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一)教學目標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

1.結合字詞,想象畫面,感受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重點)

2.同題擴讀,體驗本課學習的鑑賞方法

 (二)教學過程

課間播放歌曲《渡荊門送別》,交流有關李白的知識。

 1.初讀詩歌,說說感受

①導入:同學們,課間我們聽的是吟唱版的《渡荊門送別》。每當樂聲乍起,歌韻初揚,我就心醉神馳,彷彿已經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和李白在荊門的長江上把臂同舟共遊了。

②介紹荊門山:荊門山在現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形勢險要。人們常把荊門山稱作“蜀楚咽喉”。等到長江衝出崢嶸突兀的荊門山口,才真正流入江漢平原地帶,水面驟然變得寬闊,江流也隨之顯出舒展奔放的姿態。

③介紹詩人:(出示幻燈片)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

那一年,李白25歲,第一次離開故鄉蜀地,此時舟出荊門山,故鄉在身後,他鄉在眼前,人生的征程與壯遊從此開始。今天我們來學習記錄這段旅程的詩歌《渡荊門送別》。(板書課題)

④自由朗讀詩歌:用一兩個詞語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提示:豪邁、雄健、壯闊、深情、富有想象等。

⑤根據學生的感受,朗讀全詩。可以有不同的朗讀處理,用最能渲染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的方式演繹《渡荊門送別》。

 2.想象畫面,領略意境

①再讀詩歌,想象畫面:

蘇軾贊王維的詩畫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高明的詩人都是善於營造畫面的。(板書詩中有畫)

朗讀全詩,閉上眼睛回味,詩人爲我們呈現了哪些畫面?

(可以採用“男生讀一二聯,女生體會;女生讀三四聯,男生體會”的方式進行。)

②根據想象,展現畫面:

同學們的腦海裏已經有了依稀的畫面,讓我們和詩人的心靈靠得再近一些,走到畫面裏去。來,我們化身爲李白吧!

(出示幻燈片)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示例:我看見天險雄秀的荊門山漸漸遠去,漫長的水路把我帶到了楚地,家鄉已經十分遙遠,眼前是平闊的江面。我心裏充滿憧憬,就要去新天地闖蕩,迎接我的會是怎樣的舞臺?

③梳理想象,找出依據:

根據示例,找出想象在詩歌中的依據。

渡:(水路)

遠:(家鄉已經十分遙遠了)

“渡遠”與“遠渡”比較:“渡遠”有主動追求闖蕩之意,“遠渡”顯得平實。荊門:(天險雄秀);外:陌生場地;遊:去新天地,內心憧憬。

④仿照示例,呈現畫面:

如果我們想象的畫面能夠把握詩人的內心世界,引起大家的聯想,那應該說就是非常成功的。現在請大家仿照老師的例子,小組合作,選擇一聯,展開想象,用第一人稱來描述此情此景。(提醒第三聯畫面有時間的變化,夜晚我看見……黎明我看見)

⑤評析畫面,落實想象:

採用以下的方法評析想象的是否合理。內容上看想象是否有據;形式上可以採用一個小組展示後,自己小組找理由證明,其他小組評價;或一個小組描述後,請其他小組說說其想象的依據。

⑥小結:“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我們用自己豐富的想象瞭解了詩歌所營造的情境畫面,也觸摸到了詩人憧憬、豪邁、喜悅、依戀的心靈。

(板書畫中有情)

 (三)品味餘味,體悟情感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比較本首詩與傳統送別詩的異同,充分體會詩人的感情,解決下面的問題。

  1.《渡荊門送別》是傳統的送別詩嗎?

提示:送別有友人,詩中卻沒有“友”。

 2.回顧李白的送別詩

提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友人》)

 3.本詩中的“送別”之意體現在哪裏?

