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語文《山居秋暝》教學案例

高中語文《山居秋暝》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山居秋暝》教學案例

1、學習並鑑賞本詩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禪),詩情畫意渾然一體的藝術美。

2、理解本詩作者寄託的理想精神追求。

  教學重點:

通過聯想和想象,把詩句化爲畫面。

 教學難點:

瞭解王維的詩歌風格。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由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一首新詩,大家一起把課題讀一下(山居秋暝)。知道課題是什麼意思?(我住在山中,一個秋天的傍晚)。爲什麼文人喜歡住山中裏?譬如:餘秋雨住在山中養病,寫一本書叫《山居筆記》。(《論語》中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代文人多多少少都浸染了儒家思想,可能是這個道理吧。)我們來說一說“秋”,一提“秋”,就是“悲涼”“悽楚”等感覺,有時還跟離別有關,如“曉來誰染霜葉醉,總是離人淚”,再如吳文英的詩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等會你們讀這首詩,看看有沒有這種感覺?

  二、 簡介作者

王維,字摩詰。開元九年進士。張九齡爲宰相,提拔他爲右拾遺,後轉爲監察御史。安史之亂中,叛軍所俘,授以僞職。長安、洛陽收復後,被降職,後又升爲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早期有抱負和熱情,寫過一些昂揚奮發的詩篇。張九齡罷相後,他逐漸轉向消沉,篤信佛教,長期亦官亦隱,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表現出逃避現實的消極傾向。蘇東坡贊他的山水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也是一個畫家,他在詩中說: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

板書:畫意 禪意

  三、 初讀詩歌

1、 生素讀詩文。

2、 解決前面留下的'問題。有沒有悲涼悽愴之感。(沒有,有禪意的詩追求超脫,所以不悲涼。也沒有離愁別恨,因爲佛家講究“揮慧劍,斬情思”。)

3、 那是什麼感覺?(學生無言,再讀課文)

4、 標出平仄,指導朗讀。(當你讀“ ︳”,三四聲的時候,就要讀得短一些,當你讀到“—”的時候,就要讀得長一些。)

5、 這首詩給我的感覺就是:靜,淨

 四、 品味詩歌

(過渡)這種感覺對不對,我們來一起品詩。

1、“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中“空”是什麼意思?以詩解詩,王維有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中“空”都是一個意思。(靜)往深處想,跟佛學有關,佛語“四大皆空”“色即空”。天氣晚來秋的意思,一個秋天的晚天,是一個倒裝句,倒裝是目的爲了押韻。

2、“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詩有問題,我來改一下。大家看怎麼樣?“明月林間照,急泉石上流”,好,還是不好。爲什麼?

先聽我的道理,這個“林間照”比“鬆間照”更準確,山裏面恐怕不僅僅有松樹吧。(鬆有象徵意義,象徵着隱士,本詩想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嚮往)。“急泉石上流”也有問題,一是新雨,溪流彙集一處,水流很大,或許猛浪若奔。二是,既然是剛下了雨,山上的泥土被沖刷到溪流中,溪流就不會清澈?誰來反駁我!(詩人用清泉來襯托他自己有一種高潔的品質)

學唐詩主要跟“月”與“酒”打交道。余光中說:酒入豪情,七分釀成月亮,剩下三分笑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這種帶情感人描繪,體現了王國維的“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3、讀前四句,說意象。落在畫意與禪意上。

4、接着看“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實際上是因爲浣女歸纔有竹喧,但詩人寫的時候卻先寫竹喧,後浣女歸,這是一種什麼寫法呢?《紅樓夢》中寫王熙鳳的出聲就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下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應該是“下漁舟蓮動”,這種處理,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白。

5、雨後的竹林,淨。洗衣歸來的少女,淨。出水的芙蓉,淨。佛家追求是“六根清淨”,王維是詩佛不是瞎說的。順便說一下,有一種花代表佛,那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佛家是出紅塵而不染。青燈經卷,木魚聲聲,老死於林泉。

6、讀以上六句詩,過渡最後兩句。以上寫的景物清新,目的就是爲了最後兩句,齊讀“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請同學看註釋,請一位讀一下。玩味一下“自”,“自”其實是一種選擇,對於任何一種信仰,都是發出心靈的選擇。

7、生讀全詩,師作小結。

 五、 課外延伸

這種佛家思想,在他的其他詩篇裏也有所出現,我給大家背默幾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六、 讀背詩文

1、 生背詩文

2、 通過對……的描繪,表現了詩人高尚的情操與高潔的志趣,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農村生活)的熱愛,對官場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3、 讀這首詩給我,給大家的啓示是:無論選擇什麼的生活,都應該像海格洛爾說的那樣,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