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一、默寫,或根據課文填空。(10分,每空1分)

2017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

(1) ,燕然未勒歸無計。 ,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2)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3)過盡千帆皆不是, , 。(《望江南》溫庭筠)

(4)辛棄疾《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表現作者的抱負和雄心的句子是: , 。

(5)把李清照《武陵春》默寫完整。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

, 。

  二、閱讀

  (一)陳涉世家 《史記》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爲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爲將軍,吳廣爲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爲王。”陳涉乃立爲王,號爲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4分)

尉果笞廣( ) 藉第令毋斬( )

從民欲也( ) 比至陳 ( )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士卒多爲用者/吳廣爲都尉

B、廣起,奪而殺尉/爲壇而盟

C、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

D、且壯士不死即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將近)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譯文:

(2)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譯文:

4、這段文字首先敘述了發動起義的情形,第一步是 ,第二步是 ,第三步是 。(用原文詞句回答)(3分)

5、下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選文記敘了陳勝、吳廣謀劃起義並作輿論準備的過程

B、陳勝、吳廣起義的導火線是公子扶蘇被殺。

C、“失期,法皆斬”揭露了秦王朝嚴酷的刑罰,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觀現實。

D、陳勝、吳廣派人“置書魚腹”和“篝火狐鳴”是爲了樹立威信。

6、下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陳勝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表明自己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說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殘暴統治,處處積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陳勝打出扶蘇、項燕的旗號,寄託了對二人的懷念,並立志替二人報仇。

D、陳勝、吳廣派人“置書魚腹”和“篝火狐鳴”是爲起義做輿論準備。

  (二)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4分)

[!--]

故不錯意也( ) 雖千里不敢易也( )( )

長跪而謝之曰( ) 徒以有先生也 ( ) ( )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夫專諸之刺王僚也/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指責)

B、天下縞素/ 吳廣素愛人

C、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 受任於敗軍之際

D、懷怒未發/ 野芳發而幽香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

譯文: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

譯文:

4、唐雎爲了使秦王理屈詞窮,首先,唐雎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用“ ”來對抗秦王的“”。其次,唐雎列舉了三個布衣之士的例子來反駁秦王,並表示要效法這些有膽識的勇士,不畏強暴,刺殺秦王。最後,唐雎“”,以死相拼,捨生取義,挫敗秦王。(用原文詞句回答)(3分)

5、下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選文主要寫了唐雎同秦王進行鍼鋒相對鬥爭的過程,以及鬥爭的結局。

B、選文第一自然段寫唐雎堅決抵制秦王的騙局,斷然拒絕“易地”,這是雙方鬥爭的高潮部分。

C、選文主要通過繪聲繪色的“對話”來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鮮明地表現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點。

D、在這場尖銳的矛盾衝突中,秦王驕橫狂暴、陰險狡詐,而唐雎表現得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爲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賢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解釋加橫線的詞(6分)

此人可就見 ( ) 遂用猖蹶 ( ) ( )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 ( )

2、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猶魚之有水也/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表修飾)

C、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D、曹操比於袁紹/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介詞,在)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1)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選文中看出諸葛亮在論述益州“可圖”時,指出益州、漢中“ ”而其主劉璋、張魯“ ”,致使賢能之士“ ”。諸葛亮爲劉備規劃的政治藍圖是用原文詞句回答)(5分)

5、下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隆中對策”前,作者先採用側面敘寫的方式襯托出諸葛亮的與衆不同和非凡才智。

B、諸葛亮以高祖劉邦在益州成就帝業爲例提示劉備可以將益州作爲建立蜀漢大業的基地。

C、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既論及地理、經濟、軍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賢的重要。

D、文章通過隆中對策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諸葛亮作爲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遠見卓識。

  (四)出師表 諸葛亮

[!--]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諱、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日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解釋句子中加橫線的詞(5分)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陟罰臧否 ( )(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與臣論此事

B、親賢臣,遠小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遠見)

C、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遺孤)

D、不宜偏私/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在文中空白處填句子並翻譯。

譯文:

(2)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譯文:

4、從選文中看出諸葛亮對後主有兩方面的擔憂:一是刑賞偏私,使“ ”;二是“ , ”。(用原文詞句回答)(3分)

5、選文中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了哪些建議?回憶了和先主的哪兩往事?表達其怎樣的情感?(6分)

6、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執法方面,諸葛亮主張懲罰“作奸犯科者”,獎賞“爲忠善者”。

B、作者列舉宮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誠,希望後主廣開言路。

C、選文提及先帝“痛恨於桓、靈”,意在勸勉後主親賢遠佞,使漢室興隆。

D、作者在文末敘寫個人經歷,是爲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選自《出師表》)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駑鈍( ) 攘除( )

2、(乙)段中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體指什麼?用原文中的4個四字短語回答。(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