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楊修之死》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楊修之死》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楊修之死》教學設計

《楊修之死》優秀教學設計模板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快速抓住課文內容及主要事件。

2、學習抓住一些看似不經意的文字或者補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楊修的死因,並學習辨證地看待文學作品中的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脈絡,能夠簡要概括事件要點。

2、抓住關鍵字詞,從細節多方面分析概括楊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並描述有關情節。

教學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楊修死因。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音樂導入:一曲《滾滾長江東逝水》,爲我們翻開了三國的歷史畫卷。作爲欣賞者的我們,彷彿又被帶到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經受了一番刀光劍影的洗禮。人們常說:三國看智,水滸看勇。三國有無數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運者,也有被埋沒甚至被殘殺的不幸者。今天,讓我們走進羅貫中的《楊修之死》,共同來關注楊修的命運。

二、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

Ppt出示:《楊修之死》選自《三國演義》第72回,故事發生在曹操、劉備兩個軍事集團爭奪漢中之地最爲激烈的時候。當時諸葛亮已智取漢中,曹操屢屢受挫,又不甘心失敗,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時機。但終因蜀兵積極防守,難以進取。“楊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走進文本,解說人物

師:楊修才華橫溢,連曹操的得力干將夏侯惇也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文中有一句話,是夏侯惇對楊修的高度評價.。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注意圈點重點字詞,並從文中找出這句話評價的話來。

師: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老師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Ppt出示:重點字詞。

師:請找出評價的話。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教師引導學生讀出佩服之氣。

2、楊修的“真知——”可以從文中哪些事情上看出來呢?請快速瀏覽課文,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Ppt出示:破解門中“活”、破解一合酥、破解“雞肋”口令、破譯操夢中殺人真相、破譯操試子才幹、破譯操問軍國大事。

師:楊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能,還料事如神。所以後人有詩讚曰:

Ppt出示: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

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羣英。

3、真知?真不知!

師:難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師:是啊,“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楊修可真算曹操的知己。然而曹操卻對這位知己動以殺心,最終殺掉了他,徒留後人很多感慨。如此說來,楊修“真知魏王肺腑”嗎?

生答:不知

師:何以見得?

1、明確:“原來楊修爲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對於楊修的多次犯忌,曹操有怎樣的心理反應?請看屏幕:

Ppt出示:

楊修的表現曹操的反應

破解門中“活”——心甚忌之。

分食“合”中酥——而心惡之。

道破夢中殺人真相——愈惡之。

密告簏裏藏人事件——愈惡之。

教授曹植斬殺門吏——大怒,亦不喜植。

預設答條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殺修之心。

破解口令,擅自行動——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

師:楊修所做的事情引起了曹操的一系列心理變化,矛盾衝突逐步激化,致使曹操最終借軍法斬了楊修。楊修曾慨嘆曹操的近侍是“夢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夢中人”。表面上楊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實際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2、而此時,死神也悄悄地向他走來,34歲的楊修,命喪九泉。可憐、可悲、可嘆啊!楊修的悲劇,我個人認爲,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悲劇。那麼,楊修到底有着怎樣的性格?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解讀楊修的性格呢?

Ppt出示:小說這東西,人人都能讀,但是,要真的讀出點韻味,卻又是非常之難,作家真要說的話,是從字縫裏滲出來的。

——葛紅兵(文學批評家)

師:請同學們圈點出那些能表現楊修性格的詞語,小組合作交流,品析楊修的性格,一會一起分享。

明確:“便、竟、徑、指而嘆”

(學生分析,教師引導,啓發。)。

師:剛纔的品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恃才放曠、狂妄輕率、賣弄聰明、疏放不羈的楊修。而文中的曹操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請用簡潔的語言點評一下。

生點評:一個陰險殘忍、虛僞多疑、狡猾奸詐、老謀深算的曹操。

3、探究楊修之死因

師:小說中的曹操被固化爲一個奸雄,其實,在歷史上,睿智的曹操愛才如命,求賢若渴。有陳琳爲證,曾經在袁紹手下幹事的陳琳,在一篇檄文裏將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個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別有才,因而在打敗袁紹以後不僅沒有殺他,還收爲己用。

師:那麼,一個愛才之人爲何屠殺有才之士呢?關於楊修的死因,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請看屏幕:

Ppt出示:

“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明李贄

“禰衡之死,是因爲他太不瞭解人;楊修之死,則因爲他太瞭解人。而且,他們又都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人與人之間究竟應如何相處。”——易中天《品人錄》

師:對於這兩種觀點,你是否贊同?如贊同,請從課文或小說中找出依據;如不贊同,提出自己的見解。

師:(學會思索)

四、結束語:這堂課馬上就要結束了,但老師心情很是沉重,我在準備這堂課的時候,也思索了很多,常情不能自已,於是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Ppt出示:曾經的風流才子,當年的刀下冤魂,小說中的楊修走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索……

智慧之心,焉能度他人之腹;鋒芒太露,怎能避他人之妒。聰明一時,反誤了卿卿性命;韜光養晦,或許能頤養天年。斯人已逝,後輩扼腕需謹記,人可聰明,但恃才逞能不可取,三思後行,惟謙虛謹慎大智慧。

——詩舞禪音《我讀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