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故鄉》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故鄉》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何人通過《故鄉》讓學生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文的重點,學生已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鄉》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故鄉》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故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文中的寫作方法。

3、反覆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生字新詞

陰晦 蕭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應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以上生字新詞12個,讀音和默寫都要正確。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三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名學生讀1——26自然段,第二名學生讀27——65自然段,第三名學生讀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

1、要注意重音和停頓;

2、語速要適當;

3、其他學生認真聽;學生讀完後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二)把握全文的故事情節。

主要寫作者回家,母親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賣給他人,作者見到閏土,和閏土交流這些年的生活情況,最後作者與母親、宏兒離開家。

(三)找出小說中表示現實和回憶之間轉換的語句。

1、“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2、“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3、“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三、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看書上插圖,圖上是閏土,看他穿的是什麼衣服?他手裏拿的是什麼?頭上戴的是什麼?他臉上的神情是怎麼樣的?(請三位同學回答:頭戴一頂破氈帽,身上穿一件極薄的棉衣,臉上的神情是歡喜和淒涼。)

(一)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卻變得那樣“隔膜”,讓“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這“可悲的厚壁障”是什麼?你認爲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請6位同學全班交流)

閏土從小家裏窮,閏土的父親在作者家做忙月,閏土過年時到作者家裏幫着做事。“可悲的厚壁障”,閏土覺得作者家是僱主,自己地位低。

(二)畫出文中描寫環境的語句,體會作者以此營造的氛圍,說說這些描寫對錶達主題所起的作用。(請3位同學全班交流)

“時候既然是深冬……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環境很蕭條。烘托當時的人民生活困難。)

四、聯繫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的含義。請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閏土見到作者後,心情高興,但是“他景況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難。)

(二)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閏土和作者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夥伴,現在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

五、作業

文中說:“我想:我競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發揮想象,續寫宏兒和水生長大後見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故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願望。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2、抓住小說中閏土、楊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個"變"字,從中聯繫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3、小說採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4、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1、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法、對比法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板書: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請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選自他的小說集《吶喊》的小說是哪一篇?(明確:《社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寫於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板書:故鄉)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值得留戀的、美麗可愛的故鄉,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寫的故鄉是什麼樣的故鄉呢?

二、指導學生探究寫作背景:

提問:本篇小說的寫作時間是哪一年?(明確:1921年1月)如果時間倒退10年,同學們想一想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明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雖然已經過去十餘年了,但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不已。廣大的勞動人民,仍然在飢寒交迫中掙扎,農民生活日益貧困,農村經濟衰敗。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農村衰敗凋敝的景象和農民貧窮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涼,一年以後以自己的見聞爲素材寫了這篇題爲《故鄉》的小說。與我們學過的小說不一樣,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請注意:小說中的“我”不等於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複習小說知識:

提問: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什麼?(明確:人物、情節、環境)今天我們就從人物入手來研讀這篇小說。

四、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2、思考:

⑴、劃分文章的結構。

提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線索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將材料串聯組織起來的某個事物,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事件、實物……,小說就是圍繞線索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閱讀時若能抓住線索,就能理清小說的段落層次,把握它的結構。),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確:"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6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

⑵、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托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明確: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和"我"。主要人物是閏土,襯托人物是楊二嫂。線索人物是"我"。

閏土是小說的主人公。因爲他是小說的描寫中心。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少年閏土小英雄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重逢,寫出了他的變化,寄予無限的同情;宏兒和水生正是我與閏土的後輩,他們是"一氣"的,因而把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希望他們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對比的描寫方法)

(一):潤土

1、少年——天真活潑,健康勇敢,無憂無慮

中年——麻木遲鈍,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寫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學生會找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

教師小結:

⑴、外貌描寫: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然、憫然)。

⑵、動作、語態對照:

少年閏土:巧於雪地罩捕鳥雀,敢於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問,甚至“我”沒有問,閏土便說出了許多“天下的新鮮事”,將心中的話盡情傾吐(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歡喜——淒涼——恭敬;共說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後一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況;說話後的神態,“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⑶、對“我”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所牢牢束縛)。

⑷、對生活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着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總結:在上述描寫中,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思考: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掙扎,當牛做馬,遭受着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使他們的命運越來越悲慘。

4、文中還有那些類似的對比?(學生自己找出並進行分析)

