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彙編15篇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彙編15篇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出現的生字和新詞。

2、揣摩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深層含義、表達作用。

3、體會詠物記敘文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課文中描寫石榴枝幹、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徵的句子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確領悟文章的主題,理解作者執着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指導初讀

1、帶領學生認識石榴,觀察講臺上的一盆石榴。

2、引導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石榴。

3、帶領學生.總結石榴的特點。

4、指導學生分析描寫石榴枝幹、葉片、花、果實和子粒特徵的句子,

二、抓住特徵,分析課文

1、帶領學生品味描寫石榴的句子。

2、帶領學生閱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帶領學生重點討論作者爲什麼將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臟”。

三、深入探究,體會感情

1、給學生髮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結合背景組織學生討論:在石榴衆多的特點中,作者爲什麼偏偏選它在五月開花這一特點來寫?

3、帶領學生閱讀全文,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課小結

《石榴》一文託物言志,借石榴寄託情懷,通過對石榴的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讚揚了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時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着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第二課時

一、輻射閱讀,體會寄情於景的寫法

1、帶領學生閱讀《白楊禮讚》片段。

2、帶領學生閱讀《荔枝蜜》片段。

二、.寫作練習

指導學生觀察大幹世界裏的事物,描寫其特徵,同時練習“託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寫法。

三、本課小結

要寫好物託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學會觀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學會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2海燕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

2、瞭解.寫作時間以及作者的基本情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課文在寫法上的幾個特點如:生動、細膩的描寫;真摯、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離開家的經歷,都有過想家的時候,想家鄉的親人,想家鄉的一草一木。

請將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經歷講述給同學們聽聽。

2、講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具體情景。

3、出示在本課中出現的生字、生詞。

4、帶領學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二、品味內容,體會感情

1、帶領學生找出描寫家鄉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並仔細品味。

2、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春景圖”和“海天圖”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的描寫。

3、帶領學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鄉的小燕子之間的不同之處。

三、本課小結

這篇優美的詠物寄情散文,通過對小燕子這一可愛形象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第二課時

一、重溫課文。理清情感線索

幫助學生整理文章的線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鄉的小燕子與“鄉愁”之間的聯繫。

二、輻射閱讀,探究主題

1、引導學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鄉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爲什麼作者會認爲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師發放課外補充材料《就是那一隻蟋蟀》。

3、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寫法上“詠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點。

三、短文.寫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鄉的小燕子,產生了淡淡的鄉愁。

你是否也有過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觸發了某種情感的經歷?試寫一篇短文,記下當時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課小結

這是一篇優美的詠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鄉的小燕子,產生了淡淡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海燕》一課全文以“鄉愁”爲線索,分爲前後兩部分。前部分運用倒敘的手法對故鄉小燕子進行了描述。通過對春風、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寫,把一個溫暖、舒適而又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故鄉的春天再現了出來。後部分作者從遐想回到現實,並帶着對故鄉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對海上的小燕子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從而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之情。

  3白鵝

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筆下的白鵝的鮮明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2、學習作者細緻觀察、準確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賞本文生動而風趣的語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回憶曾經讀過的以“鵝”爲題材的詩文來導入新課。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討論:這首詩突出了鵝的什麼特點?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白鵝》寫於1946年夏天。抗戰期間,豐子愷內遷重慶,住在郊外一座荒村裏。當時正值戰時,生活條件艱苦,而人們內心更是焦慮苦悶。豐子愷在讀書、作畫之餘,在院子裏種豆、種菜、養鴿。養鵝,這成了作者排遣苦悶的一種寄託。

三、範讀課文

四、討論課文1一4段內容

1、作者筆下的鵝有什麼鮮明特點?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對這些詞語的意義加以比較:

傲慢: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

高傲:自以爲了不起,看不起人;極其驕傲。

傲人:驕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樣子。

3、爲了突出白鵝傲慢的特點,作者怎樣稱呼鵝?(“鵝老爺”)

“老爺”一詞原是舊時代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種尊稱。作者用以稱呼白鵝,可見白鵝在他家中擁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於是,白鵝也就有理由表現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詞常被用以形容人輕視別人,對人沒有禮貌,作者爲什麼用這個詞來形容白鵝作者對白鵝懷着一種怎樣的感情?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4段。要求繪聲繪色,通過朗讀來領略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第二課時

一、研究課文1~4段的寫法

1、學生自由朗讀1~4段。

2、爲突出鵝的特點,作者將鵝和其他動物比較着寫,結合文中內容作具體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對白鵝作如此生動傳神的描寫,是因爲他對白鵝觀察得非常仔細。描寫鵝吃飯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試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鵝吃飯時所表現出的傲慢?

二、討論課文第5段的內容

1、作者用淺顯質樸的文字,輕鬆幽默的筆調,勾勒了白鵝既可笑更可愛的形象,表達了對白鵝的喜愛與懷念。自由朗讀第5節,然後說說作者及其家人喜愛白鵝還有什麼原因。

2、談談你對文章結尾的兩句話的理解。

3、這節文字主要寫白鵝的貢獻,但其間仍不乏表現白鵝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來欣賞一下。

三、按照“思考與練習四”的要求進行口頭作文

  4鶴羣

教學目標:

本文是一篇富於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羣飛行於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讚頌鶴的羣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羣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羣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學重難點:

文章描寫細緻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力,可以藉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二、介紹學習重點,交代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方向。

三、指導學生學習全文。

(一)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學習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順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點。

把握文中的關鍵語句,並理解其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中洋溢的對中華民族,對摯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現出的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

難點: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直接導入

二、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題。

1、在寫鄧稼先以前,爲什麼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 (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是爲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3、“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試闡學家,是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2、爲什麼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 (課文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釋這兩句話。(“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爲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優秀的部分,並變成了自己的氣質品格。“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是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文革”中能說服兩派羣衆組織,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就是領導、團結廣大人民一起前進,鄧稼先就是把這些奉爲自己的行動準則,因此他是理想黨員。)

4.“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試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爲中華民族的崛起,爲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人生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所以作者說,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生,還會這麼走。這兩句話總寫出了鄧稼先的偉大之處。)

