圖形特徵的理解與興趣,我設計了此活動來幫助幼兒理解層級分類,體驗內包含關係。在材料的提供上,注意了多樣性 ,力求調動幼兒的探索興趣,並且在難度上也分出層次,滿足不同能力孩子的需要。在過程的設計上,主要通過經驗回憶、直接地探索、體驗等方式來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活動目標:

1、學習按事物的兩種不同特徵進行二次分類,體驗類包含關係。

2、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活動準備:

教具:課件;顏色、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圓形圖片若干個;學具:帽子、手套、背心圖片每人一套活

活動過程:

一、導入:出示圖形王國,激發幼兒興趣;

二、學習二次分類

1.觀察演示。出示圖形,讓幼兒觀察其特徵,想一想如何將這些圖形分成兩組?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幼兒進行討論。

2.幼兒討論回答後,教師選擇一種分法進行演示,如:將圖形分成大小不同的兩部分。在此基礎上啓發幼兒想一想如何將每一部分再分成兩部分。教師演示分法。

3.教師小結:可先將圖形按形狀分,再按大小分;也可先按大小分,再按形狀分;

4. 學習對圖片作二次分類。

發放操作材料,讓幼兒觀察圖片的外形特徵,然後按其特徵進行二次分類。

三、 經驗遷移。遊戲"看誰站得快",進一步鞏固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

四、活動小結,教師對幼兒分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分析、解決,幫助幼兒獲得分類經驗。

延伸:

提供二次分類板及各種材料紙讓幼兒繼續學習層級分類(在各種圖形的層級分類基礎上可引導幼兒擴展到動植物的層級分類)

活動反思:

“二次分類”這一課設計時,我充分把握住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教學理念,將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爲本節課的主目標。爲此,我的設計針對學前班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數學問題,並在動手實踐之時掌握分類的標準,使原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伴隨着這求知的過程,使學生在獨立思考時,學會廣汲博納,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學會合作。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講故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感知數學問題。

多年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着這樣一種現象:低年級老師一提問,一隻只小手爭先恐後的舉起來,而到高年級則寥寥無幾;低年級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充滿了個性;而高年級學生的回答則顯得規範、標準,但卻單調劃一;創新色彩在許多學生身上隨年齡的增長在褪色。這一切源自我們在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好奇心。

本節課我先利用講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然後讓學生根據提示牌找座位,讓學生初次體驗到按指定標準分類,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從中體驗到成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創設實踐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

“分類”這一內容,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只是無意識的成分多一點。若老師簡單地給出這個名詞,在每次分類時,不斷提出分類的標準,那麼分類的過程(可能會)顯得更爲簡潔,分類的結果可能顯得更爲準確。學生作爲容器也完全能夠順利盛下這些知識,但是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及其精神被忽略了。

在本節課中,我只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更多的是爲學生提供大量感性的材料,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出分類的標準,並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正是在這空間之中,讓學生感受到分類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感受到同類物體在不同標準下的分類所產生的不同意義和作用。教學中我充分抓住學生“好動”這一特點,在不停的分一分、說一說的過程中,體會到知識的形成與應用,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給予孩子們“好表現”的機會,培養孩子們合作交流的意識。

作爲個體的學前班學生,喜歡錶現自己,這一點較其他年級學生而言是顯得最強烈的。在這節課中,我沒有生硬的講解和周詳的演示,而是把小組那一塊空間作爲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在彙報演示,在介紹解說的表現過程中,學生袒露了自己真實的想法,發散思維和語言得到了訓練,感性知識在一次合作、交流當中上升爲理性知識,一次次的自我表現,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有利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合作意識的形成,創新意識的拓展。

四、注意張揚孩子們個性。

數學學習與其他學習一樣。都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爲,由於每個人生活經驗的不同,認識水平的差異,即使是面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的目的不是統一思想,統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獲得不同的看法。面對同樣的東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分類、整理方法。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框住學生思維,反而是積極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放,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習慣去分類,體會分類的多樣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用稚嫩的眼光去劃分世界。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張揚其個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還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

