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語文三上《23每逢佳節倍思親》課堂實錄(帶反思)

蘇教版語文三上《23每逢佳節倍思親》課堂實錄(帶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師: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能說說嗎?

蘇教版語文三上《23每逢佳節倍思親》課堂實錄(帶反思)

生:中秋、端午、春節、重陽。

師:每到節日就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可是也有人因爲種種原因而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你覺得他們的心情會怎樣?

生:他們都很想念自己的親人。

師:用“思念”說一句話。

生:我思念在外地工作的爸爸。

生:媽媽思念在外求學的女兒。

師:這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帶着這種情緒讀讀課題。

生讀課題——師正音

師:讀了課題,同學們心中有什麼疑問?有什麼想知道的?

生:誰思念家鄉的親人?

生:他爲什麼思念的親人?

師:同學們已經預習課文了,那老師來考考你們。

檢查詞語(小黑板出示)

生讀,師糾音——齊讀

師範寫“挽、登、插、萸”等字。

師:我請四名同學朗讀課文。

生:讀課文。

師生評價

師:不動筆墨不讀書。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把你讀懂的,或不理解的寫在旁邊。

學生自讀(用筆在書上批註)

師:誰 “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王維。

師:王維是誰?

生:王維,唐代大詩人

師:“倍”是什麼意思?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師:從文章的哪一句話知道?

生: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師:“佳節”在文中指什麼節日?

生:文中佳節指的是重陽節。

師:當時人們是怎樣歡度重陽節的?

生:人們頭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遠眺。

師:“興高采烈”是什麼意思?給它換個詞試試。

生:興高采烈就是興致高,情緒熱烈。

生:興高采烈可以換成高高興興。

師:你遇到過什麼事情讓你特別高興的?

生:過生日。

生:每當我考到一百分時特別高興。

師:能用“興高采烈”說一句話嗎?

生:同學們興高采烈地去郊外遊玩。

生:活動課上,同學們玩得興高采烈。

師:重陽節到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的,可是王維卻孤單一人,冷冷清清,你能想象王維當時的'情狀嗎?

(請生上臺模仿)

師:王維心裏在想些什麼呢?

生:他想他的兄弟們。

生:他想兩年前在家時登高的情境。

生:他想以前在家時和兄弟們開懷暢飲。

師:是啊,王維對兄弟的思念無法用語言說盡,就讓我們用心去體會他當時的心情,用朗讀表現出他的思念之情吧!

生齊讀

師:這麼多的思念,使王維提起了筆,於是一首流傳至今的詩作便誕生了。——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生自由讀詩。

師:現在我們都來當一回小詩人,吟誦這首詩。

(指名讀詩,配樂)

生試說詩意

生背誦詩歌

教學反思:

《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體裁比較複雜,通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以及詩人王維的寫作背景來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文中古詩前的課文內容實際上就是對古詩內容的翻譯。 故而我教學時主要抓住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來設計教案:第一步:初讀、出示:在結合課件的基礎上我開頭先出示了“過節了”的圖片,並且提問調動學生興趣:“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裏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爲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每逢佳節倍思親》,相信學過了課文,聰明的小朋友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着讓學生自讀課文感知,並瞭解王維。接着我馬上出示這首古詩:“王維的詩可以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一首思鄉古詩也很出名,這就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讓學生說說體會。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後提問:“詩人爲什麼這麼悲傷呢?”讓學生帶問題讀課文第一小節,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重讀“兩年”。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讓學生想象大街上熱鬧的景象而王維卻“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麼樣?你會怎麼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三自然段反覆朗讀體會,尤其是“總要”、“天各一方”……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並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在充分悟讀的基礎上再次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每句詩的意思,並試背古詩。第三步:拓展並複習。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回憶李白的思鄉古詩《靜夜思》,並拓展《泊船瓜洲》。最後在課文全部結束的基礎上第三次出示古詩,達到課堂的深化和學生的鞏固。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我沒有帶上足夠的感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夠;教學思路欠清晰也是我失敗的原因;如果我能把古詩結合到課文中去講一定會更好…… 我想這些都是值得我反思和以後改進的地方。我提醒自己以後教學要更謹慎,更應致力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