四、品味語言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把自己認爲比較精美的詞語用小圓圈標示出來,然後按照“我發現……詞語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組織好語言,準備發言。

學生閱讀課文,然後發言討論,教師補充完善,歸納出下列詞語的妙處:

任人宰割:我發現“任人宰割”這個成語用得好,它好在寫出了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壓迫而不圖反抗的現狀,讀來讓人悲痛、傷心,更爲當時中國的處境擔憂。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發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成語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當凝練的語言,對鄧稼先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爲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光輝一生作了概括性總結,讓我們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學生運用跳讀的方式再次快速閱讀課文,用波浪線把自己認爲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標示出來,然後按照“我發現……句子或段落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於……”的句式組織語言,準備再次發言。

歸納學生髮言:

①我發現“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爲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句話在本部分的末尾,顯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鄧稼先這位科學家放在中國一個世紀的歷史背景上,運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鄧稼先的特寫鏡頭推到讀者面前,形象地表明瞭對“中國人站起來了”這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就是鄧稼先,指明瞭核心人物,突出了寫作的中心,開啓下文。

②我發現“事後我追想自己爲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盪,是爲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爲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一句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係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盪,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爲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爲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蘊含豐富。

③我發現“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這兩段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兩句話分兩段陳述,起突出、強調作用,高度讚揚了鄧稼先的崇高品質和精神境界。讀完這兩句,不由得使人在內心深處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④我發現“——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自己走過的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爲稼先慶幸”這一段寫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一段話作者直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對鄧稼先進行高度的評價。鄧稼先把獻身祖國的國防事業作爲自己終身的奮鬥目標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從來沒有彷徨、沒有矛盾過,至死不渝,無怨無悔,他執著追求、竭力奮鬥的輝煌的一生將在歷史長河中成爲永恆,永不磨滅。這樣的人不多,“我們應爲稼先慶幸”,他是我們永恆的驕傲。

3、請學生尋找文中如修辭手法、標點符號、結構安排、描寫方法等的妙處,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語言陳述出來。

歸納如下:

①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頗具特色。排比的運用,節奏感鮮明,增強了語言氣勢;對比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長短句的結合,又使文氣活躍,抒情味濃厚,感染力強。

②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採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運用“板塊”並列的結構,將鄧稼先的生平事蹟和傑出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使人物形象顯得悲壯而豪邁,偉大而崇高,讀來令人仰止。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走進、細讀文本,通過朗讀、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和象徵意味的語言,來理解詩人對這土地和祖國深沉而又刻骨銘心的愛。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這一詩歌意象所蘊含的深意。

一.新課導入

假如你是一隻鳥,你會用的喉嚨唱歌,爲什麼?

設計意圖:吸引學生對文本的關注,可以快速進入文本。(如果學生用嘹亮、婉轉、清脆等詞語,我會告訴他,可有一隻鳥兒卻覺得自己應該用嘶啞的喉嚨來歌唱,爲什麼?)

二.不同形式的朗讀

詩歌的語言凝鍊、生動,一些關鍵字、句,往往包含着極豐富的內涵和意蘊,讓學生在反覆吟誦中,領會這些詩句的豐富內涵,從而深入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扣題通過幾個主幹問題來品讀詩歌中關鍵詞的深刻內涵。(提醒學生注意本詩的創作年代)

1.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

2.“鳥兒”歌唱這片土地上怎樣的風景?

3.“鳥兒”用怎樣的方式來愛這片土地?

前兩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關注暴風雨、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林間、溫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徵意味和暗示力的詞語。在此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回答往縱深追問:比如我們爲何悲憤;被激怒後會產生怎樣的反應;爲什麼這黎明是出自“林間”而非天邊;象徵着希望的黎明爲何用“溫柔”來修飾……這裏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1)“這”與“那”近指、遠指的區別,淒涼、苦難和抗爭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裝在我心中的,也許離它還有咫尺之遙。

(2)打擊——悲憤——激怒——黎明這一從處境到情感到反應到結果這一情感的變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欣賞詩人的這句“我是作爲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

第三個問題主要品讀出“嘶啞”、(因爲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而內心沉痛)“死”(爲何而死?受傷、犧牲還是完成了使命?)“腐爛”(靈肉都與土地交融,刻骨銘心的愛)的深意

在此基礎上,完成這題填空題:這是一片土地。學生這時應該會有更多的理解,不會再停留在“暴風雨”上比如:淒涼、苦難、希望,不停抗爭……。把學生羅列的彙總成排比句朗讀,然後然後再朗讀原文,進一步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

四.學生質疑(生成環節)

期待學生的相互質疑碰撞出彼此思維的火花,很多時候,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所做出的對文本的理解也會讓老師拓寬思路,從而加深對彼此對文本的理解。這其實也是一個教學相長的環節。這裏有兩個點期望學生可以關注到,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老師可以自己拋出問題:

(1)爲什麼要把自己假設成一隻鳥?

(2)最後兩句似乎與上文銜接不上,出現了斷層。

五.“我愛這土地”,這裏的“土地”可以換成“祖國”或是“國家”嗎?

辨析這三者的關係。國家側重於政治意義,相對於祖國,土地更加具體,意義也更加深遠(補充材料)

1.土地(秦牧)(課前)

2.北方(課前)

3.國人的鄉土情結:遊子遠遊常會帶一掊故土寄託情思;古時有一種刑法叫做“流放”,僅次於死刑,讓你脫離安身立命的故土,背井離鄉,折磨精神造成的苦痛遠甚於肉體。可見鄉土和國土是一個人情感世界中多麼厚重而又溫柔的一個情結。

所以說,土地它不僅是祖國母親的象徵,還是生命之母的象徵,民族精神和意志根植於此、同時也是血脈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承。

所以詩人是帶着這樣的情感積澱,來抒發他對這片土地忠誠與摯愛,任何苦難不可能也不要想把他們割裂,他們生死不離,“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所以詩人可以毫不矯情,把他的感情表達地直白而又熾烈“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4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知識,包括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2.瞭解古詩修辭用語的特點。

