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七上《社戲》優秀說課稿

蘇教版七上《社戲》優秀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本課教學設計與設計理念如下:

蘇教版七上《社戲》優秀說課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學目標的設定

本課是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鑑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爲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與舊大綱相比,新課標更突出了學生的心靈品悟和個性解讀。這樣的課文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多年來這篇課文一直就是精讀課文,目的就是激發學生胸中的熱愛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動學生的心靈。 學習這篇課文時,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碰撞將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因此,這篇課文在這一學段這一單元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

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梳理詳略,加深理解。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

(3)學習小說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二、說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敘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緻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說學情與學法

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爲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本課在學法指導和學習習慣培養方面注重以下幾點的指導教學:

1、怎樣才能用普通話正確有感情地朗誦。

2、在合作學習中發表自己的看法。

3、利用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4、敢於向教材、老師及學習夥伴發問質疑。

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並且相通的。因此,在閱讀時,採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裏小夥伴們的所作所爲,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裏的小朋友爲什麼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說他們的行爲,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並且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並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四、說教學方法,說教學手段

語文課堂應該是詩情畫意的課堂,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在教學過程中追求教學的詩情畫意美。總的來說,教學過程中要創設美的情境。教師語言詩意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我設計本課的思路是以多種形式美讀爲主,以美讀啓悟,教學語言精練,不過多講解,重在點撥,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閱讀指導法,啓發式和探究式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篇課文,不像鏡子那樣,只是原封不動的把原物照下來,而是滲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爲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薰陶。《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初一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於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於啓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後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並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體驗感受、對話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羅素曾經說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也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參與課堂,並將從課堂中獲得的思想、情感和體驗再次返還到自身,提升個人的語文素養。“情境體驗” “合作探究”“四邊對話”是我這篇課文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是我落實這些教學方法的途徑。爲了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明晰的學習模式,展示導學的索引問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爲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爲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薰陶。

 五、課時安排:三課時 (本次公開課爲第三課時,故略去前兩課時)

  六、 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伴隨音樂《蟲兒飛》)

同學們,有一段時光,保留着捉迷藏的天真;有一段時光,記載着紙飛機的快樂;有一段時光,雖然簡單,但一想起它便會暖到人的心窩......這段歲月叫童年。我們的童年是多彩的,夢幻的。魯迅記憶中的`童年是怎樣的呢?

今天讓我們跟隨先生來到江南水鄉,聽一聽回味悠長的社戲,探訪浸着麥香的童年吧。

(二)析文——回顧感知情節

有人說,《社戲》是魯迅筆下一幅畫,一幅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風俗畫。這幅長長的畫卷中描繪了兒時的記憶。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社戲》中描繪了兒時的哪些記憶?將你讀到的情節或畫面,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

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看社戲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趙莊船頭看社戲 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三)品人——探究個性人物

1、文中“我”是在哪裏看的社戲?是跟誰一起去看的社戲?

2、讀完全文,你認爲“迅哥兒”會最喜歡哪個人物?

將課文中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圈畫出來。用“迅哥兒最喜歡 ,因爲他具有 的品質,如文中 ”句式闡述。

3、你還喜歡文中哪一位?

a、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爲突出:心細如髮,聰明伶俐。

(學生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分析)

教師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孩子。

b、阿發:憨厚淳樸,待人真誠。 讓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羅漢豆。(憨厚往來的摸了一回偷我們家的吧……)

c、六一公公:六一公公是淳樸鄉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爲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只不過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也有觀點認爲六一公公雖是個好人,但是有農民的侷限。他誇我的話,表明他意識深處受封建禮教的影響,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

(四)悟情——體悟作者真情

1、出示文段: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也時時反顧。 ——魯迅《朝花夕拾 小引》

這段文字與《社戲》中哪句話表達的情感是相同的?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第40段。對童年生活的留戀懷念。對童年遠逝的失落與惆悵。

2、思考:那夜的戲好看嗎?豆好吃嗎?“不過如此”的戲,“不過如此”的豆,讓魯迅這個成年人時時反顧的、懷念的究竟是什麼呢?

慷慨好客的平橋村人,熱情友好的小夥伴,和諧淳樸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自由的空氣,自然美好的農村風光。

3、小結

然而,美好的他童年,永遠無法重現地消逝了,就像那個相傳有赤練蛇的百草園,就像那最成片段的《西遊記》的繡像,就像《社戲》的那夜好豆與好戲......這種種的美好,印在成年魯迅的心裏,也點燃了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讓我們帶着對美好童年的懷念,再次齊讀第40段。

(五)佈置作業(音樂《童年》)

同學們,讓我們暫時告別《社戲》,告別平橋村那羣活潑可愛的夥伴,聽,童年的歌謠在耳邊輕輕響起。這美好的旋律是否又激起了你許多美好的記憶呢?

1、讓我們用筆記錄下那些令你想起來就開懷的往事,寫在你的日記本上。

2、摘抄課文的優美片段,充實進你的積累。

3、完成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