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第22課《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後反思(蘇教版五上)

第22課《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後反思(蘇教版五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後反思第1篇

《滴水穿石的啓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先是講安徽廣德太極洞內一塊石頭被水滴穿,接着講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來列舉三位名人因着這種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後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啓示。教授本課之前,我首先將議論文這種文體及其幾個特徵滲透給了學生,五年級的學生對於議論文的問題並不陌生,四年級就學過了《說勤奮》一文。讓學生了解論點論據和結論之間的聯繫,再讓學生找出本文的論點論據和結論,用這樣的方法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教學課文重點時,在學生出不理解論點和結論的基礎上,尋找幾個事例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加深理解。這一課的教學效果可以從課後的學生讀後感中看出來,孩子們對於本課的理解還是透徹的,能主動從身邊的事例談起,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第22課《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後反思(蘇教版五上)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引導學生對這枯燥的說理講解感興趣則是本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學這一課時,先設疑激趣,吸引學生走近文本。在課堂重點段落教學過程中,讀爲主線,我採取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知——感受——感悟”。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課文的內容,再通過同桌讀,小組讀等不同的形式,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初步瞭解課文中索要闡述的水滴穿石的的道理。

學生自讀,對文本內容有個初步、完整的瞭解;教師引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面對面交流;學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含義。書讀透了,學生興趣高了,教起來輕鬆,學起來愉快。

縱觀這堂課,我感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較高,本來我以爲設計的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寫法這一環節學生學起來可能有難度,沒想到課上下來,效果卻滿好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懂得:寫文章少不了事例,如果能夠從正反兩方面來說明道理會更有說服力。這真的讓我感到欣慰,也讓我懂得,不要過早地給學生下定義,要相信自己的學生,要相信我們的孩子。

可是課上完後,我感到有點遺憾,雖然要完成的教學重點、難點我好象已經解決了,可這樣的課卻有點散,好象缺乏一條線索,一條能夠貫穿整篇文章教學的線索。短短的四十分鐘,要讓它不留遺憾,看來還要學習許多許多……

  《滴水穿石的啓示》教後反思第2篇

《滴水穿石的啓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先是講安徽廣德太極洞內一塊石頭被水滴穿,接着講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來列舉三位名人因着這種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後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啓示。學習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這樣才能實現美好的理想。

明確了這堂課的基本結構和一些基本要求,然後根據自己對這課的理解來進行備課。從整體上看,這節課的流程還是比較清晰,結構還是比較完整的。我把這篇課文可以分爲兩大塊來理解:一、運用抓關鍵詞的方法學習三個名人的事例及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深入感悟滴水穿石給予我們的啓示。二、初步學習並掌握用事實說明道理的方法。我在這堂課中竭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品反問句,明確觀點,直奔主題。用“從滴水穿石這一現象作者想到了什麼?”這一問題入手,揭示反問句,點明反問句在這裏的作用,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二、品重點段,學習事例。

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作者列舉了三位名人的事例,他們是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人中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古代的,有現代的,用一詞來說這叫“古今中外”,可見作者的選材是多麼精當!下面,就讓我們走近三位名人,請同學們默讀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他們身上都有目標專一、持之以恆的精神?抓住關鍵的'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讀完後,你可以選擇一個你最敬佩的人物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學生交流時我不時地提醒學生緊扣“目標專一、持之以恆”談自己的感想,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第三自然的小結句: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這樣設計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緊湊,目標的達成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正反對比,領悟寫法。

默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個自然段可以不要嗎?爲什麼?從而讓學生明白運用正反例子對比的說理方法,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四、總結全文,領悟寫法。

這篇課文,作者先描述“滴水穿石”這種現象,再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爲了證明這一觀點,作者從正面列舉了三位名人的事例,還從反面分析了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最後得到這樣一個啓示:齊讀最後一段。如何寫說理性的文章,這篇課文就是一篇很好的範文。

個人覺得這節課還存在着許多問題,尤其是學生在交流李時珍的學習材料時,沒有很好地圍繞思考題展開交流,教師的點撥也很不到位,學習過程存在走過場的情況,教學過程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