3.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容,準確、完整地複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結合語境理解詩中意象,體會詩中心理描寫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木蘭這一形象的審美趣味,理解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北方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追求和平勞動生活的美好願望與高尚情操。

1.朗讀背誦。

2.積累文言知識,包括重要的詞語和句式。

3.賞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辭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內容的繁簡詳略,進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廣爲流傳。時至今日,現代人以它爲題材打造了各種版本的文學或影視作品,有少兒版的動畫片,有成人版的電視劇,塑造出風格各異的花木蘭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去見識見識原版的花木蘭形象。

  二、資料助讀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辭》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採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爲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爲樂府民歌中的“雙壁”。

  三、學生通讀全文,槪括各段的內容

討論交流後明確:

1.第一、二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

2.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

3.笫四段:概寫木蘭十年征戰生活。

4.笫五段:寫木蘭勝利後還朝辭官。

5.笫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閉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結。

  四、複述故亊情節

要求學生比較準確完整地複述課文,檢査學生是否從整體上把握了詩歌的內容。

  五、賞析花木蘭的形象

討論:一千多年來,花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提示:緊密聯繫課文內容,從故亊情節中體察木蘭的思想、性格與感情。

首先,詩中木蘭的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W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花木蘭是古今作品中難得_見的完美的婦女形象。

其次,與故亊情節也密不可分。一個弱女子,女扮男裝,代父從軍,且建功立業,卻又要辭官還鄉。情節離奇曲折,扣人心絃。

  六、合作探究

1.這首詩歌中所寫的故亊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而複雜,作者是如何作出詳略安排的?

詳寫的內容有:木蘭當戶織時的心亊繭繭.木蘭準備行裝時的活動,木蘭奔赴戰場時的心態,木蘭回家後家人的歡樂,木蘭繭著“女兒裝”時的欣喜等。略寫的內容,主要是戰鬥的過程。十年征戰.寥寥幾句就交代完了。

2.從這一內容的安排來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現一個什麼樣的主題?

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對木蘭完美心靈的頌揚,所以,對殘酷的戰爭,一筆帶過。這一詳一略之間,隱含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福.對戰爭的冷淡和遠離。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學習本文,我們瞭解了傳頌千古的花木蘭的完美品格.瞭解了古代民歌久遠的藝術魅力。其實,在現實當中.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像花木蘭一樣的優秀婦女。請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發現現實中的“花木蘭”,州自己的文筆去歌頌這現實中的“花木蘭”吧!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5

教學目的:

1、體味詩歌的內涵。

2、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迴歸故里,內心鬱悶。對照官場的僞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爲國出力。這種心境與遊境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遊山西村》。

2、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薰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爲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爲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篇均爲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遊山西村》寫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閒居,住在山陰鏡湖的三山鄉。“山西村”即三山鄉西邊的村落。

3、《遊山西村》賞析

這是一首紀遊抒情詩。

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製的米酒。渾,酒水混濁,指酒的質量不好。古人飲米酒,需要濾去酒釀(酒糟),方爲清酒。未經過濾的則爲濁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讚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迴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捨,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啓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後,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着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裏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第三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爲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着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裏就有記載。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游在這裏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讚美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並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遊”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後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於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願從今而後,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於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閒散的思想情感。

4. 試比較《歸園田居》《遊山西村》兩首詩的異同

可從思想內容、情感抒發、風格等幾方面比較。

兩首詩都以農村生活爲題材,都選擇了“一天”中農村生活的剪影,都表達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不同之處:

《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寫了田園的勞作之樂,平淡而又富於情趣,樸素的語言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表現了詩人意訣官場、熱愛田園、迴歸田園的意願。風格質樸醇美。《遊山西村》是一首記遊的七言律詩,寫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見、所聞、所感,生動描繪了美的田園風光,展示了農村特有的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表達了詩人的嚮往之情,但不是決意歸隱。因爲詩人雖賦閒在家,但仍有志報效國家,所以僅有重遊之念,而無歸隱之意。詩風自然閒適。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麼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麼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爲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醜惡的事物,也是爲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範圍內有着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爲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於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後不斷髮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爲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爲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着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着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讚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於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願我們能儘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裏,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裏夫紀念冊上的。那裏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五、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2、劃分朗讀節拍。3、自由朗讀。由教師範讀,再由學生讀

六、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學生討論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爲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裏。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繫實際

七、遷移積累

1、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誦全詩七、拓展提高:課後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作爲作業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1、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學生交流

二、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麼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爲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爲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爲“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爲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覆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裏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後的悵惘——多年後的回顧、嘆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爲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

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徵與比喻的概念。

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

明確:所謂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爲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徵,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後倚靠着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徵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於“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後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曆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

出然後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後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麼做。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神話的文學常識。

2、理解文中聯想和想象的運用,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學習文章對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繹與擴充,培養改寫神話故事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比較《風俗通》和本文中“女媧造人”的文字內容。

2、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通過閱讀富有想象力的文字,激發學生的靈感,發揮想象力改寫《女媧造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女媧偉大的母親形象以及文中對於人類誕生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2、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強烈。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體會文中大膽而新奇的想象。

2、學習文章對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繹與擴充,培養改寫神話故事的能力。

教學難點:

1、初步掌握閱讀古書的科學態度和思考方法。

2、思考神話的現實意義並形成個性看法。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比較閱讀法、讀寫結合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朗讀時採用文圖轉化的方式,並在文圖比較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2、獨立思考並討論探究,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進行思考,學會學習。

3、打破已有的文字窠臼,另闢蹊徑,培養創新能力。

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進行探究式學習,然後加以點撥與指導,激起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一)神話知識導入

1、出示圖片,猜一猜故事的名字。(盤古開天闢地、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

2、這些故事都是中國古代神話。古人爲什麼要創作神話呢?

師:神話是遠古先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並非是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以遠古先民貧乏的生活爲基礎,藉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果。

3、你還知道哪些神話?(引出女媧造人)

設計意圖:瞭解神話的定義和特點,增強對中國古代神話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神話的興趣。

(二)感知學習

1、看動畫和文字,聽朗讀。

2、快速閱讀,思考相關問題:

(1)文章寫了有關女媧造人的哪些內容?文章又是按照什麼順序敘述的?

