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生命的壯歌》教學札記+教學反思?

《生命的壯歌》教學札記+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生命的壯歌》教學札記

筆者問過許多教過這篇文章的老師,他們的答案是一致的,這是十分精彩的文章,是啓迪人類發展的文章,是人類反思自己行爲的文章。這篇文章不難,故事性特別強,孩子聽完一遍心就會顫抖。所以筆者就用這課顫抖的心來教學這篇文章。

《生命的壯歌》教學札記+教學反思?

一、練讀課文,構建感受場景

這節課的第一課時我是這樣教的:

師:請同學們先默讀《生命的壯歌》這篇課文。

(生讀課文)

師:默默讀完後,是否有想出聲讀的那種衝動?

生:(齊答)有!

師:請你們放聲讀吧!

(生大聲齊讀,每個學生最少讀了二遍,有部分學生練讀三四遍)

師:請同學們看課本聽一遍錄音。

(師放錄音,學生邊看邊聽)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錄音讀,想想這兩篇小文章的情境,看看自己能否看到課本中描述的兩幅場景。

(師放錄音,學生閉眼傾聽)

(學生訴說看到的場景,略)

[因爲這篇文章十分簡單,孩子們完全可以通過幾遍的反覆讀聽構建那兩幅場景。而在這一節課上一開始就從場景的思路來設計,有利於學生整體建構,有利於學習這篇文章後能更好的關注場景。一則場景一幅畫面,一則精彩感人的故事。實踐表明,每個學生在一節課上,都有了這種感覺。又因爲這篇文章的素材吸引人,感動人,從默讀到自己放聲讀、聽讀、聽想,孩子們的那顆心被震醒。這節課我沒有任何講解,沒有特殊的引導,只是孩子們的讀,但讀的過程中,孩子被文章自身材料激活,這也給了學生寫作重視選材的暗示,也就是隻有學生如此朗讀了,內化成屬於自己的那份情感後,才能尋找到課文以後的東西,纔能有個性化的收穫]

二、讓孩子成爲“螞蟻專家”

[我的第二課時及課外的讀寫課全是在網絡室上的,因爲這有利於學生研究螞蟻。這種設計就是讓每個孩子關注一下這個小動物,也想把孩子打造成螞蟻小專家]

師:同學們!今天的任務就是想請大家自己尋找有關螞蟻的材料,要儘可能多的收集有關螞蟻的內容,然後閱讀自己蒐集到的材料,最後形成一篇研究螞蟻的文章。要求直接粘貼、複製,自己命題。

(生自己上網查找資料,老師指導學困生搜索)

[通過兩節課的蒐集,學生找到許多材料,有螞蟻的生物課上的知識,有《最大螞蟻合作組織驚現阿根廷超級王國綿延6千米》、《驚心動魄的人蟻大戰》等的報道,有《誰是世界舉重冠軍》、《螞蟻間的“種族大戰”》的小知識,還有許多螞蟻王國的許多趣事。全體學生都是驚訝,因爲他們從來沒有這樣全面閱讀過螞蟻方面的材料(我經常這樣上課,也使他們真切感悟到網絡的價值,不僅僅只是遊戲),沒有這麼全面的閱讀螞蟻世界,學生閱讀着,那些世界奇蹟讓他們感受到課文中介紹一定是真的(孩子們在讀完課文後,有好多學生問我這件事是真的嗎?通過他們兩節課的閱讀,他們終於明白了),當孩子們認識是這一事件是真的以後,我感受到孩子的精神世界一定在發生變化,因爲真的事件才能激發他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從他們最後形成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教材編者試圖讓他們理解的螞蟻團結合作、勇於奉獻的精神其實已經理解了]

師:(因爲學生搜索時,我已經瀏覽了他們的一些素材)同學們!我對螞蟻也是特別喜歡的,想不想聽我介紹你們沒有蒐集到的材料,一些更精彩的故事?

(此時的孩子熱情特別高,我便講起了二戰期間,德國一個師在原始森林中被螞蟻全部吃掉的故事;講了世界上只有三種動物能耕種、噴灑農藥,一是人,二是螞蟻,三是非洲的一種甲殼蟲;講了螞蟻像人一樣會侵略,懂得懲罰俘虜)

師:通過你們的如此努力,願意不願意把你們獲得的材料彙集起來,以《小螞蟻》“出版”一本小書?

