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1

內容預覽:

在山的那邊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

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爲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a.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

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爲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四、點評

本教案簡潔、明晰,在設計中緊緊抓住詩歌這種體裁特點,採用朗讀教學法,在朗讀中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語言、意境,在朗讀中享受到美的情感薰陶。這一步步,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主動、合作完成的。在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標準”,就是要讓學生自己研究,合作學習,而老師只起引路、搭橋、鼓勵作用。結合學生自身生活體驗的反思的活動,也體現了新課程密切聯繫生活,啓迪學生思維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2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能力,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難點。“山”、“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決好這三個學習重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 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學設想】

1、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⑴、朗讀課文,品味語言⑵、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3、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文章結構爲目標,以欣賞配樂朗誦爲引子,通 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覆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1、“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2、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3、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導入: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富饒的江南魚米之鄉, 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人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爲什麼會這麼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一課《在山的那邊》。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點字詞。

癡想、凝成、誘惑、喧騰、瞬間。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1) 詩中的“海”和“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詩的第一節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我追尋心中的海和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爲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2)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節情感變化爲堅定──渴望──充滿信心、樂觀。

3、正所謂“文貴自得”,“讀中有悟”。試模仿例子,從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方面,選擇你最喜歡的詩句進行朗讀設計,編寫朗讀腳本,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把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淋漓盡致地演義出來。

(1)、 哦,山那邊/是海嗎?

提示: “是”字重讀,句子呈升調。要讀出充滿疑惑和嚮往的語氣。

(2)、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應重讀,要讀出肯定的語氣,突出實現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堅定。

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4、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在山的那邊》選自 ,作者 。

2、解釋詞語:

隱祕 癡想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了嗎?爲什麼?

(明確:詩中並沒明確說出理想實現了沒有,只是在詩尾用向大家發出號召的方式提出:經過努力,理想一定會實現的觀點。因爲這首詩的主旨並不在於實現理想的結果,而至於過程,是要讚美那種爲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

2.提煉詩的中心思想

( 明確:本詩通過寫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讚揚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爲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並號召大家學習這種精神,發揚這種精神。

建議:最好指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中心思想,教師給予引導就可以了。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探究討論:詩中的“海”與“山”蘊涵着什麼意思?(分小組討論,因爲詩的中心思想已明確,學生只要用腦一想就能得出結論,所以這個題學生自己討論就可以了,教師不必要講解)

( 明確:海是少年的夢想,理想(自己總結)信念,想望(詩中的詞)山是少年追求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一個個小的目標。

2.詩句“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中“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

( 明確:不是寫山的顏色,是擬人的手法。把山比擬成人,是修辭方法的一種。擬人--定義:是把事物模擬做人來寫的修辭方式。

作用: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建議:讓學生舉例子,教師點撥

四、、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後發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過一座座大山,經歷無數險阻之後,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這時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子的?

2.討論之後寫下這段話,找幾個代表學生在班裏交流一下,答案並不唯一,目的在於開拓思路,發揮想象。

六、、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你又重新樹立了怎樣的理想?你將怎樣爲實現理想而奮鬥?課後寫一篇練筆,要有感而發。

七、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努力奮鬥

爬過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難 實現理想

八、課後反思:這篇課文我們勝利的完成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大家的課堂表現也非常積極,大部分的同學都在主動學習,這是我們這堂課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後我們的學習都像今天這樣令人滿意。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3

創意說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寫得很美的課文——語言美、意境美。這篇教學設計的視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讀美文,品美點,背美句,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美感薰陶,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教學的目的。

教學步驟

導入:美文需要美讀。今天我們從“美”的角度來學習課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來發現課文中的美。

第一個教學板塊:讀美文。

1.學生聽配樂課文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下面請同學們從“美詞、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選擇內容朗讀。

第二個教學板塊:品味美點。

第一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認爲需要掌握的課文中的美詞:(略)

2.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喜歡的課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3.請同學們推選課文中的美段:(略)

教師略作點撥:(略)

第二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品味課文中的美點,每人自選內容,只要言之成理,各個角度的內容都可以說。

2.同學們準備,同學們活動,老師的評點穿插其中。

·美在疊詞的運用。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美在短句的運用。好讀,不拗口。如“風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徵意義。如:“我從陽光裏來,也從月光裏來,還從燈光裏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着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着雨,雨帶着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畫面、意境。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鬆歡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採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織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讀者,使讀者獲得美的薰陶……

第三個教學板塊:背美句。

1.學生在書上用筆勾畫出美句。

2.進行背誦美句比賽。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4

創意說明:這篇教學設計的着力點在於語言積累。這篇課文有許多美詞、美句,這些語言材料必須讀背識記,將是學生以後語言運用的借鑑和模式。

教學步驟:

一、理讀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表現盲孩子心情變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節發展的步驟。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溫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讀

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三、積累

1.積累疊詞

靜靜 輕輕 潺潺 沉沉 陣陣 幽幽 緩緩 常常 久久 漸漸(等)

2.積累雅詞

嬉戲 寧靜 茫然 霹靂 曠野 泥濘 照耀 紅潤 幽藍(等)