(2)你認爲動畫中的女媧形象跟文中的女媧形象一致嗎?你喜歡哪一個?請說說你的看法。

教師總結(1):女媧爲什麼造人,怎樣造人,怎樣造更多的人,怎樣讓人自己繁衍生息。

天地無人──黃泥捏人──創造許多人──分爲男女,延續後代

引導學生(2):動畫中的女媧年青有活力,富有創造力;文中的女媧吃苦耐勞有智慧,像慈愛的媽媽。(答案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以及女媧的形象。

(三)內容探究

1、女媧造人的故事在中國古代的《風俗通》中就已經出現。

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絙泥中,舉以爲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引緪人也。

譯文:民間傳說,天地開闢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幹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後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平庸的人只是女媧用繩子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女媧禱神祠祈而爲女媒,因置婚姻。

譯文:女媧在神祠裏禱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於是女媧就安排男女婚配。

2、袁珂寫的《女媧造人》比《風俗通》對女媧造人的描述豐富許多,作者補充了哪些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

課文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

(1)女媧爲什麼造人;

(2)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

(3)人造出來之後歡欣喜悅場面;(4)女媧像人一樣具有心理活動和喜怒哀樂等情緒……

3、你最喜歡作者補充的哪一部分?說說爲什麼。

舉例:(1)女媧造出小人之後歡欣鼓舞的場面。

(2)對女媧的人性化描寫。

學生圈點勾畫細節描寫,具體分析女媧形象。

設計意圖:比較閱讀培養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喜歡內容加以評說,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塑造的女媧形象以及人類被造出來之後的歡樂喜悅之情。

(四)想象寫作

1、神話是古人創造的。本文的作者袁珂補充了女媧造人的原因和方法,並作了豐富精彩的描寫,這都源於他的想象力。同學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改寫《女媧造人》。請同學們從以下兩個角度任選其一,擺脫袁珂想象的情節,重新描述你想象中女媧造人的原因或方法:

(1)女媧爲什麼造人?

(2)女媧怎樣造人?怎樣造更多的人?

2、交流習作,互相點評。

設計意圖:從閱讀體會到文段改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五)問題探究

1、《風俗通》中說:“故富貴者,黃土人;凡庸貧賤者,引緪人也。”你如何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

瞭解《風俗通》──理解封建社會的侷限性──讀古書要有批判的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神話是古人因當時的侷限性不能科學地解釋人類起源、自然現象等的產物,如今人類對這些問題已經有了更科學的探索和結論,爲什麼這些神話依然流傳並得到人們的喜愛?

教師引導學生:

(1)神話中構想的世界是古代人真實世界的反映,蘊藏着歷史的__,表現着精神的追求,讓人們能看到祖先的影子。例如神話中有人們對歷史和英雄人物的幻想、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

(2)神話本身容易引起人的興趣,蘊含着瑰麗的想象、豐富的文化等,給人藝術的審美享受與深刻的啓迪。

(3)神話是文學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較爲鮮明,讀來親切感人。例如盤古的英雄形象,女媧的母親形象,精衛填海的鬥士形象等。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讀古書的科學態度和思考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神話的美好,思考神話的現實意義,並能形成自己的個性觀點。

(六)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發揮大膽新奇的想象,進行人性化的擴寫。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奔月宮。(《淮南子姮娥奔月》)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2.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2.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小黑板或課件。

教學方法:本節課引導學生朗讀,在讀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民歌的語言特色,瞭解木蘭的形象。

課時安排:一課時。

初備統復備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

學生聽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自由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2.文學知識介紹。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詩是一首北朝民歌,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

二、自主學習

師:這首詩記敘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花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利祿的高貴品質,以及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學課文,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2。)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這首民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2.畫出並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爲好的詞、句、段。

3.利用古漢語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詞的音義、精彩詩句等內容製作學習卡片,並試着翻譯課文。

4.本詩敘述情節詳略得當,請作簡要分析,並概括這首敘事詩的內容。

5.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6.你覺得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7.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三、合作學習‘

1.以小組爲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3。)

機杼可汗燕山鞍韉撲朔迷離金柝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同學進行糾正。

2.利用古漢語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詞的音義、精彩詩句等內容製作學習卡片,並試着翻譯課文。.

明確:(交流製作的學習卡片,教師引導學生翻譯課文,根據情況進行講解。)

3.本詩敘述情節詳略得當,請作簡要分析,並概括這首敘事詩的內容。

明確:(詳寫: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略寫:出征前的準備、軍旅征戰生涯。內容: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4.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明確:(整首詩大量運用了民歌常用的藝術手法,採用了互文、反覆、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5.你覺得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結合詩歌內容,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

6.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把喜歡的原因與同桌進行交流。

(同桌交流後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7.背誦詩歌。檢查背誦。

8.重點研討課文第4自然段。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幻燈片4。)

①概括本段內容。

②分析本段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①木蘭的征戰生涯。

②對偶。作用:筆墨精煉,對仗工整,音調鏗鏘,氣氛雄壯悲涼。

③過渡段,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不必只侷限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七、佈置作業

《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閱讀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書設計

木蘭詩

1.人物形象。

2.語言特色。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能力目標:

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情感目標:

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蘊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自瀆課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的能力。

2、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瞭解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的身影,今天學習的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的視角爲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投影: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體會領悟父親的情感與性格。

能力目標:

從文章中聯繫實際感悟其中的真情。

情感目標:

關心父母,仔細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二、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爲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

1987年開始文學創作,後進入浙江省廣電局從事專業影視創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小學老師》、中篇小說《抒情年代》、長篇小說《傳世之鼓》等,現已創作了200多萬字的作品,有我們熟悉的《天下糧倉》等。

他有着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作品中充滿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生活中的他同樣保持着樸實無華的風格。

2、檢測字詞

字詞略,詳見投影

三、整體感知,把握故事情節

1、本文敘述了一件什麼事你能用最簡潔的語句概括出來嗎

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望着別人家的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高臺階的新屋,於是終年幸勞,積銖累寸,準備了大半輩子,終於造成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

2、爲什麼“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

因爲臺階是地位的標誌,人家高的有幾十級,自己家的臺階只有3級,被人家小看,“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覺得自己沒有地位”,想有地位卻沒有地位,所以覺得自己家的臺階低。

3、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師:父親畢生的奮鬥就是要贏的尊重。也是尊重的需要使他產生希望和理想。

4、爲了達到自己的目標(造臺階、贏得尊重)父親做了些什麼?