類似的對比還有⑴年青的楊二嫂——中年的楊二嫂⑵家鄉景物的對比

【作業佈置】:

分析小說中楊二嫂和家鄉景物的對比

《故鄉》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感受課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2、揣摩課文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3、從文章充滿兒童情趣和友愛真情的故事中體會作者難忘故鄉、眷戀故鄉、熱愛故鄉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揣摩課文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學會品讀、鑑賞文章優美的語句和段落。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流程

一、 情感遷移,導入新課

讓我們共同回憶齊背一首詩《靜夜思》。這是一首久客他鄉、懷念故鄉的經典之作。其實,不僅是李白,古往今來,故鄉是所有遊子的情感歸宿。今天我們就跟隨遊子劉亞舟踏上思鄉旅程,去追憶那 “難忘的故鄉” (板書課題)請大家深情齊讀。

二、通讀課文,整體回顧

請同學們自由放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長句子多讀幾遍。

(課件出示生字,認讀)

回顧: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板書:熱愛、眷戀、思念、難忘)

文章在結構上是怎樣的?首尾有什麼聯繫?

三、深入讀文,品讀感悟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三部分

首尾呼應,抒發對故鄉的懷念、熱愛、眷戀。讓我們懷着對故鄉的思念、熱愛、眷戀之情,深情齊讀課文的第一和最後兩個自然段。作者把對故鄉難忘的記憶比作什麼?這一形象的比喻讓你感受到了什麼?童年的美好記憶,彌足珍貴。現在,讓我們拾起那一顆顆記憶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過的地方。

(二)學習課文的敘事部分

1、擬小標題

快速瀏覽敘事部分,想想作者回憶了幾個故事,給每個故事擬定一個小標題。

板書:江邊洗澡、雪地餵雞

打跐溜滑、爭搶鴨蛋

這四個故事作者是平分筆墨嗎?(打跐溜滑、爭野鴨蛋詳寫;江邊洗澡、雪地餵雞略寫。敘事詳略得當,突出了重點)作者最喜歡哪個季節?從哪段知道的?(過渡段,使話鋒一轉,讓後面的故事自然順暢起來)現在,我們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兒打跐溜滑吧。

2、學習“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六自然段,

叔叔抱我回家這一段中情景生動有趣,在文中畫出我和叔叔的五次交鋒。

、3自主選學

採用剛纔 “讀一讀、畫一畫、抓細節”的方法,自學爭野鴨蛋這件難忘的事然後彙報。

爭野鴨蛋

作者對這件事也是刻骨銘心的,哪一個詞體現出來了?(終生難忘)讀讀這段話,發現了什麼?(過渡段)

“我”和鐵柱的感情怎麼樣?(形影不離)

可是江邊的草叢裏卻傳來了鐵蛋的哭聲,怎麼回事呢?誰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讀一讀?(指名讀)大家有什麼感受?

可能正是因爲我和鐵柱之間也存在着這些小摩擦,“我”和鐵柱的友誼纔會更濃更甜吧。

你有過類似的友誼嗎?(情感遷移)

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對鐵柱是怎樣的感情呢?你從哪些語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 (思念、悔恨)爲啥要和他爭那個鴨蛋呢?

兒時純真的友誼纔是最珍貴的。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四個故事如同一部老電影,演繹着淳樸的東北鄉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無限鄉思。情到深處,不由得直抒胸懷(引讀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昇華情感)

作者言未盡,意未歇,綿綿不絕的鄉思牽動着我們的心,現在讓我們也來吐露心聲,表達真情。如果讓你來寫《難忘的故鄉》你寫什麼?

《故鄉》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歌曲《念故鄉》,感受詞曲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瞭解詞曲作者,引導學生用連貫的氣息、圓潤和諧的聲音演唱歌曲《念故鄉》,抒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欣賞小提琴獨奏《思鄉曲》,感知小提琴的表現性能極其獨奏的魅力;記住《思鄉曲》的民歌主題,領悟思鄉作品常用民歌素材進行創作。 教學重點:學習不同形式的作品,感受和體驗思鄉的情感。

教學難點:

用圓潤統一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組織教學。

2、導入新課,課件出示課題——《念故鄉》

二、學習歌曲《念故鄉》。

1、聆聽歌曲,談談你對歌曲的感受。歌曲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2、作品及曲作家簡介。(德沃夏克)

