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教學資料:《隆中對》教學實錄

初三教學資料:《隆中對》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W 次

  一、欲識他年分鼎處──趣事爲引子,導入

初三教學資料:《隆中對》教學實錄

師:今天先給大家說件新鮮事:2000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內5次進京奔走,甚至市長都親自出馬了。有關領導看到了他們以教研報告形式提交的彙報材料感到很驚奇,笑着對他們說:“地方上來找我們都是爲了要項目,搞創收,你們爲了一篇課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來,我們真是第一次碰到。”2003年春,這篇課文出現在我們大家現在使用的這冊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陽市又發起舉行了“萬人簽名活動”,他們認爲這一課的一個註釋出現了錯誤,並要求“尊重史實,捍衛歷史”,糾正這個註釋。究竟是哪一篇課文讓這兩個地方“大動干戈”呢?(生滿腹疑惑,議論紛紛)

師:呵呵,新鮮事的謎底有點難猜吧。請大家把課文打開第23課。這篇課文下面有一個註解。“隆中,地名,在現在湖北襄樊。”就是這一句話引發了南陽人的萬人簽名活動,因爲他們堅持認爲隆中應該在他們的家鄉;而那篇讓市長奔走的課文就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隆中對》。

師:“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輕鬆短小四句詩,卻頌讚了《隆中對》裏驚天動地的一樁事啊。同學們知道是什麼事嗎?

生:劉備三顧茅廬的請諸葛亮出山的事。

師:你從這詩中哪裏看出來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劉備,“臥龍”誰不知道啊,諸葛亮唄。

師: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的事情和收穫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啊。這首詩可不只是寫到“茅廬三顧心相知”的佳話,寫的還有“先生分鼎畫圖中”啊!

生:這幾句詩是在寫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爲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師:不錯,正是寫諸葛亮爲劉備籌劃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對》也就是在寫這次諸葛亮如何“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隨着陳壽的《三國志》去回訪那一次令後人讚歎不已的會面吧。

  二、文從句順辨讀疑──合作爲旋律,疏通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一會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讀,然後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長句如“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

師:本文長句不多,朗讀起來比較順暢。那我們就重點來掃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礙。老師將課文朗讀一遍,同學們一邊聽,一邊理解大致的含義,概括一下文章先後寫了哪些內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詞句,就標記下來,我們共同討論。(師範讀)

生:文章第一段介紹了這個諸葛亮的基本情況,第二段是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寫三顧茅廬見面後的一番對話,第五、六段寫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感受。

師:這位同學們已經把文章的大意逐層予以了準確的概括。文章中還有哪些詞句你不太理解,請提出來向大家請教。

(學生就“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語句的理解提出質疑在同學中進行討論和解答。)

師:掃除了閱讀的障礙,讓我們回到閱讀的主陣地上來,欣賞這爲後人景仰的會面。

  三、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爲重點,品讀

師:隆中對的關鍵就在於劉備與諸葛亮一番對話。這番對話是否確實讓劉備有如獲至寶之感呢?如果讓你通過閱讀來判斷這一點,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

生:我會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

生:我會分析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

師: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生:還可以觀察劉備在隆中會面前後對諸葛亮有怎樣的變化。

師:這三位同學說的都很有道理。請同學們從這三個方面自己選擇一個閱讀任務和方向,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合成小組,認真閱讀課文,共同發現,一會兒,結合原文或者你瞭解的資料把你們的收穫談出來讓大家鑑別和分享。(生分組,自由閱讀討論,教師巡迴指導參與,重點參與從“諸葛亮的籌劃是否有道理”的角度來思考的同學)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才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這個角度來閱讀的。我們共同閱讀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實、講求實際的。

師:爲什麼說是“面對現實”的呢?

生:諸葛亮分析了劉備面臨的現狀只有一種發展方向,就是佔領荊州和益州。因爲,背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百萬之衆”,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勝。而荊州的佔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闇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適合劉備去發展。

師:爲什麼說諸葛亮的分析是“講求實際”的呢?

生:諸葛亮指給劉備的出路是一個退可守,進可攻的地方。益州擁有有利的地形條件──“巖阻”,可很好地“內修政理”,而荊州四通八達,是“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於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可謂攻守兼備。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的角度來看的。劉備在尋找諸葛亮時已經是一敗再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塊穩定之所,而自己有無計可施,就向諸葛亮求教。劉備的話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們感到劉備在與諸葛亮會面前後的態度變化明顯。先前,劉備對諸葛亮還有輕視之心,在別人推薦時,根本請沒有打算去請,只是說了句:“君與具來”;在徐庶的勸告下才發生了變化。三顧茅廬之後,與諸葛亮情感“猶魚之有水”,顯得十分欣喜和滿足。

師:大家的發言都說明諸葛亮隆中一席話確實有充分的價值。除了象剛纔同學們談到的那樣解決了劉備安身之所外,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呢?我們在聽聽這段謀略,結合自己瞭解的歷史和課文,辨別出這番話中還有哪一條治國良策?(師朗讀)

生:諸葛亮還向劉備提出了“與孫權聯合”的思路──“可一爲援而不可圖也”。

師:這條謀略有什麼價值呢?結合課文的分析談以談。

生: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

師:“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