師: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現實可能性的基礎上的,而現實可能性並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它必須經過漫長的、艱辛的奮鬥。

事件詳見投影

四、走進人物

1、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個性表達1、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個性表達2、父親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後,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並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個性表達3、敢想敢做、堅韌不拔、吃苦耐勞、樸實厚道、和善謙卑、倔強。

個性表達4、請以“臺階是父親的xx”來談談。

臺階是父親的理想。

臺階是父親的心靈沉重負擔。

臺階是父親的催老劑。

臺階是父親的自尊。

臺階是父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臺階是父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個性表達5、請以“爲了臺階,父親付出了xxx”來談。

爲了臺階,父親付出了歲月。

爲了臺階,父親付出了青春。

爲了臺階,父親付出了健康。

2、讀懂作者。

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你能感悟出作爲農民兒子的作者對父親的那種濃濃深情嗎

師:歌頌了父親那種堅韌不拔的毅力,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那不變的追求、但在文章中,我們更可感悟到的是一種悽楚、辛酸與同情。

五、佳句賞析:

(1)“父親坐在綠蔭裏,……一片片旱菸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表現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爲何不用心理描寫?

明確:專注的望着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嚮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羨慕。

第一人稱敘事,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形寫神。

(2)“父親從老屋裏拿出四顆大鞭炮……卻露出些尷尬的笑”這樣的外貌描寫有什麼特色?

明確:老實厚道低眉順眼的父親,奮鬥了大半輩子,高高的臺階就要砌起來了,他心裏的高興是無法形容的。作者抓住了他的個性特點微妙的寫出了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異乎平日而又與衆不同的樣子,他手足無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尷尬的笑。

六、比較分析:《背影》和《臺階》在立意和選材上的異同之處。(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成理即可)

同:都是表現父親的文章,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以小見大。

異:《背影》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突出了父親的背影,突出了父愛,給人深刻的印象,讓人強烈地感受父愛。

《臺階》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建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七、小結:

從悽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輩,可能他們的願望、追求,在兒子的眼裏,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堅韌不拔、拼命硬幹的生命因子,恰是撐託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願,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級臺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穫和喜悅,感謝父親!

八、拓展延伸

談談你心目中的父親。兩相比較,你有怎樣的感受。

投影圖文

九、佈置作業

想想你的父親,學完這篇文章,你一定有許話想對你的父親說,請用筆記下你最想對你父親說的話!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0

開場白:同學們,大家好,在火熱的八月看到火熱的你們,我由衷感到高興和激動。今天是新學期第一節課,我有個習慣,第一節課我喜歡隨意聊聊。我想,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我這個新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那我就先自報家門了。 一:自我介紹(略)

二:澄清語文的概念

提問:同學們,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語文知識了,那門大家誰能說說,語文是什麼,語文到底要學習什麼?

流行的幾種說法:

1.語言和文學

2.聽說讀寫

3.葉聖陶:口語和書面語

高中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具備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和寫作能力。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應試教育體制下,同學們還要掌握好應試的技能。

三:如何學好語文

古人講人的修爲時,主張“仁義禮智信”,我這個話題,可以用“緣趣意信方”來概括。

緣.中國有句俗話“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緣分的巧妙和難得。通常,人們喜歡用蠟燭來比喻教師,燃燒自己照亮了別人。古詩有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對教師職業的讚美,而我更喜歡把教師職業比成撐船的水手,三年一調頭,送走一批學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師,學生,水手,渡客,這就是緣分。這就是老師今天講的第一方面:惜緣。〔接下來和學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同學們應該主動去體驗和發掘語文的樂趣。這裏我隨便談談。

意。指學習語文的意義。 作爲基礎語言工具,掌握好語文這門工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首先是交際需要語文,更重要的是語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學好語文的信念。(略)

方。指學好語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學們有民主的觀念。在我的課堂上,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是地位是平等的,對於學習上的問題,我們共同探討。要敢於發言,說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鑽研精神。

四、 具體要求:

(一)、我們的目的爭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張能言會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筆好文章

(5)一顆永遠純真善良的心

(二)、我們的行囊: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邊傾聽《保衛黃河》的歌曲邊欣賞有關黃河圖片導入課文《黃河頌》。

  二、知識積累

1、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作者簡介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1936年到延安,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

時代背景

當時,日寇的鐵蹄肆意踐踏着中華大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詩人隨八路軍行進在黃河邊,雄奇壯麗的山河,面對偉大而堅強的抗日軍民,唱出了豪邁的頌歌。

2、字詞積累

字音字形

澎湃( ) 哺育( )屏障( ) ( )氣魄( )巔( )狂瀾( )

詞語解釋

氣魄、狂瀾、哺育

  三、整體感知

課文有幾部分內容組成,歌頌了黃河的什麼精神?

  四、合作探究

1、題目《黃河頌》中,哪個是關鍵詞?第一節朗誦詞中,直接點明的主題是什麼?

2、描寫黃河形象部分,哪個詞起統領作用?又是從哪些不同角度寫黃河形象的?

3、根據關鍵詞,找出《黃河頌》究竟歌頌了黃河的哪些方面?

4、結合時代背景看,詩人借歌頌黃河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五、課文小結

這首詩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六、佈置作業

1、熟讀並試背這首歌詞。

2、積累有關黃河的詩句並能熟練背誦默寫三四句。

板書設計

課後反饋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2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章結構比較簡單,說明對象特點突出。它充分地體現了說明文的平實準確的特點,又不乏生動活潑的描繪,應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說明順序,體會其說明語言的準確和生動。

教學目的:

1.掌握根據事物特點組織材料的方法;

2.體會用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說明事物;

3.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步驟:

一、師生交流有關作者的信息,從認識作者引入新課。(可事先佈置學生從網上搜集有關布豐的資料)

教師歸納:

布豐(1707~1788年)法國博物學家,作家,進化思想的先軀者。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他用40年時間寫成了36卷《自然史》。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指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詞:馴(xùn)良矯(jiǎo)健蟄(zhé)伏苔蘚(táixiǎn)纓(yīng)

2.教師範讀課文,思考:

(1)作者寫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點?

