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通用15篇)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由於外界事物接觸而引發思想的火花,這個時候,就可以寫一篇感悟的文章,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麼寫感悟。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通用15篇)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1

先讓學生看貝多芬給兄妹倆彈月光曲的情景鋸,使學生知道事情的整個經過,並初品《月光曲》。爲接下去的教學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在第九自然段中找自己覺得最美的畫面(即句子)。通過對三句話反覆的品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嘗試讓學生體會《月光曲》的意境。

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和教師準備的圖片,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兄妹倆所看到的畫面,再回到文本,進一步品讀。“讀着讀着,你彷彿聽到了怎樣的琴聲?”引導學生聽音樂,再讀。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加強,走近貝多芬的內心。

以省略號爲突破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突破文本、圖片、音樂的界限,走出文本,體會貝多芬的感情。“你記住了這些美麗的畫面嗎?”在前面反覆讀的基礎上,背誦水到渠成,加強學生優美詞句的積累。最後,讓學生質疑“貝多芬在這一夜裏會怎麼做,怎麼想?”通過小小組討論,交流,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進入貝多芬的內心。

學生對生活的艱難體驗不足,所以對貝多芬《月光曲》中所表達的對生活的抗爭,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很難體會到。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2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課文吧。一拿到這樣的課文,我就急於上網,想去看看對這篇課文的不同設計。一搜索,名師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別吸引我的是將軍晶全國閱讀課的教案和視頻。於是,靜下來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開始的音樂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喜歡;用“觸動”點起火花,品讀對話,有味;通過對“您”的設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彈一首的激情;結尾的音樂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學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裏有股莫名的衝動: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將軍晶的教學設計,我正沉醉其中,又開始猶豫了:三個都這樣上呢?放棄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風冷雨中冒出的花兒需要勇氣,同樣跳出精彩的教學設計,也需要勇氣。華燈初上,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之旅。依據課文的寫作特點,不上前面,只有後面的教學設計了。初次朗讀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緒亂成一團,直接跳到這裏,學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讀和理解嗎?心中頓時沒有了底氣,而且這類課文也不是我上課的風格,所以越感心虛。但越讀後面的月光曲畫面,越覺得非上它不可。其實月光曲的意境美,不僅僅是對月光曲給人畫面的美,能成爲名曲,還有是美麗的傳說和裏面蘊含的內涵。但一切都可以在這一段層層品讀進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確定了目標和教學內容,我開始了具體的教學設計。

一、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於《月光曲》所處的環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於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體驗探究法”閱讀課文,即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由去讀,去想象腦海中看到了什麼畫面,然後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談:哪些語言文字讓你讀出了畫面?接着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爲易,變無形爲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現美、感悟美的閱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讀和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這不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達到情感上的昇華。最後,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讀”爲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但課堂的變化總是無法預設的:

一、讀詞理解,插曲遺憾

在讀詞理解的時候,有個學生說:“這些詞語都是描寫水的。”當時,我的心裏猛地一怔:幽靜、恬靜、清靜,怎麼可能是描寫水的呢?我再次發問:“同學們,你們同意嗎?”這時,我多麼想聽到異類的聲音:“老師,我不同意,他們都是描寫靜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學都同意,而且不少學生都一個勁兒的點頭。如果是平時的上課,我一定會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個詞所在的句子,然後讓學生讀中理解它的意思。“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詞語,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爲是公開課,所以我猶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時間不夠,但就這樣一個勁兒地問下去,以詞解詞,很難體會。因爲我的顧慮,所以我還是選擇了讓學生從字的意思上找區別。雖然後來學生都理解了,但這種以說來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對於學生而言只是一種表面的理解現象。

二、畫面理解,散亂不集中

在品讀月光曲畫面美的時候,因爲自己心中對三幅畫面的句子,要抓住哪個重點詞來進行品讀,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點兒給學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學生在月光除灑畫面品讀時,一個學生說:“我喜歡一個灑字,因爲灑滿了銀光。”其實灑是一種大面積的播撒,銀光是一種顏色。完全可以結合“霎時間”來體會時間短暫,但一瞬間海面由黑暗變成了銀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間發生了變化。應該引導讓學生結合“霎時間”來體會那種神奇的美麗,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句子中的情感。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3