3.積累近義詞

永遠-永久 寧靜-寂靜 新奇-驚奇 快樂-高興(等)

4.積累美句

·從此,影子常常牽着盲孩子的手,帶着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採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這時候,從附近的叢林裏飛來一隻螢火蟲,飄飄忽忽地,閃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飛來,在他的眼前緩緩地飛着。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5

教學目標:

①朗讀詩歌,品味語言。

②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重點難點

重點是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難點是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詩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同學們,假如我們是大山裏的孩子,每天面對着高聳人云、默默無言的大山,還有不知流向何方的溪流,你想不想翻過山去看山那邊的世界呢?那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翻過山一定就是海嗎?(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山那邊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詩歌誦讀,整體感知

教師通過課件配樂,配畫面,有感情地範讀課文,或者聽課文錄音

學生比讀、評讀詩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師朗讀指導: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

三、研讀詩歌,合作探究

1、教師出示問題幫助學生研讀。

①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②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③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學生找出最喜歡的句子進行朗讀品味,深入理解。

3、學生分小組研讀,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並整合相關問題全班討論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體驗反思,課外延伸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學生獨立思考,一人交流,教師啓發。(學游泳等)

教師談親身體驗,增加親和力。

模仿課文寫法,仿寫一首詩《在海的那一邊》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6

知識目標: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山”和“海”所蘊含的意思,聯繫生活,進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標:反覆朗讀,品味語言,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相信理想可以實現,要爲之不懈奮鬥。

教學重點:順暢地朗讀這首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詩中“海”和“山”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課文,初步學會如何朗讀、齊讀,討論第1節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情分析:人教版新課程改革教材,各個單元以專題形式出現,第一單元專題:怎樣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幸。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敘述,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導語設計1: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滿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擡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由同學的回答,導入新課: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裏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導語設計2:同學們回憶以下,你的童年有過怎樣的幻想?導入新課。

3、作者簡介和題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區---武當山下,一直到1978年讀大學才走出大山。1982年畢業,到師專任教。後來爲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國,1994年回國到北京教育學院任教。本詩是作者“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詞典解決字詞(投影)

提出齊讀課文的要求。

癡想chī 隱祕yǐn 鐵青tiě 凝成níng 誘惑yu 喧騰xuān 紮下zhā 漫溼màn 一瞬shùn間

3、學生自己讀課文,讀出語氣,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提出朗讀課文的要求。(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

同學回答,互相補充。

第1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現實中“山”和“海”;

第2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讀、分析第1節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

(1)這一節寫作者什麼時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麼?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3)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同學們通過想象思考)

(4)這裏“山”與“海”分別指什麼?

討論明確:(1)童年時。 (2)山外世界,爬到山頂看海,沒看見海,看到“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我”哭着回來了。 (3)“我”沒看見大海,看見的依然是山,非常沮喪、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鐵青着臉”嘲笑“我”。擬人手法。 (4)現實中的山,也是一種阻礙他們想實現的實際生活的世界。大海,一個想象中世界。

四、作業:讀一讀寫一寫 每個詞一行,每行5遍。

第2課時:重點是討論第2節詩,感知全詩內容,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一、字詞擂臺賽,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略

二、朗讀第2節,思考、分析:

1、 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問題,分組討論:

(1)這一節中的“山”與“海”又指什麼?

(2)指名朗讀“因爲我聽到還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你怎樣理解這些詩句?

(3)指名朗讀“在山的那邊,是海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你對這些詩句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1)“山”重重艱難險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達理想境界,必須歷盡千辛萬苦,有堅定信念,百折不撓。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渴望理想的實現。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盪,鼓舞“我”不懈地奮鬥,滋潤着心靈;充實而有活力,給“我”鼓舞,令“我”激動。枯乾:對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頂峯,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

三、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圍繞: 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2、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

3、 小組合作學習: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或者你最喜歡的一句,說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互相交流。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引導、點撥:

(1)、“鐵青着臉”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2)、怎麼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終於”這個詞可見爬上山頂費了很大力氣,花了不少時間。這正是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的時候,看見美麗的花也像在流淚一樣。

(3)你能讀出這種感情麼?

“媽媽,那個海呢?”(師故意帶着怨恨的口吻朗讀)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爲媽媽一般不會欺騙自己的孩子,“我”沒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問媽媽。在這裏主要是失敗之後仍不灰心,繼續尋找、追求。你用這種心情把這句詩讀一下。

(4)難點: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麼會下深根?