(全體學生緊張的按照我提出的要求又進行書的材料大搜集,封面的設計,我想一個星期後,這本書一定能夠編寫好)

三、讓人震撼的生命橋

[生命橋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是讓讀者眼流淚、心滴血的一個詞。如何讓孩子感受生命橋?我原以爲通過反覆讀課文讓學生去理解就行了,在教學完《蟻國英雄》之後,我才考慮這篇文章的教學。於是我進行了資料的蒐集,進入網絡,鍵入“羚羊的故事”五個字,一篇篇瀏覽,我震驚了,我比聽這篇文章的錄音想像到的情境更震驚,這種衝動使得我必須調整教學時間讓學生像蟻國英雄一文一樣來自學]

師:親愛的同學們!我本想讓你們自學《生命橋》一課,但因爲我在查找資料時讀到了很多很多關於羚羊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我不僅讀到了課文的原文,還知道了更多的讓人痛心的事。我想請你們自己一篇閱讀,一點點體會吧!這篇小文章的學習任務是:彙報你們的思考。

師:在沒有自學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段真實的事,這是一則真實的報道,是關於河南人如何在大街上殺狗的事:他們先把活狗釘在牆上,活剝狗皮,當狗掉在地上時還在動。

生:(齊說)太殘忍了!

師:你們上網查看羚羊的材料後,你會發現到更殘忍的事。

(生上網查找並閱讀)

生1:我在《野生動物王國》一文,讀到“每到春季,藏羚羊好像聽從一種無聲的命令,自動來到無人區的半荒漠草甸上集結。公羚羊是最忙碌的角色,它們一個個都忙於爭鬥角逐,施展全部本領以取得對母羚羊的佔有權。有趣的是,在藏羚羊家族這場爭奪異性的角逐中,往往不是強者取勝,而是弱者反敗爲勝。常常會看到強者慘死在弱者的利角之下。開始當然是弱者鬥不過強者,實在抵擋不住強者的進攻時,弱者被迫落荒而逃,強者不肯罷休,緊追不捨,追着追着,弱者實在跑不動了便就勢往地上一趴,它的兩隻長長的尖尖的角伸向後方。乘勝追擊的強者猝不及防,兩隻銳利的羊角就會刺進它的胸膛,使它一命嗚呼。這是藏羚羊家族的奇聞,也是動物王國裏的悲劇。“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這大自然的規律也不是絕對的,藏羚羊就是一個例外。”這樣一段話。

生2:我讀到這樣一段文字:“藏羚羊產羔後離開‘產房’時的情景也很能說明這一點。據傳說,此時的公羚羊表現出盡善盡美的組織紀律性和崇高的責任感。數不清的公羚羊自動組織起來,同舟共濟,承擔起作‘父親’的神聖職責,精心保護着母羚羊和剛出世不久的羊羔。遇到江河溪流,公羚羊首先跳下水,在下游排成屏障,保護母羚羊和羊羔過河。一旦有小羊被水衝倒,公羚羊便用身子使勁擋住它,以讓小生命爬上岸去。這種動物王國裏的‘父子’親情萬古不變,令人感動、引人遐想。”

生3:我在《人是一種什麼動物》中讀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一個說他用衝鋒槍射殺藏羚羊的故事。在廣袤的高原草地上優雅奔跑的小生命竟是那樣的‘憨傻’——矯健敏捷,奔跑如飛,一隻被射殺後,一大羣都不肯離開,直到被人通通殺死,這是怎樣的一種動物啊!高雅、善良、美麗、尊貴……一切最好最美的形容詞全用來形容藏羚羊都不爲過。正是因爲她們有着高雅的長角和異常精細的絨毛,就招來了殺身之禍。”讓人心痛!

生4:我讀到了《比狼還兇狠的偷獵者》的文章……

生5:……

…………

(許多學生在流着淚聽着夥伴們彙報的材料,彙報完後,孩子認真地書寫着自己的想法)

[這篇小文章按照教學參考書的要求是讓學生感受羚羊的團結合作,勇於獻身。而筆者認爲,這只是一種表面的認識,因爲這篇文章應該告訴孩子們“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有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權利,不能因爲我們是這世界暫時主宰者,就去侵害、剝奪其他生物的生存”。當孩子讀到這些殘忍的事後,心不可能不顫抖,不可能不接受可持續性發展的思維。通過學生自己查找,主動閱讀,主動思考,他們對這些材料的理解一定是深刻的,一定是久遠的,一定是超出課本的]

四、迴歸課文,再次讀讀

師:請同學們再重新讀讀課文。

(此時的學生自動採取了默讀)

[這不就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嗎?那跳動的文字,那份人與動物應該有的情感,也許就此走進了孩子的心靈!]

