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七年級語文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教學目標

七年級語文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知識與能力:

1、回顧魯迅生平;

2、識記並運用“攢、拗、確鑿……”等詞;

3、學習本文寫景善於抓住景物特徵,層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寫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4、口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增強語感。

5、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情感與德育:

6、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自由生活、追求新鮮知識的精神。

  教學重點:

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5

  教學方法:

“四步教學法”:第一步:預習質疑;第二步:討論釋疑;第三步:審美鑑賞;第四步:練習鞏固。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生預習

2、完成“夯實基礎”部分教學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童年,是一個多麼令人回想的快樂歲月,可是,每個人都必須告別童年,成長爲一個大人,在我們即將離別童年的今天來學習學習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看一向嚴肅莊重的魯迅先生的童年又是怎樣呢?

首先,我們進行預習

  二、學生預習

指導:

1、從題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可以想象作者會怎樣寫這篇文章?

2、魯迅是我們很熟悉的大文豪,你能具體給大家介紹介紹嗎?

3、快速瀏覽全文,印證指導1中你的想法,完成本文的生字詞過關。

  三、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1、學生展示小組整理的生字詞:

參考:書下有的注音解釋(摘選):

確鑿、菜畦、皂莢樹、桑葚、長吟、輕捷、斑蝥、後竅、臃腫、珊瑚珠、攢、長媽媽、機關、斂、鑑賞、人跡罕至、秕穀、系、書塾、無從、Ade、方正、怪哉、消釋、宿儒、對課、蟬蛻、同窗、戒尺、人聲鼎沸、竇、厥、倜儻、叵、拗、盔甲、繡像、影寫、錫箔、紳士。

“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上面有的不重複)

腦髓(suǐ) 相宜:恰當。 博(bó)學:學問豐富

2、教師增補:

多音字

拗:ǎo 拗斷 ào 拗口 niù 執拗 宿:sù 宿儒 xiù 星宿 xiǔ 一宿

折:zhé折斷 shé 折本 zhē 折騰 系:xì 關係 jì 繫住

教學時讓學生先自行展示,後齊讀,筆記。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生於浙江紹興,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至三十八歲,爲《新青年》寫稿時始用“魯迅”筆名。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專集。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要求學生筆記)

2、寫作背景

(1)《朝花夕拾》小引(見《教師教學用書》P7)

(2)本文寫於1926年9月18日,魯迅先生由於受北洋軍閥迫害,憤然離京,到達廈門。他本想與創造社合作幹一番事業的,但到達廈門後的現狀卻使他大失所望,創造社的同人大都參加北伐去了,他因此失去了戰友;而“現代評論派”的勢力也從北京移到廈門,並在那裏不斷膨脹。這些人,謀私剝,工於心計,對教書卻全不濟事。每天除了幹些討好上司,散佈流言蜚語,大擺名士架子之類的玩藝外,就是暗中攻擊魯迅,排斥異己。而當局則“正與此輩氣味相投”。這種周圍是“死海一樣”(《1926年11月21日致韋素園信》)的環境,自然使魯迅感到極大的苦悶和憤慨,魯迅先生是在“只剩了回憶”的可能時,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意在通過對兒時天真、活潑、充滿情趣的生活的回憶,反襯出對黑暗、庸俗的現實生活的不滿。所以作者纔會寫出美女蛇的故事,作者是多麼希望有一個法術高明的“老和尚”放出“飛蜈蚣”把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女蛇”都收拾得一乾二淨啊!又是多麼希望兒時天真無邪的夥伴,不要因升到紳士的位置而墮入濁流!

(3)相關資料:

①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裏著名私塾。魯迅12歲在這裏求學,塾師是壽鏡湖老先生。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麼,爲何叫“三味書屋”呢?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樑,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麪,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着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是指:讀經典像吃主食;讀歷史像吃菜餚;讀其它像加調料。關於“三味”:魯迅的私塾老師(三味書屋)壽鏡吾老先生的後人說,“三味”是指在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菜淡飯,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②“早”字故事

魯迅的書桌右角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樸挺直,它是魯迅幼年親手刻的。至於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自己。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以上資料可由學生討論完成,老師作適當的補充,不要求學生筆記。)

  四、文本學習

(一)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題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a) “百草園”“三味書屋”點名全文記敘的兩個地方。“從……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園”在前,“三味書屋”在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

b) 全文敘寫了作者兒時兩處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記敘百草園的生活;第二部分,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

c) 表明了作者由幼時玩樂到長大讀書的過程。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爲什麼家裏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裏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本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作者魯迅的童年生活,本文又主要是通過他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來流露他的思想的。那到底是什麼思想呢?下一節課我們將詳細分析,深入欣賞。請同學們先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