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案範文(精選5篇)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案範文(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案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案範文(精選5篇)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

3、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教學難點:

1、讀好長句子。

2、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猜謎導入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裏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脫衣裳。(糉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章:《端午糉》。(板書課題:10、端午糉)

這個題目裏藏了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糉”。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麼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麼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認識“糉”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糉”。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糉”、“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裏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着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二、探祕方法,科學識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麼?(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爲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後來又慢慢簡化爲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鉤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裏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說。“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內”字裏面再加一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生字詞掌握了之後,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糉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糉的用材、花樣以及爲什麼要在端午吃糉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糉》這篇課文。

2、朗讀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學習第一段。

1、過渡:聽完後,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糉子,盼望着“我們”回家吃,說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

3、指名讀,讀出外婆的期盼。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糉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糉子,那糉子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段落

(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糉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說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糉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糉子纔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說“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說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後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說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並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複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掌握住了嗎?

3、糉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糉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麼把長句子縮短讀的。(範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範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着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糉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糉子啊?誰能把你對糉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糉子是用什麼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糉,還有什麼糉?(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說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糉有什麼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纔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糉子。

(四)學習第四段

1、過渡: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糉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糉子是爲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麼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範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第二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並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裏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鉤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鑑,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朗讀好課文。

2、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糉子、吃糉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點:積累"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教學難點: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聽寫詞語。

2、指名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聽寫字詞,觀察圖片,回憶課文內容,儘快進入到課堂中。

二、品讀課文

1、品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

(2)讀了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外婆總會煮好了盼我們回去)

(3)從"一到""總會""盼着"你體會到什麼?(外婆濃濃的愛)

(4)指導朗讀,讀出外婆端午節的期盼。

2、品讀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讀一讀,讀好長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糉看起來怎麼樣?誰來讀讀相關的句子。(指名讀)

課件出示:

"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①你能把表示顏色的詞圈出來嗎?你有什麼感覺?(美)

②我們來欣賞一下吧。【課件出示糉子的圖片】

③美美地讀一讀這句話吧。

(3)這糉子不僅看起來好看,聞起來也很香,從哪兒能看出來?

課件出示:

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糉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你覺得這清香是什麼樣的味道?(箬竹葉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棗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說個句子嗎?(我一回到家就寫作業)

(4)現在來看看糉子吃起來味道怎麼樣?(又黏又軟,十分好吃!)

課件出示:

剝開糉葉,咬一口糉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學們,你們吃過的糉子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課件出示:

看起來--美

聞起來--香

吃起來--甜

(5)指導朗讀。讀出糉子的香甜。

3、品讀第3自然段。

(1)自由讀第3自然段。

課件出示:

"外婆包的糉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

(2)讀讀這句話,你覺得文中哪兒寫了外婆包的糉子十分好吃,哪兒又寫出了花樣多?

(第2自然段寫了糉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話寫了花樣多)這樣的句子就叫過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啓下。

(3)外婆包的糉子有哪幾種?這幾種你都吃過嗎?

【課件出示紅棗糉、紅豆糉、鮮肉糉的圖片】

課件出示: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4)仔細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什麼?(外婆不僅勤勞能幹,而且質樸大方)

(5)指導朗讀。讀出糉子的花樣多,讀出外婆的勤勞能幹、質樸大方。

4、品讀第4自然段。

(1)自讀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麼?

課件出示:

"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同學們,你知道屈原是誰嗎?

【課件出示屈原相關圖文資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創造出新體詩"楚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3)據說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設爲端午節,並在這一天互相贈送糉子作爲禮物。現在你知道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了嗎?

(4)原來,這小小的糉子,不僅包含着外婆的愛,還寄託着我們中國人這麼豐富的感情,讓我們一起讀一讀第4自然段吧。

【設計意圖】逐段分析文章,可以從多角度把握內容,包括文章的結構、文章的內容、還有涉及課本之外的知識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總結拓展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品嚐"了外婆包的端午糉,感受到濃濃的親情。我們還知道了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認識了偉大的詩人屈原,真是收穫多多。讓我們再來美美地讀一讀課文吧。

2、你還知道我們國家有哪些傳統節日嗎?你能說說這些傳統節日都有什麼習俗嗎?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習俗:熬年守歲。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農曆三月初八(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曆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習俗:吃糉子、賽龍舟。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九月初九;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習俗:賞月。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設計意圖】總結端午節的來歷,同時拓展我國傳統的節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掌握文章內容、掌握傳統節日,更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

