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7、船長》教學反思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7、船長》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船長》教學反思一

《船長》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寫的一篇短篇小說。課文主要講述了“諾曼底”號在行進中突然遭到“瑪麗”號大輪的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哈爾威船長鎮定自若的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秩序井然的脫險,自己卻和客輪一起沉入深淵的故事。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7、船長》教學反思

在學完這篇課文時,我問大家對這篇課文是否還有疑問,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船長爲什麼要與輪船一起沉入深淵,他完全有機會與其他乘客和船員一起安全脫險啊,他的這個犧牲有必要嗎?”說實話我在備課時,也想到過這個問題,也有這個疑問。但此時有學生提出,我正擔心講不好這個問題,會影響到學生對哈爾威船長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時,有個學生舉手回答說“我認爲哈爾威船長與諾曼底號之間有很深的感情,也許諾曼底從一開始就是和船長一起出海,在這麼長的時間裏,船長早已把船當作自己的親人,或是自己的孩子,他怎麼捨得拋棄自己的孩子自己獨自逃離呢?”另一學生補充道:“船長的與船一起沉入深淵,更能使我們感受到哈爾威船長以身殉職、忠於職守的的高貴品質

對於同學們的回答,讓我感到有點吃驚,原來我“小看”了我的學生,也讓我看到了學生動腦思考、積極向上,他們對文本的認識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同時也讓我明白不能再有老眼光審視學生,應該走進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更多的瞭解他們。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船長》教學反思二

從知識層面來解讀本課,教學的關鍵點我覺得是抓住文本的語言形式和話語意義等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來感悟人物的內在精神和品質;從教學價值的角度來看,本課的教學價值,我將之定位在:1、學習文本語言範式,爲學生日後的言語交際、書寫表達奠定基礎。2、通過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使用,促進學生對陳述性知識的理解與內化,使學生受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如任意識等)的薰染、教育。

具體來說就是:

本篇課文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說。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從不同文體角度來分析文本、解讀文本。作家雨果生平資料,以及相應的文化背景對於理解人物精神品質也有重要的作用,這些文學常識作爲陳述性知識,雖然可以不教,但是必須予以強調。比如說哈爾威船長的“船長精神”在法國具有普遍意義,這是文化語境在教學中的知識體現。

作爲一篇寫人的文章,它的選材和結構是很有特點的。寫一個人竟然只寫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二十分鐘所發生的事情,而且更可貴的是這短短的二十分鐘真的能夠代表船長的高風亮節,這樣的高度的概括,語言如此的凝練,確實不愧爲一代文學巨匠的手筆。

我覺得課前不僅要發現文本的特點和價值,應該關注學生的閱讀需要。從學生的閱讀視角出發,瞭解他們閱讀的障礙點。在教學課文的最後一節時,學生的感悟不容易把握住關鍵。最後一節: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

這句話裏有兩個重要的詞:“忠於職守”和“做人之道”。這是哈爾威船長品質的概括性寫照。在我看來,探究哈爾威船長的“做人之道”,明瞭哈爾威船長的“做人之道”,是走近哈爾威船長的一個突破口。和“忠於職守”相對應的是“船長”這個崗位以及“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責任意識,與“做人之道”相對應的是“先人後己”、“捨己爲人”等高尚的品質。這個障礙點,我是引導學生通過運用上下文語境品味語言的手段突破的。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船長》教學反思三

今天上了《船長》一課,課文寫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爾威船長所在的“諾曼底”號與“瑪麗”號巨輪相撞,致使“諾曼底”號被撞了一個大口子,即將沉沒,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船長鎮定自若,指揮乘客和船員逃生,最後大家得救了,而船長自己卻和輪船一起沉入大海。表現了船長忠於職守、捨己爲人的.高貴品質,讀了令人感動不已。

課始,我從課題入手,讀了課題就知道,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讓學生說說,寫人的文章一般怎麼寫。即通過事件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那麼本文通過寫怎樣的一件事表現了船長的什麼精神品質呢?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把閱讀和習作教學緊密聯繫在一起。對於課文的生字,我重點指導寫“薄”、“艦”,指導學生理解“巍然屹立”等詞語的意思。學完生字詞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並及時指正。然後讓學生說說課文大意。本文基本可按“遇險”“救援”“殉職”的順序來理解。

在理解“遇險”部分,重點抓住“夜晚”“薄霧籠罩着大海”這兩句環境描寫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品析“冒着”“陰森森”“往前翹起”這些詞語使用的妙處,“冒出”說明出現的突然,“陰森森”給人一種不祥的預感,“往前翹起”說明船很大,這些詞語看似可有可無,其實是有很深含義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領悟語言的妙處。

在理解“救援”部分,重點感悟船長的語言,讓學生感情朗讀,說說從這些語言中讀出說明意思。尤其要讀好船長與機械師、大副的對話,使學生明白話中含着的意思。大家敬畏船長安靜下來,並不在於船長講話的聲音大和有沒有手槍,而是船長的語言中把大家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把弱者放在了第一位,並給予大家足夠的信心。這正是船長偉大之處。

在理解“殉職”部分,學生提出爲什麼船長不和最後一艘救生艇的人起義逃生,我想學生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船長卻選擇了和輪船共存亡。我沒有正面回答學生的問題,我想也許是船長覺得自己和船共存亡纔是有意義的,也許是來不及走了,也許是救生艇坐不下去了呢。其實最並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船長那種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是,重視學生對重點詞語的品析,感受語言的魅力。重視讀寫結合。重視朗讀指導。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但學生的發言還是比較差的,說的內容很空洞,常常只能說幾個簡單的詞,沒有什麼系統可言。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