點撥:“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後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紮下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紮下深根。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那麼,在朗讀時,應該怎麼讀? 全班齊讀,體會讀法。“飄”和“扎”都作重音處理。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5)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爲什麼說“枯乾的心靈”?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乾,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麼興奮、驚喜啊! 可見,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

4、寫作特點:1、運用象徵手法,意象壯闊,意蘊豐富。2、詩歌語言凝練,含義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延伸與拓展: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

同學自由暢談。

六、結束語: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好,那就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克服重重困難,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七、佈置作業: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八、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徵

“山”——重重艱難險阻

教學反思:在進行內容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如何拿書,2、齊讀的要求即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3、齊讀的要求,4、學生分組討論的要求。

“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鬆、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並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得到薰陶,形成語感。現代教學媒體進一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圖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7

教材分析: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去追尋它詩的語言自然,流暢,活潑。。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過程與方法目標: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探究詩中的海與山蘊涵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對理想的憧憬和癡想

2.學習作者追求理想時的鍥而不捨的精神

3.瞭解海與山的內在涵義

學情分析:這首詩起源於童年經驗,詩中那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的少年。對於剛剛告別童年的學生來說,是熟而又知的。抓住這一共同點,使學生們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這是這節課的突破點,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這首詩蘊涵的人生思考和感悟。

課前準備:準備:我的夢想。

教具準備:配樂朗讀磁帶;錄音機;投影儀;配文插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對於我們來說,童年剛剛過去並不陌生,你還能回憶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嗎?(喚起童年的回憶)你還記得童年時你的那個最大的夢想嗎?(同學們爭先回答)的確,幾乎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願,可能就是這些幻想和心願吸引着我們,帶我們走進另一個世界,哪怕爲之付出代價,也不放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寫得就是童年時代追求夢想得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童年夢想吧!

二、 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檢查預習情況(投影)

1、 給畫橫線的字注音並解釋詞

隱祕 癡想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一瞬間

(明確: 隱祕:隱蔽不外露

誘惑:願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在本詩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騰:喧鬧沸騰。

2、《在山的那邊》選自 ,作者 。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朗誦此詩(2 遍)

第一遍:瞭解本詩的內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讀此詩(自己練習)

3. 找同學起來朗讀

4.針對中朗讀存在的問題加以點評

① 讀準字音 ②普通話標準

③自然流暢,不讀破句 ④ 有感情的朗讀

5.在教師點撥的基礎上,再練習朗讀

6.再找學生起來朗讀

小結: 經過教師的教讀,學生們的朗誦水平明顯提高。 (給予鼓勵和表揚)課下可以分組進行朗讀比賽,鞏固朗讀能力。

四、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詩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麼?

(明確:我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爲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不怕困難,併爲之鍥而不捨的少年。

五、課堂總結。學生總結

六、佈置作業。

把自己的夢想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不超過30行。

七、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山---海

八、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在山的那邊》選自 ,作者 。

2、解釋詞語:

隱祕 癡想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了嗎?爲什麼?

(明確:詩中並沒明確說出理想實現了沒有,只是在詩尾用向大家發出號召的方式提出:經過努力,理想一定會實現的觀點。因爲這首詩的主旨並不在於實現理想的結果,而至於過程,是要讚美那種爲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

2.提煉詩的中心思想

( 明確:本詩通過寫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讚揚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爲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並號召大家學習這種精神,發揚這種精神。

建議:最好指導學生自己總結出中心思想,教師給予引導就可以了。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探究討論:詩中的海與山蘊涵着什麼意思?(分小組討論,因爲詩的中心思想已明確,學生只要用腦一想就能得出結論,所以這個題學生自己討論就可以了,教師不必要講解)

( 明確:海是少年的夢想,理想(自己總結)信念,想望(詩中的詞)山是少年追求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一個個小的目標。

2.詩句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中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

( 明確:不是寫山的顏色,是擬人的手法。把山比擬成人,是修辭方法的一種。擬人--定義:是把事物模擬做人來寫的修辭方式。

作用: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建議:讓學生舉例子,教師點撥

四、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後發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過一座座大山,經歷無數險阻之後,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這時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子的?

2.討論之後寫下這段話,找幾個代表學生在班裏交流一下,答案並不唯一,目的在於開拓思路,發揮想象。

六、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你又重新樹立了怎樣的理想?你將怎樣爲實現理想而奮鬥?課後寫一篇練筆,要有感而發。

七、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努力奮鬥

爬過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難 實現理想

八、課後反思:

這篇課文我們勝利的完成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大家的課堂表現也非常積極,大部分的同學都在主動學習,這是我們這堂課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後我們的學習都像今天這樣令人滿意。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8

一、學習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二、學習重難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三、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四、自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給加點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爲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爲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信息反饋: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9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掌握“癡想、隱祕、鐵青……”等詞語;

2、逐步掌握閱讀詩歌的技巧,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3、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海”與“山”的含義;

4、通過討論,明白關鍵句及優美句的含義與運用;

情感與價值目標:

5、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勇於追尋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

閱讀,從讀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討論,討論的方法與過程都是作爲第一節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

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去感悟夢想與追夢。

二、新授

(一)夯實基礎

1、字詞過關

默讀課文,給“讀一讀,寫一寫”注音,並選一個詞造句。

癡(chī)想 隱(yǐn)祕 鐵(tiě)青 凝(níng)成

誘惑(huò) 喧(xuān)騰 一瞬(shun)間

(抽生念讀,集體訂正並齊讀,抽生2—3人念讀造的句。)