四、課堂練習

插入動畫"端午糉節日與美食"。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跟父母交流我國的傳統節日。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端、糉、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會寫"午、節"7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糯米、掀開、剝開、裹着"等詞語。

教學重點

會認"端、糉、節"等13個生字,會寫7個字。

教學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1、同學們,你們聽過端午節嗎?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你知道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嗎?【課件出示相關圖片: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葉、吃糉子等】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端午糉》,你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過糉子嗎?能說說它的味道嗎?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播放情境課文《端午糉》。

二、初讀識字

1、範讀《端午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注意聽準生字詞的讀音。

2、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2)第二遍:給自然段標上序號,並畫出不理解的詞。

(3)第三遍:邊讀邊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麼?

3、檢查自讀效果。

(1)在朗讀中你發現了哪些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提醒大家。教師相機指導。

(2)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讀音。

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分開

紅豆鮮肉帶去知道據說紀念

①指名讀--分組讀--齊讀。

正音:"間"是多音字(jiān中間,jiàn間隔);"總"是翹舌音。

②去拼音讀。

③交流加點字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偏旁、編字謎、做動作)

形近字:端-瑞、糉-宗、綜。

④摘蘋果識字遊戲。

三、指導書寫

課件出示:

午節葉米真分豆

1、識記生字。

2、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書空。

3、教師範寫,重點指導"午、節、真"。

午:4畫,獨體字,注意兩橫的長短、間距,最後一筆豎要又直又正。

節:5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上扁下長,橫平豎直。

真:10畫,上下結構,上窄下寬。

4、學生描紅、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糾正學生的坐姿及握筆姿勢。

5、識字練習。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讀課文。

①指生逐段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教師重點指導難讀的句子。

A、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B、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C、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據說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端午節外婆包糉子、送糉子及端午節的由來)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或查查端午節的資料,瞭解端午節。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案 篇4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教學目標:

1、認識“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等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

2、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課前準備

1、製作多媒體。(教師)

2、預習生字,做字卡。(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1)師生共同欣賞視頻,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氣氛。

(2)導問:說一說在端午節這個中國的傳統節日裏,人們都會做什麼。

預設1:我們家人會煮美味香甜的糉子吃。

預設2:我們家人會起早去山上採艾蒿葉、掛香囊。

預設3:還有一些地方舉辦端午節賽龍舟活動……

(3)教師追問: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有包糉子的習俗。孩子們,你們喜歡吃糉子嗎?和大家說一說,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糉子?

預設:水果糉、豆沙糉、紅棗糉、肉糉……

2、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說了這麼多種糉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糉子,這節課我們就走進《端午糉》,來共同品味一下課文中的糉子是什麼味道的。

設計意圖:端午糉對孩子們來說並不陌生,上課伊始,創設濃厚的節日氣氛,引導學生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出發,談一談自己對端午糉的瞭解,貼近生活實際的導入法,更能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詞

1、自由朗讀課文。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學生認讀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2)藉助拼音,反覆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檢查,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並說說自己是怎麼記憶這些生字的。

3、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1)遊戲環節:我是讀詞王。

(2)多媒體出示生詞:端午節、糉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

(3)以小組爲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並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

(4)齊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

設計意圖: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就是在學中玩,在玩中學。本環節通過初讀課文,感受課文大意,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通順每一句話,增強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設計遊戲環節,巧妙地將學生帶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培養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三、再讀課文,練習書寫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2、指名學生逐段彙報朗讀,把句子讀通順。

3、教師指導學生多種方法朗讀。

(1)出示朗讀要求。

①說一說課文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

②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並讀給同桌聽。

(2)學生按照要求朗讀課文。

(3)教師範讀,指導學生把長的句子畫出停頓。

4、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葉。

(1)出示:箬竹葉的圖片。

(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

(3)多媒體出示生字——葉,看圖學習生字。

(4)師生共同書寫生字,比一比誰寫得工整、漂亮。

5、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真。

(1)觀察生字結構,總結書寫規律,學習書寫。

(2)巧記生字:筆畫中橫最多,中間三橫才封口。

6、研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師提出問題:外婆包的糉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說一說外婆包的糉子有哪些種類。

(2)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糉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着”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瞭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德育目標瞭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課後生字的書寫。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 討論法 總結法

教學準備教學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麼?

生:吃糉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糉》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麼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範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後一豎不要寫出頭。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裏,你學會了哪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