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豐樂亭記》獲獎教學設計(附教學思考)

《豐樂亭記》獲獎教學設計(附教學思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一、導入新課

《豐樂亭記》獲獎教學設計(附教學思考)

慶曆五年(1045)春,執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阻撓破壞而宣告失敗,四人也相繼罷官。歐陽修上《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爲之辯護,被貶滁州。任職滁州期間,歐陽修沒有消極頹廢,走向沉淪,而是振作精神,勵精圖治,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不僅如此,歐陽公還訪幽攬勝,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豐樂亭記》,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感受歐陽公“樂民之樂,憂國之憂”的情懷。

  二、通讀感知,討論解惑

首先要求學生結合註釋通讀全文,圈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實現解惑,若組內仍有疑問,可由組長提出,由教師答疑。如此,文字障礙就比較容易排除。

重要實詞

①其上豐山,聳然而特立

②顧而樂之

③何可勝數

④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

⑤因爲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

⑥知制誥

重要虛詞

①問諸滁人

②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璟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

③蓋天下之平日久矣

 三、抓住文題,理清脈絡

在疏通文字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分析文題《豐樂亭記》,讓他們看看文本中究竟寫了哪些“樂”?

學生稍作分析,就可發現寫“樂”的主要集中第一節和第三節,兩節分別寫了“樂”的不同內容:豐山美景之樂、豐年太平之樂。

 四、欣賞自然美景,體會歐公之樂

請學生在第一節、第三節中找出描寫豐山美景的語句,並加以想象用畫面將之再現出來,體會歐陽公置身豐山美景中的心情。

1、第一節寫景文字想象演繹

豐山山峯高聳,聳入雲天,怪石嶙峋,突兀崢嶸,岩石間石縫裏生長出松樹迎風搖曳;山谷幽深,林木蔥蘢,陣風吹來,松濤陣陣,幽暗深邃,深藏不露;汩汩清泉,擇地而出,水勢盛大,向上噴涌,浪花朵朵,清涼陣陣。

豐山山勢高峻,深谷幽邃,泉水清冽,環境寧靜優美,置身其中,歐陽公流連忘返,心曠神怡。

2、第一節寫景文字想象演繹

仰望高山,平息苦悶彷徨之心境,頓覺心胸開闊;俯聽清泉,撫平躁動不安的情緒,頓使靈魂純淨。清泉春天百花盛開,芳香濃郁,百花叢中,蜜蜂嗡嗡,蝴蝶飛飛,歐陽公穿行其中,拈花微笑;夏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古木參天,巨樹如蓋,歐陽公端坐;深秋西風悽緊,落葉飄零,濃霜鋪地;寒冬大雪紛飛,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秋冬峭刻裸露,肅殺淒涼,春夏清幽秀茂,生機勃發,四季美景,特徵分明,美不勝收,姍姍可愛。

欣賞四時美景,歐陽公悠閒自得,愜意非常,脫塵出俗,心與物化。

五、共享太平,體會豐收之樂

首先讓學生找出反映滁州風情民俗的語句,並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些語句究竟表現了滁州風俗怎樣的特點?

語句:“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

分析:滁州地處江淮,與世隔絕,乃世外桃源,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乃人間樂土,養老送終,心存仁孝,乃孝義之鄉。百姓安然悠閒,民風篤厚純樸。滁州民風淳樸固然與孕育滋養的文化土壤有關,更與歐陽公推行禮樂教化有關。正是歐陽公推行的禮樂教化,讓百姓知書達理,篤孝行義,讓境內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其次讓學生找出反映歐陽公與民共遊的語句:“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

分析: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年年豐熟,百姓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富足的生活不僅讓百姓安享太平,更讓百姓飲水思源。飲水思源,百姓就會衷心愛戴治理滁州的歐陽公,就願意追隨歐陽公出城郊遊,同喜同樂。這是從百姓角度分析。再從歐陽公角度來看,他體察黎民下情,關心百姓疾苦,自然也就與百姓相處和諧,關係融洽。正因如此,歐陽公纔會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也正因如此,百姓纔會“爲報傾城隨太守”,興致勃勃去郊遊。太守的郊遊之樂與百姓的郊遊之樂交相融匯,彼此激盪,形成了多聲部的快樂交響樂。

 六、追由溯源,歸恩聖德

歐陽公治滁期間,百姓家給人足,樂享太平,境內民風淳樸,和平安寧,應當說這與歐陽公的勤於政事、勵精圖治是密不可分的,但歐陽公並未貪天之功以爲己有,而說是“上之功德,修養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皇上的恩德如雨露滋潤四海,若陽光普照九州,萬民沐其恩浴其惠,方纔豐衣足食,安享太平。

范文正公有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歐陽公不僅如此,甚或過之。儘管“處江湖之遠”,歐陽公卻不僅共樂其民,更心念其君,如此就足以想見歐陽公安詳雍容之風範,忠君愛國之情懷。