(2)松鼠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明確:松鼠總的特點:漂亮、馴良、乖巧,很討人喜歡。

三、再讀課文,把握內容。

1.說明事物,要抓住特點,還要安排好順序。課文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概括各部分具體內容,設計精練的板書。

2.各小組展示各自的板書,並說明設計理由。(此部分其實是交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機會,培養其歸納能力,教師適時點評,不必過細分析)參考板書:

四、品讀課文,體味語言

作者在非常細緻地觀察研究松鼠一舉一動的基礎上,對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寫。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描寫語句,談談你的體會。

例如:

描寫它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瓏的小面孔”“美麗的尾巴”

形容它的性格:“馴良”“乖巧”“機警”“警覺”

描寫它的活動:“歇涼”“練跑”“玩耍”“躲”

描述它的精明能幹:“搬”“放”“編扎”“擠”“踏”

它的生活和居住情況:“又幹淨又暖和”“帶着兒女住在裏面,既舒適又安全”

它的心理和語言:“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惱了,還會發出一種不高興的恨恨聲”

五、作業

選取文中你最喜歡的一個片段,完成一幅畫,要體現松鼠的特點。(或漂亮、或馴良、或乖巧)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文章緊緊圍繞松鼠漂亮、馴良、乖巧的特點來進行說明。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內容,來領會作者是如何安排寫作順序,選取典型的材料體現事物特徵的。

教學步驟:

1.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結構。

2.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用“漂亮”“馴良”“乖巧”來形容松鼠,能否將這幾個詞語的順序打亂?爲什麼?

3.熟讀課文。假如你是一隻可愛的小松鼠,你該如何介紹自己的三個特點?(此部分側重於講清楚如何安排說明順序:總括特點—具體介紹—補充說明)

4.每位同學從松鼠三個特點中任選其一,用第一人稱來介紹松鼠。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後各組推薦一名上臺表演,可適當配合動作,力求體現松鼠的特點。

5.除了文章中介紹的松鼠特點外,你認爲松鼠還具有哪些特點?可結合平時你所接觸到的科普知識來談。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平時學生寫有關動物的說明文時,總是容易寫成記敘文,往往只寫出了他們所接觸到的小貓、小狗之類的個性,而未能體現其共性。而《松鼠》是一篇很好的範文,通過學習課文可藉此幫助學生寫好此類說明文。

教學步驟:

1.找一篇寫小動物的作文(文中以記敘爲主,通過描寫有關小動物的一件或幾件事,來突出所寫動物的特點,類似於寫“我們家的小花貓”等),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2.讀完兩篇文章以後,你感覺兩篇文章有什麼不同之處?

3.小組討論歸納兩篇文章的異同。可分別從文體、寫作手法、選材、文章結構安排、寫作順序等方面進行比較,嘗試設計一個閱讀比較圖表。

4.學生展示各組設計的比較圖表,相互評價,互相補充。

5.通過比較閱讀,你覺得要寫好有關動物的說明文應當注意些什麼?

6.仿照課文《松鼠》完成一篇寫動物的說明文。

  【資料整合平臺】

珍珠鳥

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放在一個簡易的竹條編成的籠子裏,籠內還有一卷乾草,那是小鳥舒適又溫暖的巢。有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

我把它掛在窗前。那兒還有一盆異常茂盛的法國吊蘭。我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着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它們就像躲進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鬆自在了。

陽光從窗外射入,透過這裏,吊蘭那些無數指甲狀的小葉,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駁駁,生意蔥蘢。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

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我們就這樣一點點熟悉了。

三個月後,那一團愈發繁茂的綠蔓裏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去驚動它們。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

它小,就能輕易地由疏格的籠子鑽出身。瞧,多麼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

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裏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櫃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着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跟着跳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裏生氣兒地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裏去。

我不管它。這樣久了,打開窗子,它最多隻在窗框上站一會兒,決不飛出去。

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書桌上。

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着我的筆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

我不動聲色的寫,默默享受着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着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鑽進去。

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呆一會兒,扭頭看,這小傢伙竟扒在我的肩頭睡着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擡一擡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

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有情誦讀,聯繫背景,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基本把握詩歌主旨。

2、抓住關鍵,品味語言,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讀賞析,形象探究,感受詩歌中濃厚的象徵意義。

4、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鄙棄世俗、勇於抗爭,特別在充滿誘惑的現代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感悟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體驗,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及其象徵意義。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猛虎圖片,激趣引讀

1、圖片出示:教師出示老虎圖片,學生感受老虎風采。

①看了圖片後你有什麼感受呢?

②誰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華南虎呢?

2、激趣引讀:

師:老虎歷來被人們稱爲“獸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爲古今中外文人描繪抒寫的對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貴一直震撼着人們的心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華南虎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具體感受一隻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詩歌朗誦,整體感知

1、詩歌誦讀:

①教師有感情地範讀課文。

②學生比讀(可配背景音樂)、評讀詩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教師朗讀指導: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

2、整體感知:

①詩歌誦讀後,你對華南虎有怎樣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評價一下華南虎嗎?

可用如下句式:華南虎是一隻()的老虎

(威嚴、高傲、嚮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維護着自己的尊嚴)

三、研讀賞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詩人筆下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隻老虎具有什麼樣的個性?試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詩句加以說明。

討論明確:這是一隻有着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的華南虎,但被囚於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山林。它具有維護尊嚴、嚮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個性。

詩句如:

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衆,/安詳地臥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嚮往自由、追求獨立。

灰灰的水泥牆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於壓迫,勇於抗爭。

②對華南虎,“觀衆”和“我”持什麼態度?你對“我”與衆人的行爲有怎樣的評價?