3、學唱歌曲《念故鄉》。

(1)找出歌曲中完全重複和變化重複的樂句。(唱一唱)

(2)跟鋼琴伴奏視唱高聲部旋律。

(3)填詞唱高聲部。 (品一品歌詞,感受歌詞的特點,簡要介紹李叔同。)

(4)這首歌曲應用怎樣的情緒和方法演唱呢?(選擇)

A演唱情緒:深情地、悲壯的、活潑地

B演唱方式:斷音唱法、連聲唱法

(5)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念故鄉》。 、

三、欣賞小提琴獨奏《思鄉曲》。

1、聆聽小提琴獨奏《思鄉曲》。

2、簡介曲作者馬思聰。

3、對比欣賞作品中的民主題。

試着哼唱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

四、音樂沙龍

根據音樂片段,說出歌曲名。

五、總結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講授了20分鐘,我最感自豪的是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巧妙地應對的了學的異類觀點。因沒有注意到音頻的音量大小,有時顯得我講話的聲音有點兒小。因微笑少了點兒,所以感覺我的親和力不夠,學生的活躍程度不高。本節課有個同學發表了異類觀點,我是非常的尊重他的觀點並加以引導。因爲設計的環節不是非常緊湊,本節課中二聲部的部分沒能夠嘗試;以及音樂沙龍這個環節的音頻沒有剪輯,導致這個環節沒能達到預計的效果。如果給我重試的機會,以上的說提到的不足之處都可以彌補。

《故鄉》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故鄉》是9年級一篇小說。本單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說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不但個性鮮明,而且都會給今天的中學生,特別給初三的學生以某種人生的啓迪。同時這四篇文章也是小說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作品。是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而魯迅的《故鄉》更具有代表性。

在初一、二我們就已經學過小說這一種文體了,學生們對於小說的相關知識也有一定的瞭解和積累了。如小說的三要素中對人物、情節,環境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不僅是對這些知識的回顧,同時也是一次對所學知識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學習運用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③培養學生閱讀、欣賞小說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藉助工具書及課文註釋,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

②通過學生質疑提問、編排課本劇,培養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③通過比較性閱讀,深入領會小說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本文主題思想的探討,讓學生體驗舊社會中國廣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認識其社會根源, ②激發學生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新課程改革中反覆強調,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中心、書本中心,改變學生接受學習的被動局面,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本文的特點,我將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結構,掌握對比的寫作方法,領會文章的主題,確定爲教學的重點內容。將體會“我”理想中的故鄉和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以及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爲教學的難點。

四、學習者特徵分析

教學 對象是初三的同學,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還是不錯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同學們的時代相去甚遠。對於當時勞動人民所處的時代所面臨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雖然同學們是喜歡閱讀小說的。喜歡小說中離奇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但多數是停在直觀的感受上,還不習慣於深入分析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的特點等。

因此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同學們在預習時多閱讀本小說,然後讓同學各自表達自己對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結合同學們的發言來引導同學來分析人小說中的人物,小說的主題、寫作的特點。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五、教學策略的選擇和設計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爲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後,寫簡短的讀後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 “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六、教學資源

1 .多媒體網絡教室

2 .語文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材。

3.專門爲本課製作的網頁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 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後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爲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說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在小學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故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說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於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爲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

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 《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

聯繫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纔有路;有實踐,纔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

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

備註: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爲教學重點。

(五)、教學總結

通過《故鄉》的學習,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說的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爲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八、教學反思

教學這節課,讓我受到很大的啓發。

首先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理解課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理解的深度。對於文本的解讀,教師首先要有一個底。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評價——對於他們的欠缺和不足,教師能夠及時的點撥和糾正;對於學生出色的表現,教師也能及時捕捉,適當的表揚將影響其他同學的思維傾向。在這次的備課過程中,與不少老師反覆研討,又查看了魯迅年譜,作家作品評論,以及《吶喊》自序,對魯迅的爲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認識。

其次,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要有充分的認識,他們的認知障礙可能會出現在哪裏,學生理解問題有偏差又該如何糾正?這些教師備課時都應該有所準備,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到山峯的坡度,教師才能給予適當的臺階,幫助學生登上山峯。

