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語文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6W 次

教學目的:

語文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掌握“癡想、隱祕、鐵青……”等詞語;

2、逐步掌握閱讀詩歌的技巧,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3、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海”與“山”的含義;

4、通過討論,明白關鍵句及優美句的含義與運用;

情感與價值目標:

5、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勇於追尋理想的精神。

教學重點:

閱讀,從讀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討論,討論的方法與過程都是作爲第一節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

閱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麼,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首詩,去感悟夢想與追夢。

二、新授

(一)夯實基礎

1、字詞過關

默讀課文,給“讀一讀,寫一寫”注音,並選一個詞造句。

癡(chī)想 隱(yǐn)祕 鐵(tiě)青 凝(níng)成

誘惑(huò) 喧(xuān)騰 一瞬(shun)間

(抽生念讀,集體訂正並齊讀,抽生2—3人念讀造的句。)

2、知人論世

每讀一篇文章,每學一篇課文,我們都應該瞭解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寫作背景,這既是學習的需要,也是對作者的尊重。那我們來了解一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不要求學生識記,只作宣讀了解,而且讓學生明確,只要知道王家新是一位當代作家即可,不必強行去記簡歷,今後的類似亦是如此。)

作者又是怎樣看他的這一首詩的呢?請同學們翻到書第5頁,我們一齊讀一讀。

(二)研讀文本

1、範讀課文(可以是聽錄音)

2、自行練讀(可個人斟酌朗讀,也可小組內相互聽讀)

3、抽生閱讀

4、研討問題(小組討論,並根據情況各小組分攤小題,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爲什麼說是“隱祕的想望”?

②爲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

③“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④“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⑤“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⑥“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着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明確:

①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爲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②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爲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爲“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③“我”原以爲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④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着“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⑥先要想爲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5、回顧課文,齊讀。

(三)鞏固練習

1、同學們,通過剛纔的閱讀和討論,現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麼,詩中的“海”與“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抽生回答,且爲中下生。)

明確: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艱難險阻。全詩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由老師引申完成的中心思想)

2、作業本作業,練習習題二。(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3、拔高作業,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100字左右。

三、小結

同學們,相信你們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卻也隔着一座座山,只要我們鼓起勇氣,翻過那一座座山,一定會見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