2、知人論世

每讀一篇文章,每學一篇課文,我們都應該瞭解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寫作背景,這既是學習的需要,也是對作者的尊重。那我們來了解一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不要求學生識記,只作宣讀了解,而且讓學生明確,只要知道王家新是一位當代作家即可,不必強行去記簡歷,今後的類似亦是如此。)

作者又是怎樣看他的這一首詩的呢?請同學們翻到書第5頁,我們一齊讀一讀。

(二)研讀文本

1、範讀課文(可以是聽錄音)

2、自行練讀(可個人斟酌朗讀,也可小組內相互聽讀)

3、抽生閱讀

4、研討問題(小組討論,並根據情況各小組分攤小題,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爲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②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③“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④“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⑤“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⑥“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明確:

①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②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③“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④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⑤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⑥先要想爲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5、回顧課文,齊讀。

(三)鞏固練習

1、同學們,通過剛纔的閱讀和討論,現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麼,詩中的“海”與“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抽生回答,且爲中下生。)

明確: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由老師引申完成的中心思想)

2、作業本作業,練習習題二。(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3、拔高作業,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100字左右。

三、小結

同學們,相信你們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卻也隔着一座座山,只要我們鼓起勇氣,翻過那一座座山,一定會見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祕、誘惑、喧騰”等詞語。

2.瞭解詩歌常識與象徵手法。

二、能力目標

1.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標

1、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啓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山”與“海”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衝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於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學準備】導學案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檢查學生的學案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是當代詩人、詩歌評論家。《在山的那邊》起源於作者童年的生活經歷,他童年時一直沒走出山裏的世界,童年的山區生活是封閉的、壓抑的,而作者偏偏又是一個善於幻想、對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的少年。這種獨特的體驗,成了他創作的源泉

三、檢查字詞、掃通障礙:

凝成、誘惑、隱祕、喧騰、癡想、一瞬間

教師強調:紮下,不讀zā應該讀zhā ,讓學生動手查詞典,多音字。

字典是我們學習語言的最好的老師,大家一定要養成勤的好習慣。下面請大家把生字齊讀一遍。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範讀(2)各自練習朗讀(3)領讀(4)齊讀

五、小組合作,學習探究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讀,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讀的感情不夠,關鍵還是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夠。下面我們就先來一起看看這首詩的內容。請大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含義是什麼?

2、全詩爲什麼分爲二節?

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4、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說說理由。或有哪句詩不理解,劃下來一起探討

六、小組展示,教師指點

參考:1、山的那邊是海。大海象徵理想、信念。 羣山象徵重重困難。 爬山象徵堅持不懈奮鬥。象徵是一種表現手法,是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是一種藝術符號的運用。

2、第一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

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

第一節詩,寫了我的想望和困惑;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

3、要達到理想的境界,就要歷盡千辛萬苦,只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堅持奮鬥,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

4、可能有以下問題

(1)“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爲什麼說“隱祕”?

王家新創作談中說:“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祕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祕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祕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願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2)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鐵青着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中“癡想”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麼意思?

“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6)“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七、總結與提升

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小組討論交流幾分鐘,讓學生圍繞詩歌內涵,談自己的經歷與體驗,更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教師寄語: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用我們的心靈齊誦最後幾句詩,讓好詩伴你們健康成長。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11

1、使用教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

2、教材分析

這首新詩用象徵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畏艱苦跋涉。詩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意象壯美,意蘊豐富,在詩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啓迪,催人奮進。

3、案例設計思想

通過“導入,學習新課,談人生經歷”這三大板塊教學,使學生掌握本文的有關知識(字詞積累,朗讀技巧,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並能在反覆朗讀與交流的過程中體悟人生道理,樹立正確對待困難的態度。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如“癡想、隱祕、誘惑、喧騰”等;學會正確朗讀。

過程與方法:在朗讀與探討中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山”與“海”體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艱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確對待困難。

5、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體味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6、教學難點

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7、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詩人取象於羣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覆誦讀,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②聯想想像法。用於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關於“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徵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③討論點撥法。用於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8、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課文錄音);投影儀;幻燈片;CAI課件。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9、課時安排

1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爲我們擁有夢想。夢想讓我們無憂無慮,夢想使我們不畏艱難險阻,夢想公平地賦予每個孩子以權利。當城裏的孩子在喧囂的都市裏做夢時,山裏的孩子們都在想什麼呢?他們的想法又給我們什麼啓示呢?(導入的同時伴隨多媒體展示:一個孩子伏在窗口向遠方眺遠,遠處是起伏的羣山,東方有一輪紅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邊是什麼呢?)教師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情況

投影: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然後解釋詞義。

凝成( )_____ 誘惑( )_____ 一瞬間( )_____

隱祕( )_____ 喧騰( )_____ 癡 想( )_____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祕(mì):隱蔽,不外露。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癡想(chī):發呆地想。

2、聽課文錄音

師:請同學們一邊聽錄音,一邊劃出節奏與重音。

3、全班齊讀

4、學生自讀,思考“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師:文中的“山”與“海”有什麼象徵意義嗎?如果有,那它們象徵什麼呢?