再次,對語文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其一,語文課應當重視方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任何一堂語文課,不是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而是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解讀更多的文章。教師重視了方法的傳授,也就讓教材成爲真正的教材,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鑑賞能力。其二,課堂環節的設計要注意坡度。例如,《故鄉》的一個環節設計,就體現了這一點。分析完楊二嫂人物形象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了學習方法,然後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閏土的形象。這個環節,雖說有助讀到自讀的跨度,但是學生的思維層面卻是相同的。如果要讓學生從零散的點狀的層面提高到綜合的網狀的層面,教師就要提高要求,設置障礙。在教學中,補充一個答題語言的要求,粗看是語言的訓練,其實是思維的訓練。組織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學生思維的過程。更何況學習有條理的闡述觀點和理由,綜合和歸納是初二學生的學習重點。這對學生以後學習和寫作議論文,也有很大的幫助。其三,重視課與課之間的銜接,課內學習和課外探究的銜接。我們應該明白學生學習是一個完整的序列,這堂課只是這個序列中的一環。學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師研究一環與一環之間的銜接。也就是說,我這節課,是上節課的延續,又是下節課的基礎。《故鄉》教案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就比較合理的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文本解讀拓展到知人論世,既有知識層面的擴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觀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組織教材也是教師迫切需要認識的問題。

《故鄉》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本課與前課是同一主題的內容。因爲“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我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並通過聆聽表演、畫畫、寫寫、講講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

2、繼續唱好二聲部合唱。

3、瞭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

4、從實踐中初步接觸變奏的創作練習。

教學安排:

一、聆聽《誰不說俺家鄉好》

1、課前請幾位同學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關於影片《紅日》劇情的資料,在課上簡單向大家作介紹。

2、把歌曲或歌詞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聽歌曲。

4、師生議論歌曲內容:對家鄉的讚美,對解放區的讚美。

5、復聽歌曲。

師生可隨錄音輕輕哼唱,體驗人們對家鄉的愛。

6、演唱歌曲。

把錄音的人聲聲道取消,放音樂伴奏聲道,由教師或學生(鼓勵學生唱)看譜演唱。

7、小結:解放區的人民對家鄉的愛。

二、聆聽《鄉間的小路》

1、直接導入:初聽歌曲。

設問:這是什麼地區的歌曲?(臺灣校園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麼內容?(青少年對故鄉的熱愛)

2、把歌曲(至少是歌詞)通過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邊看歌曲邊聽錄音,以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允許同學輕聲隨錄音哼唱。

4、師生議論歌曲給自己的感受。

5、小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多麼的瀟灑,讓人流連忘返。

三、聆聽《思鄉曲》

1、導入:由介紹《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作者馬思聰→《思鄉曲》創作背景。

2、學唱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並要求能背唱(該曲調即教材本曲的主題)。

3、初聽樂曲。

設問:當你聽到內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曲調時,請舉手。

4、復聽樂曲。

設問: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給你什麼感受?

5、小結:樂曲表現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四、活動與練習

1、三首反映故鄉的音樂作品在情緒上有什麼不盡相同之處?

(《誰不說俺家鄉好》——讚美;《思鄉曲》——思(懷)念;《鄉間小路》——歡樂、樂觀。)

2、唱唱自己家鄉的歌(最好課前先請部分同學準備好,鼓勵學生即興唱歌)。

《故鄉》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說採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教學難點:

“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流程:

師生互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話題導入,激活思維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涌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學生髮言)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整體感知(先播放朗讀課件,再讓學生自己讀)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說中,你讀到了什麼?

學生髮言總結:

1、感知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在衆多人物中,誰是小說主人公?

(衆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師生互動)

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爲課文學習做準備。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三、品味作品。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的方法;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1、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並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學生複述情節)

2、感知主題: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爲什麼?(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說。)

教師總結:闊別故鄉二十餘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嘆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

3、神遊《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變)

4、問題: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爲例展示課件,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恭恭敬敬,稱呼“我”爲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託在神靈上。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鏈接,爲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於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鏈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故鄉》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 能大膽、自信地獨唱或與同學一起演唱;

2. 準確地把握歌曲的情緒,聲情並茂地歌唱。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歌曲的情緒,大膽、自信地歌唱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三拍子的節奏

教學方法:

體驗、模仿、探究、欣賞、演示、練習、遊戲

教具準備:

錄音機、磁帶、風琴、打擊樂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親眼見大海嗎?你們親身體驗過海中衝浪嗎?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大海啊,故鄉》,一起去體驗大海的寬廣雄偉、波瀾壯闊!

