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同步練習

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同步練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4W 次

練習題對於課堂知識的恐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課後練習題一定要用心完成。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的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同步練習,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八年級語文《藤野先生》同步練習

  一、基礎部分

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緋紅(fěi) 不遜(xùn) B.瞥見(piē) 畸形(qí)

C.詰責(jié)誨(huǐ) D.驛站(yì) 託辭(cí)

2.下列句子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

B.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

C.八字須,戴着眼鏡,挾着一迭大大小小的書。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牆上。

3.結合上下文語境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1)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2)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爲“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4.本文有明暗兩條線索,明線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線是_______________.本文圍繞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中心組織材料,按________順序組織材料。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一)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參觀槍斃中國人的命運了。第二年添教黴菌學,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裏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着看的也是一羣中國人;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閒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5.在上文的“( )”裏填上恰當的標點符號。

6.“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這是_________(誰)的看法,你能用一個例子批駁這種錯誤看法嗎?

7.“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的原因是什麼?

8.作者先離開東京,又離開仙台,兩次選擇的目的是什麼?他的人生選擇對你有何 啓示?

9.概括文段大意。

(二)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羣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着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門房裏有幾本書買,有時還值得去一轉;倘在上午,裏面的幾間洋房裏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鬥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0.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選段的主要內容。

1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無非”理解爲____________,表達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這樣”指代____________,這一句在結構和內容上有什麼作用?

12.“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缺不了成羣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這兒的“確”和“但”在語氣和內容上有什麼作用?

13.“實在標緻極了。”“標緻”你怎麼理解?

14.你認爲作者寫這一部分內容與寫藤野先生有什麼聯繫?發表一下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一、

1.D(A.fēi;B.jī;ì)

2.C(迭——疊)

3.(1)油光可鑑:指頭髮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用來諷刺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

標緻:漂亮。此爲反語,用來諷刺。

(2)正人君子:反語,諷刺那些爲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爲“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惡痛疾:厭惡,痛恨至極。

4.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表現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質 時間先後

5.: !

6.某些日本人 例略

7.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

8.一心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啓示略。

9.看電影事件促使魯迅先生棄醫從文。

(一)10.主要寫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

11.只不過 對東京的失望“清國留學生”的種種醜態醜行這一句領起前兩段內容,寫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反感,爲下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筆。

12.“確”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錶轉折,花雖然漂亮,可是人卻是醜陋的,令人作嘔。

13.“標緻”本義是嫵媚動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處用來形容“清國留學生”,是反語。

14.作者在這一部分寫了在東京的所見,清國留學生的種種醜態促使先生對東京失望,爲下文離開東京到仙台見到藤野先生作了鋪墊。或者說這一部分寫清國留學生學跳舞、賞櫻花是作者離東京往仙台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