在設計這一課的過程,教案先後修改了好幾次,我反覆讀課文,理解着課文每一句話,細細品讀,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爲一個音樂家,能來到一個偏僻的小鎮演出,肯定沒有華麗的演奏大廳,沒有那麼多上流社會的人,說明他想把自己的音樂散播到每一個角落,他想讓他的音樂給更多的普通的人帶來享受。他走在幽靜的小路上,只有幽靜的地方纔能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在這樣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卻傳出的是他的'音樂,這樣窮的人是聽不起他的音樂會的,卻彈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讓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這對窮苦兄妹的對話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彈,而姑娘沒有看譜,只是聽過別人彈過幾遍就能斷斷續續的彈,說明姑娘確實不簡單,也反映了姑娘的音樂天賦,可是彈不好曲子讓這個姑娘苦惱,她是那樣渴望聽貝多芬親自彈。姑娘的話中流露出了對音樂的熱愛與渴望,可是哥哥的話讓我知道了她的家境,這對窮苦的兄妹雖然貧寒,卻依然相互理解,互相關心。此時,門外的貝多芬的聽了這番話後會有怎樣的反應?送他們兩張門票?還是把譜子寫給姑娘?當他看到這位姑娘竟然是個盲人的時候,他唯一能滿足姑娘的就是爲她彈一曲。貝多芬沒有自報家門,而是選擇了給姑娘彈琴,他認爲姑娘知不知道他沒關係,只要聽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並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個音樂家,而是一個把音樂的美帶給姑娘的使者,當姑娘渴望聽到的琴聲響起的時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爲只有貝多芬才能彈得這樣純熟,姑娘的音樂天賦讓她聽出這個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可是她又難以置信,但感覺分明是貝多芬,因爲她能真正體會貝多芬音樂中的感情,她對音樂的理解正是貝多芬對音樂的'理解。從這裏可以看出,姑娘和貝多芬是默契的,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貝多芬沒有想到,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竟然有如此熱愛音樂的人,也沒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這樣的音樂天賦,更沒有想到這位姑娘能通過音樂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

對於貝多芬來說,這樣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被這對窮苦兄妹對音樂和生活的熱愛深深的打動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濤洶涌的大海。此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透進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徵,表達的是祝福,貝多芬在這樣偏僻的地方,這樣貧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樂的人,他此時心裏是溫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給這位姑娘,藉着清幽的月光,作爲一個音樂家,一個以音樂爲語言的人,他不需要說些什麼,那樣太蒼白了,只有用音樂來抒發他內心的情感,因此即興創作了《月光曲》。在反覆的試講中,我也不斷反思一些問題。

怎樣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用語言調動孩子的情緒。平淡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乏味。當老師自身的語言抑揚頓挫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隨之起伏,能夠自然地引領孩子進入課堂,進入學習狀態。

用微笑拉進師生的距離。一堂課下來,如果教師一直板着臉,無形之中孩子就會疏遠你,從而產生一些厭學情緒,因爲他覺得老師不喜歡他,所以他也不喜歡老師,就更不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課堂了。

用評價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每回答一個問題,最期望的就是老師給他一個針對他回答的恰當的評價。當你的評價給他以肯定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成就感;當你的評價給他以鼓勵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動力;當你的評價給他以建議的時候,他會有學習的方向。可當你的評價給他以批評的時候,他會有挫敗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引起他的自卑甚至是厭學的情緒;當你沒有評價的時候,他會失落,因爲他沒有引起你的重視,從而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所以我盡力用親切的態度,溫和的語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4

今天,終於完成了爲時大半個月的公開課教學,整堂課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找準學段教學目標

我瀏覽了人教版語文六上八個單元的單元導讀,發現第一單元和第八單元兩個單元都以學習聯想作爲單元的學習要求。我想一冊書中兩個單元出現了這一個學習任務,聯想這一種寫作方式應該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教學點。同時,既然第一單元已經讓學生學習過聯想,那麼這一單元的聯想教學應該有更深的突破,所以確定瞭如下的教學設計:

1.感受聯想,他能夠過朗讀,想象等方式學習皮鞋匠聯想的片段。

2.通過比較,認識純聯想。

3.聽音樂,學寫純聯想。

通過教學,學生基本能感受到這段聯想表達的旋律,同時也能聽着音樂寫下自己的想象,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以生爲本,將課堂還給學生

本堂課,我時刻秉着以“學生爲中心”的原則,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感悟,所有板書上的內容也以學生的話語和感想爲主。語文的課堂應該是生成性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智慧的碰撞,而不是老師爲了完成所謂的教學目標而牽着學生的鼻子走。

然而,語文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一堂課的教學上,朗讀方面的提高還不夠明顯,讓學生讀出月光曲旋律變化時,未能很好地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另外,在語文課堂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這一點上,可能這堂課更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課堂的人文性稍微有點欠缺。

語文教學之路是一條漫長而艱鉅的道路,希望未來的日子常教常新,能帶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5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充滿着挑戰和機遇的信息時代,是立足現代、走向未來,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的教育創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價值追求必須反映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在追求教育價值的過程中,教師的觀念更新是關鍵。

《月光曲》這篇課文,記敘了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首著名鋼琴曲的傳說。那天,貝多芬來到一個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來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的談話所感動,即興爲盲姑娘演奏,表現了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執教《月光曲》一課,如果拘泥於“同情勞動人民”這一主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圍繞老師的意圖轉,學生就很可能衆口一辭說“同情”,落人教師的窠臼,歸根結底還是回到了傳統教育的軌道上。而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則要求教師必須敢於打破教參的束縛,樹立適應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時空觀,樹立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學《月光曲》在確立情感目標的基礎上,要着眼於學生髮展,建立開放式的目標意識:

1、公德意識:

貝多芬樂意爲窮人盲姑娘演奏,這是藝術家良好素質的體現,要引導學生領會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創新意識:

藝術的創新源於生活,藝術的真諦在於爲全人類服務,要培養我們“地球村”小村民的藝術追求和創新精神。

3、挫折意識:

盲姑娘又目失明,卻酷愛音樂,要引導學生體會盲姑娘對生活的信心和對人生的執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標定位轉變爲例,可見,不能滿足於已有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價值的創新教育,無論何時都應成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追求。對學生來說,要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悟出真知灼見;克服依賴心理,養成主動的探索精神。對教師來說,教學創新要適應服務現實的需要,適應中國現代化、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層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師必須擴大素質教育視野,着眼於現代型、未來型、國際型人才的培養,以全新的觀念、全方位的視野,構建閱讀教學開方式的發展性目標體系。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6

《月光曲》記敘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貝多芬被一對窮苦的兄妹的境遇感到而觸發了靈感,即興創作了月光曲。30分鐘的時間,要把所有的教學目標都完成是不現實的。我就對教學內容大膽的進行了取捨。重點就放在對兄妹倆聯想出來的情景的朗讀,感受音樂的旋律,體會貝多芬情感的變化。

在導入時,我選擇了兩首旋律不同的樂曲,讓學生初步感受音樂旋律的不同,表達作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瞭解音樂旋律:舒緩、高亢。爲下文學習做鋪墊。學生很投入的欣賞樂曲,也說出了喜歡的理由。由於我初次參加區級賽課活動,內心十分緊張,導致語言表達不夠流利,影響了教學效果。這也體現了自己缺乏鍛鍊,課前心理準備不充分,對自己的訓練不足。

緊接着,讀課文階段。我設計了3次通讀課文環節,分別是初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默讀:思考問題,本文寫了什麼事?快速瀏覽課文:找句子。通過3次朗讀基本做到了正確、流利。可當教學實施時,出現了漏洞,學生在自由朗讀的時候,不是隻讀一遍就結束,而是循環讀。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自己在巡視指導時也沒有注意。當發現時時間已經用去七分鐘。我只好改變了教學設計,取消了第二次通讀全文。從這個失誤感受到自己教學經驗不足,朗讀巡視時,只注重了形式,沒有及時發現問題。

