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桂林山水》教學實錄及評析【精品】

《桂林山水》教學實錄及評析【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桂林山水》教學實錄及評析

《桂林山水》教學實錄及評析【精品】

  板塊一: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理清結構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叫《桂林山水》,(板書:桂林山水)一看到這個“林”字,你就會想到什麼多?

生:樹多。

師:那麼,顧名思義,“桂林”是什麼樹多呢?

生:桂樹多。

師:是啊,桂樹成林,“桂林”這座城市,名字裏似乎都散發着一種芬芳。你們知道它位於哪個省或者是自治區嗎?

生:在廣西。

師: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課文已經讀過了,我來檢查一下同學們對於課文中的詞語掌握得怎麼樣?

(指名讀兩組詞語,第一組爲地名,第二組爲形容詞,讀後讓學生兩組詞搭配起來學。)

師:搭配得非常準確,說明你課前進行了認真的預習,對課文內容很熟悉。想一想:“波瀾壯闊”是什麼意思呢?

生:很有氣勢的樣子。

師:是說什麼有氣勢啊?

生:波浪。

師:你們知道“波”是“波浪”的意思,“瀾”呢?(生答不出來)“瀾”這個字也是三點水旁,看來和水有關係,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現在誰能說說“波瀾壯闊”是什麼意思?

生:波浪翻滾,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壯觀,有氣勢。

師:說得真準確,表達得真清楚。我們知道有的詞語是極富有情意的,你能讀出這個短語背後的情意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什麼叫“峯巒雄偉”呢?“峯”——

生:山峯。

師:“巒”呢?

生:山巒。

師:那到底什麼叫“巒”?你們伸出手來跟着老師一起做動作(邊做動作邊說:巒,就是一座挨着一座,連綿起伏的山。)你能讀出它的氣勢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我們再來看這樣一組詞語:(出示:真靜啊 真清啊真綠啊)誰會讀?(指名讀,教師指導讀好“啊”字的變音。)現在把它們放到課文中,你試試還會讀嗎?(出示句子並指導學生讀準確)

師:朗讀是要找感覺的,其實你不必刻意去想它怎麼變音,摸索到一點規律後自然就讀好了。我們再來看這組詞語,你自己試試能不能讀好。

(生練習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詞語和句子)

師:接下來我想再來了解一下同學們課文讀得怎麼樣。這篇課文有四個自然段,我請三位同學來讀,請你想一想:這是爲什麼?(指名三位同學分別讀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

師:爲什麼課文是四個自然段,我請三位同學來讀呢?

生:因爲第二、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講了桂林山水的特點。

生:這樣一來就把課文分成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爲一段,第二、三自然段爲一段,第四自然段爲一段。

師:你能給大家說說依據是什麼嗎?

生:第一自然段是總結。

師:上來就總結嗎?

生:不是,是總述。

生:接着是具體的敘述。

師:與總起相對的應該是什麼?

生:分述。最後一個自然段是總結。

師:說得好。也就是說,我們通過讀書把課文分成了三大部分,分別是總起、分述、總結。這樣課文的結構咱們就理清楚了。(邊引領學生小結邊板書)

  [點評]

課上到這兒是一個板塊,主要任務是課文初讀,讀好課文,整體把握內容與結構。怎樣整體把握?根據課文特點和學段教學要求,重點落在理清課文結構上。這一點很重要,而一般高段老師容易疏忽。爲什麼不單獨安排學生說一說課文主要內容?根據課文特點似乎沒有必要,因爲一分段落,內容自然也就明白。理清課文內容與結構幾乎做到了絲絲入扣、步步爲營。先是從課題入手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再是交流預習中學到的詞語。學詞語有特色,詞語分了組,一組地名,一組是四個字的形容詞,形容詞重點抓“瀾”“巒”,充分估計學生的認知基礎,扣住已有詞語積澱的“陌生化現象”。接着把這些詞語放到課文中去讀,讀準字音,包括變調的字音。最後有意識地請三位學生讀四段課文,一箭雙鵰,既理清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又發現了課文重點,下面過渡到精讀階段也就順理成章。

 板塊二:細讀課文,品味文字,積累語言

師:文章的重點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這部分,剛纔有同學說它講述了桂林山水的特點。誰能來簡單地概括: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別有什麼特點?

生:灕江水的特點是靜、清、綠。

師:你真會概括,僅用三個字就概括了灕江水的特點 (板書:靜、清、綠),誰能概括桂林山的特點?

生:桂林山的特點是:奇、秀、險。

師: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大概是有意而爲之,分別用三個字來概括灕江水和桂林山的特點,用得那麼精當,讓我們讀起來清晰、明瞭,甚至可以說過目不忘。

我們先來讀讀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灕江的水的特點 (指名一人讀第二自然段)

師:作者在講灕江水靜的時候,說“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它到底是不是在流動呢?

