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上冊《隆中對》教學實錄

九年級上冊《隆中對》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一、欲識他年分鼎處──趣事爲引子,導入

九年級上冊《隆中對》教學實錄

師:2003年春,這篇課文出現在我們大家現在使用的這冊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陽市又發起舉行了“萬人簽名活動”,他們認爲這一課的一個註釋出現了錯誤,並要求“尊重史實,捍衛歷史”,糾正這個註釋。究竟是哪一篇課文讓這兩個地方“大動干戈”呢?(生滿腹疑惑,議論紛紛)

師:呵呵,新鮮事的謎底有點難猜吧。請大家把課文打開第23課。這篇課文下面有一個註解。“隆中,地名,在現在湖北襄樊。”就是這一句話引發了南陽人的萬人簽名活動,因爲他們堅持認爲隆中應該在他們的家鄉;而那篇讓市長奔走的課文就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隆中對》。

師:“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輕鬆短小四句詩,卻頌讚了《隆中對》裏驚天動地的一樁事啊。同學們知道是什麼事嗎?

生:劉備三顧茅廬的請諸葛亮出山的事。

師:你從這詩中哪裏看出來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劉備,“臥龍”誰不知道啊,諸葛亮唄。

師: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的事情和收穫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啊。這首詩可不只是寫到“茅廬三顧心相知”的佳話,寫的還有“先生分鼎畫圖中”啊!

生:這幾句詩是在寫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爲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師:不錯,正是寫諸葛亮爲劉備籌劃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對》也就是在寫這次諸葛亮如何“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隨着陳壽的《三國志》去回訪那一次令後人讚歎不已的會面吧。

(點評:兩地爭名,其實是爭名人,爭一種文化傳統和底蘊。生活的趣事增添課堂的趣味,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

  二、文從句順辨讀疑──合作爲旋律,疏通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一會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長句如“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

師:本文長句不多,朗讀起來比較順暢。那我們就重點來掃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礙。老師將課文朗讀一遍,同學們一邊聽,一邊理解大致的含義,概括一下文章先後寫了哪些內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詞句,就標記下來,我們共同討論。(師範讀)

生:文章第一段介紹了這個諸葛亮的基本情況,第二段是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寫三顧茅廬見面後的一番對話,第五、六段寫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感受。

師:這位同學們已經把文章的大意逐層予以了準確的概括。文章中還有哪些詞句你不太理解,請提出來向大家請教。

(學生就“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語句的理解提出質疑在同學中進行討論和解答。)

師:掃除了閱讀的障礙,讓我們回到閱讀的主陣地上來,欣賞這爲後人景仰的會面。

(點評:以讀通句讀、解釋疑難字詞爲學習任務來訓練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並以把握文章大意爲前提來理解疏通文言詞語,符合文言語言學習的規律。)

  三、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爲重點,品讀

師:隆中對的關鍵就在於劉備與諸葛亮一番對話。這番對話是否確實讓劉備有如獲至寶之感呢?如果讓你通過閱讀來判斷這一點,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

生:我會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

生:我會分析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

師: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生:還可以觀察劉備在隆中會面前後對諸葛亮有怎樣的變化。

師:這三位同學說的都很有道理。請同學們從這三個方面自己選擇一個閱讀任務和方向,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合成小組,認真閱讀課文,共同發現,一會兒,結合原文或者你瞭解的資料把你們的收穫談出來讓大家鑑別和分享。(生分組,自由閱讀討論,教師巡迴指導參與,重點參與從“諸葛亮的籌劃是否有道理”的角度來思考的同學)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才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這個角度來閱讀的。我們共同閱讀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實、講求實際的。

師:爲什麼說是“面對現實”的呢?

生:諸葛亮分析了劉備面臨的現狀只有一種發展方向,就是佔領荊州和益州。因爲,背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百萬之衆”,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勝。而荊州的佔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闇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適合劉備去發展。

師:爲什麼說諸葛亮的分析是“講求實際”的呢?

生:諸葛亮指給劉備的出路是一個退可守,進可攻的地方。益州擁有有利的地形條件──“巖阻”,可很好地“內修政理”,而荊州四通八達,是“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於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可謂攻守兼備。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的角度來看的。劉備在尋找諸葛亮時已經是一敗再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塊穩定之所,而自己有無計可施,就向諸葛亮求教。劉備的話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們感到劉備在與諸葛亮會面前後的態度變化明顯。先前,劉備對諸葛亮還有輕視之心,在別人推薦時,根本請沒有打算去請,只是說了句:“君與具來”;在徐庶的勸告下才發生了變化。三顧茅廬之後,與諸葛亮情感“猶魚之有水”,顯得十分欣喜和滿足。