重點閱讀階段。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在教學完成後,通過了解自己的聲音還是不夠宏亮,下次應提高自己的音量。由於時間的關係,設計的師生配合朗讀沒有實現,比較遺憾。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7

今天講了一節第八單元的《月光曲》,讓我感受很多,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語文課的樂趣所在。

走進教室,所有的學生都在積極準備着,熱情的和我打招呼。說實在話,之前我一直在緊張,生怕這節課上不好,浪費的是大家的時間。但是我知道我必須很認真的去完成這節課。

上課開始了,學生配合的很好,《月光曲》這篇文章具有很大的可講性,而且貝多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所以很快就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我首先以月光導入,和月光有關的詞語或者名句你知道哪些呢?大家積極舉手發言,有的說“月光皎潔”“月光融融”,我引導到我們曾經學習過一首古詩“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過簡短的回答,引入本節課要講的和月光有關的課文《月光曲》。

其次,透過文章題目,第一,瞭解貝多芬,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交響樂之王。由於學生課下都做了很好的準備工作,所以很多孩子都把貝多芬的生平介紹的很詳盡,我只要稍加補充就可以;第二,透過題目,我還讓學生談談看了題目之後,你能聯想到什麼呢?學生自由說,自由回答。

接下來,通讀課文,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通過這篇文章,你讀懂了什麼?讓學生邊讀邊畫,將重點或者疑難點做出標誌。之後讓學生自由發揮,自由表達。學生通讀完課文,提出疑問之後,並不是立刻就能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帶着這些問題進入本篇文章的學習。再讀課文,思考一下,貝多芬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創造的這首曲子呢?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回答的很積極,由在幽靜的小路上聽到斷斷續續的彈琴聲,到走近茅草屋,再到走進茅草屋,體會貝多芬創作的環境,即自然環境的清幽的月光照耀下,社會環境是貧苦的兄妹倆的生活狀況,以及對於生活的熱愛。所以貝多芬談完一首有彈了一首,這時候引入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貝多芬彈了一首又一首呢?這是第二個需要重點分析的問題,一方面是出於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另一方面是由於遇到了同樣熱愛音樂的“知音”。

最後重點分析的是月光的變化這一段,我們說,貝多芬在彈第二首曲子的時候,是已經鋪好的曲子嗎?不是的,之前從來沒有彈過,我們說這是即興創作。在這樣的即興創作中,兄妹倆聽到了曲子,他們聯想到了什麼呢?重點引導月光部分的朗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語氣是由平緩到急速的。同時在分析的過程中引入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在學生充分領會到情感的變化之後,找學生上臺表演貝多芬在彈奏的過程中表情與動作的變化。在這一節中,引來了不少同學的歡笑,很多學生也是深刻的領會到了貝多芬當時的感情。之後讓學生自己給每一小部分取一個小標題,進行總結,這也是貝多芬對兄妹倆情感的變化。慢慢的學生將自己變成了貝多芬,或者把自己變成了兄妹倆,靜靜在《月光曲》這首曲子中體會彼此之間的深情。

拓展部分買我的設計是,每首曲子有他的生命所在,那麼你能說說你在聽最喜歡的歌曲的時候,你能聯想到什麼嗎?讓學生運用本課學習的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寫寫。

說實在講解本課,不如說是在欣賞貝多芬的創作,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學生的熱情,學生已經深深的感受到了彼此的感情,彼此的深情。也許這就夠了。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8

《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篇培養學生聯想、想象能力的好課文。課文寫了發生在故事過程中的人物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還寫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和想象。在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自己的情感。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第九自然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同學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啓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我及時抓住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着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後彷彿看到了什麼,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9

《月光曲》是一篇傳統經典課文,講述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文中沒有描寫“月光曲”優美旋律的文字,但我們分明會感受到月光曲變化的旋律、曲調、節奏,它主要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課文寫得最美的一段話。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貝多芬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難點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這重點、難點對學生來說確實有難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必須讓學生反覆地讀,自己感悟出來。