二、初步感受:

1. 初聽錄音,感受其速度、情緒及反覆記號該怎麼反覆;

2. 讀詞並正音;

3. 跟錄音哼唱,思考:在你的頭腦裏浮現出一個什麼樣的大海?

學生:安靜的、沉睡的、雄偉的......(答案不要求統一,只要是真情實感)

4. 歌曲簡介:《大海啊,故鄉》作於1983年,王立平詞曲,是電影片《大海的呼喚》

的主題歌,歌曲旋律平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如敘家常,結構簡練,富有敘事性,特別是最後兩句,情深意長,表現了主人翁對大海、故鄉和母親深摯的感情。

三、新歌學習:

1. 教師彈琴,學生哼唱,找出難點;

2. 突破難點:旋律12 1.76 反覆記號 3/4拍轉換到4/4拍

3. 齊唱

四、拓展:

1. 配樂朗誦歌詞或讚美大海的文章;

2. 慢三舞步感受三拍子的特點;

3. 打擊樂器爲歌曲伴奏;

4. 跟着伴奏旋律獨唱或者齊唱。

五、小結:

總結優點,指出不足,提出希望。

《故鄉》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說的特點

2.理解文章主題

3.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過程:

1.知識鏈接:我們在前幾冊課本中已經學過了不少小說,如《最後一課》《社戲》等,課外閱讀的小說作品就更多了,閱讀這些小說作品,爲我們積累了許多閱讀小說的感性經驗。本冊教材的“附錄”中,編排了《談談小說》這篇知識短文,閱讀這篇短文,我們會明確閱讀小說的一些常識,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在這三個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佈置快速閱讀課文,查閱工具書,完成基礎知識積累。

3.與文本對話。就下列問題組織討論和交流:

①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列一個人物表。在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較多?分別爲他們寫一個小傳。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後用一兩句生動的話對人物作一評價。

4.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反饋討論效果,就學生寫的小傳進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其中閏土、楊二嫂、“我”着墨較多,刻畫得比較詳細,人物形象豐滿。爲他們寫小傳,要從全文着眼,篩選與之有關的材料與信息,然後將其連綴在一起。如楊二嫂的小傳(參考示例):

20年前,楊二嫂開了一個豆腐店,爲了能賺到更多的錢,她擦着**,終日在店裏坐着,憑自己的年輕美貌招徠顧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過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於農村經濟的衰敗,她的家境已難以維持原來的殷實,在種種艱辛的磨礪中,爲了生存,她變得潑悍、放肆、尖刻、自私。當她見到在外20多年現在回到故鄉的迅哥兒時,就虛假吹捧,尖刻嘲諷;趁迅哥兒一家搬家的混亂之際,中傷閏土,還順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東西。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外貌和內心描寫,也有行動和對話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談談小說》)在閱讀課文時,掌握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寫好人物小傳的重要方面;而寫人物的小傳,又是對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它爲更好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爲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奠定了基礎。在寫本文中的人物小傳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變”是這些人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如對閏土,就可作這樣的分析:閏土是一個代表了中國封建農村因貧窮、落後的生活重壓而變得麻木、愚昧的農民的形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閱讀《故鄉》,對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應該是不同的;評價人物,發表對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個性化閱讀的一種實踐,是一種創新能力的展示。讀這篇小說,評價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個單元學過了議論文之後,運用議論這一表達方法的一種實踐。用一兩句生動的話評價人物,還是一種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許多閃耀着創新光芒的見解,要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下面的示例供參考:

閏土(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閏土(2):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楊二嫂: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不僅表現在從當年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後,他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學習:關於本文主題的探討。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強求一致,對人物的理解是這樣,對主題的理解也是這樣。除了課後練習中列舉的四種以外,還有:

①茅盾先生認爲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瞭解,隔膜”(見茅盾以郎損爲筆名發表於1921年《小說月報》的《評四五六月的創作》一文)。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

③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對這些認識,可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還可能另有自己的見解,應給予鼓勵。

6.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爲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纔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纔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纔有可能成爲個性化的閱讀。

7.教學效果鞏固:

①課下收集有關研究本文的資料,與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參照,加深理解課文的效果。

