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答謝中書書 》人教八上4

《答謝中書書 》人教八上4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答謝中書書 》人教八上4
k
  預設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小組活動中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運用多媒體,在比較畫與文句,文章與文章中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4、強調學生課前課後查找資料,拓寬語文視野,培養大語文教學觀。
  教學過程:
  情境創設: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碌於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擡頭遠望的一剎那,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你心動神搖。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
  學生活動:
  一:學生查找資料瞭解陶弘景其人。
  (師:關於此文,同學們在課前找到了哪些資料?)
  預設資料:
  1、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後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爲‘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爲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徵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爲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爲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節》《與朱元思書》、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都屬於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3、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二、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韻律、情調。(師:大聲讀課文,讀出節奏,從文中找出一字概括主旨。)
  1、學生大聲朗讀,品味四字句的節奏。
  2、選一學生讀課文,其餘同學點評。
  3、錄音朗誦,同學們比較評點錄音朗誦和自己的朗誦,歸納應該怎樣朗誦纔會聲情並茂。
  3、學生齊讀課文。
  4、課文主旨:美。
  三、學生小組活動,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師:讓我們走進文本,山川之美,美在哪裏?)
  1、學生讀課文,口頭翻譯課文,畫出疑難句。
  2、同桌之間討論交流,解決疑難問題。教師巡視酌情指導。
  3、多媒體顯示下列詞句,教師指導學生積累詞語,理解文句。
  A、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B、、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4、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體會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組內每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其餘同學補充、評價。
  四、師生互動,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佈局的匠心所在。
  (師:讓我們走出文本,對照老師找的幾幅畫面,山川之美,你領會到哪些美?)
  1、多媒體依次顯示山水相映圖,石壁翠竹圖、晨暉、夕照,激發學生想像。而後
  2、請一小組再次描述畫面,圍繞山川之美評析課文。深入領會文章的詩情畫意。
  3、請學生把同學們的賞析歸納,進行文字整理,寫成賞析短文。
  預設賞析:
  作品首先爲我們呈現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山的倒影給水鋪上異彩,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繽紛的色彩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爭輝;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鍛上綴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寫的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時,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將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是一幅多麼熱烈歡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靜幽寂的暮景。
  三種美交替出現,構成一幅美麗迷人的山水畫軸。
  五、拓展遷移,查找資料,由鑑賞文學作品到感悟大自然,提高審美情操。
  (師:你還能想起哪些描寫山川之美的文章?這些作者又是怎樣表現山川之美的呢?從中你得到什麼啓發?)
  預設資料:
  酈道元的〈三峽〉,柳宗員的〈永州八記>中的〈石鐘山記〉等。
    評析:
  
  此課例的教學目標不但設計了語文知識目標和語文技能目標,更強調了學生合作能力目標的設計,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目標的設計,還強調了培養大語文的教學觀,因此,我認爲,在教學目標上看,此課例應該是一場現代教學的課例。從教學內容上看,此課例不論在課前的預習,還是在課堂上的探討,還是在課後的作業,都已經延伸到課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貫徹了大語文的教學觀,課文文本何其少啊,生活處處是語文,語文課堂應該也必須把眼光放到那個課堂之外的大世界中去。教學過程多變卻又層次清晰,一環扣一環,但又不是僵硬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的調動,這是一種開放的教學觀。再看教學形式,情境創設調動了學生興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關資料,培養了學生熱愛我國悠久的古典文化的興趣,朗讀的指導很到位,學生的合作學習已經走進了文本中,學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體出示的畫面兩廂比較,學生對山川之美不僅有了形象生動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學生也對文章的優美意境、縝密的結構、凝練的語言有了更深刻的領悟。最後的拓展遷移,又讓學生回到大語文中去,在比較中既培養了自己的文言文素養,又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品質,這些都得意於整個課堂上教學方法的多變,教師抓住了此文的一個關鍵詞語:“美”,幾個問題的設計都是圍繞讓學生理解“美”、賞析“美”而激趣,多媒體的運用、資料的查找、小組學習的貫徹,無一不是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的作用就是在課前是這堂課的總設計師,在課堂上是這堂課的積極的旁觀者,興趣的激發者,我認爲這是一堂成功的課例。
  
   文 章來