生:是在流動,只是感覺不到而已。

師:你能夠從課文中找到依據來證明你的想法嗎?

生:(讀)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教師指導讀好這句話)

師:作者在談到灕江水清的時候,說“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假設是你站在這灕江的遊船上,你還可以看見什麼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這樣的表達句式來說?(出示: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生: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小魚在水裏嬉戲、玩耍。

師:這個句子不光寫出了水清,還好有意境。

生: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水中的倒影。

師:可以看見誰的倒影?

生:自己的倒影。

生:山的倒影。

生:山上的樹的倒影。

師:哦,我們擡頭看看天空,再低頭看看水中,你又看到了誰的倒影?

生:藍天白雲的倒影。

師:要是天空中偶爾飛過美麗的鳥呢?

生:那就可以看見美麗的鳥的倒影。

師:這時候你再往水裏仔細看,你又有發現了——

生:清得可以看見綠色的水草。

師:它們隨着微波輕輕地搖着,那是在幹什麼呢?

生:跳舞。

生:和遊人打招呼呢!

師:現在誰能把我們看到的這些事物用一個排比句表達出來?(出示: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清得 ;清得 。指導學生結合剛纔的想象說好這個句子。)

師:萬事萬物交相輝映在一起,就顯得灕江的水更清了,更美了,清得那麼富有生機和活力,誰再來讀一讀?(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師:誰再來讀讀表現灕江“綠”的句子?

生: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師:誰知道“無瑕”是什麼意思?

生:沒有斑點,沒有瑕疵。

師:請你們觀察,這個“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寶貝有關係。這灕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裏就像一塊寶玉一樣,綠得晶瑩、綠得圓潤。誰能讀出這種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師:誰能夠把灕江水三個特點連起來讀?讓我們隨着你的朗讀去感受灕江的美。(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師:讓我們再來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它的“奇”“秀”“險”的。(生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師:作者說桂林的山“奇”,奇在哪裏?

生: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峯羅列,形態萬千。

師:什麼叫“拔地而起”?

生:好像是從地裏長出來的似的。

師:形態萬千呢?

生:就是各種各樣,像什麼的都有。

師:我們該怎樣讀這句話,既讀出山的形狀,又讀出自己的感受呢?(通過和學生對比讀,引導學生要讀出個性的理解,既可以讀出看到多姿多態的山的一種驚喜,也可以讀出邊看邊回味邊思考的悠然的感覺。)

師:作者說桂林山“奇”,主要說它的形狀美;那麼作者說桂林的山“秀”,主要說它的什麼美?(生無人舉手)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句的寫法,你會發現,作者在說“奇”的時候,直接說“像老人,像巨象……”而在這裏,卻在像什麼前面加上了修飾詞——翠綠的,新生的……你們發現什麼了?

生:這是說桂林的山很綠,而且是嫩綠。

師:結合你說的這句話,回過頭來看剛纔的問題:“秀”指什麼美呢?

生:色彩美。

師:說得好!誰還能夠從課文中找到依據來驗證他說的是對的。

生:“色彩明麗,倒映水中。”

(請一位同學完整朗讀這句話,體會桂林山的色彩美。)

師:桂林的山不僅“奇”“秀”,還“險”呢,誰來讀給大家聽?

(指名朗讀描寫“險”的句子,學生讀得人情人境;然後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體會桂林山的特點。)

師:剛纔我們一起感受到了灕江水的靜、清、綠以及桂林山的奇、秀、險,你們現在能把相關的句子背誦下來了嗎?

(集體背誦相關句子)

師:同學們背誦得真好,很出乎我的意料。誰能告訴我你有什麼絕招嗎?

生:我是抓關鍵詞,一想到桂林山水的那幾個特點就背下來了。

生:我覺得必須得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能背得快,死記硬背肯定不行。

生:我覺得背誦的時候,彷彿我自己就站在灕江邊上,看着靜、清、綠的水,看着奇、秀、險的山。

師:說得多好啊,使自己身臨其境,把作者的文字和情感,都內化爲了自己要表達的東西。其實,還有一種非常樸素也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讀,熟讀成誦。

生:我剛想說,就被您說了。(聽課老師笑)

師:那說明咱倆想到一塊去了,心有靈犀啊!

師:課文學到這裏,我有個問題想問一問大家:作者既然是寫桂林山水,爲什麼第二、第三自然段開頭分別寫大海、西湖等,這是否浪費筆墨呢?

生:不是。作者是爲了把灕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對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對比。

師:你這樣說我還是不明白,爲什麼要作對比呢?