生1:“山”指現實的東西,“海”指詩人渴望見到的東西。

生2:“山”應該指困難,“海”指克服困難後的喜悅。

師:這兩位同學都能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很好,特別是第二位同學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徵意義,值得表揚。關於“海”的象徵意義,還有同學願意發表自己的看法嗎?

生3:我覺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師:很好。其實“海”就是象徵一種理想,一種克服困難後所達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閱讀。(投影出示問題)

1.師:“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一句中,“癡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師:我們在分析“山”與“海”的象徵意義時,幾位同學都表現得不錯,希望大家向他們學習,大膽發言。即使錯了也沒有關係,也許你的錯誤還能引出別人的正確答案呢!

生1:說明“我”很愛幻想。

生2:這個詞用在這裏很準確。

師:你能具體談談嗎?

生2:想了想,搖搖頭,靦腆一笑。

師:沒關係,請坐下來繼續思考。大家看看,這個是不是在描寫人物?

生齊答:是。

師:人物描寫方法有很多種,這裏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生3:心理活動。因爲這個詞中有個“想”字。

師:他在想什麼?

生3:想知道山那邊是什麼.

生4:我覺得“癡”是描寫神態的。

師:寫出了“我”的什麼神態?

生4:發呆、非常入神。

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對“癡想”這個詞的分析讓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師:“我”經過努力,最終爬上了那個自以爲可以看到海的山頂,“我”的願望實現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1:哭着回來了。

生2:鐵青着臉。

生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3、師:山“鐵青着臉”是什麼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師:你能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興。我們還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義呢?我們說文中的山已經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爲詩人已經賦予它象徵意義了,它是困難的象徵。人是面對困難時一般會出現什麼心理呢?

生2:是不是寫出了“我”當時失望和沮喪的心理?

師:大家說呢?

生齊答:對!

師:通過分析這句話,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詩歌的語言的確很凝鍊。簡簡單單一個詞,如果我們深入挖掘,就會發現它其實蘊含着非常豐富的意味。

師:“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

生1:媽媽說的那句話。

師:更準確地說,媽媽的那句話對我起了什麼作用?

生2:媽媽的那句話給了我希望。

生3: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生4:給了我堅定的信念。

師:對,這粒種子實際上就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其實詩中有句話已經透露了這粒“種子”的含義,大家能找出來嗎?

生1: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師:爲什麼說“山那邊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爲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才能越過高山,看到大海。

師: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們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出山海的象徵意義?

生1:只有具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難,實現理想。

師:剛纔這位同學所說的,就是學習這首詩後我們應該明白的一個道理: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一定要做好與困難作鬥爭的準備。我們應該堅信,翻過無數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學生質疑,集體討論解決。

1、生:詩的結尾“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是什麼意思?

師:哪位同學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

生:沉默。

師:是什麼東西在一瞬間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師:“大海”是什麼?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師:能輕而易舉達到理想的境界嗎?

生:不能。要翻越無數座山。

生2:要克服無數個困難。

生3:要失望無數次。

師: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並走出黑暗的過程。黑暗的盡頭是什麼?

生齊答:是光明。

師:對,是光明。一個在黑暗中摸索了許久的人,當光明突然出現在眼前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生1:高興。

生2:愉快。

生3:驚喜。

生4:興奮。

生5:激動。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對。將同學們剛剛分析的歸納起來,就是詩的結尾所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朗讀比賽,以鋼琴曲〈〈大海〉〉配樂。

(六)拓展遷移。

請學生講述自己爲實現某一目標而克服困難的經歷,以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鼓勵學生樹立正確對待困難與挫折的人生態度。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每人準備一張紙,寫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全班彙集成冊,複印後人手一本,作爲永久的紀念及鞭策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

三.分析反思

1、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作爲第七冊的第一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奠定基調的作用。爲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在第一節課上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討論、發問、自由交流等環節所佔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併爲今後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2、以讀爲本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意味如水中鹽、花中蜜,老師既翻譯不出,也講解不出,而只能靠學生反覆朗讀去體味。在學習這首詩時,教師充分注意和發揮了朗讀的作用,靈活地運用範讀、指名讀、齊讀、快速讀、激情誦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悟哲理,品味意蘊,培養朗讀能力。

3、賞識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沒關係,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們比我想像的還棒”、“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雖然你的不夠完美,但你的思維很開闊”等等。這些激勵性的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提倡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節課中教師專門安排了朗讀比賽,意義就在於此。

總之,《在山的那邊》作爲第七冊的開篇之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在通過它向學生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知識的傳授反倒稍顯次要了。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12

教學標:

1.初步瞭解詩歌的常識,反覆朗讀,理解蘊涵哲理。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體會本詩中“山”和“海”的藝術形象及蘊涵意味。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 鑑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 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山的畫面

  一、導語設計(1)

山對於我們大家並不陌生,當我們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時,我們心中一定會有感慨萬千。

而恰恰就是在這大山之中,有那麼一羣勤勞善良的人們,他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無言的大山中,從孩提時他們就懷有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爲他們生活中不斷的追求。

現在就讓我們共同走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去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導語設計(2)

同學們,你們已經從小學進入了中學,這個時候就是你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在這個起點上,相信你們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爲現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們追求的是一種什麼東西呢?

