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七上語文《夏》教學反思

蘇教版七上語文《夏》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夏》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七上語文《夏》教學反思

當代作家樑衡的《夏》,是一篇語言生動形象而內涵豐富的優美散文。我將這篇散文的教學大致思路定爲:整體感知——細讀探究——精讀品味——拓展提高,並將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和朗讀上,這也是散文教學的兩大重點。只有抓住重點的詞語、句子或者語段做深入細緻的研讀,纔會領悟作者用詞造句的匠心獨運及表情達意的淋漓盡致。

總的來說,課堂是成功的,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和設想,新課改的精神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在賽課前,我在本校試上了兩次,得到了校領導及廣大同仁的大力幫助。因此,課堂設計合理流暢,教學得心應手,目標達成水到渠成。

1.精心設計導入語。我接受王校長的建議,引用雷鋒同志的名言——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火熱。“有火一樣的熱情,這就是夏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樑衡的《夏》,去感受夏的熱情吧!”導語獨樹一幟,一鳴驚人,有很好地切入了文章主題。

2.教態親切自然,學生自主探究。這節課,我所追求的就是把“教”的過程變爲“學”的過程,讓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正確的角色定位,拉近了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了老師在學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印象,雖是借班上課,但課堂氣氛活躍,能在課堂上面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侃侃而談,毫無拘束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學習的熱情充分被激活。整節課,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同桌、小組之間相互交流討論,呈現出合作探究的濃濃學習氛圍。

3.本堂課的高潮和亮點部分是在語言的品味和朗讀上。寫景抒情散文的授課重點一般在於語言的品味積累。呂淑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而朗讀是培養語感,感受語言美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寫景抒情散文正是訓練朗讀能力的非常適合的文本材料。本節課,我採用多種朗讀讀方式。先教師範讀,提出朗讀注意點(停頓、重讀、語速、情感);再學生自由讀,整體感知;然後學生品讀,品味完語言再齊讀優美語段。

4.拓展提高的設計也有一定的意義,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仿寫能力。我讓學生仿照原文中寫春的句式來寫一年四季,表現四季之美。學生興趣盎然,各顯神通。

5.最後寄語,既重申了主題,又激勵了同學的學習熱情。我是這樣祝福的: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夏》,感受到了下的熱烈、緊張、急促。夏是四季中的黃金季節。中學階段也是我們人生中的黃金階段。願同學們能把握今天,激情飛揚,創造輝煌的明天!讓我們一起放飛夢想!教室裏立即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課堂有成功之處,但也有遺憾在心。

課堂語言還不夠精煉。具體表現在提問評說缺乏一針見血的穿透力,語言隨意,語言的美感不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在課上的腦力活動效率。”對語文教師來說,只有不懈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具有較好的語言修養,才能把教學搞得生動活潑,情趣橫生。今後,在課堂教學時,我需要多多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我會在教學時精心準備每一節課,並經常性地反思自己的語言表達,便於以後改進。

 《夏》教學反思二

一年一度的評教評學活動拉開了序幕,我於2014年12月3日在168班上了一節公開課——《夏》。

《夏》是七年級上冊一篇優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雋永含蓄,作者樑衡以他對夏獨特的情感把夏描寫的緊張、熱烈、急促,賦予夏以人的情感,體現了夏旺盛的生命活力,進而讚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樸素感情,讓讀者對夏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在備課時,圍繞縣教研室提出的“先學後教”,我設計了的教學環節是:問題導引——自學導航——小組合作——班級交流——鞏固提升。下面我就這節課的得失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以王維的《苦行》詩導入,以對夏天的“抱怨”引入樑衡對夏的情感的獨特。開課時,學生對《苦行》詩不瞭解,有個別生字讀音不知道怎樣讀,也沒有很好的理解詩意,所以學生不能真正體會詩人的情感,對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沒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二、在品味本文的語言時,學生也能找出寫的好的字詞句時,卻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去賞析、評點。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如賞析語言美點時:可從修辭、用詞準確、形象等方面來賞析。

三、語文課堂還應注重朗讀,並應該有朗讀的具體指導。

在備課時,雖說也設計了學生自由朗讀、聽課文錄音讀、小組齊讀、學生齊讀等讀的方式,但真正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只是停留在那幾句言語上,並沒有真正有實際意義的指導。

一堂課下來,我更多是緊張,總覺得作爲一名語文教學能手,並沒有給大家起到一個好的示範,惶惑的是語文教學的方向在哪兒?怎樣能把學生帶進文本、聯繫生活,去體會大自然的去體會人世間的真情冷暖,做一個感性的有語文味的老師。

蟒河中學 劉躍紅

一年一度的評教評學活動拉開了序幕,我於2014年12月3日在168班上了一節公開課——《夏》。

《夏》是七年級上冊一篇優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雋永含蓄,作者樑衡以他對夏獨特的情感把夏描寫的緊張、熱烈、急促,賦予夏以人的情感,體現了夏旺盛的生命活力,進而讚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樸素感情,讓讀者對夏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在備課時,圍繞縣教研室提出的“先學後教”,我設計了的教學環節是:問題導引——自學導航——小組合作——班級交流——鞏固提升。下面我就這節課的得失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以王維的《苦行》詩導入,以對夏天的“抱怨”引入樑衡對夏的情感的獨特。開課時,學生對《苦行》詩不瞭解,有個別生字讀音不知道怎樣讀,也沒有很好的理解詩意,所以學生不能真正體會詩人的情感,對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沒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二、在品味本文的語言時,學生也能找出寫的好的字詞句時,卻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去賞析、評點。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如賞析語言美點時:可從修辭、用詞準確、形象等方面來賞析。

三、語文課堂還應注重朗讀,並應該有朗讀的具體指導。

在備課時,雖說也設計了學生自由朗讀、聽課文錄音讀、小組齊讀、學生齊讀等讀的方式,但真正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只是停留在那幾句言語上,並沒有真正有實際意義的指導。

一堂課下來,我更多是緊張,總覺得作爲一名語文教學能手,並沒有給大家起到一個好的示範,惶惑的是語文教學的方向在哪兒?怎樣能把學生帶進文本、聯繫生活,去體會大自然的去體會人世間的真情冷暖,做一個感性的有語文味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