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赤壁賦》閱讀練習及答案

《赤壁賦》閱讀練習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一、背誦課文,試分析在夜遊赤壁的過程中,主客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結合第3、4段,說說作者借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抒發了什麼感情,闡發了怎樣的哲理。

《赤壁賦》閱讀練習及答案

  參考答案:

文章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玩賞之樂,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尋求解脫,最後歸於豁達樂觀。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和他們的事蹟,而兩位英雄已杳然長逝,化爲陳跡。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也不過是過眼雲煙,隨着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雲散。而自己作爲遠謫黃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從而抒發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懷。第4段丟開個人愁懷,以江水明月作比,說明世間萬物和人生,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不必談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豁達樂觀的態度,闡發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

二、在賦體文章中,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這種現象叫做“對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相互關係,請你從本文中再找出幾例加以說明,並仔細品味句子的韻味。

(請舉例品味文中巧用“對文”的妙處。)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3.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參考答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結構相同,“橫”和“接”都是動詞,意義相近,都有寬闊、廣遠的意味。“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結構相似,“縱”和“凌”都有任意飄動的意味。“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和“友”是近義詞,都是名詞用做動詞。“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加點詞語的意義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滄海博大;須臾短暫,無窮永恆。“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聲色相對,無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韻味相同、相對或相反的詞語和句子,構成形式和意義上的對舉,起到對比、突出、強調的作用,讀起來也音韻鏗鏘,琅琅上口。

赤壁賦亮點透視:

1結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體悟“賦”的語言特點。

提示:

這段文字是充滿詩意的神奇之筆,充分體現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賦仍保留且發展了鋪張排比、講究詞采、駢散結合等賦的傳統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樂之情歷歷在目。

2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採文,體物寫志也。”可見賦要做到“體物”與“寫志”的完美統一。

探究:賦是古老的文體之一。“體物”即描摹景物,“寫志”指作者要表達的主題,“體物”與“寫志”要高度統一,看看本文“體物”部分具有怎樣的特點,“寫志”部分採用了哪些方法。

3林語堂對蘇軾有過非常有趣的評價:“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讀了本文,說說你對林語堂這段話的認識。

提示:本文寫遊玩之樂,際遇之悲,解脫之情,字裏行間跳躍着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鬥爭的身影,讀這篇曠世佳作,我們不能滿足於從字句之表象中尋找一種朦朧的感覺,而應從更廣、更深的層次瞭解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態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