上午的語文課上,學生通過讀書,把皮鞋匠的聯想想象成了三幅畫,即:月亮升起,灑滿銀光;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雲涌。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從而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化。但是對“樂曲的變化正是來自音樂家情感的變化以及情感變化的原因”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感覺。我有點着急。

課後,我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給學生安排的讀書時間還不充分,老師的引導還不到位,要想真正讓學生自己感悟出來,應該引導學生着眼於全文來讀,而不是僅僅侷限在第9自然段。

下午的語文課,我把這個問題專題來研究,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分層讀、表演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啓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體會到了在創作過程中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以及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即: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心情輕鬆悠閒,此時心情是“平靜”的;當聽到茅屋裏窮兄妹倆的對話,有感於兄妹來的善良、純潔、善解人意、互相體貼,更出於盲姑娘對音樂的奢望,此時貝多芬平靜的心情變成得非常感動,走進去爲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當一曲彈完,貝多芬看到了一個愛音樂而且懂音樂的盲姑娘,他認爲他找到了知音,感情變得更加激動,創作激情頓時而生------)

只是,老師情感的融入還不是非常到位,問題設計還應該更加精煉,課堂上仍有點着急,缺乏等待意識。要改!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10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着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從鮮明的形象中領略人格美

課文塑造了貝多芬、窮兄妹倆兩種人物形象。教學時,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能使學生受到人格力量的薰陶。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鋼琴家,理解這一人物形象時,我着重向學生介紹他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從貝多芬爲窮兄妹倆彈奏樂曲這一故事中,讓學生感受到貝多芬不辭勞苦、一心爲民作曲彈琴的精神。窮兄妹倆作爲勞苦大衆的代表,他們生活很困苦,但十分愛音樂,對生活充滿了樂觀的態度。通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兄妹倆的對話,能深切體會到窮兄妹倆相互關心、相互體貼、相依爲命的善良品性。

二、從生動的語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例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涌”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通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海面由平靜到波濤洶涌、樂曲由舒緩流暢到高亢激昂的變幻。此時,學生雖然沒有親耳聆聽《月光曲》,也能通過充溢着優美意境的語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應該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涌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提高,以達到理想效果。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11

《月光曲》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窮鞋匠兄妹倆,爲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說故事。課文融傳說美、語言美、樂曲美、意境美、情感美於一體,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教學設計成功之處如下:

蘇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一環節旨在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

一是抓住人物三次對話,引導學生研讀關鍵語句和短語,採用多種朗讀方式,以讀代講,如,默讀,圈點、批註感受,組內有感情地讀出自己的體會,動作表演讀,變式朗讀,創造改編表演讀人物對話,讓學生在個性化朗讀中,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心靈美。

二是引導學生圍繞第9自然段描寫《月光曲》旋律變化的語句,運用多種朗讀形式,在讀中想象三幅瑰麗的畫面: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颳風捲浪;月照浪花,風捲巨浪……體驗樂曲旋律的美妙:悠揚舒緩→氣勢漸強→高昂激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走進《月光曲》,真切感受語言美、品味意境美、享受藝術美。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12

《月光曲》既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也是一篇富有傳奇色彩的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我以貝多芬和盲姑娘的兩次對話爲突破口,引導學生感受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這兩次對話在課文的資料上,正是貝多芬爲盲姑娘彈了一曲又彈一曲的關鍵處,把這兩個片段讀好,就能感受貝多芬豐富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在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聆聽《月光曲》的同時,觀看課文中所相對應的動畫,讓學生能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讓他們在腦海中構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比較,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讓學生劃出描述兄妹倆在聆聽《月光曲》時所幻想出來的畫面的句子,再比較一下自己在課件中所看到的畫面是否一致,再劃出表示“想象”的詞語:好像,彷彿。就這樣,透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爲易,變無形爲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13