不足:對於時間安排上我是前鬆後緊,所以有一個習題沒有進行完。以後在教學上我一定先預設好每一個環節讓課堂更完美。

小百科:分類,是指按照種類、等級或性質分別歸類。語出《書·舜典》附亡《書》序:“帝釐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作《汩作》。”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二次分類》4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發展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二次分類”這個數學活動時,我是考慮到,老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爲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爲基礎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而實際上,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得了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活動的過程。“圖形的二次分類”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不能對事物圖形進行二次分類。而且由於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他們的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爲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過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徵的認識轉爲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二、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的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非常感興趣,於是我啓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圖形二次分類”的規律特徵。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從生活、遊戲中感受事物的關係,並體驗到發現的樂趣

2、通過幼兒的操作、探索,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徵的邏輯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說出圖形兩個層次的特徵,體驗包含關係,學習二次分類。

這三個目標中蘊涵了數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的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的能力”,於是,在一開始,我就將問題拋出來,“如何將這麼多混在一起的圖形分出來,你們認爲可以用什麼方法?”從第一、第二環節的逐步加深,到最後按物體的兩個外部特徵分類,將重點慢慢消化吸收;接着,就是如何將經驗內化爲自己的知識體驗;那麼,難點是“如何讓幼兒理解包含關係”。我決定從以下幾點來突破:

1、幼兒自己先想辦法分類;具體操作;

2、教師示範引導,幫助幼兒瞭解二次分類的基本特徵:按某一特徵分類後,接着按另一特徵對已經分好的兩類圖形,再做一次分類。

這裏,我準備用積木演示,首先,我將紅、黃兩種不同的三角形、圓柱形、長方形的積木混在一起,接着請小朋友幫我分成兩類(那麼,顏色只有兩種,而圖形卻有三種,小朋友就會按顏色先分爲兩組)然後,我再請小朋友對其中的一組再分一次(很自然,小朋友就會按圖形來分類了)

3、幼兒再次操作

4、經驗遷移:舉例請幼兒做二次分類

“請大家將小朋友進行二次分類”(小朋友一般會先分男女,接着就會按高矮、衣服、頭髮等來進行第二層的分類)

四、活動準備

1、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

2、各種積木

五、教學方法

爲實現本次活動目標,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嘗試操作法、語言討論法和遊戲法

1、嘗試操作法: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纔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纔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給孩子們投放充足豐富的操作材料:各種紅色、黃色、藍色的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若干,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擺弄後,嘗試找到分類的方法,並進行經驗歸納。

2、語言討論法: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動開始時,我就引導幼兒先討論用什麼方法分類,操作後再一次請幼兒討論“你是用什麼方法”,這樣,通過不斷的交流討論,加上教師的幫助歸納,使幼兒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二次分類的概念。

3、遊戲法:通過“看誰舉得快”的遊戲,進一步使幼兒通過競爭性的遊戲,達到在玩中學的目的,在遊戲中發展幼兒的思維,變被動爲主動,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深化,又使幼兒的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幼兒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我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先觀察,再嘗試找出最好的分類方法,引導能力弱的幼兒在逐個嘗試後,得出二次分類的特徵。

六、教學流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方面的環節:

1、通過遊戲,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

2、啓發誘導,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先引導幼兒觀察圖形的不同點(顏色、形狀、大小),然後鼓勵幼兒自由的操作,逐步深入,在自由探索中發現分類的方法;

3、經驗闡述,交流各自不同的方法:注重幼兒之間經驗的交流與分享,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結果分享自己的發現,體驗發現的快樂。然後在每一個操作環節都有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小結,注重經驗的鞏固和歸納。

4、幼兒再次操作;

5、遊戲活動,擴展思路加深印象。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二次分類》5

活動目標:

1、幼兒利用層級分類板將三角形、圓形、方形、菱形等若干圖形進行二級次分類。

2、觀察分類板、看是否標記嘗試把圖形二次分類。

3、在“闖關遊戲”中充分體驗分類的快樂。

4、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5、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形寶寶,引入主題。“今天除了客人老師,還有誰來到了我們班?是什麼圖形寶寶?圖形寶寶來幹什麼呢?”

二、在闖關遊戲中把圖形二次分類。

1、闖關開始:請觀看唐老鴨設計的路線圖,這個路線圖應該怎麼走?幼兒嘗試操作。

2、幼兒操作,看標記把圖形進行第一次分類,並請幼兒講述操作結果。

3、繼續闖關:

(1)小組討論路線圖;

(2)請個別幼兒介紹操作方法;

(3)幼兒操作,教師巡導;

(4)幼兒的操作結果展示在黑板上,一起驗證。

三、闖關成功。請幼兒講講在這次闖關遊戲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