討論明確:“觀衆”對華南虎“砸”“呵斥”“勸誘”,態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從老虎的“悲憤”中,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被觸動,有所覺醒。(學生可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徵:

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徵意義。所謂象徵,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麼

①華南虎及“鐵籠”分別象徵什麼呢?

討論明確:華南虎是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的象徵。

“鐵籠”禁錮自由、代表邪惡。

②詩中的“觀衆”又代表着一個怎樣的羣體呢?

討論明確:詩中的“觀衆”冷漠粗暴、庸俗無聊,是一個沒有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羣體。

詩人以華南虎作爲象徵,表現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華南虎的心靈爲什麼會感覺“屈辱”?

討論明確:感到“屈辱”有兩層含義:淺層意思是爲自己的尊嚴被踐踏、自由被剝奪而感到“屈辱”;深層意思是爲生活在這個自由被剝奪、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華南虎面前,“我”爲什麼會感到“羞愧”?

討論明確:“我”作爲庸俗大衆中的一員,來“觀賞”老虎。在“不羈的靈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靈的墮落。

③爲什麼“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

討論明確:這是在表現華南虎對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頌華南虎在逆境中爆發的充滿野性的熾熱生命力。

四、提供背景,主旨探討

1、提供背景:這首詩作於1973年6月,正是“十年動亂”期間。詩人牛漢正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幹校勞動改造(“文革”中,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裏見到了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這隻老虎的形象強烈地觸動了詩人的情思,回到幹校後,他就寫下了這首《華南虎》,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環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與華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討:

詩歌結尾作者說“我終於明白……”“我”明白些什麼?這裏蘊涵着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學習本詩有什麼現實意義?

討論明確:

“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隻老虎,而且是一個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這個“不羈的靈魂”面前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我”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保持獨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奮然前行。

作者寫這首詩時,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的不羈個性喚起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我們應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在種種誘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這首詩表現中國知識分子不屈服於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人們,都能從這首詩中得到啓迪。

五、詩歌比較,誦讀提升

1、朗讀英國詩人布萊克《老虎》一詩,概括詩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詩歌比較,課文和《老虎》同樣寫老虎,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3、在從比較中,你得到怎樣的人生啓示和寫作體會?

4、齊讀兩首詩歌,在朗讀中體會。

六、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隻被囚在“鐵籠”中的華南虎,當時你會怎樣想呢?

②假如你是觀衆,當你看到“鐵籠”中的華南虎時,你又會怎樣想呢?

③再次誦讀詩歌,體會詩中最能震懾人心、表現主題的詩句。

2、互動釋疑:在預習、美讀課文的過程中,你還有什麼疑問?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七、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這首詩作於一個特殊的年代——“十年動亂”期間,表現了在特有的政治環境下,中國有良知、正直的知識分子不屈服於壓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詩人把這種感情融注在具體的物象——華南虎身上,使華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徵意義。而華南虎在困籠中表現出來的獨立個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啓迪着我們,事實上,這樣一種獨立精神和個性追求也正是我們青少年的追求。

七、作業

①課外讀一些抒寫動物的現代小詩。

②以《華南虎的自白》爲題,根據詩意展開想像,試着寫一首短詩。

③收集更多的寫虎的成語、詩歌及書畫。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4

第二課時

一、情境引入:

讓我們隨着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去感悟這位不平凡的科學家崇高的獻身精神。

二、展示目標:

1.品味文中平實而感情充沛的語言。

2.體會並學習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

自學指導1: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用小圓圈標示出你認爲比較精美的詞語來,然後按照“我發現……詞語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組織好語言,5分鐘後發言討論,比一比誰說得好。

交流研討:

學生髮言:例如:

我發現“任人宰割”這個成語用得好,它好在寫出了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壓迫而不圖反抗的現狀,讀來讓人悲痛、傷心。

我發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個成語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當凝練的語言,對鄧稼先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爲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光輝一生作了概括性總結,讓我們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

質疑答疑:

學生找到好的詞語,教師通過提問把它析透。

補充完善,歸納出詞語的妙處。

自學指導2:請同學們跳讀課文,用波浪線標示出你認爲美妙的句子或段落來,然後按照“我發現……句子或段落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於……”的句式組織語言,並體會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6分鐘後交流,比一比誰說得好。

交流研討:

學生髮言,其它同學補充。例如:

我發現“事後我追想自己爲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盪,……”這一句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係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盪,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爲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爲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蘊含豐富。

我發現“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這兩段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於這兩句話分兩段陳述,起突出、強調作用,高度讚揚了鄧稼先的崇高品質和精神境界。讀完這兩段,不由得使人在內心深處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

質疑答疑: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師歸納總結:語言特色:①排比的運用,節奏感鮮明,增強了語言氣勢;②對比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③長短句的結合,又使文氣活躍,抒情味濃厚,感染力強。

專題訓練:

課後一、3、4和二題

三、課堂小結:

學習本文,你的收穫是什麼?請同學們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來:

1.成語 2.一首歌 3.名人名言 4.相仿事例 5.一首詩 6.用一組排比句

四、綜合訓練:

我們的祖國,因這樣的驕子而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們還不能像鄧稼先博士那樣爲祖國去效力,但我們可以爲三十家子初中爭光,爲七(二)班爭光。我們班有很多這樣的學生,同學們,下面我們就來寫寫我們身邊的小“鄧稼先”吧!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案15

  設計指導

1.初中學習散文的目的:

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豐富語言文字的積累,提高表達情感的技巧和能力。

2.教材特點:

本冊書安排了11散文,說明散文是本學期語文教學的重點,散文是學生積累詞彙、陶冶情操的良好素材,是爲學生範例的有效。

3.學情特點:

通過上學期對散文的初步感知和前面幾散文的學習,學生對散文應有一定的認識,但是他們缺少基本的閱讀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找出中心句、抓住關鍵詞,以整合、概括其中心內容及特點。在語言積累、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還處在初級階段。在現實生活中,七年級學生缺少生活經驗和生活積累,對於大自然中的衆多物象還不瞭解,對農村生活和農業生產更是陌生。