  二、資料助讀

1、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種,“五四”以來產生的一 種新的詩體。是與小說、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

特點:高度集中的反映社會生活;包含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

詩歌一般用於歌詠、朗誦。

2、作者簡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那時候他剛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於是寫下了自己當時對人生的感嘆。

  三、誦讀感知:

1、生字詞(注音並解釋詞語)

癡( )想 隱( )祕( )

凝( )成 誘( )惑

喧( )騰 瞬( )間

幾( )乎

癡想: 入迷的想。

隱祕: 隱藏,不外露。

凝成: 凝結而成。

誘惑: 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 喧鬧,沸騰。

瞬間:一眨眼之間,形容時間很短。

幾乎:將近於,接近於;差點。

2、聽朗讀,認真地想一想,在這首詩中,有哪些句子、詞語是值得我們三思的,把它們找出來。

朗讀要求:

1、讀出感情。

2、注意語氣、語調。

3、讀準字音、不讀錯別字。

4、要有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5、語音適中、能讓人聽清楚。

播放完後,說明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詞意和句子停頓。然後由學生自己朗讀一遍。

1、詩分兩節,你能說說爲什麼嗎?

——時間不同了,長大前與長大後

——沒找到海/找到了海

2、請你概括第一節、第二節的內容。

第一節寫了——小時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節寫了——長大後對人生的感悟。

3、請從不同角度概括詩歌兩部分的內容。

(1)從事情看:第一節寫“我”渴望海 第二節寫“我”追尋海

(2)從時間看:第一節寫我童年時期 第二節寫 我長大以後

(3)從心理看:第一節寫我的嚮往和困惑 第二節寫我的感悟與信念

(4)從方式看:第一節寫我與媽媽的對話 第二節寫我與讀者的對話

(5)從寫作角度上看: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是實寫;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是虛寫。

4、作者小時候有一個願望:看到山那邊的海,在當時,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沒有,哭着回來了/依然是山

5、你心目中的大海是什麼樣子?請描述出來。

驚濤駭浪、風平浪靜、碧水紅花、水天一色

6、作者說的海是什麼樣子的呢?

信念凝成的海。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

1、課題

(1)、這首詩歌的題目是《在山的那一邊》,那麼看到這個題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

(2)、爲什麼作者會這樣想?(也就是是什麼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因爲大大山擋住了作者的視線。這裏就涉及到了這首詩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經歷。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當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裏,一直沒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環抱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而作爲一個充滿着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決不會滿足於這片小小的天地。於是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在山的那邊是什麼,併爲着這一個理想進行艱苦地探尋,甚至影響了作者的一生。後來,他把在探尋和奮鬥過程中的所有感受和體驗寫成了一首詩,於是就有了這篇課文《在山的那邊》。

因此我認爲這篇課文對於你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並培養自己爲理想不懈努力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就請大家把剛纔找到的,你認爲最有價值的句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蘊涵着什麼樣的含義。

2、 詩中“山”、“海”的 象徵(蘊含)意義。

山—重重艱難險阻 海—理想世界

3、你知道“海”和 “山”還有其他的象徵意義嗎?

山:

巍峨、高大、雄偉、沉穩――成熟、穩健

曲折陡峭、封閉堵塞――愚昧狹隘、貧窮落後

海:

海納百川而不言――大度、寬容、謙虛、淵博

動盪莫測、狂暴不馴――殘暴、兇惡

4、本文的“文眼”是什麼?請嘗試找出來。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即能體現出文章中心的詞或句子. 讀出了文眼,就讀出了中心)

答:本文的文眼:“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你認爲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五、研讀賞析

詩歌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劃下來一起討論。

  範例1: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表面寫山的顏色,實際寫自己心情難過,形象生動。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幻想破滅

  範例2: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飄來”是說童年的認識畢竟膚淺,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也並非確指理想;“種子”比喻信念。

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是說後來“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

  範例3: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 強調失望次數多。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 “一座座”說明遇到的困難非常多;“誘惑”因爲總以爲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強調 “我”的努力,不灰心。

  範例4: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指總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

一次次漫了我枯乾的心靈 形容對理想的渴望

  六、體驗與反思

詩人成長的探 索一定早己打打動了成長的你,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啓示,把我們的人生經歷與個人體驗與同學們分享。

  七、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我們知道,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就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八、拓展延伸

1、如何劃分詩的節奏:

所謂詩,是指藉助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的一種文學樣式,從形式上看,可以分爲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

(1)古代詩歌的節奏劃分可以從音節和意義的角度來劃分如:“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個/黃鸝/鳴/翠柳”。

(2)自由詩的節奏,由句意和語法規律來確定,或停於主謂之間,或停於謂賓之間,或停在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靈活性較大。

如:父親的/身影,像個/問號,多少年/一直把什麼/尋找;緊彎的/腰身,弓成了/小橋,

馱着兒女/走向 明朝……

2、比較兩首詩在寫法與內容上有何相似之處?

