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1

《長城》是人教學版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爲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氣魄雄偉,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那麼怎樣激發學生去了解長城的特點以及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爲中國人的驕傲呢?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

贊可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在教學導入時,能根據課文內容採用情境啓發式導入,就能撞擊着學生的心靈,形成他們心理上的懸念,吸引着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產生急於要弄清問題的迫切心情,驅使他們認真學習課文。

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朗讀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爲世界奇蹟!(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的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

聽完這些國家元首的題詞,你有什麼感受?(學生自由談自己的感受)是呀,我們爲自己是華夏兒女感到自豪驕傲,但作爲中華民族的子孫,你對長城又瞭解多少呢?你知道爲什麼說長城凝聚着中國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嗎?今天,這個“偉大的奇蹟”就在眼前,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自由讀課文)

在我的精心設計下,通過我充滿激情地朗讀,使學生陶醉在偉大的長城中,自然地想去了解--長城到底是什麼樣的,爲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轟動?使學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學習達到旺盛狀態,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2

在課的結尾,我通過引用名人在登上長城之後發出的感慨: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

以色列前總統:設計者太偉大了,長城不愧爲世界奇蹟。

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從未見過類似的傑作!”

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讓學生進行小練筆。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語文課離不開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但在課堂中總感覺語言點有了,如何有層次的訓練,讓學生的語言與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達到高潮,讓教材在解構中在不斷的重組與建構。如在學習“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擡上這陡峭的山嶺。”我抓住了“單看、數不清、兩三千斤重、沒有……沒有……、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等詞讓學生感受長城建築的不容易和勞動人民付出的無數血汗。雖然學生的情感有了,但總感覺讀和悟沒有深入,沒有層次性,感悟的方式還是比較單一的,學生情感的高潮沒有迸發。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3

《長城》這篇課文由兩幅長城的彩圖和一篇短文組成,直觀的圖畫和具體形象的散文緊密結合,表現了長城的雄偉壯觀、高大堅固,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學本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四年級的訓練重點是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這方面的訓練。基於這一點,在教學中我採用了看圖、學文、想象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學設想是主要通過四步來落實的。第一步是引導學生看第一幅圖,用自己的話說說在你眼中,長城是怎麼樣的;第二步,引導學生讀文中的描寫,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麼長,這麼氣魄雄偉的長城給描寫出來的;第三步,引導學生思考一下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來寫長城的長,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第四步,邊讀邊想象文中所描繪的畫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落實第一步的時候,學生受課文描寫的影響,加之我氛圍渲染得不好,對他們思維拓展的啓發不夠,學生多數說的話基本上都是“很長”,“像長蛇”,“像長龍”之類的語句,思維拓展得不夠開。在落實第二、第三步的時候,課上我是把它們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自讀,領悟到這一自然段是通過列數字和比喻具體形象地寫出了長城的長。而在落實第四步的時候,也是這節課最欠缺的,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這一問題同樣出現在後面品讀“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一句。在指導有感情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脫節。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這些都是以後在教學中應該尋求對策,努力探索來解決的方面。

此外,在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個缺失,就是在學生髮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個別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躍躍欲試,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昇華。這也是今後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總之,看圖學文中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師生對話中尋求和諧的秩序,這都需要我去好好努力尋求對策,努力實踐,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我認爲我目前最爲重要的是,精心備課,使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並重,才能在教學中達到師生雙贏。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4

《長城》這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覺到,長城對現在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情感上,空間上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所以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我把着力點放在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通過今天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到這種處理還是比較恰當的。

一、感受長城的氣勢雄偉。

首先請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說說長城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在讀文後,體會到長城很長,我們討論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之間需要經過的省份,感受長城之長,然後我又給學生補充資料說,曾經有人徒步走長城,用了兩年的多的時間,這樣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成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學生走出文本,又走進文本,一個來回,對長城的長有了具體的感知。

二、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

對於這一段的處理,我覺得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正好書上有一幅小的長城近景圖,於是我採取默讀的方法,要求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對照小圖,在圖上把長城各個部位的名稱和位置標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在讀課文時,圖文對照,邊讀邊看,讓學生理解文本有了一個依託,在這個依託上又加深了學生對長城的理解。讀懂了課文,對長城的高大堅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