七、回顧往昔,敲響歷史警鐘

據《豐樂亭記》這一文題,可以推斷整篇文章都應該以一“樂”字貫穿全文始終,但第二段着力敘寫與之相反的兵連禍結,戰亂頻仍,似與文題矛盾,可引導學生加以分析。

分析:①過去的滁州戰火紛飛,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人民水深火熱,災難深重,極其殘酷的社會現實能讓人們懂得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也更能讓百姓飲水思源,感念太祖聖德。

②人們遠離戰爭已有百年之久,已經淡忘了戰火的洗劫,淡忘了戰亂的痛苦,曾經的枕戈待旦已然不見,曾經的殊死搏鬥也已無存。百姓久享太平,精神漸趨麻木,覺得戰爭虛無縹緲,遙不可及,殊不知,歷史是驚人的相似,類似的歷史悲劇會在不同的歷史時間、歷史空間重複上演。歐陽公已感覺到危機正在悄然逼近,而樂享太平的人們卻渾然不覺,他不能不敲響歷史的警鐘,以驚醒尚在太平美夢中鼾聲如雷的人們,希望他們汲取慘痛的歷史教訓,以期發人警省,防微杜漸。

八、放眼現實,居安不忘思危

教師拈出“因爲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一句,引導學生分析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分析:這句話理解的重點是兩個詞,一個是“幸”,一個是“事”。“幸”是慶幸、有幸之義,但歐陽公是否真的就感到慶幸、覺得有幸呢?“事”乃戰事、戰亂之義,但天下是否真的就太平無事了呢?事實並不盡然。北宋立國百年,雖然天下太平,經濟繁榮,但已弊端叢生,潛滋暗長;由於尚文鄙武,國家積貧積弱,更兼遼、金虎視眈眈,西夏居心叵測,危機已然潛伏。歐陽公對此憂心忡忡,因爲他深深懂得要想長久地樂享太平,就必須保持社會的安定,而要想長久地保持社會的安定,就必須發展國家的軍力,來保衛北宋的邊疆,爲此朝廷調整軍事、外交政策就顯得迫在眉睫了。

看來,歐陽公被貶滁州並沒有消沉頹廢,也並未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依舊心繫國家安危,表現出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憂國情懷。

 九、小結全文,點明題旨

《豐樂亭記》一文沉醉山水,感今懷古,固然歌頌趙宋王朝的功德,讚美豐衣足食、民享安樂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歐陽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全文緊扣“豐樂”兩字,今昔對比,憂深而思遠。

  教學思考:

這是筆者在2009年4月上的一節選修常態課。上完之後,同事反應各異,臧否不一。時隔半年,筆者將其沉澱爲文字,設計了以上的教學預案。在設計過程中,筆者也對選修課的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思考,現將自己的思考結果陳述如下:

首先,選修課的教學要有別於必修。

“必修課的教學突出課程的基礎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注重夯實基礎;選修課的教學突出課程的選擇性,注重發展提高。所以選修課的教學既要體現基礎性,更要體現選擇性。《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的教學尤其應當如此。筆者教學《豐樂亭記》一文時,就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感受“樂民之樂,憂國之憂”的情懷,學會賞析唐宋散文上,至於基礎的文言文教學儘可放手讓學生疏通歸納,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即可。也許筆者的教學探索超前了一些,下課之後,諸位同事議論紛紛,多數表示質疑,少數表示贊同,筆者也頗感迷惘,難以取捨。最後陳宗德老師建議評課不要作無謂的論爭,可採用冷處理的辦法,先擱置爭議,再繼續思考。半年之後,備課時又舊事重提,結果大家對本節課的評價漸趨一致。這說明諸位同仁在不斷學習、不斷思考的過程中,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其次,教學思路不同以往。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往往是根據文本的原有順序,按部就班,漸次講解。這樣授課,一路上來,波瀾不驚,了無新意。筆者教學時打破了文本原有的順序,另闢蹊徑,設計了一條比較新穎的教學思路:欣賞自然美景,體會歐公之樂——共享太平,體會豐收之樂——追由溯源,歸恩聖德——回顧往昔,敲響歷史警鐘——放眼現實,居安不忘思危。如此設計,筆者在教學實施時,感覺更爲順暢。

再次,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比較個性化。

長期以來,教師解讀文本往往奉教參爲圭臬,爲教參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亞聖曾雲:“盡信書,不如無書。”因此,教師對於文本要有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教師解讀個性化方能帶來學生解讀的個性化。筆者教學《豐樂亭記》一文時,適時拋出了自己文本解讀的一得之見,既引發學生的興趣,又促進了學生的思考。

當然,本節課也並非盡善盡美,教學的起承轉合還稍顯生硬,師生互動還有待加強,但不管怎樣,這也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希望筆者的教學實踐能給諸位同仁教學探索能提供一點點可資借鑑的經驗,或一些值得汲取的教訓,倘能如此,筆者也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