雪花的快樂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悽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裏娟娟的飛舞,

認明瞭那清幽的住處,

等着她來花園裏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那時我憑藉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相似處:都表達了對理想的執著追求,表現了追求過程中的艱難與曲折,抒發了理想實現時的喜悅心情,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

預感 王家新

此詩以第二人稱的口吻,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顯示了詩人與時間與生命抗爭的冷靜和沉着,同時包含了作者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無奈。

一夜風吹 風哐哐地撲打門窗

風從遠方而來,

轉瞬把一座座城市裹進宇宙的大氣流裏

這時房子在漂流,你的靈魂開始漂流

你乾脆熄了燈,

不再寫詩 回到黑暗中 讓詩來寫你

讓風把你隨便帶到一個什麼地方

你聽到無數聲音,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世紀最後在一個看不見的地方

在自己的肋骨深處,

聽到風在拔着樹木的根 一下,又一下

你躲不開了

秋天終於找到了你

第二天,醒來

推門見滿地簌簌的落葉

你已形同老人。

(1)風 象徵了時間飛逝。

落葉隨風凋零 喻示了青春衰老,生命流逝。“風”象徵了什麼?“落葉”喻示了什麼?

(2)詩人用“夜晚”、“早晨”在全詩中的深刻內涵是什麼?

詩人用一個“夜晚”和一個“早晨”,預演了整個生命的歷程。

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0~12題。

山 民

韓 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麼”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着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裏的羣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裏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覺得應該帶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會給他生個兒子

到他死的時候

兒子就長大了

兒子也會有老婆

兒子也會有兒子

兒子的兒子也還會有兒子

他不再想了

兒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1)爲加點字注音。

疲倦: 遙遠: 遺憾:

(2)對本詩主旨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山民”是閉塞、保守、愚昧的象徵。

B.“山民”有渴望衝破封閉、保守的強烈願望。

C.“山民”的遺憾是見到大海的理想在他兒子、兒子的兒子身上也不會實現。

D.“山民”對自己理想的實驗只是進行了想像,卻沒有付諸行動。

(3)對本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山民》屬於寓言詩,它假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講述了一個寓言故事——人,不安於“山”,總嚮往着“海”,見異思遷,總不會成功。

B.“他問”“他想”“他覺得”“他只是遺憾”——詩人選擇這樣的詞語,旨在刻畫一個有思想,有活力,卻戰勝不了命運的“山民”形象。

C.“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山民”對山的疲倦,意味着對現狀的不滿足,因而激發了新的思維,激起了對新生活的追求。

D.詩篇重在記敘,語言平實流暢,樸素無華;塑造人物,採用了多種方法,如: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

答案:(1)pí juàn yáo yuǎn yí hàn?(2)C (3)A

4、仿照例句擴寫句子

例: 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爲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

樹在點頭→_樹在風中向我點頭→ 我看到樹挺立在風中向我點頭.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山 (困難)

海 (理想)

取羣山和大海寄寓哲理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過程與方法目標: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探究詩中的“海”與“山”蘊涵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對理想的憧憬和癡想。

2、學習作者追求理想時的鍥而不捨的精神。

3、瞭解“海”與“山”的內在涵義。

教具準備:

配樂朗讀磁帶;錄音機;投影儀;配文插圖。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同學們,對於我們來說,童年剛剛過去並不陌生,你還能回憶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嗎?(喚起童年的回憶)你還記得童年時你的那個最大的夢想嗎?(同學們爭先回答)的確,幾乎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願,可能就是這些幻想和心願吸引着我們,帶我們走進另一個世界,哪怕爲之付出代價,也不放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寫得就是童年時代追求夢想的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童年夢想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檢查預習情況(投影)。

1、給字注音並解釋詞。

隱祕癡想鐵青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

明確:

隱祕:隱蔽不外露。

誘惑:原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在本詩中是吸引的意思。

喧騰:喧鬧沸騰。

2、《在山的那邊》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朗誦此詩(2遍)。

第一遍:瞭解本詩的內容。

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讀此詩(自己練習)。

3、找同學起來朗讀。

4、針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加以點評。

①讀準字音。②普通話標準。③自然流暢,不讀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讀。

5、在教師點撥的基礎上,再練習朗讀。

6、再找學生起來朗讀。

小結:經過教師的教讀,學生們的朗誦水平明顯提高。(給予鼓勵和表揚)課下可以分組進行朗讀比賽,鞏固朗讀能力。

四、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詩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麼?

明確:“我”是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爲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奮鬥,不怕困難,併爲之鍥而不捨的少年。

五、佈置作業。

把自己的夢想用詩的形式表達出來,不超過30行。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在山的那邊》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詞語:

隱祕癡想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了嗎?爲什麼?

明確:詩中並沒明確說出理想實現了沒有,只是在詩尾用向大家發出號召的方式提出:經過努力,理想一定會實現的觀點。因爲這首詩的主旨並不在於實現理想的結果,而至於過程,是要讚美那種爲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

2、提煉詩的中心思想。

明確:本詩通過寫一個耽於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好奇心的少年,讚揚了追求自己的夢想,爲實現理想努力奮鬥並鍥而不捨的精神,並號召大家學習這種精神,發揚這種精神。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探究討論:詩中的“海”與“山”蘊涵着什麼意思?