生:這樣才更能顯出桂林山水的特點。

師:哦,原來作者這樣寫是有目的,是爲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獨特之美啊!(板書:對比)

 [點評]

這個階段是引領學生細讀課文,以致熟讀成誦,可謂精彩!最值得欣賞的是:對灕江水和桂林山的“感悟”,直接從“怎樣寫”的角度切入,並且與積累、運用語言結合,讓學生“感”的是山水景物的“獨特之美”;“悟”的是語言表達和自己的體會。“悟”有重點。灕江水清,重點落在具有想象空間的“清”字上。文中說“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老師說,假設你站在這灕江的遊船上,還可以看見什麼呢?能用作者的表達句式來說嗎?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在移情體驗中,學得靈動,想象豐富且詩情畫意。接着老師進而要求把想象的事物用排比句表達: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領悟語言形式與熟讀背誦緊緊結合,並相機提煉記憶方法。“第二、第三兩段開頭分別寫大海、西湖等,這是否浪費筆墨”呢?這一問,使之豁然開朗,作者運用對比才能顯示桂林山水的“獨特之笑”。

  板塊三:創編傳說,拓展研讀,感受文化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觀賞桂林山水的風光片,驗證作者的文字帶給我們的獨特的美。(播放課件:配樂播放一組圖片,出示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節選,學生見到後,自覺有感情地跟着老師朗讀起來:)

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

如情似夢灕江的水!

水幾重啊,山幾重?

水繞山環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綠水中……

師:同學們學習得真投入,爲了獎勵大家,我再講個故事給你們聽。(出示課件——象鼻山的圖片)這就是課文中所說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關於它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呢!

傳說這頭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騎。有一年,玉皇大帝騎着它來到桂林這一帶巡遊。不巧,這頭大象生病了,實在走不動了。玉皇大帝見此就遺棄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當地的百姓積極地爲這頭大象尋醫問藥,沒過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爲了感謝大家對它的關心和愛護,它決定留在這裏和當地的百姓一起耕種,一起生活。玉皇大帝聽說了,非常生氣,派天兵天將前來捉拿大象。大象奮起抵抗,終因寡不敵衆,被天兵天將從後背刺人了一把寶劍,從此,就化作一座石頭山屹立在灕江邊上。

師:人們爲什麼要創編這樣的故事啊?

生:因爲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的人來旅遊,增加收入。(衆人笑)

師:從商家的角度看,可以這樣認爲,如果從文學的角度看呢?

生:爲了更加突出山水的神奇。

師:如果你喜歡旅遊的話,你會發現很多山水的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人們往往藉助這些故事表達自己對真善美的追求,傾訴着人性的美好!

現在,你們再來看—— (出示課件——駱駝山的圖片)

生:(叫起來)駱駝山。

師:是啊,這就是駱駝山。接下來就請你想象一個故事,講講它的來歷。爲了讓你講起來更流暢,王老師教給你一個方法——寫出這個故事的關鍵詞。例如,我剛纔講“象鼻山的來歷”的時候,腦海裏就想着這樣幾個詞語——玉皇大帝、大象、生病、救治、捉拿、石頭山。下面給大家三四分鐘的時間,來想象關於駱駝山來歷的故事,可以在紙上寫下故事的幾個關鍵詞,提示自己講好這個故事的內容。

(生思考,動筆寫,教師巡視。四分鐘後,指名彙報,彙報過程略。)

師:作者乘着小船盪漾在灕江上,欣賞着周遭的風景,想象着它還有那麼多神奇的傳說,怎麼能不感慨,怎麼能不由衷地讚歎呢?讓我們一起來讀最後一個自然段;(學生有感情地齊讀最後一段)

師:記得剛一上課的時候,同學們就說這最後一段是對全文的總結,那麼這一段中哪—句話最能夠起到總結的作用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師:你們來看看這句話,爲什麼用引號引起來呢?

生:這是表示引用別人的話。

師:說得對,這是一種修辭方法,就叫“引用”。(板書:引用)可是自己寫文章,爲什麼要引用別人的話啊?

生:因爲引用別人的話能顯得這個地方更美。

師: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說如果別人說的話剛好能夠表達你的感受或者能夠代表你的觀點,就可以引用過來。當然,用引號標註上,也表示對原作者的尊重。你在課文中還能發現這樣的例子嗎?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師:沒錯,這句話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個叫王正功的人說的。(板書:王正功)此人相當於我們今天桂林市的市長。當時,有11個舉子要進京趕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爲地方官員設宴爲這些舉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詩,其中就有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說桂林的風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實也是希望這些舉子進京考試能夠考個——

生:天下第一!