這一點與學生在情感上的距離是非常大的,如何讓學生體會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我先讓學生讀這一自然段,說說你體會最深的句子,然後抓住“擡”“陡峭”“無數”“兩三千斤”等詞語,啓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體會,特別是“兩三千斤”,我讓他們先說說自己的體重是多少,那一塊石頭相當於我們多少個小朋友重,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對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肩擡手扛着這巨大的條石在陡峭的山嶺上勞動是多麼艱難的事,從而體會勞動人民的偉大。

在充分說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自己想象,似乎能看到什麼樣的畫面,學生有的說似乎看到了許多人擡着一塊巨石艱難得行走在山路上,有的說似乎看到了有的人不小心就掉下了懸崖,有的說似乎還能看到監工用皮鞭抽打着勞工,有的說似乎看到有人眼裏噙着淚,還要在勞動,通過學生的說,我感到學生在情感上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了。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5

《長城》這篇課文作爲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長城同學們可能都知道,但是在情感上是有一定距離的,學生無法去真切感受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艱難。所以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瞭如何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上。教學中我的大致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找出作者對長城作出高度評價的句子“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然後,以這句話爲引子提出問題:“爲什麼說長城是一項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呢?”,接着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作者的聯想三方面理解感悟這個句子的內涵,從而與作者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教完後細細思考,有這樣一些感受:

1、將抽象的數據形象化,有利於學生理解;

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感受氣魄雄偉時,學生談到了從一萬三千多裏感受到長城很長,於是我相機補充了一個在課外蒐集到的資料,二十多年前有一個年青人曾徒步走這完了這一萬三千多裏,花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這樣把“一萬三千多裏”轉化爲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對長城長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又比如在引導學生感受一塊條石有兩三千斤重時,我順勢告訴學生,這兩三千斤重就相當於我們全班學生重量的總和,將“兩三千斤重”轉化學生可感知的形象,對條石的重量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然後再來體會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容易也就水道渠成了。

2、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有利於學生感悟課文內容;

在本課的教學中自己感受比較成功的教學情境創設有兩次,一次是爲了讓學生體會句子“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先是選擇了一段曲子,在音樂聲中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我的描述,“你此時來到了長城腳下,你吃力地登上了長城,走在十分平整的方磚上,沿着城牆上兩米多高成排的垛子向上攀登,你在垛子前方形的瞭望口停下了腳步,蹲下身子去撫摸射口時,你若有所思地扶着牆上的條石緩緩起身”,儘量地通過語調和語速的變化帶着學生進入這樣一種情境,事實證明這樣的情境創設是成功的,當我問學生:此時的你站在長城上想起了誰?學生答道:“我站在長城上想到了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他們真是不容易”,於是我進一步啓發:是啊!這樣的想法是你們站在長城上,情不自禁地很自然地想到的。有了這樣的一個情感經歷,再來理解之前的那個句子可謂不攻自破了。第二次情境創設是爲了讓學生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容易,通過一段音樂的渲染,然後通過我聲情並茂的朗讀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學生當時都比較激動,大部分學生都想到了古代勞動人民是在怎樣的將重重的條石運上山,修築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在學生充分想象後我又即時補充了段文字資料(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所付出的代價),在一層層引導學生感悟後再讓學生來朗讀這段文字,這時候的朗讀就非常動情了,接連點的幾個學生都讀得特別感人,學生此時的情感是發自肺腑的。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6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裏、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爲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裏、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爲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裏、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爲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長城》反思7

在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爲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高大堅固。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學生的感受還是太單一了,學生對於長城不瞭解,而我又補充了很多課外的知識,感覺書本知識與拓展知識沒有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帶給學生的衝擊力不夠強烈。

在瞭解了它的特點之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讀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啓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聯想教學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叩問文本,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個重點句,我課前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數不清”、“兩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沒有……沒有……”(設備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條件艱苦)。多種形式反覆讀,引導學生體會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築長城時付出的血汗,在品詞悟句之後,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透過這厚厚的城磚,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而產生情感共鳴,體會長城建築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