明確:海是少年的夢想,理想,信念,嚮往,山是少年追求理想過程中的一個個困難,一個個小的目標。

2、詩句“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中“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

明確:不是寫山的顏色,是擬人的手法。把山比擬成人,是修辭方法的一種。

作用: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四、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後發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提示:

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過一座座大山,經歷無數險阻之後,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這時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子的?

2、討論之後寫下這段話,找幾個代表學生在班裏交流一下,答案並不唯一,目的在於開拓思路,發揮想象。

六、課堂總結:

這篇課文我們勝利的完成了課前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大家的課堂表現也非常積極,大部分的同學都在主動學習,這是我們這堂課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後我們的學習都像今天這樣令人滿意。

七、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你又重新樹立了怎樣的理想?你將怎樣爲實現理想而奮鬥?課後寫一篇練筆,要有感而發。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14

 教學目標

①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欣賞能力。

③聯繫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複述課文內容,體味人生的哲理。

課前準備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課文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註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裏交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嚮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啓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設計

初步感知

①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嚮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啓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裏,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後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麼,他心目中的“海”是什麼呢?讓我們來品讀一下這首詩歌,從詩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並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過渡)《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覆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徵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並且邊聽邊思考問題。

④屏幕投影思考題

a、詩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還蘊含着什麼意思?

b、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着問題聽讀,然後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後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

在此基礎上,可讓全班學生再次朗讀詩歌,加深印象,也爲進一步賞析詩歌作準備。

精讀品味

(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的瞭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之處,品讀這些詩句,就能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獲得思想啓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題,學生思考: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爲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覆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後,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語句談感受,體會到詩人用羣山和大海的形象表達了人生的信念;並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啓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

②朗讀指導

可用屏幕投影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覆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教師小結]詩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啓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鬥,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下節課共同探究的問題。

作業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後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複述故事情節,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生活哲理。與《在山的那邊》比較閱讀。

 教學設計

感知內容

①導人

同學們,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內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議論,也可插話。)《在山的那邊》的作者一次次翻過無數座山,戰勝困難,纔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聯繫你的學習生活,你又是怎樣做的?當在生活中戰勝了困難,你想過這其中包含什麼道理嗎?如果把這道理推而廣之,就會成爲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爲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從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給我們以啓示的。

②默讀文章

(過渡)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還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現代文每分鐘不少於500字。默讀完課文,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大屏幕投影複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故事過程。

[學法指導]

a.默讀要求(時間、內容)

b.複述要求(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學生討論、交流、補充、評論(可小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時,要突出重點,給學生創造一個探究閱讀的氛圍,重點可放在“脫險”的過程。

 合作探究

(過渡)以上覆述故事情節,同學們瞭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寫“我”童年一次“脫險”的經歷。既是“脫險”,又是怎樣脫險的呢?其中又蘊含什麼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樣說的?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下面的問題。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我”陷入怎樣的險境?又是怎樣脫險的?

b.這件小事給你哪些啓示?

學生朗讀課文後,四人小組討論以上問題。

教師小結:從這篇課文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爲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個人生的哲理。這給我們一個啓示,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

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學習了《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文章後,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大屏幕投影問題:

聯繫生活,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樣戰勝困難,實現理想的?

學生拿出準備的練筆,可小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學生聯繫自己,無論體會大小,教師都要鼓勵)。

[教師小結]居里夫人說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學習了《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兩篇課文,給你留下什麼思考呢?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學生再次朗讀《在山的那邊》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後

拓展延伸

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還給你哪些啓示呢?假如你是“我”,將怎麼辦?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麼辦?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父親爲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教“我”自己下來?

以上作業,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點評

教案把兩篇課文內容綜合在一起閱讀,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確立的。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體現了教師大膽、靈活的教學觀念。教案從初一學生學習實際出發,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在朗讀教學中,給學生以朗讀方法的指導,並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使學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啓迪,又得到美的藝術感染。在閱讀教學時,教案努力形成一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了較好的學習空間。例如:教案中《在山的那邊》要求“探究詩中的‘海’與‘山’蘊含着什麼意思,學生有了探究的體驗,知道這個問題並不難。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多角度理解回答。這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15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有詩一般的境界。在朗讀時可把“課文變形”了讀,即把一般的文句“變”爲詩行來閱讀。這種變形將美的語言顯示得更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一、分角色讀課文

二、複述故事情節

三、別出心裁讀課文

1.教師:作者說,他是帶着寫詩的激情,帶着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這篇童話的語言是優美的、簡潔的、凝練的,像詩一樣;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講究含蓄、講究節奏等等。

下面我們把這篇童話的有些段落“變形”了讀,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變”爲詩行來閱讀,同學們來感受一下是什麼效果。如:

·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變爲: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裏/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裏的孩子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變爲: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討論:文句這樣“變形”後,你讀起來的感覺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