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科學與藝術》教學課堂實錄(初三下冊)

《科學與藝術》教學課堂實錄(初三下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科學與藝術》教學課堂實錄(初三下冊)】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九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和以往不同的是,這篇文章沒有事先讓大家預習。讓我們先從解讀文章的標題開始。

《科學與藝術》教學課堂實錄(初三下冊)

(板書:科學與藝術)

師:你們從標題來猜猜,本文講了什麼內容?

生:我覺得會講到這二者之間的聯繫。

生:我認爲會談論科學中有藝術,藝術中有科學,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我覺得還會分別講述科學的特點,藝術的特點,並且將這些特點進行比較,得出二者之間的異同。

生:我覺得作者會把科學與藝術同生活的聯繫結合起來講述。

師:同學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老師先不做評價,不如你們自己來認真閱讀這篇文章,印證自己的猜測。

(下發閱讀材料,8分鐘後回答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生:我剛纔的說法是正確的,只是不完整,我剛纔猜到了要闡述科學與藝術二者之間的聯繫,但本文內容好像不僅僅是聯繫,前文似乎還談到了二者的特點之類。

生:我也是這麼認爲的。前面分別從藝術和科學兩個角度談到了二者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還有共同的目標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師:能不能概括地說一說,本文除了談二者的聯繫,還談了二者之間的什麼?

生:共同基礎和共同目標,歸納起來是二者的共同點。

生:我明白了,本文的主要內容是論述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共同點和聯繫,剛纔我猜測要闡述這二者與生活的聯繫,本文並沒有談到。

生:我有個問題,共同點和聯繫怎麼區別呢?我怎麼覺得共同點也好像是在說聯繫呢?

師: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誰能回答?

生:我來舉個例子回答。比如,現在我與老師是師生關係,我與在座的同學們是同學關係,但是現在我們的共同點卻是都在學習《科學與藝術》這篇文章。

師:現在,你們明白共同點和聯繫的區別了嗎?

生:明白!

師:剛纔的同學回答非常好,用實例說明問題,通俗易懂,清楚明瞭。

(板書共同點: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生:我對這兩句話的意思不是很懂。

生:我能懂前面一句話的意思。科學和藝術都需要人類的創新能力,沒有人類的創造,怎麼能夠產生出偉大的藝術供我們欣賞呢?又怎麼能讓我們懂得這些科學道理呢?

師:藝術的確是需要人類創造,可是,科學規律好像是客觀存在於自然現象的,不需要人類去創造吧?

生:不對!雖然科學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其科學原理必須經過科學家的抽象和總結,才能被我們所認識。我們看到的是科學現象,但瞭解到的科學道理是人類創造力的結晶。

師:回答得太有說服力了!不過,後一句的意思呢?

(學生沉默)

師:大概是不懂得“普遍性”這個詞語的意思吧。我來說一說。“普遍性”就是能夠得到普及、推廣,得到認可、應用。

生:我明白了!人類創造出科學和藝術來,當然追求的目標是能有很多人接受、欣賞,能夠大範圍地推廣和應用。

生:比如藝術,文中3、4、5段舉例李白、蘇軾的詩詞,還有莎士比亞的戲劇,這麼多年仍能受到讀者的好評,大家都喜歡他們的作品,能從作品中產生情感共鳴,由此可見藝術的目標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生:我來說說科學。在文中10、11段提到了邁克爾孫和莫雷的光速實驗給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提供了實驗依據,普朗克的黑體輻射公式爲量子力學打下基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廣泛地應用到核能、X射線等方面。科學家創造出科學原理,就是希望它能在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這就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師:嗯,不錯,這些都是本文列舉的例子。你們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

生:前不久我們學習過一篇《聽泉》,那曲《二泉映月》聽起來哀怨憂傷,如泣如訴,我們雖然並不瞭解阿炳的遭遇,但我們能從曲子裏感受到他悲涼的身世,能夠產生強烈的共鳴。而且這首曲子流傳至今,連著名的音樂指揮小澤征爾都說過要跪下來聽這首樂曲,可見藝術的最高目標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生: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堪稱世界名品,也證實了藝術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師:不錯,藝術作品就是要追求經久不衰,被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接受並欣賞,因此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就是它的目標。那還有科學呢?

生:牛頓當初因爲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現在這個科學定律被應用到人造地球衛星中去。

生:比如巴斯德發現的弱毒免疫理論,應用到現在的疫苗免疫中。

生:利用電磁感應現象,可以製造發電機。

師:看來,同學們都對科學與藝術的共同目標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理解得很透徹,還能聯繫實際加深理解,剛纔列舉的事例用到了物理和化學等方面的知識,這說明學科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這兩句話的含義大家已經明確了,誰能說說作者是如何闡述這個觀點的?

生:分別從藝術和科學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第3——7段講的是藝術,8——11段講的是科學。

師:能不能說得詳細一點?

生:我來補充一點。其中闡述藝術部分,3、4兩段談論藝術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5——7段分析藝術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科學部分,8、9兩段講的是科學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10、11兩段主要闡明瞭科學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生:還有第一段是利用對話,引出科學與藝術的共同點。

師:爲什麼開頭要引用這兩個人的對話?你們知道這兩個人的身份嗎?

