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當仁,不讓於師》教案教學設計

《當仁,不讓於師》教案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當仁,不讓於師》教案

  教學目標

《當仁,不讓於師》教案教學設計

1、掌握本節重要字詞和其他相關文言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孔子作爲萬事師表的風範、人格魅力。

3、瞭解孔門弟子對老師的態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學重點:

1、積累重要字詞,豐富自身語庫。

2、孔子與弟子間的相互態度、深厚感情。

 教學難點:

對孔子在道德、學問諸境界的概括、評價。

  教學設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內容作一個簡單分類。大體來說,內容有三:一是孔門弟子對孔子的評價、推崇,二是孔子對學生的評價、感情,三是孔子對學生的教導及孔子在生活中體現出的個性魅力。歸類後,學生可能會更容易把握課文內容。

2、在教學中,可以採取先疏通13章語錄文字障礙、積累文言知識,再討論、挖掘思想和文化內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讀之後歸類,對每一類語錄同時解決上述兩個問題。

3、宰我與子貢是孔門言語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貢,在言語、事功方面較有成績,在當時享有較高的聲譽,他對孔子的評價還有若干,可以補充進來,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學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時體味子貢的語言表達藝術。顏回是孔子道德學問的傳人,顏回之死對孔子打擊很大,但心疼弟子,並不代表孔子會無原則地妥協世俗,他仍然把“禮”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在《論語·先進》中有記載,也可以補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可以略過。

 課時安排:

2—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通讀全文13章,把這些內容作一簡單分類。

明確:

一)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和推崇類。

課文第1、2、3。

二)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和感情類。

課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對學生的教導及孔子在生活中體現出的個性魅力。

課文第4、5、6、7、8。

  二、學習第一部分“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和推崇類”。

1)閱讀第1、2則,結合註釋,自己疏通。

1、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爲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19第24》)

2、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爲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論語·子張19第25》)

教師明確:

1、重要實詞問題:

毀、逾、傷。知、階、邦家。

2、虛詞及若干句式的翻譯:

無以爲也 (無以:猶言“無用”,不要。“以”不易作確解,就不必解釋了。)

仲尼豈賢於子乎 (於: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這樣,或不譯。其:副詞,加強語氣,無實義。)

3、語意略說:

第1則是子貢捍衛孔子之言,有兩個方面:一是把一般賢者和孔子作比較,用比喻的方式,說明孔子的高明、偉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評叔孫武叔是不自量的、無知的。

子貢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處,把孔子的影響力說到了極致。似可說啓發了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常如夜”的評價思路。

第2則是當別人比較子貢和老師時,子貢的回答。子貢先說一個人的言語是體現着一個人的認識水平和道德素養的,說話要慎重;然後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來再說孔子爲什麼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則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圖,他活着是人類的榮耀,他逝世則人類永遠哀慟。所謂“能一日與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則是吾人一日之光榮”,所謂“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所謂“永垂不朽”是也。

4、子貢對老師的態度和評價是一以貫之的。下面再補充幾則:

①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論語·子張19第23》)

②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子張19第22》)

略說:

①叔孫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貢,他可能在不同的場合都表達過這樣的意見,估計上文的“毀仲尼”,也就是說仲尼不及子貢,所以孔門弟子中獨子貢爲之辯解。這裏,子貢再次以比喻的手法,來說明世人爲什麼會認爲自己比老師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覽無餘;而老師高達數仞高不可測,別人無從瞭解,所以纔有如此見解。後人把收弟子稱爲“列入門牆”,即源於此。

②這主要是說孔子無所不學,也即韓愈所說“聖人無常師”。

5、子貢的道德學問在下面這句話裏可見一斑: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論語·子張19第21》)——這說明子貢爲時人所重,良有以也。

2)閱讀第三則,自己疏通文意。

3、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論語·子罕9第11》

教師明確:

1、幾個熟語理解好並積累應用: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循循善誘。

2、“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主要是翻譯時,注意動補句式。

3、這則內容有三:高度評價老師,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師是怎樣教導自己的;嘆息自己與老師的差距。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習上一節課的內容。讀一讀語錄,理一理思路。

  二、學習第二部分“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和感情類”。

閱讀9—13則,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第10則略過不看。

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論語·雍也6第10》

12、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論語·先進11第9》)

13、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爲慟而誰爲!” (《論語·先進11第10》)

教師明確:

1、這幾則裏面,有幾個後世常用的慣用語,注意積累:

簞食瓢飲,不堪其憂,不改其樂,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爲慟而誰爲”這個特殊句式的理解。兩個“爲”,都是介詞,讀weì。

3、語意略說:

①第9則,孔子對顏回的評價着眼於顏回的“安貧樂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貧樂道者能爲,但安平樂道,說易行難。

②第11則“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傷痛之語,所謂悲不自勝,難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護,竟有此疾,所謂“好人無好報”。

③第12則,表現的是顏回之死對孔子的沉重打擊。這種悲痛要遠遠深於伯牛之死所帶來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顏回之死,孔子是絕望,是痛徹心肺。原因在於孔子在顏回身上,寄託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對顏回,孔子視之爲自己道德、思想和學問的傳人,顏回早逝,無人承傳薪火,所以是“天喪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則,孔子主張“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以當孔子過於傷痛時,有人提醒他:子慟矣!言下之意,夫子你這樣做不合平素主張,而孔子說不爲這樣的人哀慟爲什麼人哀慟呢?後世王戎喪子,悲不自勝,山簡謂:“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戎答:“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吾輩。”有類於此。這說明孔子並不是一個教條主義者,甚至是一個性情中人。

4、孔子對顏回的好感,還因爲顏回的好學。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