4.平中語慧教學:

讓充滿智慧的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堂,讓高效美感的結構改變教學的思路。

(1)我即語文

(2)以案說法

(3)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單瞭解夏季不同節氣的物候特點;

2.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

3.學習細緻的觀察和形象化的語言。

  能力目標:

1.學會抓關鍵詞句理解文章思路,領會作者情感;

2.學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

3.通過對形象化語言的學習,能模仿說話、。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對大自然觀察的興趣;

2.啓發學生髮現美、感受美、欣賞美;

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熱愛。

  教學過程

激情導入:

(導入語)前面我們剛剛伴隨着林斤瀾的春風,和朱自清先生一起深深陶醉在奼紫嫣紅的春天裏,今天我們又將和著名作家楊德祥一起走進火熱的夏天,高唱《夏天的旋律》,歌唱美麗的大自然,歌唱美好的生活圖景,感悟人生永恆的真諦。(出示標題)在同學們的眼裏,夏天又是怎樣的一幅圖畫呢?換句話說,夏天有什麼代表性的景物和人的活動呢?說到夏天,可以說是個非常非常美好的季節。夏的夜晚,在梧桐樹下,馳騁着夢想,許許多多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演繹着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流動着時尚元素的街頭,許多的太陽帽,舞動的曲子,漂亮的姑娘一閃而過,給街頭增添了不少的風景。作者楊德祥他不僅看到了夏天的顏色、形象,而且還感覺到它有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就像一曲美妙的歌曲一樣,有動人的旋律。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夏天的旋律》。

 一、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文中描繪的夏日風景。

1.帶着對夏天的熱愛之情朗讀課文,讀書時看有哪些不認識的字、詞,劃一劃,然後同學們一起解決。

2.建立每一部分的閱讀信息摘錄卡片:物像庫、音效庫、色彩庫、百味居、詩詞苑(或用不同的符號表示)

  二、傳授整體感知文章線索和行文思路的方法。要求:快速瀏覽、跳讀。

①分幾個小標題?小標題有什麼特點?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方法:抓小標題跳讀,瞭解文章結構線索]

②從標題中的“旋律”入手,抓與“旋律”相呼應的句子,探解“旋律”的含義。[方法:抓標題,找呼應,瞭解文章行文思路](提示:旋律一般用在音樂上,描寫音樂的句子就是)

③提問:在作者描寫的這些景物當中,有沒有特別重點觀察描寫的一種景物?這種景物剛好反映了夏天旋律的變化過程?[方法:抓着反覆出現的事物,瞭解文章行文思路。]

 三、幫助學生掌握抓住關鍵詞句快速理解文本的閱讀方法

1.方式:師品讀示範,分小分別組閱讀六個節氣,比一比

哪個組獲得的信息多,推薦代表交流展示。

2.:

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先範讀,我是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先讀、後想,思考節氣的特色是什麼?再告訴大家我是怎樣找出這個特色的。(教師生情並茂地範讀)

師:老師讀得是大暑這個節氣,老師也讀出了許多,迫不及待的想和我的快樂,我覺得關鍵詞有”高音符”“酣暢淋漓”“最高音”從這幾個詞中,我看出大暑這個節氣的旋律是高亢的,”溫度計上的水銀柱頭老是昂得高高的”我看出大暑是夏天中最熱的節氣,”該冷就冷,該熱就熱,不冷不熱五穀不接”這個句子中我看出大暑雖然很熱,但熱的天氣對某些莊稼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我還從”秋就要分娩”看出大暑過後將是秋天.通過以上內容我看出作者對大暑這個節氣也是很喜愛的.老師看出了許多內容,你們也看出來了嗎?

3.學生活動。

  四、研讀發掘:研讀“立夏”和“芒種”這兩部分,進一步體會作者是如何觀察和描寫的。比較兩部分描寫的不同之處。

1.過渡語:

同學們的發現可真不少,我們之所以能讀出這麼多內容,是因爲作者觀察的很精細,而且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觀察纔得到的,觀察之後用筆描寫,描寫的時候特別注意想象和聯想,特別注意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寫,所以才把文章寫得這麼美,這麼令人嚮往。下面我們就以一,三兩段爲例,來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請兩位同學用你那優美的聲音來展示這兩個節氣的優美景色,同學們邊聽邊想,他們讀得好不好,讀出了作者的感情沒有,讀完之後同學們討論討論,在這兩節當中作者是怎樣在觀察怎樣在描寫。從選材和情感、句式等各方面進行比較。

2.學生活動。

3.:[仔細觀察,抓住特點歌:調動感官細觀察,眼耳鼻舌身揮灑;色形聲色和味道,想象修辭巧添花]。

  五、品讀:

賞析你最喜歡的章節,畫出欣賞的句子,並說出欣賞的理由。

(提示:從詞性、句式、修辭、感情色彩、詞義等方面賞析)

[基本句式:本句採用了……(寫法或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內容),表達了……情感]

基本過程:先美美地讀,用美讀來感染人,再用賞析來說服人。學生老師都可以點評。

學生:如何品析美詞佳句。

  六、拓展創新:

課件展示一組景物畫面,學生仿照課文的語言想像描寫。欣賞、。

1.過渡語:

同學們積累了這麼多的美詞佳句,一定有一種創作的衝動,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用心描繪,也一定能寫出同樣好的文字來。

2.展示課件圖畫,幫助學生完成由圖畫走進文字,又由文字想象圖畫,再由圖畫創造文字的轉換遷移過程,同時減少學生思維時間,一個創造想象平臺。

3.生仿寫,然後在班上展示,由學生對其作品進行。

  七、全文。

詩人說,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自然風光無限,讓心靈長出眼睛看宇宙,讓耳朵長出角須觸摸自然,我們會發現美無處不在,人生美不勝收,生活無限美好。

  八、板書設計

夏天的旋律

立夏競相爭豔快喜熱愛夏天

小滿孕育成熟滿

芒種編織快樂忙熱愛大自然

夏至充滿活力活

小暑果實累累趣熱愛生活

大暑享受炎熱樂愛

過程景色特點情感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