《月光曲》一文是關於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貝多芬譜曲的經過。

全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開始敘述。貝多芬來到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當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而感動,即興爲她演奏時,一陣風吹滅了蠟燭,屋裏灑滿了清幽的月光,“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使我們彷彿身臨其境。

對於《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天高雲淡、月朗星稀,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月下的一切是那麼幽靜。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着一個朝着岸邊涌過來……”

' 我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爲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哥哥因爲“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裏“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於悽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當貝多芬充滿激情地彈奏曲子時,盲姑娘聽得那麼入迷。“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動了貝多芬,使得他主動爲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併爲之演奏。貝多分悄然而來,悄然而去,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14

這是我小學時候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課文。那時沒有見過鋼琴,卻感受到了琴聲的優美,沒有見過大海,卻聽到了洶涌的濤聲。這,都來自於這篇動人的《月光曲》。希望這節課,也能讓學生有如我一樣的體驗。

情境引入。

音樂也會說話,它又比語言來得更直接,更貼切,更能激發人的感情。首先播放這首《月光奏鳴曲》,配上月光大海背景圖,很快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朗讀悟情。

第三自然段是兄妹倆的談話,是一個很好的朗讀素材。我採用分角色的形式讓同桌兩位同學朗讀,然後再指名一男一女兩位同學讀。又不失時機地問道:“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說,我感受到他們很窮,妹妹又非常喜愛音樂,可她很體諒哥哥。“他們的對話該用什麼語氣讀呢?”通過老師語氣、語速上的指導,學生們的朗讀越來越充滿感情,這是說明他們已經走入這故事了。

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貝多芬的演奏把兄妹倆——不,是所有讀者帶入了一個美妙的音樂世界,我採用了欣賞朗讀的方法。配着美妙的《月光曲》,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再指名讀。在讀中他們也體會出了貝多芬感情的變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濤的畫面讓學生跟着讀。在音樂與畫面的雙重感染下,學生們情緒激昂,形成讓人心絃震顫的節奏美感。這就是我當年的感受,以至於幾十年後仍然記憶猶新。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感悟 篇15

《月光曲》是部編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藝術之美。我班在上週已講過此課,到回想起來總有囫圇吞棗之感。

一、人性之美體會不夠

貝多芬曾一生追求公平、自由、博愛,他曾說:“我的音樂只應當爲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在課文中,盲姑娘癡迷音樂,奈何家境貧寒,無力支付昂貴的音樂會入場券費用,只能靠着記憶來彈奏樂曲。偶然機遇的貝多芬被盲姑娘熱愛音樂,以及高超的欣賞水平所打動,親自爲她彈奏一首又一首的樂曲,由此把產生靈感即興創作出來的《月光曲》記錄下來,這就是名震世界的經典之作。

在教學中我只傾心於讓學生抓住裏邊人物的三次對話,體會盲姑娘的善解人意,對音樂的癡迷熱愛,哥哥對妹妹的精心照料,缺忽視了貝多芬的傾囊相彈,對普通百姓的同情。雖然音樂的有曲調負責抑揚頓挫,但是真正賦予音樂靈魂的應該是裏邊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更是裏邊的人性之美。《月光曲》之所以能名震世界,我想更多的是裏邊閃耀着的熠熠生輝的人性之光。這點需要在教學中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要大處着眼小處着手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對第九段給予充分的學習,但依然感覺效果不是很理想。雖然對於小學生來說欣賞古典音樂的水平的確參差不齊。本文通過人物想象畫面的描寫來感受樂曲之美,更是讓學生感到困難重重,雖然裏邊有明顯的表現樂曲起伏的詞語,但是依然體會感悟有障礙。應先梳理課文所寫故事的脈絡,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給講解第九段以充分的鋪墊,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欣賞文中畫面時也要先從宏觀出發,通過文中盲姑娘和哥哥的神態表現激發學生對於樂曲的欣賞,行程學生學習期待,再來由句子分畫面,猜曲調,這樣本段的學習會一氣呵成,減少學習難度。

反思有些遲到,也有些單薄。我想走着思索着,撒下種子總會有些收穫!走過的路已經走過了,未來的路還有很長,行動的力量永不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