提示:末句。和傳統的送別詩不同,送別詩人的不是朋友,而是——故鄉的水,這樣的送別實在是別具一格。

 4.有些版本里,“憐”也寫作“連”,朗讀體會哪個版本更好

“憐”與“連”比較:

提示:“連”只有聯繫之意,缺少人與物的融合。“憐”是互相的,故鄉愛詩人,詩人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補充資料:青蓮鄉的通口河與平通河,匯流成涪江經嘉陵江注入長江。)

 5.感受末句的委婉情味

李白自5歲開始讀書,15歲學習劍術,直至25歲遠渡荊門,一向在蜀地生活,此次出行,面對流過蜀地的江水,不禁產生故鄉情。但詩人爲什麼不直接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本無感情的故鄉水懷着深情厚意,戀戀不捨一路護送,萬里相隨呢?

提示:原文委婉盡致,極有情味。李白賦予了自然江水情感和生命力,流水似乎也變得多情,世界因詩人的多情而呈現爲多情。

  6.這一份對故鄉的多情,並不僅僅在尾聯體現,而是貫穿整首詩。詩中哪些地方也體現了“送別”之意?

  從:本意“作”,不妨釋“順”或“隨”,李白駕船順着流水來到了荊門,逆水回望,家鄉的渡頭無影無蹤。流水陪伴之意可咀嚼。

隨:船在動,山一路跟隨着動,一直跟隨到荊門山,才與我告別。

入:長江一直流入天地的盡頭,會一直看着作者奔向前程,而無論李白走多遠,故鄉的山水都會裝在他的心中。

仍:始終,迴應上文,說明以上所寫之景,皆與“故鄉水”有關。明月是江心的明月,雲朵是江上的雲朵,作者的視野,始終沒有離開故鄉的水。

小結:清代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論道:“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清·沈德潛《唐詩別裁》)現在我們可以告訴沈德潛送別之意不僅有,而且還很濃。長江是一根弦,青山、秀水、明月、彩雲便是長江弦上奏出的雄偉奇麗的歌。遊子即使遠行千里,也一定不會忘記故鄉。這種濃厚的情意在短短几個字中便盡顯無遺,真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我們走進了一個情景交融、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這個空間便是意境,它引發我們的遐想,觸動我們的靈魂,也能體悟詩人的情感。讓我們用朗讀再一次進入那一幅幅富有情感的畫面吧。(板書:意境)

  (四)拓展閱讀,把握詩意

李白曾三渡三峽,每一次都關係着他的前途和命運。同樣是寫三峽,情感卻不盡相同。我們透過詩歌呈現的畫面,來感受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情。

  1.拓展一。聯繫學生熟知的李白詩作。我們熟知的《朝發白帝彩雲間》一詩,是李白獲罪流放時接到大赦的詔書,他快樂得像個孩子,口占一絕:(出示幻燈片)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學生朗讀,簡單交流從文字中體會到的情感。這裏的喜悅之情合着流水都洋溢在詩句中。

 2.拓展二。此前一年,流放時李白所寫的《上三峽》卻寫盡了時光難度,逆境難熬的心情。(出示幻燈片)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上三峽》

學生朗讀,簡單交流從文字中體會到的情感。

 3.拓展三。(出示幻燈片)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

這種“真”是可以檢驗的,即能否讓人具體感受到。李白是以生命的激情來面對山水的,他筆下的山水無不融入了詩人強烈濃郁的情感基因,因而放射出動人心魄的個性美。情感出境界。

小結:(出示幻燈片)“讀詩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培養我們有一顆美好的活潑不死的心靈。”(葉嘉瑩)

今天我們透過詩歌的語言,融入自己的想象,通過品讀畫面,感受到了詩人的喜、悲、歡、苦,觸摸到了一個鮮活的生命,我們的心靈也變得豐富起來。這就是詩歌帶來的魅力。

輕舟載着他超凡脫俗的詩魂遠去了,而悠悠的長江水,永遠在人們心中奔騰。來,讓我們送送李白,再一次吟詠《渡荊門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