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下冊《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冊《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一

今天執教了一堂鎮級課《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後感覺有幾個方面做得不夠到位,反思如下:

五年級下冊《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

1、課堂預設不足,導致不得不中途捨去一個重要的環節:將童年趣事當中最有趣的場景跟大家分享。這既是課後的練習要求,又是昇華園子“快樂”和“自由”的載體,而且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感同身受於主人公所經歷的一切。

2、拋出的問題不少,但真正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熱情的卻比較少。所以出現了不少冷場現象。究其原因,預設不足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加強。如何將學生引至你所創設的情境中,是日後課堂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3、可能因爲自己的精神狀態不佳(嗓音沙啞),所以在整個課堂上所表現的狀態顯得有些慵懶,以致部分學生也遊離於課堂之外,因爲有些問題提出後,不少同學不知所云,甚至面面相覷,耽誤了不少時間,也影響了整個課堂的氛圍。

  《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二

《我和祖父的園子》 講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那份在祖父的園子裏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的自由令人嚮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教學之處,我爲孩子介紹了蕭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她的生活經歷,讓孩子們從她的經歷和後來人生的顛簸中瞭解到蕭紅對童年,對祖父的懷念就是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呼蘭河傳》寫於蕭紅去世前一年,可以說這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憶。在這個基礎上再讀文章,就會讀出更多的感受出來。

在教材研讀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着讀,逐字逐句細細地讀,讀着讀着,漸漸地主題清晰起來:作者寫了童年生活的美好,這份美好就在於:在祖父的園子裏,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文章的思路也漸漸清晰起來,作者首先描寫了祖父的園子是個五彩繽紛的昆蟲的世界;接着寫自己在祖父身邊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種白菜,除草,灑水,到處瘋玩;結尾處借景抒情,昇華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園子是個自由的園子。於是,教學的重點和大體思路也隨之順利出來了:以“自由”爲突破口,和課文第13自然段的這個句式進行多層面的練習,達到理解、品味、積累、運用語言的目的。

這個園子更是個樂園。作者在園子裏的那些樂事樂趣,讓學生自讀自說,在充分感悟的基礎上再回到朗讀上,讀中悟情,入情地讀。

教學這一課,我最大的感受是文章看似平淡,實則蘊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那麼,教者就要引領學生將這種感情通過對字裏行間的咀嚼,慢慢得以品味,同時也要讓學生通過開放自由的感悟方式去走進作者的心。

  《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反思三

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節選自現代優秀髮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主要寫了“我”幼時和祖父在園子裏自由生活的情景,具體而又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好奇、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文中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樸實、充滿童趣,運用似人、排比,使語言整齊而優美。教學本課,我的定位在通過課文的學習,爲學生打開一扇窗戶,以此走近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感覺她和祖父的一段親情,知道一篇名著《呼蘭河傳》,瞭解先輩的一段生活歷史,初步感覺蕭紅語言文字的魅力,體會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讚譽——“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一、課題切入,走進園子,綻放心靈的自由

題目中最核心的詞語是“園子”。是園子給了蕭紅自由歡樂、幸福的童年,是園子承載了祖父和蕭紅純真、親密而濃厚的親情之美。作者蕭紅在二十九歲回憶故鄉的園子時,仍備感親切與溫暖,那園子是她一生難以忘懷的最溫馨的家。教學中我緊扣“園子”展開教學。課始,以“園子留給你怎樣的印象”爲引子導入課堂教學,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蕭紅童年時代的那個動人的生活環境。學習第二自然段,重在體會園子的特點:大、樣樣都有,同時感覺作者對童年生活環境的懷念和喜愛之情。學習倒數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覺園子裏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覺園子的活潑和靈動。通過學習,學生進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學習倒數第二自然段,是在學習了祖孫倆在園中發生的趣事後,在學生情緒達到高潮,彷彿身臨其境一般;再次讀這一段,感覺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們會與作者共鳴,彷彿自己就成了園中的一朵花、一隻蟲、一隻蝴蝶,情不自禁爲蕭紅和祖父的這份純真親情而感動。

二、趣事引路,走進童年,共沐自由的陽光

體會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蕭紅當時的年齡是四歲,只有以四五歲孩子的心靈去體察世界,纔會體會那顆充滿神祕的童心,纔會與作者快樂共享,所以在學習三至十二自然段時,引導學生認真閱讀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當時的情景,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自身感悟,談談理解。這一部分課文的內容很長,如何長文短教,我認爲重在體會童趣,感覺小蕭紅快樂的心靈,感受祖孫兩人深厚的、沒有隔閡的親情摯愛。這部分學習,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化自主閱讀,可選擇自己最覺得有趣的說。學生的體驗和感悟都是個性化的,對於他們來說,體驗和感悟的高低、深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就能提高思維品質。如果有共識也有異見,豐富多彩而又各圓其說,那就是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

三、賞讀爲全,實現詩化的語言與自由的情思和諧同構

本文的語言自然、率真、樸素,正如一個孩童最純真的、口語化的語言。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習語言爲主。在教學方法上,着重以賞讀、品讀、美讀爲主,全面引導學生積累、感受、領悟課文的語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根據課文內容實際,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引導學生從字裏行間悟出趣、悟出情,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實現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詩化的、平實的文字表達生活的寫法。認識總分的構段方式,前後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別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動態。倒數第二自然段中,着重體會關聯詞、排比句的運用,體會作者把“鳥飛蟲鳴”寫得有聲有色,植物也賦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體會詩一般的語言。在品讀賞讀中,抓關鍵詞語,如“活”“自由”“要……就……”“願意……就……” “謊花”,切身體會蕭紅語言的優美整齊、文筆的活潑流暢。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對於五年級的孩子,語文課堂不能僅僅限於讀懂內容、讀出情感,還要學習作者是如何結尾如何開篇的,第二段一第數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寫園子的,但作者並沒有把這兩節作爲開頭和結尾。開篇寫祖父,結尾寫自己睡着了,都極富有詩意。課堂中引導學生體味蕭紅的語言時,始終圍繞茅盾先生的評價:“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來展開教學,真正爲學生打開一扇門,引領他們走向優秀文學作品,走進優美的文學殿堂。

四、藉助網絡,輔助昇華,拓展自由的深刻內涵

對於開篇就從呼蘭河中的祖父談起,這一點學生在認識上是很有難度的。在走進園子,體會了蕭紅與祖父的那段感人的親情之後,激起學生的強烈的需要,再去了解蕭紅的家庭、蕭紅的童年生活及蕭紅以後的人生經歷,學生對作者如此眷戀故土與懷念祖父的認識會更深刻與明白。在突破這部分難點時,我藉助網絡媒體,一改以往課前先了解時代背景的學習策略,我製作了“走近蕭紅”的學習網站,爲學生創造更廣闊的更生動的學習環境、視野空間和閱讀空間。通過上查閱資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充分激活學生身心,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擴散閱讀中拓展心空,並與作者進行時空的心靈對話,從而順暢的解決以上難點。祖父和祖父的園子是蕭紅心靈中唯一溫暖的家園。這種學習方式也培養了學生“從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從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這樣一種探究的思考習慣和思維習慣,同時也滲透了正確的文學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