師:大家的發言都說明諸葛亮隆中一席話確實有充分的價值。除了象剛纔同學們談到的那樣解決了劉備安身之所外,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呢?我們在聽聽這段謀略,結合自己瞭解的歷史和課文,辨別出這番話中還有哪一條治國良策?(師朗讀)

生:諸葛亮還向劉備提出了“與孫權聯合”的思路──“可一爲援而不可圖也”。

師:這條謀略有什麼價值呢?結合課文的分析談以談。

生: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

師:“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

(點評:通過朗讀、自由閱讀、合作品讀、交流共讀等多種方式來理解文章重點內容,把握其中的思想。)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爲參照,對比

師:剛纔我們閱讀了晉代史籍《三國志》裏的隆中對,明代的羅貫中以這些作爲影子,創作了小說《三國演義》裏的隆重對,讓我們來讀一讀小說裏的狀況,看看小說與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麼特點呢?(下發小說片斷,學生閱讀,討論)

生:小說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了,而且從很多細節上進行了更文學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發展中的細節,但是對人物的語言表述得十分詳細。

師:把事件的經過簡略帶過,但把人物的語言記載的十分詳盡,這是我國史書記實的'一種方式,成爲“記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史籍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生討論)

生:清楚地記下歷史人物的語言,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師:那,小說有更多的細節描繪和加工的寫法有什麼作用呢?

生:讀起來有吸引力。

師:大家一定更喜歡讀這段摘出來的小說嘍。那我們就來看看它在在史籍紀錄的事實基礎上做了哪些加工?爲什麼要這樣加工?

生:小說寫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這樣就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

生:小說詳細寫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特別是張飛,開始大罵諸葛亮是“村夫”,還說要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後來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橫,這樣就襯托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真誠態度。

師:課文裏有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襯托手法呢?

生:有。課文最後兩段中寫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日益密切時,“關羽、張飛不悅”,此時劉備放下三人過去長期形成的友誼,表明自己“有孔明,猶魚之有水“。這個細節有力襯托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

生:小說還刻畫了諸葛亮一種個性,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出一副隱士風範。

生:諸葛亮推辭劉備,並不是真的推辭不受,而是試探劉備邀請自己的誠意罷了。

師:你從什麼地方得到這樣的感受呢?

生:“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爲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曰:‘願聞將軍之志。’”當劉備一再懇求的時候,諸葛亮就改變了態度。

師:課文中的諸葛亮有哪些特點呢?你從哪些話語中感受到這些特點?

生:課文中的諸葛亮擁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幹,就象小說中一樣外,他爲劉備確定的政治路線的一番話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諸葛亮給人的印象還有孤傲的特點,這可以從課文兩處地方看出來:一是第一段中寫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時人莫之許”,只有少數幾個朋友瞭解。常人不瞭解他的才幹,說明他很少與常人接近,當然就難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諸葛亮的孤傲還有一處體現,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他不象有的人追名逐利,不向有權勢的人低頭求榮。

師:想不到,通過小說的啓發,我們還得到了對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發現。讀了《隆中對》,讀了《三國演義》,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感受呢?請用一段精煉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感受。

(點評:兩種風格文字的對比閱讀,可以凸顯出各自的表達風格和語言特色,在相互參照中,閱讀既能撩開拓展性文本的面紗,更能夠深入原文本的肌理甚至骨髓。)

  五、繚繞清流牽一脈──課外爲活水,推舟

生:諸葛亮神機妙算,深謀遠慮,沉着果斷,戰無不勝,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詞和化身。

生:諸葛亮是一個令人憂傷的悲劇,他爲劉氏王朝殫精竭力,嘔心瀝血,然而懦弱無能的後主劉禪是一個扶不上牆的阿斗,他不僅不能繼承他父親的宏圖偉業,而且連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約束好,最終成爲別人的階下囚,讓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歷史好像給超凡脫俗的諸葛亮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

生:他有空城計退敵的鎮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機,有七星壇借風的詭異,有揮淚斬馬謖的柔情,有火燒赤壁的剛毅,有三氣周瑜的尖銳,……他,諸葛亮,一生就是一場精彩的戲劇。

生:一個在戰爭和謀略中的長勝者一樣有失掉街亭的時候,諸葛亮的遭遇時刻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智者千慮”,原來“終有一失”。

生:……

師:我發現大家對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來自於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歷史中那個真實的諸葛亮呢?他就隱藏在我們熟悉的這個諸葛亮之後。不過,不要緊,“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諸葛亮。讓我們多多收集和整理諸葛亮的故事,讓我們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諸葛亮”成爲最精彩的一個吧。

(點評:個性化的感悟喚醒了學生對感悟對象的固有積累,也激活了他們有感而發、大膽表達自我觀點和看法的思維;而將學習延伸到課後,則是爲下一次的感悟做好信息和資源的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