②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爲他們寫一個故事。

《故鄉》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的創作風格。

2. 閱讀文本,把握三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瞭解作者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

3. 品味汪曾祺富有個性的語言,欣賞作者“平淡之中見神奇”的高超的文字功力。

二、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課前佈置預習。

(1)以30分鐘爲標準,學生粗讀全文。

(2)以課下注釋一爲綱要,查找資料,豐富對作者的認識。

2.設置問題,請學生用100個左右的文字,分別介紹三個人形象。

(提示:介紹中應涉及到:人物的職業、外貌形象、行爲特點以及作者對他們的態度。)

3.分組誦讀三則故事後,用5分鐘左右時間準備,各組交流,彼此補充。評選出最佳者。在串講的過程中,正音。(積累)

(這部分內容的目的是訓練學生提取信息,歸納整合的能力。)

4.三個人物當中你最欣賞哪一個?請說說你的理由。(感受 鑑賞)

(1)打魚的一家

特點:在艱辛的生活中,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重壓。這一家人面對卑微、辛酸的生活,表現出的平靜,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呼號哀告,只是默默承受,他們是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2)金大力。

他是鄉村中一個笨拙的瓦匠,更拙於言辭,但是卻得到了鄉親的認可。依靠的是他淳樸的性格,甘願爲他人付出的處世態度,不計報酬的本性和容易滿足的心態。

(3)釣魚的醫生。

他瀟灑脫俗,一邊釣魚,一邊行醫。經常免費爲鄉親看病治病。家鄉發水,他冒死救人;朋友落魄,他慷慨解囊,不求回報。他是鄉村醫生,但卻集俠義與隱士於一身。

(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同一答案。)

5.汪曾祺的作品,最高明之處就是不刻意雕琢。刻畫人物如此,環境描寫更是如此。看似不經意的一筆,卻有高妙的用意。

(請學生把三個故事之中有關環境描寫的部分劃出來。)

(思考 領悟)

(1)《打魚人》中作者主要介紹的是打魚人一家的艱辛,但卻用了不少筆墨介紹其它幾種打魚方式,爲什麼?

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張帆打魚的盛況和放鷹捉魚的快事,是爲了和打魚人一家的艱辛生活形成對比,表現打魚人一家的地位卑微,生活艱難,更表現了這一家人對無奈生活的順從和適應,面對辛酸生活表現出的平靜。

(2)《金大力》中,特別介紹了金家茶爐的生活場景,這對錶現金大力的性格有什麼作用?

這個生活場景的介紹爲金大力的性格鋪設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背景。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這樣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天重複同樣的勞動,所以形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於滿足的心態。他的人緣好和做茶爐生意也是離不開的。

(3)《釣魚的醫生》中,有一句自然環境的描寫“不一會兒,就有一隻鋼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兒上了。”這句話非常富有情趣,你認爲呢?

這雖然是一句很不起眼的自然環境描寫,但作者卻用意很深。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閒適生活的性格特點。真實、自然,給讀者以強烈的畫面感。表達了王淡人熱愛生活,卻不執着於功名利祿,追求自由和解脫的精神內涵。

6.《故鄉人》文中,每一篇的結尾都意味深長,給讀者回味和咀嚼的空間。這是汪曾祺作品獨特的結尾方式,試比較三則故事的結尾,作用有什麼不同。(思考 領悟)

(1)秋天的水越來越涼,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打魚人》)

結尾意味深長,作者對打魚人一家的同情不是直接表述出來,而是蘊涵在這句敘述當中了。創設了一個悲涼的環境,表現出作者淡淡的悲哀。引發了讀者的共鳴。

(2)金大力不變樣,多少年都是那個樣子。高大結實,沉默寡言。不,他也老了,他的頭髮已經有幾根白的了,雖然還不大顯,墨裏藏針。(《金大力》)

這是對金大力性格的一句高度總結。最後一句,“墨裏藏針”,雖然表面寫的是頭髮,實際是說金大力在樸拙的外表下,有一顆真正的善於洞察人生的聰慧心。

(3)王淡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一庭春雨,滿架秋風。你好,王淡人先生!(《釣魚的醫生》)

“一庭春雨,滿架秋風”是作者再一次表現王淡人的恬淡、陶然之心,清貧而不爲浮名俗利所累。後半句是作者對王淡人由衷的讚歎,以此做爲全篇的結尾,更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情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