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繁星》課文精析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繁星》課文精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1.字詞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繁星》課文精析

昧(mèi)昏暗

霎(shà)眼

搖搖欲墜(zhuì),形容非常危險,就要掉下來或垮下來。

┏ 螢:螢火蟲       ┏ mó 模型、楷模、模糊

┣ 熒:熒光屏      模┫

┗ 瑩:晶瑩        ┗ mú 模樣、模具、鉛模

2.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選自巴金的《海行雜記》。1923年,19歲的巴金和三哥毅然衝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了上海、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在學習期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著名的“五卅”運動對他影響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國郵船“昂熱”號離滬赴法,衛惠林同行,先後同船的中國學生計9人。他去法國是爲了學習經濟學,“向西方找真理”,進一步研究無政府主義理論,考察歐洲的社會運動。法國既是無政府主義的發源地,也是當時歐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護所。2月18日。“昂熱”號郵船抵達馬賽。19日,巴金抵巴黎。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撰寫了《海行雜記》38則。《繁星》是其中的一篇遊記,寫於1927年1月。

(二)課文評析

課文圍繞看繁星,依次寫了“從前”“三年前” “如今”“有一夜”四個片段,表達了作者酷愛星天的深切感受。

課文按照時間順序,緊緊圍繞“繁星”展開描寫,狀寫了“我”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抒寫了“我”由此產生熱愛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美的享受。

三、深入探究

試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1.由實到虛,虛實結合,是本文寫作上顯著的特點。作者描寫的對象,一是眼前的景物,二是由眼前的景物產生的聯想和想像。二者緊密聯繫,反映了作者種種感受的真切和精妙。

2.課文運用了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方法。

比喻,如“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將“我”的眼睛模糊時所見的無數星星搖搖欲墜的情態,比作“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十分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擬人,如“我望着那許多認識的星,我彷彿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彷彿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在作者的眼裏,天上那許多認識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們走近“我”,同“我”交談。這樣寫,將“我”與大自然融爲一體,命筆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萌其情,產生無窮的遐想。

排比: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的”。依次從觸覺、聽覺和幻覺的角度描寫海上之夜令“我”產生的種種美感。它們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一氣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靜謐和奇妙,使讀者受到強烈的感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