師:(邊說邊出示課件)你們看,在桂林的雲湖公園裏還矗立着王正功的塑像,而他寫的那首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句的七律詩就鐫刻在陽朔的獨秀峯石壁上。

課文並沒有說“王正功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說“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們知道都有誰在這樣說嗎?

生:作者在說。

師:你真會思考,他引用了王正功的話,說明兩個人想到一起去了,所以作者在說。 (板書:作者)還有誰在說呢?

生:我們學了課文之後。我們也會這樣說。

師:那也就是說讀者在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板書:讀者)。你們這些讀者絕大部分都沒有去過桂林,可是你們也會這樣說,這說明——

生:沒去過的人會這樣說。聽說過的人會這樣說。去過的人就更會這樣說了。我覺得當地的老百姓一定會這樣說。

師:(板書:當地)與“當地的百姓”相對應的應該是什麼人呢?

生:外地的遊客。

師:(板書:外地)剛纔我們欣賞桂林風景的時候,讀到了詩人賀敬之寫的《桂林山水歌》,其實歌頌桂林山水之美的還大有人在。(出示課件,學生朗讀詩句。)

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杜甫(唐)

千峯環野立,一水抱城流:——劉克莊(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頂上行。——袁枚(清)

師:閱讀了這樣的詩句,再回到剛纔的問題,你想說什麼?

生:詩人也在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師:我在去年十月,有幸去了一趟桂林。在那裏,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有很多外國人,他們似乎不是到桂林去旅遊,而是把那裏當作自己的家一樣。每天騎着一輛自行車,遊走於大街小巷和山水之間,盡情享受着桂林山水帶給他們的美和幸福。

生:(恍然大悟)外國人也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古今中外的人都認爲“桂林山水甲天下”。

師:(衝其豎起大拇指)是啊,這就真是作者在開篇所說的“人們都說——”

牛:桂林山水甲天下!

師:(出示課件)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爲天然的幕布,而灕江的水則成了人們展現美的舞臺。當地的百姓,用這樣一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一句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夠走進桂林的話,一定別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風景之美,領略它的文化之美。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裏。

  [點評]

拓展文本內容和小練筆是最後一個環節的教學重點。從形式來說,這樣設計與一般教師的家常課並無差別。值得探討的是它的實效性。內容拓展有多處:一是引用賀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詩句。詩句是直接讚美桂林山水的,與“灕江的水真靜啊……”的詠歎,讚歎之情完全一致;當然,如果兩相對照着朗讀,對作者在文句中蘊含的情感,將會體會得更深。二是引用唐、宋、清歷代詩人的詩句。“思接千載”,豐富了課文的人文內涵,這些名句對已知者是喚醒,未知者是積澱。三是象鼻山的神話故事。它給桂林的山平添了神祕色彩,使眼前的景物變得空靈,又爲下面的小練筆作了鋪墊。小練筆可貴處在於展開教學過程。這是一項想象性練筆,文中比喻詞“像駱駝”是想象展翅的起點(在文中找準想象點很重要),怎樣寫的方法有“象鼻山”的故事舉例在前,寫時有抓住關鍵性詞語的提示,寫後有交流有指導和矯正,練習得紮實有效,可以說爲此類練習樹立了榜樣。四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來歷:這使學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寫以外,還可以引用人們如阿盛讚來側面烘托。

  【總評】

  發現“陌生的祕密

這堂語文課質樸自然,簡約高效,教風—掃以往某些公開課的浮華與矯飾。可圈點處甚多,這裏僅就本課引人人勝、扣人心絃作點剖析,談點啓示。

善教者必然從學生出發,活用教材,找準起點,抓住重點《桂林山水》學生需求什麼?需求的是知識、能力範疇中陌生的未知的東西,而不是相反,本課正是瞄準了這個根本性的着力點,喚醒學生潛在的本能的求知慾望。桂林山水有什麼獨特的美,有什麼體悟,這種美是用怎樣的詞語、句式、段式等形式表達的。這些對學生來說,既是提高語文能力最需要、而目前的語文課有所缺失的,也是—個“陌生的祕密”。在細讀文本的路上迤邐走來,教師根據學生需求,取、舍、增補着學習內容。不斷創造新的思維衝擊力。你看,初讀課文內容新、詞語多,需多花時間讀好課文。精讀只抓桂林山水兩個點,以及與之對比的句子,深人體悟,凸顯其“獨特之美”。拓展是對文本的增補,使讀寫內容更爲豐富。當然,須有度,文本是本,過多必然影響“本”的細讀;寫的形式用想象延伸文本內容是其中之—,更多的可取其表達形式,如葉老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舉其一而反三。

每一篇課文都以字詞句的面貌呈現,學生似曾相識,少有興奮點。本課之所以扣人心絃,是因爲在貌似已知中揭示末知,然後在求索中消解未知。這,就是本課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師的功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