生:我覺得狄拉克可能是個詩人,而奧本海默則是個科學家。因爲狄拉克認爲奧本海默同時具有科學家和詩人的氣質很不理解。

師:其實這兩個人都是美國科學家。狄拉克曾在193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奧本海默被譽爲美國“原子彈之父”呢。

生:作者談到這兩個人的對話,其實就是想通過奧本海默既是科學家又是詩人的事實告訴我們,科學和藝術之間是相通的,從而引出二者之間有共同點。

師:再告訴你們本文的作者吧,他是李政道。誰能說說李政道是何許人也?

生: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曾於1957年與楊振寧共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那麼李政道寫這麼一篇文章論證科學與藝術之間有關係,的確是很有說服力的啊,科學家們的現身說法,印證了科學、藝術的關係密不可分。

師:說得太好了,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二者之間的關係。齊聲朗讀文中表明科學與藝術關係的句子。

(關係:因此,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的,如一個硬幣的兩面。)

生:我不是很懂“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這句話。

生:我可以說一點。這句話是說科學和藝術都需要智慧和情感,因爲有了智慧和情感的交融,所以科學和藝術密不可分。

師:二者都需要智慧,藝術需要情感,我們都能理解,科學也需要情感嗎?

生:是啊,沒有對科學的熱愛,能夠進行科學研究嗎?

生:科學家必定有了造福人類的'決心,才能夠把千百次的實驗堅持下去。

師:還有個原因,情感能給科學家以靈感和開拓思維。

生:我懂了。科學家需要藝術的情感來獲得靈感,打開思路;藝術家需要科學給予智慧進行創作,所以二者才彼此交融,不分彼此的。

師:不錯,不錯,舉例看看。

生:還是剛纔說的《二泉映月》吧,藝術是從阿炳手中的二胡琴絃中流淌出來的,試想想,沒有科學,如何調試琴絃上音的高低、音色是否優美?

生:《重複與變化》中談到了建築藝術,美輪美奐的建築藝術若是缺少了科學設計,無異於空中樓閣。

生:像我們用到的那種極富藝術價值的水晶燈具,若不是有電學原理,哪裏能夠點綴我們的生活。

生:我們纔看過《2012》這部電影,那極富動感和視覺衝擊力的畫面,就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動畫的製作離不開科學與藝術。

生:再怎麼偉大的科學理論,必是通過文字形式來讓更多人明白的。可見,文學藝術和科學必須緊密的結合。

師:對,像李政道對國畫有很高的鑑賞水平,愛因斯坦的小提琴造詣頗高,一流的科學家都有很高的藝術素養。因此,你們可要文理兼修,決不可有所偏頗啊。

生:我發現漏了一段,12段有什麼作用呢?

師:對,13段談的是二者之間的關係,12段被我們跳過了,誰能說說12段的內容呢?

生:好像談二者之間的不同點呢。

生:奇怪,本文不是想通過科學與藝術的相同點來闡明二者的關係嗎,怎麼反而談起不同點了呢?

生:作者應該不是想談不同,你看他說“儘管科學的普遍性和藝術的普遍性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之間有着很強的關聯”這句話,應該知道他只是提出二者有不同而已,並非重點在此。

生:既非重點,不如刪去吧。可是作者放在這裏,一定有用意。

師:對,這段話一定有它的用途。想一想,科學與藝術來自兩個不同的領域,歷來是談異的多,談同的少。作者硬要談論二者的共同點,是不是就想說明這二者就沒有不同了呢?

生:不是,他一定是怕讀者誤以爲二者全然相同了,所以才提出來的。

生:這說明了科學家李政道寫文章的嚴謹,避免了絕對化。老師平時也要求我們寫議論文注意嚴謹,結尾處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論點。

師:說得很好,這樣一來,表述更全面,更嚴密,表現了作者思維的縝密。

生:什麼是“普遍性的植根”呢?

師:順着普遍性去想想,普遍性就是科學原理和藝術被廣泛接受和應用。

生:那就是藝術被人類所接受,藝術的普遍性植根於人類;科學原理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得到應用,不僅僅應用到人類,因此科學的真理普遍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人類只是其中的組成部分。

師:很有道理,再讀12段,看看是不是如剛纔這位同學所說。

(生齊讀12段,點頭。)

師:好,這節課就分析到這裏。請同學們閉上雙眼,回顧我們這節課的流程,歸納自己在本節課中學習到了哪些好的閱讀方法,與大家交流分享。

生:我覺得猜讀法很好。這樣閱讀的時候,我們就能帶着問題去讀文章,邊讀邊思考印證,避免盲目性。

生:我想閱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從標題入手,還需要找出文中的中心句、議論性強的句子、過渡句等關鍵地方,這樣能夠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本文的重點。

生:本文的開頭引用故事,結尾處的嚴謹,都值得我們在寫作中借鑑。

生:我認爲讀書時要學會聯想,與作者產生共鳴,像文章中所說的藝術欣賞,關鍵是情感共鳴起了作用。

生:我覺得閱讀時還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像剛纔要我們結合生活現象舉例印證文中所講內容,加深我們對文本的理解。還有,和從前學過的課文進行橫向聯繫,由已知推論未知,也是一種不錯的讀書方法。

師:同學們總結的閱讀方法都很好,這也是我們這節課的收穫。以後,希望大家就像今天的課堂表現一樣,認真地思考,發現問題,解答問題,在思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今天的作業,寫一篇隨筆,談一談學習完這篇課文後的想法,無論是關於科學與藝術方面的,還是閱讀方法的感悟等,都可以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