  《生命的壯歌》教學反思

在蘇教版第八冊教材《生命的壯歌》有這樣一個片斷:“一會兒,蟻團衝進了河流裏,隨着向對岸的.滾動,河面上升騰起一層薄薄的煙霧……”學生在品悟這段話時都說,這輕煙說明蟻團外層溫度很高,蟻團外層的螞蟻已被燒焦了,螞蟻們是多麼富有獻身精神啊!與我對教材的理解完全一致,很好。這時,有一位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爲這層輕煙是犧牲的螞蟻的靈魂,它們即將升入天堂。”我心中一愣,我是個無神論者,相信大多數學生也是,怎麼會有這樣的答案,我又該作怎樣的評價。首先從保護學生的角度出發,肯定了她的思維方式,但對她的觀點未作任何評價。

課後,我認真學習了新課程中的教材觀,並對師生如何與教材進行對話作了深刻的反思與檢討。

首先,對教材的理解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

過去那種以教師爲中心的“傳遞式”傳統教學,注重將教師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作爲一種現實的結論傳授給學生的做法,是教育上最大的錯誤之一。而這種思想還在根深蒂固地紮根於我的教學思想中。所以我纔會對學生的這種理解驚訝與不解。閱讀是一種獨立的活動,是動態的、有個性特徵的,教師不能以自己的閱讀代替學生自身對教材的感悟。杜威就說過認識是做,而不是看。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每一個學生應當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開學習。對教材的閱讀理解,只有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下才有價值,才能完成。“教”不過是一種助力,給學生營造一個學習情境同時也增進學習效率,它無非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由此看來,新的教材觀強調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注重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語言同創造不可分,一切創新思想都是在語言中實現出來的;語文教育本身具有創造性,能使學生獲得語文學習的創造成果,發展語文創新能力。任何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過程。語文教育要使學生不僅能認識、識記課文,理解課文的基本思想和形式,而且能批判地對待課文,把課文作爲審視,研究對象,發現課文的正誤優劣,與課文對話,甚至超越課文提出與作者不同的看法,發表個人獨到見解,最終在對話中學會對話,不斷完善和超越自己。

當然,學生與教材的對話並不總是成功的,有時是學生的視界與文本差異過大,對話交流就會產生困難;如果學生有某方面的知識結構的缺陷,溝通就難辦;當學生處於思緒不集中、混亂或遲鈍時,對話也會受影響。閱讀是一種內心感悟,這種感悟也會出現偏執。當學生的理解出現錯覺時,教師作爲一個知識構成較完整者,佔有資料較豐富者,理解感受力較強者,他的責任便是指正、引導、激勵。同時,教師也要避免在對話中落入“套板反應”。如果教師唯“教參”是用,不追求自己獨到見解,不用自己的心靈去和教材文本對話,那麼勢必人云亦云,毫無創新。只有教師克服惰性,銳意創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堅強意志去影響學生,師生才能成爲真正的對話者,雙方達到心靈的共振,學生才能在效地與文本進行對話。

其次,教材不僅僅是個例子,它應是師生的生命運動的舞臺。

也許是從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角度出發吧,很多教師把教材僅僅當作一個例子,對它進行分析,抓住知識點給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訓練。但新課程改革更強調人文性。語文教育的對話理論認爲:“語言不只是交流與思維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與存在方式。語文活動就是人的生命運動。”對學生來說,教材不是一個簡單被動地等待着他們去認識的對象,而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也不是單單靠教師教出來的,理解生成於對話過程中。“在對話過程中,由於視界的融合,精神的際遇和理性的碰撞,雙方都有輸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現,有創造,有理解也有存疑”,在對《生命的壯歌》的理解過程中,我只是想到外層溫度高,並用此來標籤螞蟻的集體主義精神,教育學生要團結協作。而學生卻不這麼看。對學生來說,這些被燒焦的螞蟻是值得同情的,因爲它們也是與我們一樣平等的生命,所以在它們死後,孩子們更願意給它們安排美好的歸宿,使它們的靈魂升入天堂。我們在語文學習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針對教材的語言實踐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教材的體驗感悟中去,體會文章作者的情感脈搏和思想內涵,與之同呼吸共命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體會語言文字所蘊涵的人文思想,讓學生受到真的啓迪,美的薰陶,善的教化,形成積澱在學生人格和思想層面上的東西,使學生終身受益。我們要想學生有這些收穫,首先做爲教師,也要全身心地投入教材的體驗與感悟中,不要把教材僅僅看作一個例子,學着與教材共呼吸。如果我能在這位學生這麼善與美的感悟後對她作出肯定與讚賞,相信比我說一百遍要珍愛生命、珍愛動物有價值得多!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珍惜愛護學生作爲讀者的閱讀天性,而不是去限制、規範、扼殺學生內在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新教材觀認爲教師不光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更應該是一個不斷探究的學習者、創新者,既是學生的導師,又是學生的同學。這是多麼有道理呀!

讓我們真正把握新課程改革的靈魂與實質。讓“語文學習過程成爲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激發學生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讓語文教育活動成爲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