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汪曾祺《葡萄月令》教案設計大綱

汪曾祺《葡萄月令》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8W 次

《葡萄月令》是汪曾祺的一篇抒情文,介紹一年之中與葡萄的種植、培育、採摘、貯藏等有關的"知識",從一月到十二月,像記流水賬一般。

汪曾祺《葡萄月令》教案設計

  一、導入

有這麼一位作家,他在談《我爲什麼寫作時》這樣說,我事寫作,原因無他:從小到大,數學不佳。考入大學,成天泡茶。讀中文系,看書很雜。偶寫詩文,幸蒙刊發。百無一用,乃成作家。弄筆半紀,今已華髮。成就甚少,無可矜誇。有何思想?實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華。有何風格?兼容並納。不今不古,文俗則雅。與人無爭,性情通達。如此而已,實在無啥。(幻燈片)

這樣一位自稱“百無一用”,“成就甚少”,“實在無啥”的作家就是汪曾祺,他究竟寫着怎樣的文字,是一個怎樣的人,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他《葡萄月令》(幻燈片 課題)靜靜的走近他。

板書:文 人

  二、感知文本

1、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這篇課文寫了什麼?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文章以“月”爲時間單位,從一月份寫到十二月份,一月雪,二月風,三月上架,四月澆水,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六月澆水、噴藥、打條、掐須,七月葡萄“膨大”,八月“着色”,九月則像少婦般安靜、幸福而慷懶,十月自由生長,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二月入窖。對葡萄在每一個月的生長情態作了細緻入微的描寫。

2、劉大櫆論:“文貴疏,氣疏則縱,密則拘;神疏則逸,密則勞。”

小結:本文疏疏落落、隨隨意意,看似漫不經心地寫來,實際是散文結構上的“疏”“散”;而句子的自然、簡潔則是散文的另一種“疏”,“疏”中有“密”,簡潔、乾淨、利落的文字中包含者豐富的內涵和意味。

  三、品味語言

1、作者又是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描寫葡萄的生長的呢?

學生回答:口語、自然、樸素(學生回答的同時找出相應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誦)

老師總結:

可以以七月爲例(幻燈片),讀析語言特點。

“膨大”生動形象,“大大地”“追”頗具口語特色,“漢朝沒有硫銨”幽默付諸筆端……

作者用長短交錯的句子,用樸實自然還略帶幽默的語言,寫出了葡萄七月的生長狀況和相應的農事情況

不僅七月如此,本文通篇都採用口語敘述的方式。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人爲的雕飾,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面,表現的是一種樸素、潔淨、自然、平實的美。

難怪乎,著名作家王安憶說汪曾祺的散文語言“總是最最平凡的字眼,合成最最平凡的句子”,賈平凹說:“汪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而汪曾祺自己也曾說過:“我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幻燈片)他的文字好似一泓水,自由自在地流淌就是了,澆着了菜菜青了,灌着了樹樹綠了,或者浸活了種子長出了莊稼,甚至什麼都沒潤澤只自個兒活潑出一曲天籟,都順其自然。

板書:文——葡萄——樸實自然

2、再品語言

這種自然家常的字眼在文中隨處可見,大家可以再讀一讀下面的文字(幻燈片)

找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1)“它已經等不及了”

(2)“哎,它起來了!”

(3)“它真是在喝哎!”(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發現葡萄喜水特性後的驚喜,就像發現自己孩子第一次會自己吃飯,還能吃很多時的欣喜。)

(4)“它簡直是瞎長”,“這樣長法還行呀,還結不結果呀?”(“瞎長”一詞貌似批評,嗔怪中表現了對於葡萄快速生長的喜悅,“這樣長法還行呀,還結不結果呀?”這是在和葡萄直接對話,完全是一種商量的口氣,就像看見自己的孩子身體過快生長時,既高興又擔憂的心情。)

(5)“可是它耗養分呀!”

(6)“去吧,葡萄,讓人們吃去吧”

(7)“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總不能這樣無情無義吧”

(8)“葡萄,你願意怎麼長,就怎麼長着吧。”

(9)“它倒是暖和了,咱們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

3、從這些語言中,我們看出作者對葡萄什麼樣的情感?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在汪老的筆下,葡萄不僅僅是葡萄,簡直就是他親手伺弄拉扯大的娃娃,這會子正跟它們聊天呢,正跟人誇說自己的孩子呢,語氣裏滿是疼愛、親暱、甚至開着玩笑。

試讀“八月”第三段。(幻燈片)品味作者對葡萄的情感。

作者運用比喻,排比,誇張,極盡能事的渲染雨後葡萄的色彩絢麗。瞧,作者眼中的葡萄,美得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了。

 四、文如其人

1、作者把葡萄從種到收到藏,一個月一個月地說得很清楚,說得很在行,又滿含着對葡萄的深愛。拋開他作家的`身份,你覺得他的身份更像是什麼?

引導:果農

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可不僅僅是寫作的工夫,還要有葡萄種植的實際知識,工夫在文外。汪曾祺的葡萄知識是哪裏來的?他真的種過葡萄嗎?不是自家門前窗下種一棵兩棵玩賞,葡萄園裏那種大規模的種植,他真的種過嗎?是的。有一回上海作家趙麗宏問汪曾祺,是否親手種過葡萄才寫《葡萄月令》,汪先生笑答:“當然,否則哪裏寫得出來。”

可見寫作要來源於生活的。

板書: 人—— 果農——源於生活

追問:“汪曾祺先生,被稱作中國20世紀最後一個士大夫”,怎麼成了一果農?”

2、簡介背景:這篇文章寫於1958年

(幻燈片)

投影幻燈片:

1958年,汪曾祺在京做文藝刊物的編輯。這年夏天,38歲

板書: 精神品質 樂觀豁達

正是有了這顆樂觀豁達的心,所以面對苦難,他依然能感受到果園的美麗:雪落時的潔白安靜,雪化時的青翠碧綠,澆水後的潤澤清新,開花結果時的豔麗斑斕……依然能品嚐到勞動的快樂,生活的詩意。葡萄是甜的,而這樣的人生更是多姿的。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面對挫折困境依然擁有樂觀豁達的胸襟的人物,你知道多少呢?談談你的感想。

  六、總結,佈置作業

汪曾祺的這篇散文,沒有玄妙的哲理,沒有氣吞山河的豪言,沒有發人深省的警句,有的只是平常的勞作,平淡的語言,平和的心態,平靜的人生!他揮灑自如、隨心所欲、行當其所行,止當其所止。自然的文字如行雲流水,展現着他的胸懷、學識和志趣,既熠熠生輝,又搖曳多姿。 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是否心有感悟呢?那麼學習汪老吧,把這點滴的感悟付諸筆端,做一個愛文字,愛生活的人。

最後,讓我們用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話作結:

一個人,總應該用自己的工作,使這個世界更美好一些,給這個世界增加一點兒好東西。在任何逆境中也不能喪失對於生活帶有抒情意味的清趣,不能喪失對於生活的愛。

——汪曾祺

 板書:

葡萄月令

汪曾祺

文——葡萄——樸實自然

人——果農——本真平和

精神品質 樂觀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